《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3)
卷四百十五 (3)
1.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主頸項癰。不能言。頸腫項痛。不可顧。耳嘈嘈若蟬鳴。咳逆嘔沫。上氣喘息。齒噤喉痹。寒熱。咽如鯁。又云。針入一寸。西方子云。又名大容(小腸)。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明堂云。髮際上一寸。陷中)。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即難療。明堂經云。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下經云。灸三壯。西方子云。髮際上一寸。不灸。又云。髮際宛宛中。主瘰癧寒熱。頸有積氣。暴聾。肩中痛。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夜夢顛倒。面青無顏色。針入五分。不宜灸(三焦)。資生經云。銅人經明堂上經皆云。不宜灸。下經素問注乃云。灸三壯。恐凡禁穴許炙一壯至三壯也已。
天窗二穴,一名窗龍。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耳鳴聾。無所聞。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項不得顧。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西方子云。治耳痛及痔漏頸痛(小腸)。
天鼎(一名天頂)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灸三壯。針三分。忌同。明堂下經云。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中。灸十壯。素問氣府注云。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經作寸半。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西方子云。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大腸)。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後寸半。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頸當曲頰一寸。人迎後。仰而取之。銅人經云。在氣舍後一寸半。灸三壯。主舌本出。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多唾喘飲。喉中如水雞鳴。又云。手陽明脈氣所發(又)。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灸三壯。針三分。素問云。針二分。不宜刺太深。使人逆息也。明堂經云。肩上橫骨陷中(素問同)。肩上是穴。銅人經云。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西方子云。主哽噎。胸熱息賁。脅下氣上衝。銅人經云。在肩下橫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橫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銅人誤下字也(胃)。
人迎二穴,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禁灸。灸之不幸傷人。針四分。銅人經云。治吐逆霍亂。腦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又)。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臥(又)。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強不得回顧。西方子云。主肩腫。哽咽食不下也(又)。
白話文: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位於耳朵下方,頰部彎曲處後方。可進行艾灸三次。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手太陽經絡的起點,主治頸部感染、無法說話、頸部腫脹疼痛、頭部轉動困難、耳鳴如蟬、咳嗽、嘔吐、呼吸困難、牙關緊閉、喉嚨麻痹、冷熱交錯、吞嚥困難。針刺深度為一寸。另稱大容穴,與小腸相關。
天牖二穴:位於頸部肌肉和鎖骨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頭髮邊緣上方。針刺深度為一寸,保持七次呼吸時間。此穴不宜補益或艾灸,若艾灸可能導致面部腫脹、眼睛閉合。先針刺譩譆穴,再針刺天牖穴和風池穴,病情會有所改善。若不先針刺譩譆穴,治療效果可能不佳。根據《明堂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得氣即行瀉法,瀉盡後再保持三秒,然後瀉三次吸氣。《下經》記載,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一寸,不宜艾灸,與三焦相關。
天窗二穴:又名窗龍穴,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頰部彎曲處下方,扶突穴後方,動脈應手處,陷凹中。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三分。主治耳鳴、耳聾、聽力下降、頰部腫脹、喉嚨痛、突然失聲、肩部疼痛、頸部僵硬、頭風、眼睛眩暈、鼻子堵塞、嗅覺喪失。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手太陽經絡的起點,與小腸相關。
天鼎二穴:又名天頂穴,位於頸部鎖骨直線上,扶突穴後方一寸。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三分。禁忌同上。根據《明堂下經》記載,位於頸部鎖骨直線上,扶突穴後方一寸陷凹中,艾灸十次。根據《素問氣府注》記載,位於頸部鎖骨上,扶突穴後方半寸。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手陽明經絡的起點,主治突然失聲、氣哽、喉嚨腫脹、呼吸困難、飲食不下、喉嚨鳴叫。與大腸相關。
扶突二穴:又名水穴,位於人迎穴後方一寸半。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三分。根據《素問注》記載,位於頸部,曲頰穴一寸,人迎穴後方,抬頭取穴。根據《銅人經》記載,位於氣舍穴後方一寸半,艾灸三次。主治舌頭伸出、咳嗽、呼吸困難、喉嚨鳴叫、喘息、飲食不下、喉嚨像水雞鳴叫。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手陽明經絡的起點。
缺盆二穴:又名天蓋穴,位於肩膀下方橫骨陷凹中。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三分。根據《素問》記載,針刺深度為兩分,不宜過深,以免引起呼吸困難。根據《明堂經》記載,位於肩膀上方橫骨陷凹中。根據《銅人經》記載,主治寒熱、淋巴結腫大、缺盆中腫脹、胸部熱滿、腹部腫大、缺盆中疼痛、出汗、喉嚨麻痹、咳嗽。與胃相關。
人迎二穴:又名五會穴,位於頸部大動脈,動脈應手,位於喉結旁邊,抬頭取穴,用於觀察五臟氣息。這是足陽明經絡的起點,禁灸,艾灸可能對人造成傷害。針刺深度為四分。根據《銅人經》記載,主治嘔吐、霍亂、頭腦充血、呼吸困難、頸部腫脹。
水突二穴:又名水門穴,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人迎穴正下方,氣舍穴上方。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三分。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足陽明經絡的起點,主治咳嗽、呼吸困難、咽喉感染腫脹、呼吸短促、喘息、無法平躺。
氣舍二穴:位於頸部,直對人迎穴,天突穴旁邊陷凹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足陽明經絡的起點,主治咳嗽、呼吸困難、頸部腫瘤、喉嚨麻痹、咽喉腫脹、頸部僵硬、轉頭困難。與大腸相關。
2. 膺腧部中行七穴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一作陷者中)。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但不及針。其下針宜直橫下。不得低手。低手即傷五臟之氣。傷人短壽。明堂下經云。一穴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壯。素問氣穴注云。在頸結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壯。甲乙經云。在結喉下五寸。明堂下經。灸小兒云。結喉下三寸兩骨間。千金名天瞿。資生經校勘。在結喉下五寸是穴。明堂下經云。主咳逆氣喘。暴喑不能言。身寒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哽哽。西方子云。主頰舌縫脈青。暴吝氣哽。喉痹咽乾。咳逆喘息。肩背痛。及漏頸痛。銅人經云。陰維任脈氣之會。治咳嗽上氣。胸中氣噎。喉中狀如水雞聲。肺壅咯唾膿血。氣壅不通。咽乾。舌上急。喉中生熱瘡。不得下食。慎如藥法。及辛酸等物(任)。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入三分。明堂經云。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喘。喉中鳴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支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又云。主喉癰。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三壯(本云五壯)。又云。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在華蓋下一寸。灸七壯。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吐血。及唾如白膠。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痹痛。胸膺骨疼。嘔逆上氣。煩心及吐寒痰。又云。可灸三壯。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灸七七壯。禁針。不幸令人夭。明堂經云。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禁針。不幸令人死。甲乙經云。針三分。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千金云。鳩尾上一寸。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氣滿如塞。可灸二七壯。及療膈氣嘔逆吐涎沫。婦人乳汁少及乳不下。又云。主肺癰。明堂經云。主胸膈滿悶。氣短。喉中鳴。灸五壯立愈。岐伯曰。治積氣干噎。慎豬魚酒面等物。資生經云。靈蘭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說者曰。膻中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有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然則亶中者。乃十二藏之一。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分布陰陽。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氣噎膈氣。肺氣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難疏云。氣會三焦。外筋直兩乳間。氣痛治此)。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二分。下經云。膻中下一寸。灸三壯。又云。膻中下一寸宛宛中。主食飲不下。嘔逆食下還出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噎塞心下滿。
白話文:
[膺腧部中行七穴]
-
天突穴:位在喉結下方約一吋處,位於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至三次呼吸後,感覺到氣到即可放針。也可以用灸法,但效果不如針刺。下針時應垂直或水平插入,不可向下,以免傷害到內臟之氣,影響壽命。不同的古籍記載位置有所不同,但多認為此穴可治療咳嗽、氣喘、突然失音、身體寒冷、脖子腫大、喉嚨有異響、胸口氣悶等症狀。
-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吋的凹陷中,頭向後仰可找到。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主治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喉嚨有異響等症狀。
-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吋的凹陷中,頭向後仰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此穴主治胸脅支滿、咳嗽氣喘、無法說話等症狀。
-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頭向後仰可找到。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主治胸脅疼痛、胸骨疼痛、胸脅痠痛、飲食不下、嘔吐、煩躁、吐血以及唾液如膠質等症狀。
-
玉堂穴:又稱玉英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主治胸脹、呼吸困難、胸骨疼痛、嘔吐、煩躁以及吐寒痰等症狀。
-
膻中穴:又稱元兒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兩乳之間的凹陷中,平躺時可找到。灸壯數量為四十九壯,不宜針刺。此穴主治肺氣咳嗽、氣喘、胸中氣滿、膈氣嘔吐、婦女乳汁不足以及肺癰等症狀。
-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主治胸脅支滿、噎塞、心下滿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