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18)

1. 釋流注十二經動脈原穴所在法

甲出丘墟乙太衝。丙歸腕骨是源中。丁出大陵原內過。戊胃衝陽氣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緣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期中過。癸出之時在溪空。

白話文:

甲日,氣血出現在膽經的丘墟穴,乙日到達肝經的太衝穴。丙日,氣血歸於小腸經的腕骨穴,這是氣血循環的起始點。丁日,氣血出現在心包經的大陵穴,並從內部經過。戊日,胃經的衝陽穴氣血可流通。己日,脾經的太白穴出現氣血,庚日到達大腸經的合谷穴。辛日,肺經的太淵穴與本出穴同在路徑上。壬日,氣血歸於膀胱經的京骨穴,並經過期門穴。癸日,氣血出現在腎經的溪空穴。

請注意,這是一種根據陰曆天干來描述氣血在十二經絡中循行的說法,用於針灸和治療的參考。

2. 十二經配十二支

寅屬肺。卯屬大腸。辰屬胃。巳屬脾。午屬心。未屬小腸。申屬膀胱。酉屬腎。戌屬心主。亥屬三焦。子屬膽。醜屬肝。

白話文:

翻譯為現代白話文即為:寅時對應的是肺部。卯時對應的是大腸。辰時對應的是胃。巳時對應的是脾臟。午時對應的是心臟。未時對應的是小腸。申時對應的是膀胱。酉時對應的是腎臟。戌時對應的是心包(心主)。亥時對應的是三焦。子時對應的是膽。醜時對應的是肝臟。

3. 十二經配合

膀胱配腎。脾配胃。膽配肝。心配小腸。肺配大腸。心包絡配三焦。

白話文:

在現代白話文中,這段文字可以被翻譯為:「膀胱與腎相配合。脾臟與胃相配合。膽與肝相配合。心與小腸相配合。肺與大腸相配合。心包絡與三焦相配合。」

4. 論九針孔穴應候訣

九針者。上應天地。下應四時陰陽。

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身形以應。

一皮。二肉。三脈。四筋。五聲音。六陰陽。七睛齒。八風。九竅。

白話文:

「九針」這個概念,其應用原理是與天地自然相呼應的,上與天、地相對應,下則與四季和陰陽變換相和諧。

具體來講,分別與以下事物相對應: 一天象,二地勢,人體健康,四季更替,五音音樂,六律音律,七星星座,八風風向,九野地理。

人體的各個部位也與之相呼應: 一為皮膚,二為肌肉,三為脈絡,四為筋骨,五為聲音(指發聲能力),六為陰陽(可能指的是身體的寒熱調節),七為眼睛和牙齒,八為風邪(可能指的是身體對於外界環境的反應),九為九竅(指的是人體的九大開口,如口、鼻等)。

5.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井,夏取榮,季夏取俞,秋取經,冬取合。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榮,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心主於中衝為井,心包絡脈也,流於勞宮為榮,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心出於少衝為井,手少陰脈是也,流於少府為榮,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里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榮,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榮,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經,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白話文: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所有穴位的功能如下:初始發出的為井穴,接著流動的為榮穴,注入的為腧穴,經過的為原穴,行走的為經穴,最終進入的為合穴。

針灸的大原則是:春天選擇井穴,夏天選擇榮穴,季夏選擇腧穴,秋天選擇經穴,冬天選擇合穴。

肺臟的氣從少商穴開始,這是手太陰肺經的起點。然後氣流至魚際穴,再注入太淵穴,經過列缺穴,沿經渠穴行走,最後進入尺澤穴。

心包的氣由中衝穴開始,這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起點。氣流至勞宮穴,再注入大陵穴,經過內關穴,沿間使穴行走,最後進入曲澤穴。

心臟的氣從少衝穴開始,這是手少陰心經的起點。氣流至少府穴,再注入神門穴,經過通裏穴,沿靈道穴行走,最後進入少海穴。

大腸的氣由商陽穴開始,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起點。氣流至二間穴,再注入三間穴,經過合谷穴,沿陽溪穴行走,最後進入曲池穴。

三焦的氣由關衝穴開始,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起點。氣流至掖門穴,再注入中渚穴,經過陽池穴,沿支溝穴行走,最後進入天井穴。

小腸的氣由少澤穴開始,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起點。氣流至前谷穴,再注入後溪穴,經過腕骨穴,沿陽谷穴行走,最後進入小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