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4)

1. 面部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圓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經云。宜細三稜針針三分出血。不云灸一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臉瞤動。明堂經云。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顛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經云。目內眥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云。目內眥外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眵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針一分半。銅人經乃云針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王氏云。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經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白話文:

攢竹穴

攢竹穴,又名始光、光明、圓柱,位於兩眉頭少陷凹陷處。不宜灸。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瀉法三吸,緩慢出針。宜使用細三稜針刺之,以宣泄熱氣。刺針三度,可使目大明。

《明堂經》記載,宜使用細三稜針刺三分,出血。未提及灸法。《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脈氣所發,主治目昏視物不明、眼中赤痛、臉部抽搐等症。

《明堂經》亦記載,此穴主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塞流鼻血、口厥顛狂痛等症,以及神邪鬼魅所致的疾病。忌用上述方法針灸。

睛明穴

睛明穴,又名淚孔,位於目內眥。針刺深度為一寸半,留針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快速出針。禁灸。

《明堂經》記載,此穴位於目內眥頭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半寸,留針三呼,補法不宜灸。《明堂經》另有記載,此穴位於目內眥外一分。《銅人經》記載,此穴為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主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眵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等症。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留針三呼,禁灸。

《資生經》記載,按《明堂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半,而《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王氏認為,觀面部針刺深度,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而已。而《素問氣府注》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因此《銅人經》可能將「一分」誤寫成「一寸」。

巨髎二穴,夾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經云。巨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經云。治青肓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面。風寒鼻塞。䪼上腫壅痛。瘛瘲口喎。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西方子云。主療招搖視瞻。目淚出多赤。痛癢。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銅人經云。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瘜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在唇動。或癢腫痛。忌如前法。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又手陽明穴云。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生瘡。口噤不開。及屍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資生經云。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髎。髎即髎也。上經乃作和髎。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陽少陽穴復有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髎穴者是)。

白話文:

巨髎穴位於鼻孔旁邊八分處,直對眼睛瞳孔,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灸時,針刺三分即可得氣,瀉法,灸七壯。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邊五分處,針刺三分,留針三呼,不宜灸。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水溝旁邊五分處,針刺三分。

2. 面部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亦作暘白),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背腠寒慓。重衣不得溫。西方子云。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目系急。目上插。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經云。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目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銅人經云。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口眼喎斜。目潤面葉葉動。牽口眼。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禁不宜針。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資生經云。銅人經云。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經乃云。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白話文:

陽白穴位於眉上一寸,與目瞳子在同一直線上。灸三壯,針入二分。此穴是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頭目疼痛、眼屎、背部寒氣、穿厚衣也不暖等症狀。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與目瞳子在同一直線上,位於眼窩凹陷處。此穴禁針,針之會使眼睛變黑。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大麥。此穴是蹺脈、任脈、足陽明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口眼歪斜、眼睛潤濕、面部肌肉抽動、牽動口眼、視力模糊、眼角發紅疼痛等症狀。承泣穴禁針,可以灸三壯。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瞤動不息。西方子云。主目眗淚出多。䁾。內眥赤痛癢。

地倉二穴,夾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其艾作炷大小如粗釵腳大。灸炷若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銅人經云。蹺脈手陽明之交會。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失喑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忌豬肉魚熱面毒物房勞等。

白話文:

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的位置,灸七壯,針三分。針灸時需謹慎,方可下針。針刺過深會使眼睛變黑。根據《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陽明脈氣所發,可治療頭痛、目眩、眼白濁、眼皮不停地跳動等症狀。西方子說,四白穴還能治目眗淚水過多、眼角紅腫疼痛等病症。

地倉穴位於嘴巴兩側靠近嘴角的下方,大約四分的位置。如果在此處摸到微微跳動的脈搏,就是地倉穴。針三分,留針五呼,得氣後即行瀉法。每天可以灸二七壯,病情嚴重者可以灸七七壯。灸艾條的大小要像粗釵腳一樣粗細,如果灸條太大,就會導致嘴巴歪斜。灸承漿穴七七壯則可以治癒。根據《銅人經》記載,地倉穴為蹺脈與手陽明脈交會處。若久患風疾,脈搏可能不再跳動。地倉穴可治療偏風口歪、眼睛無法閉合、失聲不語、飲食難以吞咽、水漿漏出、眼皮跳動不止等症狀。病在左側則灸右側的地倉穴,病在右側則灸左側的地倉穴。忌食豬肉、魚、熱性食物、面毒物,房事勞累等。

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眉是穴。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風痓口噤。牙疼。頰頷腫。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不得閉。唇吻瞤動不止。當針之頓愈。西方子云。治口噤不開。引鼻中口緩不收。

白話文:

大迎穴位於頸部,在下巴下方一寸二分處,靠近動脈的凹陷處。也可以從嘴巴下方,與兩眉連線的交點處找到。針灸時,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古籍記載,此穴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發散之處,可以治療寒熱、頸痛、瘰癧、口歪、牙齒疼痛、打哈欠不止、風寒所致口緊閉、牙痛、面頰和下巴腫脹、怕冷、舌頭僵硬說不出話、風邪侵入面部腫脹、眼睛無法閉合、嘴唇和嘴巴不斷抽動等症狀,針刺此穴可快速見效。也有記載,此穴可以治療口緊閉張不開、鼻中引氣而嘴緩慢合不攏等症狀。

3.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銅人經云。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風癇。目載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三焦)。

瞳子髎二穴,自目外眥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目外去眥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陽。一名前陽)。銅人經云。手太陽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又云。可灸二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白話文:

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半處,也有人說在耳廓直上,進入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七壯。但兩種說法差距太大,值得懷疑。千金方記載,本神穴位於耳廓直上,進入髮際二分處。銅人經則說,本神穴是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點,可治療目眩、頸項強直疼痛、胸脅疼痛牽引、不能轉側、癲疾、嘔吐涎沫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則認為本神穴可治療小兒驚癇。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位於眉後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宜瀉不宜補,不可灸,因為灸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銅人經記載,絲竹空穴是少陽脈氣的起始點,不可灸。可治療目眩頭痛、目赤、視物模糊、風癇、目視不清、眼睫毛倒插、發狂吐涎沫等症狀。

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五分處,可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素問注記載,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五分處,千金注則稱其為太陽穴或前陽穴。銅人經記載,瞳子髎穴是手太陽與足少陽的交會點,可治療青盲、遠視模糊、眼內白膜翳、頭痛、目外眥疼痛等症狀,可灸二壯。西方子則認為瞳子髎穴不可灸。

顴髎二穴,在面頰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少陽足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喎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齒痛(小腸)。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傍一寸半。針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頭。目視物不明。亦治微風眼臉瞤動不止。風淚出(胃)。

白話文:

顴髎穴位於面頰骨下方邊緣,銳骨尖端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根據《銅人經》,此穴為手少陽與足太陽經脈交匯之處,主治口歪、面部發紅、眼黃、眼皮不停跳動、面部腫脹、牙痛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西方子認為,此穴還能治療口歪不能說話、口角疼痛、怕風寒、咀嚼困難、牙痛等症狀(屬於小腸經)。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邊緣,靠近本神穴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二分。禁忌灸灼(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半)。根據《銅人經》,此穴為足少陽與陽明經脈交匯之處,主治頭偏頭痛、視力模糊、眼臉不停跳動、風淚流出等症狀(屬於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