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4)

1. 面部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圓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經云。宜細三稜針針三分出血。不云灸一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臉瞤動。明堂經云。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顛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經云。目內眥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云。目內眥外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眵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針一分半。銅人經乃云針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王氏云。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經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巨髎二穴,夾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經云。巨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經云。治青肓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面。風寒鼻塞。䪼上腫壅痛。瘛瘲口喎。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西方子云。主療招搖視瞻。目淚出多赤。痛癢。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銅人經云。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瘜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在唇動。或癢腫痛。忌如前法。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又手陽明穴云。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生瘡。口噤不開。及屍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資生經云。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髎。髎即髎也。上經乃作和髎。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陽少陽穴復有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髎穴者是)。

白話文:

[面部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又名始光、光明、圓柱,在兩眉頭稍凹處。不適合用灸法。針刺深度一分,停留三呼,瀉三吸,緩慢拔針。宜用細三稜針刺入,以釋放熱氣。三次刺目大明。明堂經記載,應用細三稜針,針刺深度三分,使之出血,未提及灸法。銅人經記載,為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療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眼睛紅痛,以及臉部抽動。明堂經記載,主要治療頭目風眩、眉頭痛、鼻塞流血、口厥顛狂痛等症狀,包括神經疾病和精神障礙。治療時應避免前述的禁忌。

睛明二穴:又名淚孔,位於內眼角。針刺深度一寸半,停留三呼。對於夜盲症患者,可以延長針刺時間,再迅速拔針,禁止灸法。明堂經記載,位於內眼角頭外側稍凹處,針刺深度半分,停留三呼,補法不宜灸法。另一種說法是,位於內眼角外一分。銅人經記載,為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交匯處,治療眼疾,如視力下降、畏風、淚流、內眼角痛癢、兒童夜盲症、成人眼疾、冷淚、眼屎多、視物不清、大眼角胬肉侵入眼球。針刺深度一寸五分,停留三呼,禁止灸法。資生經指出,明堂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分半,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半,其中必定有一個錯誤。王氏認為,面部針刺深度通常在一至四分之間,根據素問氣府注記,針刺深度一分,由此推斷銅人經的「一寸」應為「一分」之誤。

巨髎二穴:位於鼻孔旁邊八分處,與瞳孔對齊,為蹺脈、足陽明之會。針刺深度三分,感覺到氣感後瀉法,灸法七壯。明堂經記載,巨髎穴位於鼻孔下方,夾水溝旁八分,為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經記載,治療青盲、視力模糊、白翳覆蓋瞳孔、面部風寒、鼻塞、額頭腫痛、痙攣性口歪。針刺深度三分,感覺到氣感後瀉法,灸法效果良好,可灸七壯。

迎香二穴:位於禾髎上方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刺深度三分,停留三呼,不適合灸法。銅人經記載,為手足陽明之會,治療鼻息肉、嗅覺喪失、鼻血、半身不遂引起的口歪、面部瘙癢、浮腫、皮膚移動如蟲行、嘴脣移動、瘙癢腫痛等症狀,應避免前述禁忌。

禾髎二穴:位於鼻孔下方,夾水溝旁五分。針刺深度三分。手陽明穴記載,禾髎又名長頻,位於鼻孔下方,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記載,可灸三壯。銅人經記載,為手陽明脈氣所發,治療鼻血不止、鼻涕清稀、鼻生瘡、口閉不開、屍厥。治療鼻塞、口歪等症狀。資生經指出,銅人經記載,禾髎二穴位於鼻孔下方,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記載為禾髎,但銅人經記載為和髎,實際上是同一穴位。然而,銅人經的手陽少陽穴中又有和髎二穴,位於耳前兌發陷中,距離禾髎穴較遠,可能明堂經中的「和」字為「禾」字之誤。

2. 面部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亦作暘白),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背腠寒慓。重衣不得溫。西方子云。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目系急。目上插。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經云。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目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銅人經云。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口眼喎斜。目潤面葉葉動。牽口眼。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禁不宜針。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資生經云。銅人經云。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經乃云。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瞤動不息。西方子云。主目眗淚出多。䁾。內眥赤痛癢。

地倉二穴,夾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其艾作炷大小如粗釵腳大。灸炷若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銅人經云。蹺脈手陽明之交會。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失喑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忌豬肉魚熱面毒物房勞等。

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眉是穴。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風痓口噤。牙疼。頰頷腫。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不得閉。唇吻瞤動不止。當針之頓愈。西方子云。治口噤不開。引鼻中口緩不收。

白話文:

【面部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眉毛上方約一公分處,正對著瞳孔。適宜施灸三次,針刺深度應為二分。根據《銅人經》所述,這是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點,主治頭目疼痛、眼睛分泌物增多、背部怕冷、穿再多衣服也覺得寒冷。西方向先生說,這個穴位還可以治療瞳孔痛癢、遠視模糊、夜間視力不佳、眼睛緊繃感以及上眼瞼問題。

承泣二穴:這兩個穴位在眼睛下方約七分的位置,就在瞳孔正下方的凹陷中。嚴禁針刺,因為針刺可能會導致眼睛顏色改變。可以施灸三次,艾炷大小如大麥粒。《明堂經》指出,針刺深度應為四分半,但最好避免灸法。無論灸多少次,三天後,眼睛下方可能出現拳頭大的肉瘤,眼睛也可能變得像桃子一樣大,到了三十天後,可能完全看不見東西,甚至出現更大的肉瘤。《銅人經》認為,這是蹺脈、任脈和足陽明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口眼歪斜、眼睛濕潤、面部抽搐、牽拉口眼、視線模糊、冷淚、眼睛紅痛。但是,這裡不宜針刺,只能施灸三次。西方向先生說,這個穴位不能灸。《資生經》和《銅人經》都提到,這個穴位可以灸三次,但不能針刺,針刺可能會導致眼睛顏色改變。《明堂經》則說,針刺深度應為四分半,但最好不要灸。灸後,眼睛下方可能出現拳頭大的肉瘤。各家說法不一,不知道哪個纔是正確的,不針刺也不灸可能是最安全的。

四白二穴:這兩個穴位在眼睛下方約一公分處。可以施灸七次,針刺深度為三分。使用針具時要小心,確定位置無誤才能下針,否則可能會導致眼睛顏色改變。《銅人經》認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可以治療頭痛、目眩、眼睛白翳、微風引起的不停眨眼。西方向先生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眼睛乾澀、淚水過多、眼角紅痛癢。

地倉二穴:這兩個穴位在嘴角旁邊四分之外,如果靠近下側有微微跳動的脈搏就是穴位所在。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經》說是三分半),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感覺到氣到即可排氣。每天可以施灸十四次,病情嚴重者可以施灸四十九次。艾炷的大小應如粗耳環的腳部大小,如果灸炷太大,可能會導致口角歪斜。如果灸承漿穴四十九次,病情就會痊癒。《銅人經》認為,這是蹺脈和手陽明脈的交會點,如果長期患有風濕,脈搏也可能不會跳動。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偏風口歪、眼睛無法閉合、失音無法說話、吞嚥困難、食物容易漏出、眼睛不停眨眼、左邊生病就治療右邊,右邊生病就治療左邊。忌吃豬肉、魚類、熱性食物、辛辣食物、酒類和過度性生活。

大迎二穴:這兩個穴位在下頜前方約一公分二分的地方,位於骨頭凹陷中的動脈上。另一種定位方法是,從嘴巴下方向兩邊延伸至眉毛端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施灸三次。《銅人經》認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可以治療寒熱交錯、頸部疼痛、淋巴結腫大、口歪、牙齦疼痛、打哈欠頻繁、風濕性脊髓炎、口脣緊閉、牙痛、臉頰腫脹、畏寒、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面部浮腫、眼睛無法閉合、嘴脣和嘴角不停抽搐,一旦針刺,病情馬上就會好轉。西方向先生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口脣緊閉、鼻塞、口角鬆弛無法收攏。

3.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銅人經云。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風癇。目載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三焦)。

瞳子髎二穴,自目外眥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目外去眥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陽。一名前陽)。銅人經云。手太陽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又云。可灸二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顴髎二穴,在面頰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少陽足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喎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齒痛(小腸)。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傍一寸半。針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頭。目視物不明。亦治微風眼臉瞤動不止。風淚出(胃)。

白話文: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位於曲差穴旁邊約一寸半的位置。另一種說法是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法則為七壯。兩種說法之間的距離較遠,存在疑慮。《千金要方》指出,此穴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二分處。《銅人經》提到,這是足少陽和陽維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目眩、頸項強硬疼痛、胸脅拉扯痛、無法翻身、癲癇、嘔吐泡沫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提到,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又稱為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至二次呼吸。適合瀉法,不宜使用補法。禁止灸法,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或視力下降。《銅人經》提到,這是少陽脈氣的發源地,禁止灸法。主治目眩頭痛、眼睛紅腫、視物模糊、風癇、眼睛向上翻看不清人、睫毛倒生、發狂吐泡沫等症狀(三焦)。

瞳子髎二穴,位於眼睛外角五分處。灸法為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素問注》提到,位於眼睛外角五分處(《千金要方》注釋為太陽穴或前陽穴)。《銅人經》指出,這是手太陽和足少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青盲、遠視模糊、眼中膚翳白膜、頭痛眼睛紅腫痛等症狀。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灸二壯。西方子提到,禁止灸法(脾)。

顴髎二穴,位於面部頰骨下方,尖骨端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二分。《銅人經》指出,這是手少陽和足太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嘴角歪斜、面紅目黃、眼皮跳動不止、面部腫脹牙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西方子提到,主治嘴角歪斜無法說話、嘴角痛、畏風寒、咀嚼困難、牙痛等症狀(小腸)。

頭維二穴,位於額頭角部,進入髮際處,本神穴旁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二分,禁止灸法(本神穴在曲差穴旁一寸半)。《銅人經》指出,這是足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偏頭痛、視物模糊。也用於治療輕微風邪引起的臉部抽搐不停和眼淚流不停的症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