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1)

1. 頭部中行十穴

(外神聰四穴。明堂一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羊魚肉酒面動風等物。明堂經云。舉火之時。忌熱食。不宜熱衣。亦云灸三壯。銅人經云。在髮際直鼻上。督脈。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百壯。治腫氣。風癇癲風。戴目上不識人。羊鳴吐舌。角弓反張。棄衣而走。披髮而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頭痛。喘渴。目不可視。目淚出。鼻清涕不止。又云。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主頭風目眩。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鼻直上髮際五分處,可用艾灸治療,每次灸二七壯,最多灸七七壯。 忌針,針會使人發狂,也要忌食生冷雞豬羊魚肉酒面等動風的食物。 灸神庭穴時,忌熱食和熱衣。 神庭穴是督脈穴位,位於髮際直上鼻子上五分處,灸二七壯至百壯,可治療腫氣、風癇癲風、戴目上不識人、羊鳴吐舌、角弓反張、棄衣而走、披髮而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頭痛、喘渴、目不可視、目淚出、鼻清涕不止等症狀。神庭穴也是足太陽陽明三脈的交會穴,主治頭風目眩。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明堂經云容豆是)。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甲乙經、熱穴論注。並刺三分。銅人經云。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赤腫。皮虛腫。鼻塞不聞香臭。頭痛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又云。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以宣熱氣。忌酒面蕎麥。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一寸的凹陷處,也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容豆」的位置。用細三稜針刺入,可以宣洩陽氣熱氣,但要小心不要向上衝擊頭目。可以灸七壯,不宜太多,如果頻繁灸灼,就會拔氣向上,導致眼睛看不清。因此,要像之前一樣忌口。甲乙經和熱穴論注都記載,刺入三分。銅人經記載,上星穴位於額顱上,正對鼻樑中央,進入髮際一寸,是督脈之氣發散之處,可以治療頭痛、面部紅腫、皮膚虛腫、鼻塞不通、頭痛目眩、痰瘧、發寒、熱病汗不出、眼睛疼痛、看不遠等病症。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十呼,瀉法為五吸。針刺後氣盡,還要留針引氣,得氣即瀉。灸法也有效,但不如針刺。每天灸三壯,最多灸一百五壯,然後要停十幾天再灸。所以不要連續灸滿五十壯。可以用細三稜針刺頭部,宣洩熱氣,忌酒、面、蕎麥。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明堂經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亦云。灸五十壯。痛即罷灸。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若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忌熱面豬魚蕎麥等物。明堂經云。主頭皮腫面赤。資生經。王氏云。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疼如破。後因灸此穴。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凡腦疼冷者。宜灸此。

白話文:

囟會穴

**位置:**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明堂經》記載:在上星穴上方一寸。)

**灸法:**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次灸時,不會感到疼痛。疾病痊癒後,就會感到疼痛。也有人說,灸五十壯,感到疼痛就停止。

**針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得氣後即瀉針。八歲以下兒童禁止針刺,因為囟門尚未閉合,針刺會造成生命危險。(《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四分。《銅人經》記載:在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可以容納一粒豆子。)

**功效:**督脈氣所發,主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若為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便可痊癒。若為頭風生白屑多睡,針刺效果更佳。針刺完畢,用末鹽和生麻油混合,塗抹於髮根處,頭風可永久消除。忌食熱面、豬肉、魚肉、蕎麥等食物。

其他記載:

  • 《明堂經》記載,此穴主治頭皮腫、面赤。
  • 《資生經》記載,王氏說,我年輕時刻苦用功,年過壯年則腦部寒冷,或者飲酒過量,就會腦部疼痛如破裂一般。後來我灸此穴,不僅腦部不再寒冷,即使日後酒醉,腦部也不再疼痛了。凡腦部疼痛寒冷者,皆宜灸此穴。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亦云。在囟會上。甄權云一寸。今依素問寸半為定。針一分。灸三壯。至七七壯止。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所發。療頭風熱痛。目眩。頭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癲癡。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又云。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疼腫立瘥。復以鹽末生麻油揩髮際下。灸亦得。忌如前法。明堂經云。在囟會後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治頭皮腫。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交會於顛。上治大人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羊鳴。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發時即死。盛即吐沫。心煩驚悸健忘。心神恍惚。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又云。療頭風頭疼。目眩多睡。無心力。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如灸數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不得令向火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魚蕎麥蒜齏等。資生經云。唐。秦鳴鶴針高宗頭風。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己而刺之。微出血。頭痛立止。後亟取金帛賜之。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明堂治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於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王氏云。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氣愈。後閱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身無力。自是間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一名天蒲)。

白話文:

「前頂」穴位,位於囟會後方一寸半,骨頭凹陷處。也有人說在囟會上方。甄權說在一寸。現在依據《素問》一寸半為準。針灸深度為一分,灸三壯,最多灸到七七壯。 《素問》注釋說針刺深度為四分。《銅人經》說督脈發源於此。主治頭風、頭部熱痛、目眩、頭面部紅腫、小兒驚癇、風癇、癲癇、精神失常、經常流清鼻涕、頭頂腫痛。 另有記載說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七呼,瀉氣時間為五吸。頭部腫脹嚴重時,可用三稜針刺之,繞著頭部四周一寸以下,頭疼腫脹立即減輕。再用鹽末拌生麻油塗抹髮際下方,也可以灸之,但要忌諱如前所述方法。 《明堂經》說「前頂」穴位於囟會後方一寸,直鼻中央凹陷處。主治頭皮腫脹。

「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位於前頂後方一寸半,頭頂正中央旋毛處,可以容納一顆豆子。灸七壯,最多灸到七七壯。凡是灸頭頂,不可超過七壯,因為頭頂皮膚薄,灸灼不宜。針灸深度為二分,得氣後立即瀉氣。《素問》注釋說針刺深度為四分。《銅人經》說督脈與足太陽經在此交會。主治大人和小兒脫肛久治不愈、風癇、中風、角弓反張、羊鳴、經常哭泣、言語不清、時常發作、發作時可能致死、發作時吐沫、心煩意亂、健忘、心神恍惚、痎瘧、耳鳴、耳聾、鼻塞、聞不到香味。《銅人經》也說可以治療頭風、頭痛、目眩、嗜睡、乏力、吃飯無味、頭重、喝酒臉紅。如果灸到一百五壯就停,三五天后,繞著頭部四周用三稜針刺出血,用井花水沖洗,使氣流通暢,不可用火灸,以免拔氣上行,導致眼目昏暗。忌酒、豬肉、魚肉、蕎麥、蒜醬等。 《資生經》記載,唐朝秦鳴鶴用針灸治療高宗頭風,武后說:「怎麼能在他頭上放血呢?」但秦鳴鶴還是刺了,微出血,頭痛馬上就好了,武后立刻賞賜金帛給他。由此可見,此穴位可以治療頭風。 《明堂經》說可以治療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也要先從百會開始。北方人孩子剛出生,就要灸此穴,以預防日後驚風。王氏說:「我以前患心氣病,偶然看到《陰陽書》中記載,人身有四個穴位,最為緊急,四百四病都能治之,百會就是其中之一。我因此灸此穴,心氣病就好了。後來我閱讀針灸書籍,發現這個穴位確實主治心煩意亂、健忘、乏力,從此我經常灸之,百病皆主,不只治這些疾病而已。」(此穴又稱「天蒲」)。

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明堂經有此四穴。而銅人經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故附入於此。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二分(銅人經云。針入三分)。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且附入於此。所謂疑以傳疑也(今以諸經校勘上星穴是)。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寸半。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五壯。針二分。明堂經云。四分。銅人經云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亦云。針入三分。又云。督脈氣所發。治頸頂惡風寒。頭偏痛。明堂經云。灸三壯。主目不明。頭目眩重。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嘔吐癲疾。

白話文:

神聰穴位於頭頂百會穴的四個方向,每個穴位距離百會穴一寸。可以治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等症狀,左側神聰穴主治如花症,右側神聰穴主治如果症。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經記載了這四個穴位,但銅人經卻沒有。雖然銅人經沒有記載,但神聰穴治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的效果不可小覷,因此也將其列入。

明堂穴位於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一寸處。可以治療頭風、鼻涕過多、鼻塞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二分(銅人經記載為三分)。根據銅人經以及其他針灸經書,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一寸處都是上星穴,但明堂經卻稱此處為明堂穴,其依據尚不明確,故將其列入。所謂疑以傳疑也,現在根據其他經書校勘後,認為上星穴是正確的。

後頂穴又名交沖穴,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半,玉枕骨上凹陷處。灸治五壯,針刺深度為二分(明堂經記載為四分,銅人經記載為四分,灸治五壯)。主治風眩、目眩、額顱疼痛等症狀。也有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並指出後頂穴為督脈氣所發,可治療頸頂風寒、頭偏痛等症狀。明堂經記載後頂穴灸治三壯,主治目不明、頭目眩重。西方子記載後頂穴主治諸陽之熱、嘔吐、癲疾等症狀。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寸半。灸七壯。針二分。亦云五壯。

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視。又云。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明堂經云。灸三壯。岐伯云。兼治風癇病。西方子云。主癲疾。癇發狂走不得臥。

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禁針。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夭。明堂經云。灸令人失音。針三分。素問注云。針四分。甲乙經云。不可灸。銅人經云。一名仰風。一名會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目睛痛。不能遠視。面赤頭腫。目黃。又銅人經云。禁針。素問明堂經乃云。針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何如不針為穩。素問蓋云。刺腦戶。入腦立死故也。

白話文:

「強間穴」,又名「大羽」,位於後頂骨後方一寸半處。灸七壯,針二分,也有記載灸五壯。

《銅人經》說,強間穴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主治頭部如針刺般疼痛,不可移動;頸部如被拔起,不可左右顧視。同時也治腦旋目眩、頭痛難忍、心煩、嘔吐涎沫、頭髮無時無刻都在掉落、頸項僵硬。《明堂經》記載灸三壯,《岐伯》說強間穴還能治風癇病。《西方子》則說它主治癲疾,發病時會狂走不止,無法躺臥。

「腦戶穴」,又名「合顱」,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半處。此穴禁針,針會令人啞,可以灸七壯,但也不可隨意灸,會令人夭折。《明堂經》記載灸會令人失音,針三分。《素問注》則記載針四分。《甲乙經》說不可灸。《銅人經》說腦戶穴又名「仰風」或「會顱」,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匯點,主治目睛疼痛、看不清遠處、面紅頭腫、目黃。《銅人經》也說禁針。《素問明堂經》卻說針入三分或四分,這就令人疑惑了。還是不針為穩。《素問》記載,刺腦戶穴,會直接刺入腦部,導致立即死亡。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箸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使人失音。針三分。銅人經云。一名舌本。督脈陽維之會。治頭痛。頸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又云。主頭項急不可傾側。鼻不得息。嗌痛。足不仁。明堂經云。主暴喑。不得言。多悲恐驚悸。欲自殺。目反視。又云。針四分。留三呼。又云。舌緩。針風府。資生經云。岐伯對黃帝傷寒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諸穴。為諸陽主氣也。然則風府者。因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王氏云。予少怯弱。春冬須數次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白話文:

風府穴位於後腦勺髮際上一寸,在兩條大筋的內側凹陷處。說話時肌肉會鼓起,停止說話則會落下。禁止灸灼,會導致失聲。針刺深度為三分。根據《銅人經》,風府穴又名舌本,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頭痛、頸部僵硬、頭暈、鼻出血、喉嚨痛、狂躁不安、眼花等症狀。另外,風府穴也能治療頭頸部僵硬無法轉動、鼻塞、咽喉疼痛、足部麻木等問題。根據《明堂經》,風府穴主治突然失聲、無法說話、多愁善感、恐懼驚慌、想自殺、眼睛反觀等症狀。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呼。根據《資生經》,岐伯回答黃帝關於傷寒的疑問時說,巨陽是諸陽之屬,其經脈連接到風府等穴位,是諸陽之主氣。所以風府穴是因傷寒而引起的疾病的關鍵所在。北方人常用毛髮包裹頸部,南方人體質較弱的人也用布料護住脖子,俗稱「三角」。王氏說他年輕時體弱,春秋季節經常受風寒。自從用東西護住脖子後,就再也沒有這個毛病了。體弱的人一定要護住脖子。

啞門一穴(一作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灸。令人啞。針三分。素問注云。在項後髮際宛宛中。去風府一寸。明堂經云。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針喑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得氣即瀉。銅人經云。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衄。血不止。頭痛。頭風汗不出。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針二分。

白話文:

啞門穴

啞門穴,又稱喑門,別名舌橫、舌厭。位於頭頂正中央,髮際內五分處,頭骨凹陷處。為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其經絡連接舌根。取穴時需仰頭,禁止灸治,否則會導致失聲。針刺深度為三分。

《素問》注釋中記載,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凹陷處,距風府穴一寸。

《明堂經》記載,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如何治療?答案是:舌頭僵硬,針刺啞門穴;舌頭鬆軟,針刺風府穴。針刺得氣後立即瀉氣。可以稍微旋轉針頭,深入八分,留針三呼,瀉氣五吸。瀉氣盡後,再留針取氣,得氣後立即瀉氣。

《銅人經》記載,啞門穴可治療頸項強直、舌頭鬆軟不能說話、諸陽熱氣盛、鼻出血不止、頭痛、頭風汗出不來、寒熱風痙、脊柱僵硬反折、癲癇、頭重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