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10)

1. 膀胱

膀胱者。腎之腑也。兩旁一百二十穴(並二十二單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出甲乙經。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通谷。通谷者。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束骨。束骨者。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

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行於崑崙。崑崙者。火也(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者。土也(在膕中央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白話文:

膀胱,是腎臟的腑臟。 它在身體兩側有120個穴位(包括22個單獨的穴位,以及膏肓附穴,總共144個穴位)。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從至陰穴開始。 至陰穴屬金,位於足小指外側,距離指甲角如韭葉般遠。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穴位,屬井穴。冬三月宜灸此穴。

從至陰穴往下流到通谷穴。 通谷穴屬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處。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二個穴位,屬榮穴。春三月宜灸此穴。

接著流到束骨穴。 束骨穴屬木,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處。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三個穴位,屬俞穴。夏三月宜灸此穴。

然後經過京骨穴。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穴位,屬原穴。

繼續往上行到崑崙穴。 崑崙穴屬火,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行經的穴位,屬經穴。

最後進入委中穴。 委中穴屬土,位於膝窩中央的動脈處。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終點穴位,屬合穴。秋三月宜灸此穴。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頭重鼻衄及瘈。汗不出心煩。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痎瘧寒熱。疝風寒。從足小指起。麻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失精)。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疼痛。喜驚。互引鼻鼽癲疾。寒熱。目䀮䀮喜咳。喘逆嘔沫。痓善悸。頭眩項痛。煩滿。振寒。痎瘧)。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痛狂善行。癲疾寒熱。腰痛如折。痓驚互引。腳如結。踹如裂。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能左右顧。髀樞痛。泄腸僻。瘧從䯒起)。

白話文:

足小指外側,靠近指甲角的地方,叫做至陰穴,灸三壮可以治疗头重鼻衄、瘈疭、汗不出心烦、足下热不欲近衣、项痛目翳、鼻及小便不利、痎瘧寒熱、疝風寒,以及从足小指开始的麻痹、带胸胁痛、失精等症状。

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处叫做通谷穴,灸三壮可以治疗身疼痛、喜惊、鼻鼽癫疾、寒热、目䀮䀮喜咳、喘逆呕沫、痓善悸、头眩项痛、烦满、振寒、痎瘧等症状。

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处叫做束骨穴,灸三壮可以治疗身痛狂善行、癫疾寒热、腰痛如折、痓惊互引、腳如結、踹如裂、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项不能左右顾、髀樞痛、泄肠僻、瘧從䯒起等症状。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際陷者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善唏。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癲疾狂行。振寒。善自齧頰。偏枯腰。髀樞痛。善搖頭鼽。衄血不止。淫濼頭痛。目白翳。跟尻瘛瘲。並頭腫痛。泄注。上搶心。目赤眥爛。無所見。痛從內眥始。腹滿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頭眩。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枯。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瀉之。厥心痛與肩背相引。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痓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黃。便血)。

申脈(陽蹺脈所主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灸三壯。主腰痛不能舉足。小坐。若下車躀趺地。脛中燆燆然寒熱。頸腋腫。癲疾互引僵仆)。

白話文:

足外側大骨下方,靠近赤白交界處凹陷的地方,叫做京骨,灸三壮可以治療痎瘧寒熱、愛流口水、頭重腳輕、不想吃飯、腿抽筋、癲癇發作、全身發抖、愛咬自己的臉頰、半身不遂、髖關節痛、愛搖頭流鼻涕、鼻血不止、頭疼、眼白有翳、腳跟和臀部抽筋、頭疼、腹瀉、心悸、眼睛紅腫潰爛、看不清東西、眼角痛、肚子脹、脖子僵硬、腰背彎曲、頭昏、癱瘓、身體麻木、手腳偏癱等病症。治療時,先灸京骨,然後再灸中封和絕骨,瀉火。如果心痛,且疼痛牽連到肩背,並且像被人從後面觸碰心臟一樣抽搐,以及腰背彎曲,這都是腎心疼痛的表现。如果眼睛翻白、鼻子不通、鼻涕黃、便血,也可用灸京骨治療。

足外踝下方凹陷的地方,叫做申脈,是陽蹺脈的所属部位,灸三壮可以治療腰痛不能抬腿、坐着时间短就累、下车时需要用手撑地、小腿发热发冷、脖子腋窝肿胀、癲癇發作等病症。

金門(足太陽郄。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灸三壯。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癲疾。善嘔沫。馬癇)。

僕參(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舉足得之。足太陽陽蹺脈所會。灸三壯。主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腳痿癲疾僵仆。轉筋。屍厥。暴霍亂馬癇)。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痓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踹如裂。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瘲。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寒熱癲疾。目䀮䀮鼽衄。瘧多汗。腰痛不得俯仰。目如脫。項如拔。脊強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踹跟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聞食臭惡聞人音。狂易。女子產難。苦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癇瘈。口閉不得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噫善喘)。

白話文:

金門穴位於腳外踝下方,又名關梁。灸三壯,可以治療屍厥暴死、霍亂轉筋、癲癇、嘔吐唾沫、馬癇等症狀。

僕參穴位於腳跟骨下陷處,抬起腳就能找到。它是足太陽陽蹺脈的交會穴。灸三壯,可以治療腰痛抬不起腳、腳跟後方疼痛、腳痿、癲癇、僵僕、轉筋、屍厥、暴霍亂、馬癇等症狀。

崑崙穴位於腳外踝後方跟骨上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痓脊強直、頭眩痛、腳像打結一樣、腳踝像裂開一樣、厥心痛(與背部相連的疼痛)、善瘛瘲(一種抽搐症狀)、後背觸摸心臟部位感到彎曲的人(腎臟和心臟疼痛)、寒熱癲癇、眼睛昏花、鼻塞流鼻血、瘧疾多汗、腰痛不能彎腰、眼睛像要掉出來一樣、脖子像要被拉斷一樣、脊柱強直、大風症、頭部多汗、腰部、臀部、腹部疼痛、腳踝和跟部腫脹、上牙齒疼痛、脊柱、背部、臀部沉重、不想起床、聞到食物就覺得臭,聽到人說話就厭惡、狂躁易怒、女子生產困難、胎盤難產、風從頭到腳散發、癲癇、嘴巴閉合無法打開、每次大便後腹部脹滿、按下去卻按不下去、打嗝、容易喘氣等症狀。

附陽(足陽蹺之郄。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灸三壯。主痿。癇風。頭重目眩。煩痛。樞股踹外廉骨痛如裂。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能舉)。

飛陽(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灸三壯。主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聲。心惕然。取飛陽。及絕骨附上臨泣。及淫濼。脛痛熱病汗不出皆主之。下部寒。體重逆氣。頭眩痛。痓反折。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不止。間日作狂癲疾。體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失履。寒腹不仁喘中痛。痔篡痛)。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踹如裂。腳急跟痛足攣。小腹痛引咽喉。大便難。腹痛)。

白話文:

附陽穴位於外踝上三寸,在太陽經前、少陽經後,筋骨之間,灸三壯可以治療痿症、癇風、頭重目眩、煩痛、髖關節外側疼痛如裂、瘛瘲、痹痛無知覺、發冷時伴有發熱、四肢無法抬起等症狀。

飛陽穴又名厥陽,位於外踝上七寸,屬足太陽經絡,灸三壯可以治療身體疲倦怕冷、氣短發熱、厭惡人聲、心神不安等症狀,以及絕骨穴上方臨泣穴、淫濼穴、脛骨疼痛、熱病汗出不暢等症狀,也適用於下半身寒冷、身體沉重、逆氣上涌、頭暈頭痛、痓瘕反折、瘧疾等症狀,實證可治腰背痛,虛證可治鼻衄不止、間日發作的狂癲病、全身疼痛、頸項疼痛、行走時汗出而失足、腹部寒冷無知覺、胸痛、痔瘡疼痛等。

承山穴又名魚腹、肉柱,位於小腿肚下端肌肉分開處凹陷中,灸五壯可以治療寒熱交替、腸胃反覆發出聲音、癲癇、瘛瘲、鼻衄、腰背疼痛、腿部酸沉、戰慄不能久站、腿部如裂痛、腳跟疼痛、足部痙攣、小腹疼痛牽連咽喉、大便困難、腹痛等症狀。

承筋(一名踹腸。一名直腸。在踹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溫然汗出。令人慾食欲走。寒熱。瘛瘲。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附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痔篡痛。腰背相引。霍亂。頸痹不仁)。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灸五壯。主痹厥。癲疾。嘔沫瘛瘲。腳急跟厥膝重。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

委中(在膝約中央動脈。灸三壯。主腰痛。俠脊至頭沉沉然。目䀮䀮。瘧頭痛。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癲疾反折。熱痛俠脊痛。痔篡痛。遺溺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小腹時熱。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季脅。內控八髎。衄血不止)。

白話文:

承筋穴位於腳踝骨後方中央凹陷處,灸三壯,可治療大腸疾病,實則腰背疼痛、寒痺、抽筋、頭暈、虛則鼻出血、癲癇、腰痛、發熱出汗、食欲不振、寒熱交替、痙攣、腳踝痠重、顫抖難以站立、腳踝腫痛、足部筋攣、小腹疼痛牽引至喉嚨、排便困難、痔瘡疼痛、腰背疼痛相連、霍亂、頸部痺痛無知覺。

合陽穴位於膝蓋下方約二寸處,灸五壯,可治療痺症、癲癇、嘔吐涎沫、痙攣、腳踝腫痛、跟腱痙攣、膝蓋沉重、腰脊疼痛牽引至腹部、陰部發熱、陰囊疼痛、寒熱交替、膝蓋痠重。

委中穴位於膝蓋下方中央動脈處,灸三壯,可治療腰痛、背部疼痛至頭部沉重、眼睛模糊、瘧疾頭痛、寒氣從背部升起、先寒後熱、口渴不止、癲癇抽搐、熱痛背部疼痛、痔瘡疼痛、遺尿筋攣、發熱小腹堅硬腫脹、小腹時常發熱、小便困難、臀部冰冷、髖骨疼痛、外引至脅肋,內控八髎穴,鼻出血不止。

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絡。灸三壯。一云屈身取之。主胸滿膨膨然。實則閉癃。腋下腫痛。虛則遺溺。腳急競競然筋痛。不得小便。痛引腹腰。痛不得俯仰)。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主不得臥立)。

殷門(在浮郄下六寸。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作痛。得之舉重。惡血歸之)。

扶承(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陰股上橫文中。一云股陰下橫文中。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熱痛。痔篡痛。尻椎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

白話文:

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少陽膽經之後,在膝蓋窩外側,兩條筋之間,承扶穴下方六寸處。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灸三壯。也有人說要屈身才能取到這個穴位。委陽穴主治胸部滿悶脹痛,實證則表現為閉尿、腋窩腫痛,虛證則表現為遺尿、腳部急躁不安、筋痛、不能小便、疼痛蔓延到腹部和腰部,無法俯仰。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處,伸直膝蓋才能找到這個穴位,灸三壯。浮郄穴主治無法躺下或站立。

殷門穴位於浮郄穴下方六寸處,灸三壯。殷門穴主治腰痛,只能俯臥不能仰臥,仰臥就會疼痛。這個穴位也適合因舉重導致的腰痛,以及惡血瘀積所造成的腰痛。

扶承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陰股上方的橫紋中,也有人說是在股陰下方的橫紋中。灸三壯。扶承穴主治腰部、脊柱、臀部、陰股寒痛,虛證則表現為血行不暢,實證則表現為熱痛、痔瘡疼痛、尾椎腫脹、大便直腸突出、陰囊寒涼、小便不利。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二寸。手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背痛引頸項)。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五壯。主肩膊間急。淒厥惡寒。項背痛引頸。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背痛不能相顧)。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強急)。

譩譆(在肩膊內廉。俠脊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譩譆。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內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痓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鼻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痎瘧風)。

白話文:

第二節骨下方,靠近脖子兩側各兩寸處,是手足太陽經脈交會的地方,灸五壯可治背痛牽連到頸項。

第三節骨下方兩側各三寸處,是足太陽經脈氣息發源的地方,正坐著取穴,灸五壯可治肩胛骨之間疼痛、突然昏倒怕冷、頸項和後背疼痛牽連到脖子、咳嗽氣逆上衝、嘔吐胃脹、背痛到不能轉身。

第五節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息發源的地方,灸五壯可治肩痛、胸腹脹滿、突然昏倒、脊背僵硬疼痛。

肩胛骨內側邊緣,靠近脊椎第六節骨下方兩側各三寸處,用手按壓會痛,患者會說這裡酸痛,是足太陽經脈氣息發源的地方,灸五壯可治腋窩拘攣、脈搏跳動急促牽連到脅肋痛、疼痛深入到心肺、從脖子到脊椎以下,一直到第十二節骨,只要用灸法治療就會馬上止痛,熱病出不了汗、肩背寒熱交替、寒熱相互牽引、身體發熱咳嗽氣逆上衝、虛喘、呼吸急促、流鼻血、肩胛骨內側邊緣痛、不能彎腰抬頭、脅肋疼痛牽連到小腹脹痛、小孩吃東西消化不良、頭痛牽連到下巴、癲癇和瘧疾。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闊肩取之。灸五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腹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多寒不能俯仰)。

白話文: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這五個穴位都位於背部,分別在第七、九、十、十一、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處,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中膈關適合灸五壯,主治背痛、惡寒、脊背僵硬、俯仰困難、食慾不振、嘔吐唾液多;魂門適合灸三壯,主治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陽綱適合灸三壯,主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調、小便赤黃;意舍適合灸三壯,主治腹滿脹、大便泄瀉、口渴、身熱、面色發黃;胃倉適合灸三壯,主治腹脹水腫、食飲不下、畏寒不能俯仰。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又肋間。灸三壯。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小腹堅急)。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脊痛。惡寒。小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以手按之。則欲小便澀而不得出。肩上熱。手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

白話文:

肓門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處,也在肋骨之間,灸三壯,可以治療心窩處硬塊、婦女乳房疾病。志室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的發源地,正坐取穴,灸三壯,可以治療腰痛、脊柱僵硬、脅肋脹滿、小腹堅硬疼痛。胞肓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凹陷處,也是足太陽經脈氣的發源地,俯臥取穴,灸三壯,可以治療腰脊疼痛、怕冷、小腹脹滿堅硬、排尿困難、小便沉重、用手按壓則想小便但排不出、肩部發熱、手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方皆發熱。若脈象沉陷,則取委中穴。秩邊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凹陷處,同樣是足太陽經脈氣的發源地,俯臥取穴,灸三壯,可以治療腰痛、骶骨寒涼、彎腰抬頭困難、陰部疼痛、下腹部沉重、排尿困難。

攢竹(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肩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風頭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惡寒。面赤䪼中痛。項強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瘲癲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不得臥。意中煩。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癇發。目上插。痔痛)。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一寸半。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灸五壯。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痓。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寒熱)。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主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白話文:

攢竹穴位於眉頭內側眼角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可以用艾灸治療風頭痛、鼻塞流鼻血、眉骨疼痛、容易打噴嚏、眼睛突出、出汗怕冷、臉紅鼻腔疼痛、脖子僵硬無法左右轉頭、眼睛痠痛、抽搐癲癇、肢體抽搐反折、眼球突出、頭昏眼花無法平躺、心煩意亂、視力模糊、怕風寒、突然發作的疾病、眼睛上長東西、痔瘡疼痛。

曲差穴位於額頭髮際,神庭穴上方一寸半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可以用艾灸治療頭痛、發燒、鼻塞、呼吸困難、胸悶、出汗困難。

五處穴位於督脈旁,上星穴上方一寸半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可以用艾灸治療寒熱、背部僵硬反折、抽搐癲癇、頭重。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方兩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不宜艾灸。可以治療發燒不出汗、嘔吐、心煩、青盲、遠視。

通天(一名天目。在承光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二壯。主頭痛重。暫僵仆。鼻窒鼽衄。不得通。喎僻多涕。鼽衄有瘡)。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瘲)。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頭項痛。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內系急痛引額。頭重項痛。寒熱。骨痛。頭眩目痛。頭半寒。目痛不能視。項似拔。不可左右顧。癲疾嘔沫互引)。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暴拘攣。癇眩。足不仁。目䀮䀮赤痛。痓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頭眩痛重。目如脫。項如拔。狂見目上視。及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仁。身痛欲折。咽腫難言。小兒驚癇)。

白話文:

通天穴(也叫天目穴,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灸治時灸二壯,主治頭痛沉重、暫時昏迷癱瘓、鼻塞鼻出血、呼吸不暢、口歪流鼻涕、鼻出血並伴有瘡傷)。

絡卻穴(也叫強陽穴或腦蓋穴,反方向位於通天穴後一寸半,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灸治時灸三壯,主治青盲看不見、癲癇昏迷癱瘓、眼花目眩、心情不暢、狂躁不安、抽搐)。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七分半,靠近腦戶穴旁一寸三分,從肉枕骨上沿髮際向上三寸。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灸治時灸三壯,主治頭頸部疼痛、怕風、出汗困難、寒顫畏寒、嘔吐、眼球脹痛連帶額頭疼痛、頭重頸痛、寒熱交替、骨頭疼痛、頭暈目眩、半邊頭顱發冷、眼睛疼痛看不清、脖子像被拉扯一樣、不能左右轉動、癲癇嘔吐)。

天柱穴(位於後頸部髮際邊緣大筋外側凹陷處。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灸治時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突然抽搐痙攣、頭暈目眩、腳麻木、眼睛乾澀發紅疼痛、寒顫畏寒頭痛、頸部疼痛、腰脊部疼痛、頭暈頭沉、眼睛像要掉出來一樣、脖子像被拉扯一樣、狂躁不安眼睛向上看、脖子僵硬不能轉動、突然抽搐痙攣腳麻木、全身疼痛欲折、咽喉腫痛難以說話、小兒驚癇)。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灸七壯。主癲疾痎瘧。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夾脊痛。並氣熱汗不出。腰背痛。痓脊強。喉痹。大氣滿喘。胸中鬱郁。身熱頭眩。目䀮䀮項強急。寒熱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

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頭風眩痛。鼻鼽不利。時嚏清涕。淚出)。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則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背應急息難。振慄。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痛。肺脹癲疾憎風。時振寒。不能言。得寒益甚。身熱狂欲自殺。目妄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第一節頸椎下方兩旁各一寸半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穴位。灸七壯,可以治療癲癇、瘧疾、頸項疼痛不能低頭仰頭、頭痛發冷、驚癇、氣盛導致胸脅滿悶和夾脊疼痛、氣熱汗出不來、腰背疼痛、腰背強直、喉嚨堵塞、呼吸困難、胸悶、身體發熱頭暈眼花、頸項僵硬疼痛、寒熱交加昏倒站立不穩、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身體不安寧等症狀。

風門穴又名熱府,位於第二節頸椎下方兩旁各一寸半處,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灸五壯,可以治療頭風頭暈、鼻塞不通、經常打噴嚏流清鼻涕、流眼淚等症狀。

肺俞穴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兩旁各一寸半處。灸三壯,可以治療肺寒肺熱、呼吸困難、臥床時咳嗽喘氣、嘔吐泡沫、喘氣連綿不絕、胸悶背部疼痛呼吸急促、發抖、脈搏急促氣喘、胸部有熱感、胸部脹滿不喜歡吃東西、汗出不來、腰背疼痛、肺部脹滿、癲癇怕風、經常發冷、不能說話、受寒後症狀加重、身體發熱神志不清想要自殺、眼睛看東西模糊、驚癇流淚、臨死前神志不清等症狀。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逆唾血多涎。煩中善噎。飲食不下。嘔逆汗不出。如瘧狀。目䀮䀮淚出悲傷。痎瘧心脹)。

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悽悽振寒。數欠伸。咳而嘔膈寒。飲食不下。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胸支滿兩脅。膈上競競。脅痛腹脹。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嘿嘿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背痛。寒痓大風。汗出癲狂)。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可反側。撅脅下與脊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中循循然眉頭痛。驚狂衄血。少腹滿。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痓筋痛急互相引。肝脹癲狂)。

白話文:

心俞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處,灸二壯。主要治療寒熱、心痛、胸悶、咳嗽、嘔吐、失眠、發燒、眼淚不停流、憂傷、瘧疾等症狀。

膈俞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處,灸三壯。主要治療發冷、打嗝、咳嗽、嘔吐、飲食不進、寒熱、骨痛、氣短、胸悶、胃痛、肩背疼痛、汗出不暢、喉嚨痛、腹痛積聚、嗜睡、疲憊、身體濕冷、食慾不振、食後心痛、關節痛、寒熱病、風寒、汗出狂躁等症狀。

肝俞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處,灸三壯。主要治療咳嗽、胸悶、喘不過氣、身體難以轉動、肋骨疼痛、眼花、頭疼、驚狂、鼻出血、腹脹、眼白混濁、咳嗽引發胸痛、筋骨寒熱、吐血、氣短、鼻子酸痛、筋骨疼痛、肝臟腫脹、狂躁等症狀。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飲食不下)。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倍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嘔。身重不動。脾痛熱痓。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急煩不嗜食。脾脹痰痓)。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胃中寒脹。食多身羸瘦。腹中滿而鳴。腹䐜脹風厥。胸脅支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頭痛。飲食不下。腹鳴臚脹欲嘔。時注痰)。

白話文:

膽俞穴位於第十節脊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正坐取穴,灸三壯,可治胸悶嘔吐、口苦舌乾咽痛、飲食不下等症狀。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脊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灸三壯,可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量過大卻消瘦、名曰食晦等症狀,以及黃疸、脅下滿欲嘔、身重不動、脾痛、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急煩不嗜食、脾脹痰痓等症狀。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脊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處,灸三壯,可治胃寒脹、食多消瘦、腹中滿而鳴、腹脹風厥、胸脅支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等症狀。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脊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灸三壯,可治頭痛、飲食不下、腹鳴臚脹欲嘔、時注痰等症狀。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腰痛不可俯仰反側。熱痓。寒熱。身多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腹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黑目䀮䀮。喘咳少氣。溺赤骨寒熱。溲難。腎脹。頭風痛如破。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吐腹鼓。大寒中身。洞泄食不化。骨寒熱。引背不得息)。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食飲不下。善噎腸中鳴。䐜脹面腫。暴泄。腰痛。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衄血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熱腫。虛則寒慄)。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脊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灸三壯,可治腰痛難以彎腰、熱病、寒熱交替、身體消瘦、兩側肋骨疼痛、心窩及腹部疼痛、心臟像懸著般不適、疼痛感向下延伸至肚臍、下腹劇烈疼痛伴隨發熱、臉色發黑、眼睛無神、呼吸急促咳嗽氣短、小便赤色伴隨骨骼寒熱、排尿困難、腎臟腫脹、頭風痛如裂開般、腳冰冷如冰、頭重身熱發抖、腰部及四肢麻痺、想吐伴隨腹部鼓脹、嚴寒時發病、腹瀉吃不下東西、骨骼發冷發熱、背部疼痛難以休息。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脊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灸三壯,可治大腸氣機不暢、按壓時有如覆杯般凹陷、飲食不入、容易哽噎、腸鳴腹脹、臉部腫脹、突然腹瀉、腰痛,這些症狀皆屬於津液虧虛所致,表現為眼睛發黃、口乾舌燥、流鼻血、喉嚨阻塞、肩前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氣盛則表現為熱腫,氣虛則表現為發冷發抖。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少腹熱痛控睪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難黃赤。口乾。大小便難。淋滯)。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熱痓互引。汗不出。反折。尻臀內痛。似癉瘧狀。腰脊痛引背。少腹。俯仰難。不得仰息。體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俠脊腴起肉。灸三壯。主腰不可以俯仰。寒熱痓反折互引。腹脹。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從項始。數脊椎俠脅裡痛。按之應手。炙立已)。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主腰脊不能俯仰。手足不仁。小便赤黃)。

白話文:

小腸俞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灸三壯,主治少腹熱痛、睪丸牽引腰脊疼痛、疝氣痛上衝心臟、腰脊強直、排尿困難、尿色黃赤、口乾、大小便困難、淋病。

膀胱俞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灸二壯,主治寒熱交替、發熱無汗、反折疼痛、臀部內側疼痛、似瘧疾症狀、腰脊疼痛引至背部、少腹疼痛、俯仰困難、不能仰臥、身體沉重、臀部抬不起來、尿色赤紅、腰部以下至腳部麻木無知覺、不能坐立。

中膂俞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靠近脊柱兩側隆起的肌肉。灸三壯,主治腰部不能俯仰、寒熱交替、發熱無汗、反折疼痛、腹部脹滿、背部疼痛引至脅肋、內引心臟疼痛、從頸項開始、沿著脊柱兩側脅肋內疼痛、按壓時有反應、灸治後立刻見效。

白環俞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為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出之處,不可灸治。主治腰脊不能俯仰、手腳麻木無知覺、小便赤黃。

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絡。灸三壯。主腰脊痛而清。善嘔。睪跳騫。寒熱。熱病汗不出。痎瘧。女子絕子。陰挺不出。禁白瀝)。

次髎(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脊腰背寒。先取缺盆。後取尾骶與八髎。女子赤白瀝。心下積脹。同上法)。

中髎(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厥陰所結。腰痛。大便難。飧泄尻中寒。女子赤淫時白。氣疝。月事少。男子癃。小腸脹)。

下髎(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引少腹。女子下蒼汁不禁。赤淫。陰中癢痛。少腹控䏚。不可以俯仰。腹脹鳴。澼泄)。

白話文:

八髎穴位於腰椎棘突兩側,分別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每個穴位都對應著不同的部位和病症。上髎可以治療腰脊痛、善嘔、睪丸跳動、寒熱、熱病汗不出、痎瘧、女子不孕、陰道腫脹等;次髎可以治療腰痛、腰以下至足麻木、脊背寒、女子白帶異常、心下積脹等;中髎可以治療腰痛、大便難、腹瀉、女子白帶異常、氣疝、月經量少、男子尿頻等;下髎可以治療腰痛引發小腹疼痛、女子白帶異常、陰道瘙癢疼痛、小腹脹痛、腹脹鳴、腹瀉等。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旁。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五臟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素髎(一名面正。在鼻柱端。督脈氣所發。主鼽衄洟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神庭(在髮際直鼻上。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頭腦中寒。鼽衄。目泣出。癲疾嘔沫。風眩善嘔煩。痎瘧。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善嘔。煩滿。顏青。痎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中痛。不能視。面腑腫。癲疾。素問上星主之。皆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甄權云。不宜多灸之)。

白話文:

會陽穴位於尾骨兩側,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五臟腹中寒、泄瀉、腸道疾病和便血。素髎穴位於鼻柱前端,也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主治鼻出血、流鼻涕、鼻樑上長瘡、鼻腔阻塞不通、嗅覺失靈等症狀。神庭穴位於髮際正中直上,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點,灸三壯可以治療頭部寒冷、鼻出血、流淚、癲癇、嘔吐、眩暈、發熱、頭痛、呼吸困難、視力模糊等症狀。上星穴位於頭頂正中,髮際上直鼻中央一寸處,是一個凹陷,容納一個豆子大小,也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眩暈、嘔吐、腹部脹滿、面色青白、癲癇、鼻出血、發熱不汗、眼痛、視力模糊、面部腫脹等症狀。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痓風眩。善嘔煩滿。頭痛顏青。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風寒。面赤腫)。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癇目眩。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癲癡時發)。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痎瘧。癲疾吐沫。耳鳴。痓。項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目眩。顱上痛。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眩。偏頭痛。癲疾瘛瘲狂走。項強直。頸痛甚)。

白話文:

囟會位於上星後一寸凹陷處,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痓風眩暈、噁心嘔吐、腹脹、頭痛、面部青色、癲癇、嘔吐涎沫、暫時性昏迷、怕冷、面部發紅腫脹。

前頂位於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頭凹陷處,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風癇、目眩、怕冷、面部發紅腫脹、小兒驚癇、癲癡時發作。

百會又稱三陽五會,位於前頂後一寸半,頭頂中央旋毛處,凹陷可容納手指。是督脈和足太陽經脈交會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痎瘧、癲癇、吐沫、耳鳴、痓、項部疼痛、頭重目眩、不能左右轉頭。

後頂又稱交沖,位於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以治療風眩、目眩、顱骨疼痛、視力模糊、怕冷眩暈、偏頭痛、癲癇、狂躁不安、頸部僵硬、頸部疼痛。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癲疾狂走。瘛瘲首搖。口喎吐涎頸強)。

腦戶(一名仰風。一名會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主目赤痛。不能視。面腫頭痛。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癲疾。骨酸。眩狂。瘛瘲。口噤羊鳴。舌本出。喑不能言。痓目不明。寒熱)。

風府(一名舌本。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之。主頭痛項急不得傾側。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狂易多言不休。狂走欲自殺。目反視暴喑不得言。喉嗌痛。足不仁)。

白話文:

強間穴位於後頂骨後一寸半處,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五壯可治療頭痛如針刺、頭頸僵硬、癲癇、抽搐、口歪流涎、頸部強直等症狀。

腦戶穴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半處,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不可灸。主治目赤痛、視力減退、面腫頭痛、項痛、目不明、風寒頭痛、癲癇、骨酸、眩暈、抽搐、口噤、舌強、失聲、痓目、寒熱等症狀。

風府穴位於項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宛宛中,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不可灸。主治頭痛、項部僵硬、目眩、鼻塞、舌強難言、狂躁多言、狂躁欲自殺、目反視、失聲、咽喉痛、足麻木等症狀。

啞門(一名橫舌。一名舌厭。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不可灸。令人喑。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噫風。頭痛汗不出。寒熱痓。脊強反折。瘛瘲。癲頭痛)。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灸九壯。主寒熱。以年為壯數。傷寒熱盛。煩嘔)。

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灸五壯。主頭重目瞑。悽悽帶熱。項強難以反顧。汗不出)。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癲疾。怒欲殺人。熱狂走。讕言見鬼。瘛瘲)。

白話文:

啞門位於項髮際正中,與舌頭相連,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匯點。仰頭取穴,不可灸,否則會導致失聲。主治頸項強直、舌頭僵硬、失聲等症狀。

大椎位於第一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匯點。灸九壯,主治寒熱症狀,以年齡為灸壯數。適用于傷寒熱盛、煩躁嘔吐等症狀。

陶道位於項部大椎下方的空隙處,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匯點。俯頭取穴,灸五壯。主治頭重目眩、頭部發熱、頸項強直、汗不出等症狀。

身柱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的空隙處,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仰頭取穴,灸五壯。主治癲癇、狂躁易怒、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見鬼等症狀。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腫痛。少氣難言)。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不可灸之。主腹滿不能食。腰脊強不得俯仰。黃癉)。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腹中積氣上下行)。

白話文:

神道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空隙,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身體發熱、頭痛、寒熱往來發作的瘧疾、神志恍惚、悲傷憂愁等症狀。

至陽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空隙,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小便淋漓不盡、小腿痠痛、四肢腫痛、氣短難言等症狀。

筋縮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空隙,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小兒驚癇、癲癇發作、狂躁奔跑、癲狂症、脊背僵硬疼痛、眼球向上凝視等症狀。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空隙,是督脈氣所發之處,不可灸之。主治腹脹滿不能進食、腰脊強直無法彎腰抬頭、黃疸病等症狀。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空隙,是督脈氣所發之處,灸三壯。主治腹部積氣上下逆流等症狀。

命門(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癲疾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俯仰。一日死生數髮針。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寒熱。女子閉溺。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乳子下赤白)。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灸三壯。主腰脊痛。實則脊急強。癲疾發如狂者。麵皮敦敦厚者不療。虛則頭重洞泄。癃痔。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寒熱痓反折。心痛。形氣短。尻䐜澀。小便黃閉。小兒癇瘛瘲。脊強互相引)。

白話文:

命門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是督脈氣發源之處,要伏著身體取穴,灸三壯,可治頭痛如裂、身熱如火、汗不出、癲癇、瘛瘲、裡急後重、腰腹相牽引疼痛。

腰俞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別名背解、髓孔、腰注、腰戶,灸三壯,可治腰痛引發少腹疼痛,不能彎腰或仰頭,一日之間生死攸關,針灸時需在左側取右側,右側取左側,方能治癒。腰以下至腳麻木無知覺,無法坐起,臀部無力,寒熱交替,女子閉經、小便不通,脊背強直,互相牽引,反覆彎折,汗不出,乳房下方發紅或發白。

長強位於脊柱尾端,別名氣之陰郄,是督脈的別絡,足少陰經與足少陽經交會之處,灸三壯,可治腰脊疼痛,如果病情屬實則脊背僵硬強直,癲癇發作如狂,面部皮肉厚實者無法治療。如果病情屬虛則頭重昏沉,大小便失禁,癃閉痔瘡,大小便困難,腰臀沉重,難以起居,寒熱交替,身體反覆彎折,心痛,形體虛弱,氣短,臀部發澀,小便發黃不通,小兒癲癇、瘛瘲,脊背強直互相牽引。

膏肓俞(主無所不療。諸羸弱瘦損。虛勞。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取穴之法。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去胛骨側容指許。摩骨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壯。至六百壯。多至七百壯。覺下礱礱然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停痰宿疾。則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不爾。甲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以衣襥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兩甲前卻。失其穴。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以自補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權相准望取之。論曰。昔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治。若能用心此方。便得應灸之穴。自無疾不愈矣)。

白話文:

膏肓俞穴,可以治疗各种疾病。针对虚弱瘦损、劳损、梦遗、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都可以通过灸疗此穴来改善。找到穴位的方法是:病人正坐,挺直脊背,伸展双臂,将手臂放在膝盖前,保持直线,拇指与膝盖齐平,用物品支撑住肘部,使手臂保持不动。从肩胛骨上角摸索至肩胛骨下端,在这之间有四根肋骨,三段空隙。灸疗的位置是在中间,靠近肩胛骨内侧,距离肩胛骨侧边约一个手指的距离。沿着骨头摸索,找到肋骨间的空处,按压下去会感觉到肩膀牵引感。在两侧肩胛骨中央各灸一壮,一共灸六百壮到七百壮,直到感觉有热流往下流,甚至流出一些东西。如果长期积聚痰湿或久病,则会流出更多东西。如果病人身体虚弱,无法正坐,则可以让他侧卧,拉住上臂,使手臂向前,然后找到穴位进行灸疗。寻找穴位时,可以用右手从左肩上摸索,直到手指触及不到的地方,就是膏肓俞穴的位置,左手也是一样。如果穿着衣服过紧,会导致肩胛骨前移,找不到穴位,因此衣服尺寸要保持稳定。灸疗膏肓俞穴后,会使人体阳气旺盛,需要及时进行调养,使其恢复平衡。此穴靠近第五节椎骨,可以根据位置进行推算和观察来寻找。古人说,当年扁鹊无法医治晋侯的疾病,是因为病灶在膏脂之上,膈膜之下,针药难以到达,也就是膏肓俞穴的位置。很多人找不到这个穴位,所以久病难治。如果你能用心学习这个方法,找到膏肓俞穴进行灸疗,那么各种疾病都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