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10)
卷四百十一 (10)
1. 生成數法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在需要進行冷補治療的時候,當氣已到達病患處,再使用特定的呼吸調整方式,讓病人從鼻子吸氣,病人會自己感覺到有熱感。當要進行熱瀉治療的時候,同樣當氣已到達病患處,再使用同樣的呼吸調整方式,但這次讓病人從鼻子呼氣,嘴巴吸氣。根據病人患病的臟腑部位,病人會自行感受到清涼的感覺。
這段文字是在描述一種中醫治療方法,通過調整呼吸的方式來配合治療,使病人能自行感知到治療效果。
2. 手指補瀉法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是也。略備於後。
動,動者。如足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也。
彈,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有準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白話文:
[手指補瀉法]
經典中提到,進行補瀉療法時,並不一定需依賴呼吸的吐納,關鍵其實在於如何運用手指。具體來說,就是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這些技巧。以下詳細解釋:
動,指的是當患者行動不便時,醫生可將針伸提,以達到治療效果。
退,在補瀉準備拔針時,先將針略微後退約一豆粒的距離,再停留片刻,最後才將針完全拔出。
搓,當需要讓患者感到溫熱感,就像搓線那樣輕輕搓動針身,但不要太用力,這能治療寒症,且針入肌膚的方式與先前相同。
進,如果針刺未能感受到氣感,或根據男女、季節的不同,進針的深淺會有所差異,這就是進的概念。
盤,像在穴位內輕輕搖動針身,類似在盤繞針腹部的動作。
搖,在瀉法時,必須搖動針身再拔出。
彈,補法時,可用大拇指的指甲輕彈針身,促使氣血加速流動;瀉法時則不宜使用。
捻,即用手捻轉針身,要辨明左右方向,左代表外,右代表內,必須謹記。
循,在穴位及經絡處下針後,用手沿著上下循行,以促進氣血流通。正如古籍所言:「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補法時,可用手輕輕封住穴位。
攝,若下針後氣感滯塞,可沿著經絡走向,用大拇指的指甲切劃,以助氣血暢通。
按,指在針身不進不退的情況下,用手指固定針身,如同按壓切斷一樣。
爪,下針時,手指需用力按在穴位上,以確保位置的精確。
切,在下針前,先用大拇指的指甲在穴位兩側切劃,讓氣血分散,然後再下針,如此不會損傷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
3. 呼吸補瀉法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獲。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當瀉之時,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故素問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氣血有餘者,當先補陽而後瀉陰。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此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白話文:
[呼吸補瀉法]
補瀉法是以呼吸的出氣與吸氣作為依據的治療方式。在施行補法的時候,會從人體的防禦系統抽取能量。"取"這個字,指的是能量的存在。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必須先輕柔地按摩,再慢慢散開,進一步推壓,然後點擊,最後深入肌膚,打通穴道,向外拉開穴口,讓精神集中於此。在呼氣結束時插入針灸針,保持安靜並長時間保留針灸針,等待氣息到達穴位。就像在等待貴客一樣,不覺天色已晚。當氣息達到穴位,恰到好處的獲得能量。等到吸氣時拔針,防止氣息外洩。
讓氣息停留在穴位,關上穴口,使精神與氣息保存。讓大量氣息留在體內,因此我們稱這種方法為「補」。這是抽取體內氣息,但不讓氣息過度流失的方式。在使用瀉法時,會把血液中的氣息置放一旁,不使用它們。所以《黃帝內經》說,吸氣時插針,不要讓氣息受到幹擾。保持安靜並長時間保留針灸針,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灸針,以獲得氣息為目標。等到呼氣時拔針,呼氣完畢才離開,讓大量氣息排出體外,我們稱這種方法為「瀉」。瀉法是把血液中的氣息置放一旁,不使用它們。
如果體內陽氣不足,而陰氣和血液過多,應該先補充陽氣,然後再瀉掉陰氣。相反,如果陰氣和血液不足,而陽氣過多,應先補充陰氣,然後再瀉掉陽氣。這樣可以使陰陽調和,自然促進血液和氣息的循環。這就是針灸的關鍵所在。
4.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干。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云。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然陰日雖遇陽時。刺陰乾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乾是也。陽日雖遇陰時。
刺陽乾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干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夫妻配合】
大的方面來說是陰陽,小的方面講就是夫妻。在陰日陰時應該針刺陰經,陽日陽時則應針刺陽經。所以陰陽實際上指的是氣血。陰日時,血的運行先於氣;陽日時,則是氣的運行先於血。古籍記載,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然而即使在陰日遇到陽時,爲何仍要針刺陰經呢?因爲陰日時,血會先行引導氣,然後隨著血進入脈中運行。這就像妻子有了氣,丈夫去跟隨她一樣,所以這時針刺的是陰經。同樣地,即使在陽日遇到陰時,爲何還要針刺陽經呢?因爲在陽日時,氣會先行引導血,然後隨著氣在脈外流動運行。這就像丈夫有了氣,妻子去跟隨他一樣,所以這時針刺的是陽經。這樣的理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就是古代中醫理論中關於陰陽與夫妻配合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