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9)
卷四百十一 (9)
1. 迎隨補瀉法
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五臟皆依此而行之。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身體東方(肝,屬木)過於旺盛,而西方(肺,屬金)顯得虛弱時,我們該做的不是直接對肝進行調節,而是去減弱南方(心,屬火)的能量,並補充北方(腎,屬水)的能量,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是利用五行相生相剋中的「母瀉子」法則。這並非僅僅是針對某一條經絡進行針灸。
舉例來說,如果肝的機能過於旺盛,我們可以通過減弱受其影響的心(肝生心,心為肝之子)的功能,並補充能影響肝的腎(腎生肝,腎為肝之母)的能量,這樣一來,肝的機能就會恢復平衡了。對於五臟的其它器官,也是按照這樣的原則進行調節。
2. 真言補瀉手法
3. 補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透於腠理。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針至分寸。待針頭沉緊。時轉針頭。以手循捫。覺氣至卻回。針頭向下。覺針頭沉緊。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乃閉其穴(謂一手急捻孔是也)。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
白話文:
【補法】
使用此療法時,先用左手找到適當的穴位。接著,右手拿著針放在該穴位上方。當病人咳嗽一下時,迅速將針刺入皮膚下。隨後讓病人吐出一口氣,配合病人的呼吸,將針深入到正確的位置。等到針頭完全穩定且緊固在皮膚內時,開始轉動針頭,同時用手觸摸確認針已到達正確位置。如果感覺到氣流反向,則表示針頭的方向應調整為向下。再感覺到針頭再次緊固時,讓病人吸入一口氣,隨著病人的吸氣動作,緩慢地拔出針,並立即封住針孔(這是快速捻轉針孔的意思)。對於體質虛弱、氣力不足或有麻癢感的患者,此療法可起到補益的效果。
4. 瀉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腠理。復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氣入針至分寸。覺針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覺氣至病。若覺病退。便轉針頭下以手循捫。覺針沉悶。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氣一口而徐出其針。則不閉其穴。命之曰瀉。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白話文:
使用瀉法時,先以左手定位穴位,右手持針對準該穴位。讓病人咳一聲,趁此機會將針刺入皮膚。再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動作將針深入至適當深度,直到感覺針身變得沉重且有些緊繃。此時,調整針頭方向指向病竈,確認氣感已達病竈。如果感到病情有所緩解,則轉動針頭並用手輕輕按摩。當感覺到針頭周圍變得沈重且有些悶時,讓病人呼一口氣,同時慢慢將針拔出。這樣做可避免針孔閉合。這種方法被稱為瀉法。對於身體豐滿、組織堅硬、有疼痛感的患者,應使用瀉法進行治療。
5. 素問瀉必用方補必用圓法
夫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及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夫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不宜之氣。移未復之脈。故刺必中其榮。又復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余不知聖人之意。請後之明達之士詳究焉。
白話文:
在進行瀉法治療時,必須選擇氣力正旺盛、月亮正圓滿、天氣正溫和、病人身體狀態穩定,且在他剛開始吸氣時下針。等到再次確認他吸氣時轉動針,再等到他呼氣時緩慢拔針,這就是所謂的瀉法。
而在進行補法治療時,必須使用圓法。圓法的意思是讓氣流通,讓不順暢的氣流通,使尚未恢復的脈絡重新運作。所以針刺一定要準確地擊中經絡,並再次確認在吸氣時推進針到血液中。因此,圓法和方法並不是指針本身,而是指針灸的技術和方法。我未能完全理解古聖先賢的真意,希望後世有學識高深的人能深入研究此道。
6.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法
內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正其理。無反其道。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臟。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陰。秋冬為陰。謂陽所養。
故刺之各致一陽。春夏溫必致一陰者。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故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
白話文: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法】
《內經》提到,疾病有表有裡,針灸治療的深度也應有所區別,必須遵循正確的道理,不能違反自然法則。春天和夏天屬陽,這時節氣候偏於表面,人體的氣血也相對浮於體表,因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應採用淺層次的針刺方法。
相反地,秋天和冬天屬陰,這時節氣候偏於內部,人體的氣血多聚集在臟腑,因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應採用較深層次的針刺方法。
另外,《內經》還說,春夏兩季,每次治療應調養一點陰氣,秋冬兩季,每次治療應調養一點陽氣。因為春夏屬陽,但陰氣是其根本,所以針灸時應調養一點陰氣;秋冬屬陰,但陽氣是其根本,所以針灸時應調養一點陽氣。
春夏溫暖的季節,要調養一點陰氣,具體操作是,針刺時深入到肝腎部位,一旦感到氣血反應,就立即拔針,這樣可以引導和保持體內的陰氣。
秋冬寒冷的季節,要調養一點陽氣,具體操作是,針刺時淺入到心肺部位,一旦感到氣血反應,就推針深入,保持一段時間再拔針,這樣可以推進和保持體內的陽氣。
所以《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