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8)

1. 補瀉法

夫行針者,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其所針榮腧之處,彈而弩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針空,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空,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一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補瀉法]

在進行針刺療法的時候,應確保針身溫暖。首先,用左手找到要針刺的穴位位置,通過輕拍、揉捏等手法讓該部位肌肉放鬆,然後慢慢探尋穴位,確認無誤後,讓病人配合著咳嗽一聲,再由右手持針進行針刺。春夏之季,保持呼吸24次;秋冬之際,則為36次。針刺時應緩慢地進針和出針,感覺到氣血流動就像脈搏跳動一樣。

如果要進行補法,就順著經脈走向,將針推進體內,同時左手按住針孔周圍,緩慢拔針,並迅速按壓針孔。如果要進行瀉法,則逆著經脈走向,使針尖在體內活動,左手打開針孔,快速拔針,然後緩慢按壓針孔。順著經脈進行調節,就是補法;逆著經脈進行調節,就是瀉法。

對於實證,即身體過於旺盛的情況,需待陰氣達到高峯,再將針拔出。對於虛證,即身體過於衰弱的情況,需待陽氣達到高峯,且針下有熱感,再將針拔出。對於十二經絡的病症,病情嚴重時,使用瀉法;病情虛弱時,使用補法;熱症,快速針刺;寒症,延長針刺時間;若病竈深陷,則使用艾灸;若既非實證也非虛證,則根據經絡理論進行治療。

2. 灸用火善惡補瀉法

凡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身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餘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之補瀉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

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體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潰;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

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鑌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火法,今北人猶爾。灸有補瀉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瀉者,疾吹其火,付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吹艾炷令疾滅,即是瀉也;不吹聽其自滅者,即補也。

《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減此,則不履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已。《甲乙經》云:「灸不發者,

用故履底灸熱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撰《腳氣方》卷論,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何必要在大門出?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

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若病人患熱病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退針三二分,令病人口吸氣,鼻出氣;依經生成數數之,覺針下陰氣隆至,依前法出針。若病人患寒病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進針至二三分,令病人鼻吸口呼;依本經生成數數之,覺針下陽氣隆至,依前法出針。假令補冷:

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內針,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後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復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復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

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和暖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灸用火善惡補瀉法]

四肢是身體的支撐,與五臟六腑的氣血相連。由於它們的肌肉層較薄,因此在進行灸療時,不宜過量,必須遵循經典上的灸療次數。然而,對於過剩的病症,則應依循此法。至於腳氣,不受此限制,對於風毒,灸療次數越多越好。如果僅僅遵循標準灸療次數,可能很難痊癒。《小品》中討論了八種木材作為灸療火源的問題,《明堂》則討論了灸療的補瀉法。如果能遵循這些理論,灸療效果會更佳。

八種木材中,松木、柏木、橘木、桑木、棗木、竹木、枳木和榆木都不適合作為灸療的火源。最好使用陽燧或䃈石製造的火,天陰時則可使用槐木製造的火。灸療的補瀉法則是,補灸時不要吹滅火,讓它自然熄滅;瀉灸時則要快速吹滅火,並立即置換新的艾草。

《甲乙經》提到,灸療的深度不應超過三分,這樣才能精確地作用於穴位。如果深度不足,火氣無法穿透到經脈,也就無法消除病痛。在江南和嶺南地區,由於氣候溫暖,灸療深度可以減少到二分,但至少要有一分半。對於嬰兒,則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調整。

灸療後,如果瘡口出現膿包,說明病情正在得到控制。如果瘡口未見好轉,則疾病尚未痊癒。如果灸療後瘡口未出現變化,可以使用舊鞋底加熱後熨燙,三日後就會出現反應。

蘇恭是一位擅長治療腳氣的醫生,他在京城和地方上都有很高的聲望。他編寫了一卷腳氣治療方法,其中對於灸療的應用也有所探討。他認為,對於腳氣這種疾病,無論是腹背還是手足,都需要進行灸療。然而,對於疼痛和風毒,如果灸療腹部,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對於手指的疾病,則可以放心進行灸療。

對於患有熱病的患者,在針灸治療時,當感覺到針氣已經到達病竈,可以將針退出二三分,並讓患者口吸鼻出,按照經典的呼吸次數進行。當感覺到陰氣隆起時,再將針拔出。對於患有寒病的患者,則需要將針深入二三分,讓患者鼻吸口呼,按照經典的呼吸次數進行。當感覺到陽氣隆起時,再將針拔出。

對於寒冷症狀的治療,可以讓患者先咳嗽一聲,讓針灸氣進入腠理,再讓患者吹一口氣,隨後下針,深度為六七分,逐漸深入腎臟和肝臟部位,保持針的位置一段時間後,再稍微退出一點,捻動針頭,詢問患者是否感覺到熱感,然後再將針頭深入到三四分,直至心肺部位。再讓患者吸氣,插入針頭,捻動針頭,讓氣流下行到病竈,然後再反向捻動針頭,讓氣流上行,經過針孔一兩寸,再吸氣並反向捻動針頭,將針頭拔出,並用手迅速按住針孔。這是補法。

對於發熱症狀的治療,可以先在陽性部位進行針灸,等到氣感達到後,再將針頭推入陰性部位,同時讓患者吸地氣,呼天氣,按照經典的呼吸次數進行。這樣,患者就會感覺到清涼。

對於寒冷症狀的治療,可以先在陰性部位進行針灸,等到氣感達到後,再緩慢地將針頭拉到陽性部位,同時讓患者吸天氣,呼地氣,按照經典的呼吸次數進行。這樣,患者就會感覺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