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6)

1.

脾者。藏也。兩旁四十八穴。出甲乙經。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大都。大都者。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太白。太白者。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

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於商丘。商丘者。金也(在足內踝上微前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陰陵泉。陰陵泉者。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腹中有寒氣。起則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喜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腸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飲渴。身體痛。多唾)。

白話文:

脾者。藏也。兩旁四十八穴。出甲乙經。

脾臟,是負責藏納的器官。它有兩旁四十八個穴位,屬於甲乙經脈系統。

脾經從隱白穴開始。

隱白穴,屬木。(位於足大拇指端內側,距指甲角約如韭葉長度,為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屬井穴。冬季的三個月宜灸此穴。)

脾經從隱白穴流向大都穴。

大都穴,屬火。(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陷中,為足太陰脾經的循行穴,屬滎穴。春季的三個月宜灸此穴。)

脾經從大都穴注向太白穴。

太白穴,屬土。(位於足內側足舟骨下陷中,為足太陰脾經的俞穴。夏季的三個月宜灸此穴。)

脾經從太白穴行向商丘穴。

商丘穴,屬金。(位於足內踝上微前陷中,為足太陰脾經的經穴。)

脾經從商丘穴入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屬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內側緣下陷處,伸直足部才能觸摸到。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秋季的三個月宜灸此穴。)

隱白穴的功效:

(位於足大拇指端內側,距指甲角約如韭葉長度。灸三壯。主治腹中有寒氣,起身就氣喘,熱病鼻出血不止,心煩意亂,喜怒無常,腹脹呼吸困難,熱氣在小腿內側感到寒涼,不能平躺,胸悶氣脹,腸道熱盛而導致腹瀉,仰臥時足部發涼,膈肌氣悶,嘔吐,不想吃東西,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脈搏卻仍在跳動,口渴,全身疼痛,流口水。)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厥。手足清。暴泄。厥心痛。腹脹滿。心久痛甚者。胃心痛也。瘧不知所苦。大風逆氣暴泄。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心煩。飽則頭目眩)。

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病先頭重頰痛。煩冤身熱。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滿兩頷痛甚。暴泄若飢而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若嘔泄有膿血若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厥心痛腹脹滿。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胸脅支滿。腹中切痛。霍亂逆氣。大便難。身重骨痿。若不相知。熱病滿悶不得臥。脾脹)。

公孫(在大指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也。灸三壯。主瘧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實則腹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飲。霍亂)。

白話文:

足大拇指第一節後方凹陷處,名為大都,灸三壯,可治熱病無汗、昏厥、手足冰冷、暴瀉、心痛、腹脹、久痛不癒的胃痛、瘧疾、大風逆氣導致的暴瀉、四肢腫脹、寒濕、飢餓煩躁、飽食頭昏眼花等。

足內側內踝骨下方凹陷處,名為太白,灸三壯,可治頭重頰痛、煩躁發熱、腰痛難以彎腰、腹脹、兩顎疼痛、暴瀉、善於噫氣、足冷腹脹、食積不化、嘔瀉帶膿血或嘔吐無物等。先取足三里穴,再取太白穴和章門穴,可治昏厥、心痛、腹脹、胃痛、胸脅滿悶、腹痛、霍亂、便秘、身體沉重、骨痿、熱病胸悶無法平躺、脾脹等。

大拇指第一節後方一寸處,名為公孫,屬於陽明經,也是太陰經的絡穴,灸三壯,可治瘧疾不思飲食、經常寒熱、出汗、腹部絞痛、昏厥、頭面腫脹、煩躁、狂飲、不願睡覺等,虛證則可治鼓脹、腹脹、熱痛不思飲、霍亂等。

商丘(在內踝微前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癲疾狂飲多食。喜笑不休。發於外。心中煩渴。瘧寒。腸中痛。汗出腹滿。向向不便。心下有寒痛。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腹痛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喉痹。寒熱善嘔。骨痹。煩滿癇瘈。手足擾。癲疾。目昏口噤。溺黃。筋攣痛。病善厭夢者。絕子。厥。頭面腫起。咳而泄。不欲食。痔疾。骨蝕管疽)。

漏谷(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亦足太陰絡。灸三壯。主腹中熱。苦寒。腸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腹脹。而氣怏然引肘脅下。皆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癲)。

白話文:

商丘穴位於內踝前方下方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癲癇、狂飲多食、喜笑不止、發熱外感、心煩口渴、瘧疾、腸痛、汗出腹滿、呼吸困難、心下寒痛、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腹痛、脾虛、畏寒、嘆氣、喉痺、寒熱嘔吐、骨痺、煩躁、抽搐、手足不安、癲癇、眼花、口噤、小便黃、筋攣痛、噩夢、不孕、昏厥、頭面腫脹、咳嗽帶痰、食慾不振、痔瘡、骨蝕、管疽等病症。

漏谷穴位於足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凹陷處,屬於足太陰經絡,灸三壯可以治療腹熱、寒涼、腸鳴、打呵欠、腹痛、心煩氣逆、腹脹、胸脅疼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厥氣上衝、癲癇等病症。

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灸三壯。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腹中熱。若寒膝內痛。心悲氣逆腹滿。小便不利。厥氣上及巔。痹病者身重若飢。足厥不欲行。善掣腳下痛。虛則腹脹腹鳴溏泄。食飲不化。脾胃肌肉痛。出素問)。

地機(一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五壯。主㿗疝瘡瘕。腹中痛。藏痹)。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灸三壯。主溏泄。穀不化。腹中氣脹嗌。脅下滿。腹中氣嗌腹脹。喘逆不得臥。腎腰痛。不可俯仰。氣癃尿黃。寒熱不節。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其股。內至膝。飧泄。婦人陰痛。少腹堅急痛重。不嗜食。心下滿。寒中。小便不利。霍亂。痹痛)。

白話文:

三陰交

(位於內踝骨向上三寸處凹陷之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交會於此。灸三壯。主治足部發熱、小腿疼痛難以久站、濕痹不能行走、腹部發熱。若寒邪侵入膝蓋內側疼痛、心煩氣逆腹脹、小便不利、厥氣上衝頭頂、痹病者身體沉重如飢餓、足部厥冷不想行走、經常抽搐腳部疼痛。虛證則表現為腹脹腹鳴、大便溏瀉、飲食不消化、脾胃肌肉疼痛。出自《素問》)。

地機

(又名脾舍。足太陰經郄穴。從穴位往上走一寸空處,位於膝蓋下五寸。灸五壯。主治疝氣、瘡瘕、腹部疼痛、藏痹)。

陰陵泉

(位於膝蓋下內側輔骨凹陷處。伸直腿部即可觸摸到。灸三壯。主治大便溏瀉、飲食不消化、腹部氣脹、咽喉阻塞、脅肋部脹滿、腹部氣脹、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腎腰疼痛、不能彎腰伸直、氣滯尿液黃濁、寒熱不調、女子疝氣、瘡瘕、按壓此穴時感覺像熱水澆在腿上,內至膝蓋、飯後即瀉、婦女陰部疼痛、小腹堅硬疼痛、不喜歡吃東西、心下脹滿、寒氣入腹、小便不利、霍亂、痹痛)。

血海(在膝下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足太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婦人漏下。苦血閉不通。氣逆腹脹)。

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陰市內。足太陰脈氣所發。一云在股上起筋間。灸三壯。主淋。遺溺。鼠鼷痛。小便難)。

期門(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婦人產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目眩足寒。小便難。心切痛。善噫。惡聞酸臭。酸痹腹滿。少腹尤痛。太息。賁豚。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目青而嘔。霍亂泄痢。痓。腹大堅不得息。咳嗽。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心大堅。賁豚上下。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喑不能言)。

白話文:

血海位於膝蓋下方,髕骨上緣內側,白肉交界處向上二寸。這是足太陰脈氣發源的地方。灸五壯,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血瘀閉經、氣逆腹脹等症狀。

箕門位於腹部,靠近恥骨,動脈位置明顯,陰市穴內側。這是足太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也有說法是在大腿上起筋之間。灸三壯,可以治療淋病、遺尿、鼠蹊部疼痛、小便困難等症狀。

期門是肝的募穴,位於第二肋骨末端,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對著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三條經脈在此交匯。舉起手臂取穴。灸五壯,可以治療婦女產後餘疾、食慾不振、胸脅脹滿、頭昏眼花、足寒、小便困難、心痛、善於打嗝、聞酸臭味反感、酸痛腹脹、小腹疼痛、嘆氣、胃脘脹滿、脅肋下氣上衝、胸中有熱、目赤嘔吐、霍亂、泄瀉、腹大堅硬、呼吸困難、咳嗽、脅肋下積聚、喘息、臥不安席、時寒時熱、心臟堅硬、胃脘脹滿、遺尿、鼠蹊部疼痛、小便困難並且尿液發白、失聲不能說話等症狀。

日月,(肝募也。在期門下五分。灸五壯。主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支不收)。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不化。腹中痛)。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腹結(一名腸窟。在大橫下一寸三分。灸五壯。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泄痢)。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

衝門(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橫骨兩端約中動脈。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陰疝。乳難。子上衝心)。

白話文: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灸五壯,主治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一寸半,為足太陰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便膿血、寒中不化、腹中痛。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三寸,直對臍旁,為足太陰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腹結穴又名腸窟,位於大橫穴下一寸三分,灸五壯,主治繞臍痛搶心、膝寒泄痢。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三寸,為足太陰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衝門穴又名慈宮,位於大橫穴五寸,在府舍穴橫骨兩端約中動脈,為足太陰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陰疝、乳難、子上衝心。

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傍。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足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咳喘不得息。不得臥。呼吸短氣。索咽不得。胸中熱。暴心腹痛。疝積。時發上衝心。肩痛不可舉。引缺盆。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能通)。

中府(肺募也。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一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足太陰之會。灸五壯。主肺系急。胸中痛。面青胸滿。悒悒然嘔膽。胸中熱喘。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膈中食噎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

白話文:

雲門

雲門穴位於巨骨下方,氣戶穴旁,各向下陷二寸處,動脈搏動應手,是足太陰脈氣發出之處。舉起手臂,取穴於此。灸五壯。

主治喉痹、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咳嗽喘息,無法止住,不能平臥,呼吸急促,吞咽困難,胸中發熱,突然心腹疼痛,疝氣積聚,時常發作上衝心胸,肩痛難以舉臂,牽引到缺盆,脈搏微弱,不能到達寸口,四逆脈搏鼓動不暢。

中府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又名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處,亦有說法為一寸六分。在乳頭上方,第三肋間,動脈搏動應手,陷者中。是足太陰脈的會穴。灸五壯。

主治肺系急痛、胸中疼痛、面色青白、胸部滿悶、抑鬱嘔吐膽汁、胸中發熱喘息、逆氣相逐,口中多濁唾,無法止住呼吸、肩背出汗、面部腹脹、膈肌中食物堵塞難以下嚥、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骼疼痛、寒熱煩躁。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喘唾膿血)。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側)。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中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鳴有聲)。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滿。膈間雷鳴滀陸。常有水聲)。

白話文:

周榮、胸鄉、天溪、食竇,這四個穴位都是位於胸部,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它們分別位於中府穴下1.6寸、周榮穴下1.6寸、胸鄉穴下1.6寸、天溪穴下1.6寸,仰頭或舉臂取穴,灸五壯。周榮主治胸脅脹滿、無法彎腰抬頭、食慾不振、咳嗽喘息、吐膿血;胸鄉主治胸脅脹滿、牽引背部疼痛、臥床難以翻身;天溪主治胸悶疼痛、乳房腫脹、咳嗽逆氣、喉嚨發出鳴聲;食竇主治胸脅脹滿、膈肌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腹部有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