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6)
卷四百十一 (6)
1. 灸例
凡孔穴其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通流。表裡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當審詳。人有老小。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析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
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肢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經曰。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
以意商量。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其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是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多倍於其數。其人老少微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
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冷癲眩。不可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為上部。腰以下為下部。外為陽部為榮。內為陰部為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氣在腰。老嫗四十以上。
氣在乳。以丈夫先衰於下。婦人先衰於上。灸之生熟亦宜樽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於頭。頭者為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圓熟令陰魄再足。
是以灸頭不得滿百。脊背者。是體之橫梁。五臟之所繫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陽熱大。害人也。腳臂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繫於五臟六腑。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於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內神不得入。精神閉塞。痞滯不仁。
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若腹臟之內。為性貪於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然大杼脊中腎腧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壯。三里太谿太衝陰陽一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脘中脘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熱者。
白話文:
身體上的每個孔穴都可以用來施灸。臟腑、營衛、血脈的運行,體表與體內的相互作用,都有其各自的主管功能。在緊急情況下需要使用灸法時,必須仔細審查。因為人的年紀有老有少,體型有高有矮,皮膚有肥有瘦,都必須仔細思考,衡量準確後再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以免產生誤差。
關於尺寸的量法,古代以八寸為一尺。現在則是以病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的長度為一寸。但也有些人的手指長短不一,這時就取手大拇指第一節的橫度為一寸。
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技術的巧妙與否取決於人。這裡說的「一夫」是指四肢。另外,肌肉的紋理、關節的縫隙、凹陷的地方,以及用手按壓時病人感覺舒適的地方,都需要仔細觀察。能這樣仔細、安詳、用心地施灸,才能找到正確的穴位。
經典上說,橫向三指寬度的距離,可以灸三次。兩指寬度的距離則可以灸三次。在灸有三成熱度的地方,算作一寸。黃帝說,灸不到三成熱度,就等於是白白浪費火炷,灸量太大反而沒有效果。對於身體虛弱的人,灸量要減少。
要根據情況衡量,凡是點灸的方法,都必須保持身體平直,不要傾斜。灸時,穴位不正確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會白白損壞好的肌肉。若是坐著點灸就坐著灸,若是躺著點灸就躺著灸,若是站著點灸就站著灸,反過來做就找不到正確的穴位了。
凡是說到壯數,如果是身強力壯的人,遇到病根深厚的疾病,可以增加灸的次數,甚至可以加倍。而年老體弱的人,則可以減少一半的次數。依照扁鵲的灸法,有灸到五百壯甚至一千壯的。
這些都應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衡量。醫學書籍《明堂經》大多記載,針刺入六分深,灸三壯。沒有其他的說法。曹氏的灸法有灸到一百壯的,也有灸到五十壯的,其他醫方也都有類似的說法。但仍然需要根據疾病的輕重來施行灸法,不能固執地照搬。凡是新生兒,從七天大到滿周歲,灸的次數不超過七壯,火炷要像麻雀的糞便大小。
通常灸法應先從陽經開始,然後再灸陰經。也就是說,從頭部向左邊逐漸向下灸,然後再從頭部向右邊逐漸向下灸。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都應該在中午之後,陽氣旺盛的時候進行灸療。這時陰氣還沒有出現,灸療效果最好。早晨或早上,身體的陽氣虛弱,容易產生頭暈目眩,不適合灸療。要謹慎注意。這是一般情況下灸療的基本原則。但如果是急症,則不能按照這個原則。
關於灸療的生熟程度,腰部以上為上部,腰部以下為下部。體表為陽部,屬於營氣;體內為陰部,屬於衛氣。臟腑的氣血周流全身,稱為經絡。因此,男子四十歲以上,氣血主要在腰部;女子四十歲以上,氣血主要在乳房。這是因為男子先從下部衰老,女子先從上部衰老。灸療的生熟程度也應該根據這些情況調整。原則上應該隨著疾病的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體表的氣血要讓它發動,體內的氣血要讓它通暢。其餘的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頭部是身體的元首,精神所在的地方,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條絡脈都歸於頭部。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有疾病一定要仔細審查。灸頭部的穴位,不可以亂灸,過多則會損傷精神,或者使陽氣過度旺盛而損耗陰氣。所以灸頭部不能超過一百壯。
脊背是身體的橫梁,是五臟所繫之處,也是太陽經匯合的地方。陰陽的活動變化,冷熱的疾病都會由此產生。灸太陽經,熱氣過盛,反而會害人。腳、手臂、手足是人的枝幹,它的精神與五臟六腑相連,通過血脈運行。它們可以遠近採物,行走於危險的地方,養護著各經。它們的部位狹小而淺,所以灸療應當少量。灸療過多,內部的精神就無法進入,精神閉塞,身體就會麻木不仁,導致手臂無法抬起。因此,四肢的灸療,不宜過度。
然而,腹部內臟,由於貪圖五味,沒有節制,容易形成疾病。風寒等病邪凝結在裡面,導致水穀不消化。這時應該用較熟的灸法。像大杼穴、脊中穴、腎腧穴、膀胱八窌等穴位,可以灸到兩百壯。心主穴、手足太陰經的穴位,可以灸到六七十壯。足三里、太谿穴、太衝穴、陰陵泉穴、上廉穴、下廉穴等,可以灸到一百壯。腹部的上脘穴、中脘穴,如果出現疾病,最好用熟灸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治療各種陰陽風熱的疾病,則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