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2)

1. 點灸法

千金方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解節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決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許希亦云。或身短而手長。或手短而身長。或胸腹短。或胸腹長。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論也。又云。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白話文:

《千金方》提到,人有老有少,身體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需要精心思考和商討,準確地調整方法。再者,要找到肌肉紋理、關節縫隙、凹陷處,以及用手按壓確定病痛所在,如此細緻慎重用心的人,才能掌握點灸的技巧。許希亦表示,有的人身高較矮但手臂長,有的則是手臂短但身高高,有的人胸腹部位短,有的則是胸腹部位長,有的瘦削,有的豐腴,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他又說,進行灸療時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即從頭部開始向左側逐漸向下灸,接著再從後頭向右側逐漸向下灸,遵循先上後下的原則。

2. 穴名同異

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側頭部有竅陰。足少陽亦有竅陰。偃伏部有臨泣。足少陽亦有臨泣。既有五里矣。勞宮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攢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謂中肩井。足有崑崙。又有所謂下崑崙。太淵太泉之名或殊。

天鼎天頂之字有異。丹田初非石門。禾窌亦非和窌。陽蹺實為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為照海。本非交信。肩髃之名。扁骨見於外臺。懸鐘之名。絕骨童子窌之名。前關見於千金注。如此者眾。可不審處而針灸耶。苟不審處。則差之毫釐。有尋丈之謬矣。爰舉其略。以示世醫。

俾之謹於灸穴也。

白話文:

[穴位的同名異位]

手上有一個叫三里的穴道,腳上也有同樣名稱的穴道。手上有一個叫五里的穴道,腳上同樣存在。手上有一個上廉下廉的穴道,腳上也有同樣的名稱。側頭部有一個叫竅陰的穴道,腳上的膽經同樣有這個名字。身體有一個叫五里的穴道,勞宮穴也叫做五里。有一個叫光明的穴道,攢竹穴同樣叫做光明。肩部有一個叫肩井的穴道,同時存在一個叫做中肩井的穴道。腳上有一個崑崙穴,同時也有一個下崑崙穴。太淵和太泉的名字可能不同。

天鼎和天頂的字眼可能有差異。丹田並非等同於石門,禾窌穴並非等同於和窌穴。陽蹺實際上是申脈,並非跗陽。陰蹺實際上是照海,並非交信。肩髃穴的名字,在外臺祕要中被記載為扁骨。懸鐘穴的名字,在千金方的註釋中被記載為絕骨,以及童子窌和前關穴。

這些例子很多,我們在針灸時,可以不仔細辨別嗎?如果不仔細辨別,可能會有微小的誤差,但結果可能會有巨大的錯誤。因此,我舉出這些例子,來告訴醫學界。

讓醫生們在針灸穴位時,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