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三 (1)

1. 井榮俞經合部分

凡人兩手足各有此三陽三陰之脈。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中。各有井榮俞經合。皆出於井。入於合。經云。所出者為井。所流者為榮。所注者為俞。所行者為經。所入者為合。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故春刺井。

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聖人所謂。因其時而取之。以瀉邪毒出也。

井榮所屬。陰井木。陽井金。陰榮火。陽榮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昔聖人先立井榮俞經合。配象五行。則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故刺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自病。實則瀉肝之榮。屬火。是子。若虛。則補肝之合。屬水。是母。

白話文:

人體的雙手雙腳各有陰陽三條經脈,合起來就是十二經脈。每條經脈都有井、榮、俞、經、合五個部位,都從井穴開始,到合穴結束。古書說,經脈的起點是井,流動的部分是榮,匯聚的地方是俞,貫穿全身的部分是經,終點是合。井穴代表東方春天,萬物開始生長,所以說經脈從井穴開始。合穴代表北方冬天,陽氣歸藏,所以說經脈在合穴結束。因此,春天要刺井穴,夏天要刺榮穴,季夏要刺俞穴,秋天要刺經穴,冬天要刺合穴。這正是古聖人所說的「因時而取」,用來排出體內的邪氣。井穴和榮穴分別屬陰木、陽金、陰火、陽水,俞穴屬陰土、陽木,經穴屬陰金、陽火,合穴屬陰水、陽土。古聖人先創立了井、榮、俞、經、合,並將它們與五行相配,因此十二經脈中就有了母子關係。所以刺灸方法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例如,肝臟生病了,如果實證,就要瀉肝之榮(屬火,是子);如果虛證,就要補肝之合(屬水,是母)。

余皆仿此。若他邪相乘。陰陽偏勝。則先補其不足。後瀉其有餘。此為針醫之大要。若深達洞明。則為上工者也。

足取膝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手取臂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用其針刺法遂有過補虛瀉實。如其施兵伐叛也。

六十首俞穴。細而審之。各逐其藏府。井榮俞經合。常以五行定。方無一失也。以逐日取六十首。為井榮俞經合。足不過膝。手不過臂。當時克者謂之關。可以針。醫無不愈疾也。時刻未至者謂之闔。無能愈其疾也。

賈氏云。凡六十首者。原有二種也。有外行脈經六十首。又有內行血脈六十首。此法微妙。古聖人隱之。恐世人曉會。只載一說。今不傳。愚自少歲。索隱井榮之法。始可著題。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謂氣血一晝夜。行過六十俞穴也。各分頭首。十日一終。運行十干。

白話文:

我全部都依此方法。如果遇到其他邪氣入侵,或陰陽失衡,就先補不足的地方,再瀉掉過多的部分。這就是針灸的精髓所在。如果能深入理解透徹,就能成為頂尖的醫師。

針灸的穴位,腳部取膝蓋以下三陰三陽經脈的穴位,手部取胳膊以下三陰三陽經脈的穴位。運用針刺手法,就能做到過度補虛或瀉實,就像打仗一樣攻伐叛軍。

六十個腧穴,仔細觀察,每個都對應著不同的臟腑。井、榮、俞、經、合,按照五行來確定,就能無一失誤。每天取六十個穴位,分別為井、榮、俞、經、合,腳部不超過膝蓋,手部不超過胳膊。當氣血運行到這個穴位時,就稱為關,可以用針刺治療,沒有治不好的疾病。如果氣血還沒有到達這個穴位,就稱為闔,就無法治癒疾病。

賈氏說,其實六十個穴位有兩種,一種是外行的經脈六十個穴位,另一種是內行的血脈六十個穴位。這個方法非常微妙,古聖人把它隱藏起來,害怕世人理解,只記載了一種說法,現在已經失傳了。我從小就尋找井、榮等穴位的方法,現在終於可以著書立說了。有人問,為什麼叫做六十首呢?我回答,是因為氣血在一天一夜的時間裡,會流經六十個腧穴,每個部位都有頭和尾,十天為一個週期,運行十個天干。

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是也。明廣今輒將賈氏各分頭首運行十干。六十首注穴之法。集其樞要。述之。庶令覽者易悉。第一包括五臟五腑。各至本時相生五度。注穴之法。第二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人多隻知陽干注府。陰乾注藏。刺陰待陰乾。刺陽候陽時。

如是者。非秘訣云。假令甲日甲戌時。膽引氣出為井。甲中暗有其己。乙中暗有其庚。故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歸。夫有氣則婦從夫。婦有氣則夫從婦。故甲戌時膽出氣為井。脾從夫行。脾亦入血為井。如是。則一時辰之中。陰陽之經。相生所注之穴皆有。他皆仿此。陽日氣先脈外。

白話文:

所有針灸都以五子建元日時為起始,也就是說,以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丁卯日、戊辰日為頭。明廣今將賈氏的各分頭首運行十干,並以六十首注穴之法,將其精華整理出來,方便閱讀理解。首先,包含五臟五腑,各至本時相生五度,並說明注穴之法。其次,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很多人只知道陽干注府,陰干注藏,刺陰要等陰干,刺陽要候陽時,其實這不是什麼秘訣。例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外出為井穴,甲中暗藏其己,乙中暗藏其庚,所以說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歸,夫有氣則婦從夫,婦有氣則夫從婦,因此甲戌時膽氣外出為井穴,脾從夫行,脾也入血為井穴。由此可知,在一時辰中,陰陽之經,相生所注之穴皆有,其他時間皆可依此類推。陽日氣先於脈外。

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藏六府之中。各注井榮俞經合無休矣。或不得時。但取其原亦得。

白話文:

血液在血管裡流動,白天的時候會偏向血管外部,晚上的時候則會回到血管內部。氣息跟著血液一起流通,在五臟六腑之間循環不息。各自注入到井、榮、俞、經、合等穴位,永不停歇。如果不能按照正常時間進行,只要找到它的根源也就可以了。

2. 十二經脈各至本時剛柔相配內行注穴

十經血氣。皆出於井入於合。各注井榮俞經合無休矣。或曰。脈有十二經。又因何只言十經。其餘二經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經者。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血之母也。此二經尊重。不繫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榮俞經合各五時辰畢。則歸其本。此二經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方知十二經遍行也。

三焦經

關衝(陽井)。液門(榮)。中渚(俞)。陽池(原)。支溝(經)。天井(合)。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時。至甲申時。為陽干合也。

心包經

中衝(陰井)。勞宮(榮)。太陵(俞)。間使(經)。曲澤(合)。每日遇陰乾合處。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己巳時脾出血為井。陰陽並行。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己巳時至己卯時為陰乾合也。餘干日辰。皆依此。

白話文:

人體的十條經脈,都從「井」穴開始,最終匯聚到「合」穴。每條經脈都有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經絡之氣不停地流轉運行。有人問,人體明明有十二條經脈,為何只講十條經脈,另外兩條經脈去哪了?答案是,三焦經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血之母,這兩條經脈地位尊崇,不受五行約束,主要負責吸收十條經脈的氣血來滋養身體,所以只提到了十條陰陽經脈。每天,這十條經脈的氣血分別在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運行,每段時間各五個時辰,運行結束後就回到原本的經脈。而三焦經和心包絡這兩條經脈,也分別在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運行,只是每個穴位只有一個,這樣就完整地說明了十二經脈的運行規律。

三焦經的六個穴位分別是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每天當陽干合的時候,就需要注氣到這六個穴位。比如甲日甲戌時到甲申時,就是陽干合。

心包絡的五個穴位分別是中衝、勞宮、太陵、間使、曲澤。每天當陰乾合的時候,就需要注氣到這五個穴位。比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己巳時脾出血為井,陰陽氣血同時運行,陽日先氣後血,陰日先血後氣,己巳時到己卯時就是陰乾合。其他日子和時辰也是如此。

連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數。六十穴合成一日百刻。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辰。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氣所在。用五子建元日時。可見六十首是活法。依此井榮刺病甚妙。

白話文:

人體有六十個穴位,組合成六十首。每個穴位佔據一刻的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秒,這就是一個穴位的時間單位。六十個穴位加起來剛好是一天一百刻。每個時辰又分成五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一天十二個時辰,氣血在六個時辰裡流經六十個俞穴。要想知道人體氣血的所在,可以用五子建元日,就能看到這六十首活法。根據這個原則,用井、榮穴位針灸治療疾病,效果非常顯著。

3. 五子元建日時歌

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為頭。丙辛便從庚上起。丁壬壬寅順行流。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關於六十年曆法(即太陰歷)與中醫診療相關應用的方法。

簡而言之,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日子和時刻,醫生應該使用哪種草藥或治療方式來幫助病人康復。例如:

  1. 如果今天是「甲」字的日子,那麼在早上用「丙」作為開始使用的草藥或治療方式;
  2. 如果今天是「乙」字的日子,則在早晨使用「戊」作為開始使用的草藥或治療方式;依此類推。

這種方法可以根據不同年份、月份及日期計算出最適合進行某項活動或者服用某些草藥的最佳時間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傳統觀念下所產生的一些規律性結論,並非科學證明有效果!因此請勿盲目相信並照著做哦~

4. 足少陽膽之經

甲日,甲與己合

膽。膽為井(竅陰)。小腸為榮(前谷)。胃為俞(陷谷)。膽為原(邱墟)。大腸為經(陽谿)。膀胱為合(委中)。

膽引氣行,木原在寅

甲日甲戌時膽為井(金)。丙子時小腸為榮(水)。戊寅時胃為俞(木)。並過本原邱墟穴。木原在寅。庚辰時大腸為經(火)。壬午時膀胱為合(土)。

甲申時氣納三焦。謂甲合還原化本。

膽。竅陰為井膽中行。脅痛煩熱及頭疼。喉痹口乾並臂痛。一針難步卻須行。

小腸。前谷為滎屬小腸。喉痹頷腫嗌咽乾。頸項臂痛汗不出。目生翳膜併除痊。

胃。陷谷胃俞節後邊。腹痛腸鳴痎瘧纏。面目浮腫汗不出。三分針入得獲全。

白話文:

甲日,甲與己合

膽為井(竅陰)。小腸為榮(前谷)。胃為俞(陷谷)。膽為原(邱墟)。大腸為經(陽谿)。膀胱為合(委中)。

膽引氣行,木原在寅。

甲日甲戌時,膽為井(金)。丙子時,小腸為榮(水)。戊寅時,胃為俞(木)。並過本原邱墟穴。木原在寅。庚辰時,大腸為經(火)。壬午時,膀胱為合(土)。

甲申時,氣納三焦。謂甲合還原化本。

竅陰為井,膽中行。脅痛煩熱及頭疼。喉痹口乾並臂痛。一針難步卻須行。

小腸

前谷為滎,屬小腸。喉痹頷腫嗌咽乾。頸項臂痛汗不出。目生翳膜併除痊。

陷谷胃俞節後邊。腹痛腸鳴痎瘧纏。面目浮腫汗不出。三分針入得獲全。

解釋

這段文字是中醫經絡學的理論,主要講述的是甲日(即干支紀年的甲日)的五行屬性以及與身體器官的關係。

  • 甲日,甲與己合:指的是甲日五行屬木,與己日五行屬土相合,形成一種互補關係。
  • 膽為井(竅陰):膽經的井穴是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末端。
  • 膽引氣行,木原在寅:膽氣運行,其木性之源在寅位(即正月,对应于春季)。
  • 甲戌時,膽為井(金):甲戌時(即上午7點到9點),膽氣運行至井穴,五行屬金。
  • 丙子時,小腸為榮(水):丙子時(即上午9點到11點),小腸氣運行至榮穴,五行屬水。
  • 戊寅時,胃為俞(木):戊寅時(即上午11點到下午1點),胃氣運行至俞穴,五行屬木。
  • 庚辰時,大腸為經(火):庚辰時(即下午1點到3點),大腸氣運行至經穴,五行屬火。
  • 壬午時,膀胱為合(土):壬午時(即下午3點到5點),膀胱氣運行至合穴,五行屬土。
  • 甲申時,氣納三焦:甲申時(即下午5點到7點),氣歸入三焦,代表著一天的運行結束。
  • 謂甲合還原化本:意思是說,甲日與己日相合,氣歸入三焦,並回到本源。

接下來,文中描述了膽經、小腸經、胃經的井穴、滎穴、俞穴,以及其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甲日与身体器官的五行关系,以及各经络的氣運行规律和对应的病症治疗方法。

膽(原)。邱墟為膽是為原。胸脅滿痛瘧安纏。腋腫髀樞腿痠痛。目生翳膜併除痊。

大腸。陽谿為經表腕邊。顛狂喜笑鬼神言。心煩目赤頭風痛。熱痛心驚針下痊。

膀胱。委中合穴膕紋中。腰脊沉沉溺失頻。髀樞痛及膝難屈。取其經血使能平。

白話文:

膽經的原穴在腳背上的邱墟穴,胸脅部脹痛、瘧疾纏身、腋窩腫脹、髖骨外側疼痛、腿痠痛、眼睛生翳膜,都可以在膽經原穴治療。

大腸經的經穴在手腕邊的陽谿穴,神志不清、狂喜亂笑、胡言亂語、心煩意亂、眼睛紅腫、頭風痛、發熱疼痛、心驚,都可以在大腸經的陽谿穴治療。

膀胱經的合穴在膝蓋後方膕紋中部的委中穴,腰脊沉重、小便失禁、頻尿、髖骨外側疼痛、膝蓋難以彎曲,都可以在膀胱經的委中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