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7)

1.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聚毛。大敦穴分也。素問曰。厥陰之根。起於大敦)。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在焉)。去內踝一寸(中封之位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足厥陰行足太陰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陰復出太陰之後也)。上膕內廉(曲泉穴分也)。循股陰入毛中。

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足厥陰為肝之經故其脈屬於肝也)。絡膽(膽者肝之維故肝脈絡於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靈樞經曰。頑顙者。分氣之泄池)。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足厥陰自此行入手太陰)。

是動則病(足厥陰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腰痛不可以俯仰(素問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素問所謂㿉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㿉疝少腹腫也)。甚則嗌乾(素問所謂甚則嗌於熱中者。

陰陽相搏而熱。故嗌乾也)。面塵脫色(面如有塵。而去其色脫去也)。是主肝。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胸滿。嘔逆洞泄(凡中其經。內於肝。肝氣乘脾。故為洞泄矣)。狐疝(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候。故曰狐病)。遺溺。

閉癃(遺溺謂不禁。閉癃謂不行也)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和。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暴疝。卒痛。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刺右。右刺左。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於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肝病熱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子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

足厥陰肝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太衝二穴。中封二穴。蠡溝二穴。中都二穴。膝關二穴。曲泉二穴。陰包二穴。五里二穴。陰廉二穴。章門二穴。期門二穴。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始於大腳趾指甲邊的皮膚邊緣(也就是大敦穴的位置),然後向上沿着腳背內側(太沖穴在此處)行走,離開內踝骨一寸的地方(這裏是中封穴的位置)。接着脈絡繼續向上,至小腿內側,在上踝骨上方八寸處,跨過足太陰脾經之後(原本足厥陰肝經位於足太陰脾經前方,但到此位置後,足厥陰肝經再次轉向足太陰脾經的後方)。脈絡繼續上行至大腿內側(曲泉穴在此處),並沿大腿內側深入至陰毛之中。

環繞着生殖器,抵達小腹,挾持胃部,與肝臟相連(因爲足厥陰肝經是肝臟的經絡,所以它的脈絡與肝臟相連接)。同時,它聯絡着膽囊(膽囊是肝臟的輔助器官,因此肝經脈絡也與膽囊相連)。然後脈絡向上穿透膈肌,分佈於脅肋之間,沿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頭顱頂部(《靈樞經》稱此處爲“頑顙”,是人體氣機的匯聚之處)。脈絡進一步連結着眼睛的神經,從額頭伸出,與督脈在頭頂匯合。其中一條分支從眼睛神經下方向下,穿過臉頰內部,圍繞嘴脣內側。另一條分支則從肝臟出發,穿透膈肌,注入肺部(足厥陰肝經自此與手太陰肺經相連)。

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疾病(足厥陰肝經通常血多氣少,當氣出現問題時,就是所謂的“是動也”)。可能會出現腰痛,以至於無法前屈或後伸(正如《素問》所描述的腰脊疼痛,無法俯仰,這是因爲春天萬物復甦,肝氣旺盛,但若氣機失調,就會出現這種症狀)。男性可能患疝氣,女性可能出現小腹腫脹(《素問》提到的疝氣和女性小腹腫脹,是因爲春季屬於辰時,是陽中之陰,此時陰邪內藏,故會出現疝氣和小腹腫脹)。嚴重時,咽喉會感到乾燥(《素問》所述的咽喉乾燥是因爲陰陽失衡,導致熱氣上升所致)。面部會顯得暗淡無光,膚色脫去(面部看起來像蒙上一層灰塵,而原本的面色消失)。這條經脈主管肝臟相關的疾病(當血液受到氣的影響而出現問題時,就會產生由氣引發的疾病,因此被稱爲“所生病”)。可能導致胸悶、嘔吐、腹瀉(當足厥陰肝經受到影響,影響到肝臟功能,肝氣過度影響脾臟,就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瀉)。還可能出現類似狐狸般的疝氣(狐狸在夜間無法排尿,直到日出才能排尿,人類的病症與狐狸相似,故稱爲狐疝)。以及尿失禁。

尿閉和尿瀦留(尿失禁指的是無法控制排尿,尿閉和尿瀦留指的是無法排尿)。如果病情嚴重,寸口脈(手腕內側的脈搏)會比人迎脈(頸部的脈搏)大一倍;如果是虛證,寸口脈反而會比人迎脈小。

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名爲蠡溝,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向少陽經脈方向運行。其另一分支沿着脛骨上行至睾丸,並與生殖器相連。當這條分支出現氣逆的情況時,會導致睾丸腫脹、突發性疝氣。實證表現爲睾丸堅挺且發熱;虛證則表現爲突然瘙癢。治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厥陰肝經的筋脈起始於大腳趾上部,向上在內踝骨前部形成結節,然後沿脛骨上行,在內輔骨下方形成結節,再沿大腿內側上行,最終結於生殖器,並聯絡其他筋脈。當這條筋脈出現問題時,會引起大腳趾和內踝骨前部的疼痛,內輔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肌肉痙攣,生殖器功能障礙。如果是內部受傷,會導致生殖器功能減退;如果是受寒,生殖器會收縮;如果是受熱,則會導致生殖器堅挺不收。治療方法在於調理水分,清理陰部。如果出現肌肉痙攣,應採用燒針或急刺法治療,以達到知覺效果爲準,痛點即爲治療點。這種情況被稱爲“季秋痹”。

如果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的絡脈,可能會導致急性疝氣和突發性疼痛。治療方法是在大腳趾指甲上方靠近肉的位置,對男性患者進行一次刺灸,即可立即緩解;對女性患者可能需要稍等片刻才能見效。治療時,左側疼痛則刺右側,右側疼痛則刺左側。

肝病患者,兩側脅下疼痛並向小腹放射,使人容易發怒。如果肝氣虛弱,可能會出現視物模糊,聽力下降,易驚恐,如同被人追捕。治療時應取足厥陰肝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如果肝氣逆亂,會出現頭痛、耳聾、聽不清等症狀,以及面頰腫脹。對於出血性肝病,可採取放血療法。對於肝熱病,初期表現爲小便黃,腹痛,多臥牀休息,身體發熱。當熱氣與正氣爭鬥時,會出現胡言亂語、驚恐不安的症狀,脅下滿痛,手腳躁動不安,難以入睡。病情在庚子日加重,到了甲乙日會出現大汗淋漓、氣逆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救治,到庚辛日可能會死亡。治療方法是刺激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從腳部走向胸部中央,全長六尺五寸,左右兩側共計一丈三尺。在這條經脈上共有二十六個穴位。

包括大敦穴兩個,行間穴兩個,太沖穴兩個,中封穴兩個,蠡溝穴兩個,中都穴兩個,膝關穴兩個,曲泉穴兩個,陰包穴兩個,五里穴兩個,陰廉穴兩個,章門穴兩個,期門穴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