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16)

1. 針經直說

踝中(腕骨是也),肩解(背後縫是也),手陽明大腸經。上柱骨(缺盆外橫骨是也),䪼(顴外是也顴謂項骨),足厥陰肝經。

足跗(足面是也),脅(膝下是也),膕(屈心是也),巔(頂心是也),人迎(氣顙上兩旁動脈是也),股(大腿是也),督脈(從人中入巔下項是也),足少陽膽經。

頰車(寧車卷兩二穴是也),髀厭(膝下腿上節處是也),輔骨(腹外是也),絕骨(外踝上是也)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馬刀挾癭(胳肘底胳𦞂是也),足少陰腎經。

踹內(腿肚是也),痿厥(節弱是也),手少陰心經。

銳骨(掌下節骨是也),手厥陰心包絡經。

心包(包里心之內是也),大動(心腫是也),手太陰肺經。

胃口(後門是也),腋下臑內(臂節是也),足太陽膀胱經。

膊(肩後是也),膂(脊內傍肉是也),髀樞(膊骨節是也),足陽明胃經。

頤後下廉(頤下周環是也),乳內廉(乳內中間是也),賁響腹脹(氣上撞是也),旨膺下曰胸。骭骨(胻骨是也),手少陽三焦經。

膻中(胸乳之間是也),足太陰脾經。

核骨(孤拐骨是也),胻骨(脛足骨是也),得後(大便是也),與氣(下氣是也),手太陽小腸經。

若擬得與下氣註解為說文理。反害經意。不可宗則。王冰之解素問。後之明者。多有議論取捨。豈止此焉。

白話文:

踝中,即手腕骨,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解,指的是背後縫隙,同樣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上柱骨,即缺盆外橫骨,以及䪼,也就是顴外的項骨,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

足跗,指的是足面,脅,即膝下的部位,膕,也就是膝後彎曲處,巔,即頭頂中心,人迎,指的是氣顙上方兩側的動脈,股,即大腿,督脈,從人中進入頭頂,再向下到項部,以及足少陽膽經。

頰車,即嘴角兩側的穴位,髀厭,指的是膝下腿上的關節,輔骨,即腹部外側,絕骨,即外踝上方,三毛,指的是大拇指上方,馬刀挾癭,即胳肘底下的部分,這些都屬於足少陰腎經。

踹內,即小腿肌肉,痿厥,指的是節弱,這些屬於手少陰心經。

銳骨,即手掌下方的節骨,這些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

心包,指的是包裹在心臟周圍的組織,大動,即心腫,這些屬於手太陰肺經。

胃口,指的是後門,腋下臑內,即臂節,這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膊,即肩後,膂,指的是脊椎旁邊的肌肉,髀樞,即膊骨關節,這些屬於足陽明胃經。

頤後下廉,即頤下四周,乳內廉,即乳內中間,賁響腹脹,指的是氣上撞,旨膺下,即胸部,骭骨,即小腿骨,這些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膻中,即胸乳之間,這些屬於足太陰脾經。

核骨,即腳踝骨,胻骨,即小腿骨,得後,即排便,與氣,指的是排氣,這些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如果想要對上述的內容進行解讀,可能會誤解經文原意,不應該遵循這種解釋方式。王冰對《素問》的解釋,對於後世的學者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有所評論和選擇性接受,又何止這些呢。

2. 竇漢卿針經氣血問答

予問:脈之理,果是氣邪?果是血邪? 答曰:氣血之波瀾,身體之槖龠。此說特未契理。脈者,陌也;魂魄之生氣,血之府也;天地之主,萬物之宗。此說極有氣味。

吾嘗擬此予問:經之理果何意邪? 答曰:氣血經歷之路也,故曰經。

予問身寸之寸,擬何寸? 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內側文兩角為寸,各隨大小取之。

手太陰經起自肺何處邪? 答曰:食入於胃,輸精於脾,播氣於肺,此之謂也。

問曰:周身之穴,各有兩如補瀉時,只刺病所,兩穴俱刺邪? 答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瀉,右則右補瀉。

問曰:何為絡? 答曰:橫者為絡。絡穴一十有五門。

針經云:灸幾壯,針訖而復灸,何也? 答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弗灸,若灸而弗針。

問曰:榮衛之理,果何為也? 答曰:難經云: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問捻針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有左?何謂之有右? 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如內針時,須索一左一右。

白話文:

我詢問關於脈搏的道理,究竟是氣的異常,還是血的異常。回答說,氣與血就像身體中的波瀾與橐籥一樣互相作用,這種解釋並未完全符合道理。脈,像田間的小路,是魂魄生氣的通道,血液的運行之地,是天地的核心,萬物的根本,這種解釋極具深意。我又問,經脈的道理到底是什麼意思?回答說,經脈是氣血流經的路徑,因此稱為「經」。

我問,人體上的「寸」是指哪種寸?回答說,用中指和大拇指彎曲成環狀,內側紋路的兩角定為一寸,可根據手指大小調整。那麼手太陰經從肺的哪個部位開始呢?回答說,食物進入胃後,由脾臟輸送精華,再由肺部分配氣息,就是這個意思。

我問,全身的穴位,每對都有兩個,當進行補瀉治療時,是隻刺一個病竈,還是兩個穴位都要刺?回答說,不完全是這樣,應根據病痛在左或右來決定補瀉的位置,左邊的病痛就對左邊的穴位進行補瀉,右邊的病痛就對右邊的穴位進行補瀉。

我問,什麼是絡脈?回答說,橫向分佈的就是絡脈,絡穴共有十五種類型。

針灸經典上說,灸療需要多少次?在針刺後再進行灸療,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針刺就是針刺,灸療就是灸療,可以單獨使用針刺,也可以單獨使用灸療。

我問,榮衛的理論到底是什麼?回答說,難經提到,血液是榮,氣息是衛,榮在脈管中流動,衛在脈管外保護。

我詢問捻針的方法,有左轉和右轉,何謂左轉,何謂右轉?回答說,大拇指和食指合攏,大拇指向上推進,這就是左轉;大拇指向下拉回,這就是右轉。在下針時,需要交替使用左轉和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