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6)

1.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次指端。關衝之位也)。上出兩指之間(本節前。腋門後。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陽池穴分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兩骨之間。支溝所在焉)。上貫肘(肘後天井穴分也)。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足少陽在手少陽之後。上肩。而手少陽覆在其下)。

入缺盆。交臑膻中(難經云。膻中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直兩乳內平是也)。散絡心包(心包為三焦之維。故三焦脈。絡心包也)。下膈。偏屬三焦(手少陽為三焦之經。故其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

白話文:

手少陽經脈起源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腕外側,經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穿過肘部,沿著手臂外側向上至肩膀,然後與足少陽經脈交叉,進入鎖骨上窩,再與足少陽經脈交匯於胸部膻中穴,散佈於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偏屬三焦。其中一條分支從膻中穴向上穿過鎖骨上窩,沿著頸部,經過耳後,向上直達耳尖,再向下彎曲到面頰,到達嘴角。

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手少陽自此交入足少陽)。是動則病(手少陽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為是動也)。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少陽血少氣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

靈樞經曰。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椿多肉。以溫血氣。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而多脈。由此。則手少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之也)。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白話文:

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穴,往前交接頰車穴,到達目銳眥穴(手少陽經脈從這裡交接入足少陽經脈)。如果這個部位出現問題,就會生病(手少陽經脈通常氣多血少,現在氣先生病,所以說這個部位動就會生病)。可能出現耳聾、頭昏腦漲、咽喉腫痛等症狀。這是氣所生病的症狀(血受氣的影響而生病,氣是血的本源,所以說氣生病)。手少陽經脈血少氣多,這是人的正常狀態,但也有例外。

《靈樞經》說,手少陽經脈上部血氣旺盛,則眉目清秀,耳朵顏色好看。血氣都少,則耳朵焦黑,顏色不好看。手少陽經脈下部血氣旺盛,則手部豐滿有肉,手掌溫暖。血氣不足,則手部冰冷瘦弱。氣少血多,則手部瘦弱,但脈搏跳動頻繁。由此可知,手少陽經脈血氣多少,是可以觀察出來的。

如果出現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側疼痛、小指次指無力等症狀,且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就屬於氣盛的表現。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頭。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頰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刺右。右刺左。比新病數日已。

白話文: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虛證:**人迎脈的跳動比寸口脈的跳動弱。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經的別支:**名為外關,位於腕骨下二寸,沿著手臂外側向上,通向胸腔,與心主相合。如果病症屬於實證,則表現為肘部屈伸困難;如果病症屬於虛證,則表現為肘部无力,无法伸直。外關穴正是取自此別支。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頭。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頰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少陽經的循行:**起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指端,在腕部交匯,沿著手臂外側向上,在肘部交匯,然後沿著上臂外側向上,到達肩膀,再沿著頭部外側上行,與手太陽經相合。其分支一條從頰部進入,連接舌根;另一分支則從頰部沿著耳前上行,到達目外眥,再向上到達頷部,在角部交匯。如果手少陽經氣血不暢,則會導致經脈所過之處發生轉筋,舌頭捲曲,這就是所謂的“季夏痹”。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患者感知針感為度,以痛感為止。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刺右。右刺左。比新病數日已。

**邪氣入侵手少陽經絡:**会导致喉咙疼痛,舌头捲曲,口干,心烦,手臂外侧疼痛,手无法触及头部。治疗方法是用针刺中指与无名指的指甲边,向上刺至指甲边缘的韭叶部位,各刺一针。体壮者立即见效,年老者则需要一段时间才会见效。如果左侧疼痛,则刺右侧;如果右侧疼痛,则刺左侧。如果病程较短,则数日即可见效。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液門二穴。中渚二穴。陽池二穴。外關二穴。支溝二穴。會宗二穴。三陽絡二穴。四瀆二穴。天井二穴。清冷淵二穴。消濼二穴。臑會二穴。肩窌二穴。天窌二穴。天牖二穴。翳風二穴。瘈脈二穴。顱息二穴。角孫二穴。絲竹空二穴。和窌二穴。耳門二穴。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掌開始,沿著手臂向上,直達頭部,全長五尺,左右兩邊加起來共一丈。這條經絡共有四十六個穴位,分別是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窌、天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絲竹空、和窌、耳門。

2.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足少陽。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手少陽後。在足少陽之前)。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肝為膽之維。故膽脈絡於肝)。屬膽(足少陽為膽之經。故其脈屬於膽)。循脅裡。出氣沖(氣衝。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動脈中)。繞毛際。橫入髀厭中(髀厭中。環跳穴分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脅骨曰肋。肋盡處曰季脅)。

白話文:

足少陽經脈起始於眼角,向上到達頭頂,再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走行於手少陽經脈的前方,至肩部交接手少陽經脈之後,進入鎖骨上窩。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向下經過下頜角,與手少陽經脈交匯於肩髎,再向下經過頰車,沿著頸部到達鎖骨上窩。

接著向下貫穿胸腔,穿過橫膈膜,連繫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肋骨下緣走行,從氣衝穴出來,繞過毛際,橫穿入髀厭中。其直行部分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腋窩,沿著胸部經過肋骨末端,到達季脅。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髀陽。髀外也)。出膝外廉(陽陵泉穴分也)。下外輔骨之前(輔骨。謂輔佐胻骨之骨。在胻之外)。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居此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邱墟穴分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次指之端。竅陰所居。素問云。少陽之拱。

起於竅陰)。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少陽自此交入足厥陰)。是動則病(足少陽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口苦(素問云。口苦者。病名膽癉也。此人素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白話文:

下合穴位於大腿內側,往下循著大腿外側,經膝蓋外側下方,沿著腓骨前緣下降,到達腳踝外側前方,再沿著腳背向上,最後到達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其中一支分支則沿著腳背,穿過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再沿著大拇指骨頭內側,到達大拇指末端,並穿過指甲,最後從大拇指外側的三根毛髮處出來,這也是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交匯的地方。當這條經絡有問題時,容易出現口苦的症狀,因為足少陽經氣血不足,容易導致膽虛,氣上溢,所以口會感到苦澀。

善太息(靈樞經曰。人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仰出之)。心脅痛(素問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盛。而陰氣衰。故云心脅痛也)。不能轉側(素問所謂。不可反側者。九月陰氣藏。萬物藏則不動矣。故不可反側也)。

甚則面微塵(面微塵。謂面如微塵。有獨如塵土之色也)。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少陽血少氣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須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

白話文:

當人憂慮思慮過度時,心神會變得緊張,氣道也會收縮,不利於氣血流通,所以會不由自主地嘆氣,用仰頭的方式將氣吐出。心脅疼痛是少陽之氣旺盛的表現,九月陽氣最盛,而陰氣衰弱,所以會出現心脅疼痛。不能翻身是因九月陰氣收斂,萬物皆藏而不動,所以無法翻身。

嚴重的情況下,臉色會像塵土般暗淡無光,身體缺乏油潤的光澤,足部外側會發熱,這就是陽厥的徵兆,主要影響骨骼。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氣血失調所致,氣血的變化會影響身體的各種功能,所以說這些病症是氣血所生。足少陽經的特性是血少氣多,這是正常情況,但也有特殊情況,例如足少陽經氣血旺盛,則面部毛髮會長得茂盛,而血少氣多,則毛髮會長得稀疏。

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盛於寒溫。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脛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血肉。又云。通鬢極須者少陽多血。由此足少陽血氣多少。

可得而知也)。頭痛角頷痛(角頷。耳下曲角之頷也。以其脈下之頰車。故病如是)。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馬刀挾癭者。靈樞經曰。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汗出振寒(以寒邪客其經。經虛。則邪盛。故謂振寒)。瘧(瘧。寒熱之病也。指中陽之瘧。

白話文:

血虛氣盛的人,鬍鬚較少;血氣皆虛的人,就沒有鬍鬚。體質偏寒或偏熱的人,容易出現肢體麻痺、骨頭疼痛、指甲枯萎等症狀。足少陽經氣血旺盛,則小腿上的毛髮又密又長,外踝部位豐滿;血氣充沛但氣虛的人,小腿上的毛髮較短,外踝皮膚堅硬厚實;血虛氣盛的人,小腿上的毛髮稀疏,外踝皮膚薄而軟;血氣皆虛的人,小腿上就沒有毛髮,外踝瘦削。又說,鬢髮和鬍鬚茂盛的人,足少陽經血氣較多。由此可知足少陽經氣血的多少,會影響到這些外在表現。

頭痛、耳下頷角疼痛(角頷,是指耳下彎曲的頷部,因為足少陽經脈經過此處的頰車穴,所以會出現此類疼痛),眼睛外眥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痛,脖子兩側腫脹像馬刀一樣(馬刀挾癭,指堅硬而不潰爛的腫塊),出汗並伴有發冷(寒邪入侵足少陽經,經絡虛弱,邪氣盛,所以會出現發冷),瘧疾(瘧疾,指寒熱交替的疾病,這裡指的是中陽之瘧)。

寒熱皆不甚)。胸脅肋髀膝外之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外踝。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腋前廉。挾於膺乳。結於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其支者。

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右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身體感到寒熱,但都不嚴重。胸部、肋骨、大腿、膝蓋和外側脛骨疼痛。腳踝外側前方的骨頭,以及其他關節也都疼痛。小指和次指不能活動。如果脈象強勁,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脈象虛弱,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足少陽經的支脈,叫做光明脈,從腳踝向上五寸處分出來,連接到厥陰經,向下與足部跗骨相連。光明脈實則會出現厥逆,虛則會導致痿躄,坐著無法起身。可以取光明脈的分支處進行治療。

足少陽經的筋,從小指和次指的上面開始,經過外踝,沿著小腿外側,連結到膝蓋外側。其中一條支脈從外輔骨處分出來,向前經過大腿,連結到伏兔穴;向後經過大腿,連結到臀部。主幹部分則向上經過脅骨,到達腋窩前側,沿著胸乳部,連結到鎖骨凹陷處。主幹部分繼續向上,從腋窩穿過鎖骨凹陷,到達太陽經前方,沿著耳後向上經過額角,與督脈相交,再向下經過下巴,連結到頄骨。其中一條支脈連結到眼睛外側,叫做外維筋。

足少陽經的病症包括小指和次指抽筋,引起膝蓋外側抽筋,膝蓋無法屈伸,膕筋緊繃,大腿向前牽引,臀部向後牽引,同時會出現脅骨疼痛,鎖骨凹陷、胸乳和頸部筋絡緊繃。如果從左邊到右邊,右眼無法睜開,向上經過右邊額角,與蹺脈相連,左邊的經絡與右邊相連,因此傷到右邊額角,就會導致右腳無法活動,這種情況叫做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感覺到針灸的程度作為衡量標準,以疼痛感作為針刺的深度。

名曰孟春痹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在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熱痛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足少陽膽脈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八十六穴。

瞳子髎二穴。聽會二穴。客主人二穴。頷厭二穴。懸顱二穴。懸釐二穴。曲鬢二穴。率谷二穴。天衝二穴。浮白二穴。竅陰二穴。完骨二穴。本神二穴。陽白二穴。臨泣二穴。目窗二穴。正營二穴。承靈二穴。腦空二穴。風池二穴。肩井二穴。淵腋二穴。輒筋二穴。日月二穴。

白話文:

春季的痺病,是因為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導致脅痛、喘不過氣、咳嗽並伴隨出汗。可以用針刺足小趾和次指指甲上與肉交接處,各一針,喘不過氣馬上就好,出汗也立刻停止。咳嗽的病人,穿暖衣服,飲食調理一天即可痊癒。左側病症,則刺右側;右側病症,則刺左側。如果刺針後病症沒有立即消失,就需要再次按照方法刺針。

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也會導致腰部疼痛,大腿抬不起來。可以用毫針刺腰部,如果寒性疼痛,就需要長時間留針,以月為單位,直到病症痊癒。熱性疼痛則會先出現胸脅痛、手足燥熱,需要刺足少陽,並補足太陰經絡。病情嚴重的,需要施行五十九刺法。熱性病症會先出現頭昏目眩和發熱,胸脅部脹滿,則需要刺足少陰和足少陽。

足少陽膽經從頭走到腳,長八尺,左右兩側合計一丈六尺,共有八十六個穴位,分別是:瞳子髎、聽會、客主人、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

京門二穴。帶脈二穴。五樞二穴。維道二穴。居髎二穴。環跳二穴。風市二穴。中瀆二穴。陽關二穴。陽陵泉二穴。陽交二穴。外丘二穴。光明二穴。陽輔二穴。懸鐘二穴。丘墟二穴。地五會二穴。俠谿二穴。臨泣二穴。竅陰二穴。

白話文:

京門穴兩個。帶脈穴兩個。五樞穴兩個。維道穴兩個。居髎穴兩個。環跳穴兩個。風市穴兩個。中瀆穴兩個。陽關穴兩個。陽陵泉穴兩個。陽交穴兩個。外丘穴兩個。光明穴兩個。陽輔穴兩個。懸鐘穴兩個。丘墟穴兩個。地五會穴兩個。俠谿穴兩個。臨泣穴兩個。竅陰穴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