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5)
卷四百十二 (5)
1.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湧泉穴分也。素問曰。少陰之根。起於湧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問云。刺足下包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分也)。別入根中(大鐘在此跟中。足少陰之絡。別入太陽之絡)。以上踹內(復溜在內踝上。
同身中之二寸腨分中)。出膕內廉(陰谷居此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腎之經。故其脈屬於腎)。絡膀胱(膀胱為腎之維。故脈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脈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足少陰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動則病(足少陰常少血多氣。
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於色也)。咳唾則有血(素問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脈入肺中。循喉嚨故爾)。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素問所謂不能久立久坐。
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素問。所謂善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方盛。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是謂骨厥。是主腎(腎主骨。
骨厥則腎氣逆也)。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人冒暑熱之毒。舍於腎。腎乃小藏也。小不勝大。則骨與髓虛。故足不載身。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
足心常熱而痛。漸至足下重。如不能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少陽血者。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腎熱病者。頤先赤。故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然谷二穴。太谿二穴。大鐘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復溜二穴。交信二穴。築賓二穴。陰谷二穴。橫骨二穴。大赫二穴。氣穴二穴。四滿二穴。中注二穴。肓腧二穴。商曲二穴。石關二穴。陰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門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靈墟二穴。神藏二穴。彧中二穴。腧府二穴。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源於腳的小趾下方,斜向足底中心(即湧泉穴位置,根據《素問》所述,少陰之根源起於湧泉穴)。脈絡穿出然谷穴下,沿著內踝後方(此處為太谿穴位置),另有一支脈進入腳跟中間(大鐘穴位於此,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連接太陽之絡脈)。此脈向上行至小腿內側(復溜穴位於內踝上方同身寸二寸處)。穿出膕內側邊緣(陰谷穴位於此膕內側邊緣)。上行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連結腎臟(因為這是足少陰腎經,所以脈絡直接與腎臟相關)。並聯繫膀胱(膀胱是腎臟的維護器官,因此脈絡與膀胱相連)。其中一條直線脈絡,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心臟的脈絡中,沿著喉嚨兩側,夾持舌根。其分支從肺部出發,絡脈連接心臟,注入胸腔中(至此,足少陰脈絡交匯到手心主)。
如果這條脈絡發生問題,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即便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如炭黑或土色,咳嗽時會吐血,呼吸困難,坐下後又想站起,眼睛視力模糊,看不清事物,心臟感覺懸空,如同飢餓狀態,氣血不足時容易感到恐懼,心悸,彷彿有人要來捉拿自己,這些都稱為骨厥。這主要與腎臟相關(腎臟主管骨骼,骨厥表示腎氣逆亂)。可能產生的疾病有:口乾舌燥、咽喉腫脹、上氣不接下氣、咽喉乾燥疼痛、心情煩躁、心痛、黃疸、腸炎、脊椎和大腿內後側疼痛、肌肉萎縮、嗜睡。腳心經常熱痛,逐漸加重,像是無法抬腳走路。治療方式為艾灸,同時強化食慾,食用生肉,放鬆腰帶,披散頭髮,使用厚重柺杖,穿著厚底鞋行走。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病情輕微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名為大鐘,位於腳踝後方,繞過腳跟,與太陽脈絡相通。另一部分與主脈並行,向上走至心包下,穿出腰部和脊椎。若此脈絡出現氣逆,會感到煩悶,若脈絡實則可能導致排尿困難,若脈絡虛則可能導致腰痛,治療應針對分支進行。
足少陰腎經的筋膜起始於小趾下方,與脾經的筋膜斜向內踝下方,結於腳跟,與太陽脈絡的筋膜合併,向上結於大腿內側下端,再與太陽脈絡的筋膜並行,沿著大腿內側,結於生殖器。筋膜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椎向上至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脈絡的筋膜結合。若此筋膜受損,腳底會轉筋,筋膜經過的部位都會疼痛和轉筋。若疾病在此,主導癲癇、抽搐和痙攣。若在外,無法彎腰;若在內,無法仰頭。因此,若陽性病變,腰部會僵硬無法彎腰;若陰性病變,無法仰頭。治療方式為火針和急刺,直到病情改善,以痛點為針灸點。若在內,可使用溫熱療法、引導和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者,可能無法治癒,此病稱為仲秋痹症。
當足少陰脈絡受到邪氣影響,會導致突然心痛、胸部脹滿。若無積塊,可在腳底中央脈絡各針灸三次,共計六次,立即痊癒。左側痛針灸右側,右側痛針灸左側,若咽喉腫脹無法吞嚥,可針灸然谷穴前部,出血後立即痊癒,左右互相針灸。
腎臟疾病患者,腹部膨脹、小腿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害怕風吹。若腎臟虛弱,會導致胸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和少陽脈絡的血流。
腎臟熱病患者,初期會腰痛、小腿痠痛、口渴頻繁飲水、身體發熱。若病情惡化,會導致頸部疼痛、僵硬、小腿寒冷痠痛、腳底熱,不想說話。若病情逆轉,會導致頸部疼痛、精神恍惚。病情在戊己日加重,壬癸日大量出汗。若氣逆,在戊己日可能死亡。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和太陽脈絡。腎臟熱病患者,下巴先紅腫。因此,熱病初期會出現身體沉重、骨痛、耳鳴、昏睡。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病情嚴重者,需進行59次針灸。
足少陰腎經從腳延伸至胸腔,全長6尺5寸,左右兩側共13尺。總共有54個穴位,包括湧泉、然谷、太谿、大鐘、照海、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腧、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腧府等穴位。
2.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為心包之維,故心包脈歷絡三焦之經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太陰行臑之前,少陰行臑之後,而心主行其中也),入肘中(曲澤穴分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筋之間,間使所居),入掌中(勞宮所在也),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在此中指之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心主,自此交入手少陽)。是動則病(手厥陰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手心中熱,肘臂攣急(肘臂變急,蓋謂屈而不伸也),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席延經云,澹澹水搖也),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煩心,心痛,掌中熱。若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閉,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厥陰心包脈,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天泉二穴,曲澤二穴,郄門二穴,間使二穴,中衝二穴,內關二穴,勞宮二穴,太陵二穴。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起源於胸腔之中,然後向外連接到心包,往下穿過膈肌,再穿越並絡繫三焦(因為三焦是心包的支撐,所以心包的脈絡會經過三焦的經絡)。
它的一個分支會沿著胸部出到脅下腋窩三寸處,然後往上到腋窩下方,再往下沿著手臂內側,行走在太陰和少陰兩經脈之間(太陰經位於手臂前方,少陰經位於手臂後方,而心包經則行走在中間)。然後進入肘部(此處有曲澤穴),再往下手臂,行走於兩條筋脈之間(這正是間使穴的位置)。最後進入手掌中(勞宮穴的所在地),沿著中指延伸至指尖(中衝穴就在此中指的末端)。
另一個分支從手掌開始,沿著小指和無名指延伸,直至指尖(手心包經從此處交接到手少陽三焦經)。
如果手厥陰心包經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手心發熱、肘部和手臂肌肉緊繃、腋下腫脹,嚴重時會感到胸脇支撐感滿溢、心中不安、心跳加速、面色紅潤、眼睛泛黃、笑容不斷等症狀。
這些症狀主要是由脈絡疾病引起,可能導致心煩、心痛、手掌發熱。若病情加重,脈搏在寸口處比人迎脈大一倍;若病情減輕,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弱。
手心包經的分支,名為內關,距離手腕二寸,從兩條筋脈之間穿出,沿經絡向上,連接到心包絡。如果心包絡實,可能會心痛;如果是虛,則會感到煩躁,治療應從兩條筋脈之間進行。
手心包經的筋脈,起始於中指,與太陰筋脈並行,結於肘部內側。向上沿著手臂陰面,在腋下結束,向下分散在前後夾脅。其一分支進入腋下,分散於胸中,結於心包。如果這部分出現問題,可能導致轉筋、前胸疼痛、呼吸困難。治療方式為使用燒灼針灸,以瞭解病情,以痛點作為針灸的部位,這種情況被稱為初冬的風濕病。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從腹部延伸到手部,長度約三尺五寸,左右兩側共有七尺,總共有十八個穴位。
包括天池穴兩個、天泉穴兩個、曲澤穴兩個、郄門穴兩個、間使穴兩個、中衝穴兩個、內關穴兩個、勞宮穴兩個、太陵穴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