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5)
卷四百十 (15)
1. 奇經八脈論
衝脈。,衝脈者。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為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在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陽明之經。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陰之經。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腧、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陽維脈。,陽維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維者也。若不能相維。故為病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隙。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喑門。凡此陽維脈氣所發。二十四穴也。
陰維脈。,陰維者。亦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陰維則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其病與陽維同。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隙。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大橫及腹哀。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及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陰維脈氣所發。共一十穴。
帶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謂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凡此帶脈所發。共四穴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論
衝脈:衝脈與任脈都起始於胞宮,沿著脊椎內側上行,是所有經絡的總匯,猶如大海一般。較淺層的部分則沿著腹部上行,到達咽喉,並連接嘴唇和口腔。所以說,衝脈起源於氣衝穴,並與足少陰經相伴,沿著肚臍上方上行至胸部而分散。若衝脈生病,會導致逆氣、腹痛。難經中記載,衝脈也與足陽明經相伴。從穴位來看,陽明經在肚臍左右各二寸處上行,少陰經則在肚臍左右各五分處上行。針經記載,衝脈與督脈都起始於會陰穴。衝脈在腹部循行的穴位有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兪、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共二十二個穴位,這些都是足少陰經的分支。因此,衝脈與足少陰經相伴行是明確的。
陽維脈:陽維脈連接著陽經,它的起始點是諸陽經的交會處。陽維脈與陰維脈都如同維繫身體的網絡,將體內的精氣輸送到各處。如果陽維脈的功能失調,就會出現胸悶、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等症狀。陽維脈的氣血從金門穴分出,經陽交穴,與手足太陽經及蹺脈在臑俞穴會合,與手足少陽經在天宗穴會合,並在肩井穴會合。在頭部,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會合,向上到達本神穴和臨泣穴,再向上至正營穴,沿著腦部空隙下行至風池穴。與督脈會合的穴位則在風府穴和啞門穴。陽維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陰維脈:陰維脈也如同維繫身體的網絡,將體內的精氣輸送到各處,連接著陰經。它的起始點是諸陰經的交會處。陰維脈的病症與陽維脈相似。陰維脈的氣血從築賓穴分出,與足太陰經在大橫穴和腹哀穴會合,與足太陰經和厥陰經在府舍穴和期門穴會合,與任脈在天突穴和廉泉穴會合。天突穴位於結喉下方凹陷處,廉泉穴位於舌根下方。陰維脈共有十個穴位。
帶脈:帶脈起始於脅肋部,環繞身體一周。如果帶脈生病,會出現腰腹疼痛,腹部腫脹,如同盛滿水的袋子一般。帶脈的主要穴位位於脅肋部下1.8寸處,稱為帶脈穴,因為它環繞身體一周,如同腰帶一般。帶脈與足少陽經在維道穴會合。帶脈共有四個穴位。
2. 熱病灸刺法論
黃帝治熱之穴。五十九腧。頭上五行。行五。謂督脈所過者。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共五穴。為一行。兩旁各一行。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兩旁各一行。謂臨泣、目𥰭、正營、承靈、腦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柱、膺俞、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柱、屬足太陽。膺腧、即中府。屬手太陰。缺盆、在肩上。屬手陽明。背腧、即風門熱府。屬足太陽。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八穴並屬足陽明。經云。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
以瀉四時之熱也。雲門、系手足太陽。髃骨、即肩髃。系手陽明蹺脈之會。委中。膕中央,系足太陽。髓空即俞系督脈五臟腧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陽經也。上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故病熱則刺之。又有刺熱之法。
肝熱、則刺足厥陰少陽。心熱、則刺手少陰太陽。脾熱、則刺足太陰陽明。肺熱、則刺手太陰陽明。腎熱、則刺足少陰太陽。凡熱病未發。但見赤色來。皆熱診也。在顏為心熱。在頤為腎熱。在鼻為脾熱。在左頰為肝熱。在右頰為肺熱。見赤色當急刺之。審其井榮經腧之分。
在陰則補陽瀉陰。在陽則補陰瀉陽。刺熱之大法也。熱穴之外。別有遺法。備載於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黃帝用來治療熱病的針灸穴位。總共有五十九個穴位,其中頭部排列成五行,每行有五個穴位,指的是督脈經過的地方,包括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和後頂,這五個穴位為一排。在兩側各有同樣的一排,包含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兩個穴位,共十個。再往兩側各有一排,包括臨泣、目本、正營、承靈、腦空,各兩個穴位,共十個。總計二十五個穴位,用來疏導身體的熱邪。
大柱、膺俞、缺盆、背腧,這八個穴位可以清泄胸中的熱邪。其中,大柱屬於足太陽經;膺俞即中府,屬於手太陰經;缺盆在肩上,屬於手陽明經;背腧即風門熱府,屬於足太陽經。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可以清泄胃中的熱邪,都屬於足陽明經。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清泄四季的熱邪。雲門同時屬於手太陽和足太陽經;髃骨即肩髃,是手陽明蹺脈的交匯點;委中在膝窩中央,屬於足太陽經;髓空即俞,位於督脈五臟腧穴旁邊五個位置。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這些穴位各兩個,屬於足太陽經,可以清泄五臟的熱邪。
以上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來處理熱邪的。因此,如果出現熱病,就可以針刺這些穴位。另外,還有更詳細的針刺治療熱病的方法。
例如,肝熱就應針刺足厥陰和足少陽;心熱就應針刺手少陰和手太陽;脾熱就應針刺足太陰和足陽明;肺熱就應針刺手太陰和手陽明;腎熱就應針刺足少陰和足太陽。熱病尚未發作,但只要看到皮膚出現紅色,就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顏面出現紅色,表示心熱;頤部出現紅色,表示腎熱;鼻子出現紅色,表示脾熱;左頰出現紅色,表示肝熱;右頰出現紅色,表示肺熱。一旦發現紅色,就應該立即針刺相應的穴位,確定是在井、營、經、腧哪一個部分。
如果是在陰經,就要補陽瀉陰;如果是在陽經,就要補陰瀉陽。這是針刺熱病的基本原則。除了上述熱穴外,還有一些其他針灸方法,後續會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