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5)
卷四百十二 (5)
1.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湧泉穴分也。素問曰。少陰之根。起於湧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問云。刺足下包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分也)。別入根中(大鐘在此跟中。足少陰之絡。別入太陽之絡)。以上踹內(復溜在內踝上。
同身中之二寸腨分中)。出膕內廉(陰谷居此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腎之經。故其脈屬於腎)。絡膀胱(膀胱為腎之維。故脈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脈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足少陰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動則病(足少陰常少血多氣。
白話文:
足少陰經脈起源於小趾下方,斜向足心(足心即湧泉穴),然後從然谷穴下方穿出,沿著內踝後方上行,分支進入跟中(大鐘穴位於跟中,是足少陰經脈的絡脈,與太陽經脈相連),繼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方,穿過脊柱,與腎臟相連。由於足少陰經脈屬於腎臟,因此也與膀胱相連。其直行分支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脈中,沿著喉嚨兩側,貼近舌根。其分支從肺部穿出,與心臟相連,並匯入胸中。足少陰經脈容易氣盛血虛,若氣血失調,則會引起相關疾病。
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於色也)。咳唾則有血(素問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脈入肺中。循喉嚨故爾)。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素問所謂不能久立久坐。
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素問。所謂善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方盛。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是謂骨厥。是主腎(腎主骨。
白話文:
現在的氣候狀況先於疾病出現,這叫做「動」。患者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面色黝黑如炭色,咳嗽或吐口水時會帶血,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坐著就想站起來,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心裡像是懸著一樣,感到空虛飢餓,氣不足容易感到恐懼,心裡忐忑不安,像是被人追捕一樣。這些症狀叫做「骨厥」,主要是腎臟出了問題。
骨厥則腎氣逆也)。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人冒暑熱之毒。舍於腎。腎乃小藏也。小不勝大。則骨與髓虛。故足不載身。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
足心常熱而痛。漸至足下重。如不能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骨頭冷厥,代表腎氣逆流。患病的原因是血受氣的影響,而氣是血的根本,所以說病源於氣。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不暢、喉嚨乾痛、心煩意亂、心痛、黃疸、腸胃不適、脊柱和股骨內側後緣疼痛、四肢無力嗜睡。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暑熱之毒侵襲,藏於腎臟,而腎臟是藏精的器官,容量有限,無法承受過多的暑熱之毒,導致骨髓虛弱,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出現四肢無力嗜睡的症狀。
腳心經常感到熱痛,逐漸發展到腳底沉重,抬不動腿。可以用灸法治療,患者會因此變得胃口大開,喜歡吃生肉,可以放鬆腰帶,披散頭髮,拄著粗大的拐杖,穿著厚重的鞋子走路。脈象方面,實證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虛證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足少陰經的支脈,名為大鐘,位於腳踝後方繞著腳跟,分出與太陽經相連,分支向上經過心包下,穿過腰部和脊柱。如果這條經脈氣逆,則會出現心煩意亂的症狀。如果經脈實證,則會出現小便閉塞的症狀。如果經脈虛證,則會出現腰痛的症狀。這就是取穴治療的依據。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白話文:
足少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小趾下方,與太陰經的筋脈一起斜向內踝下方,交匯於腳跟。然後與太陽經的筋脈結合向上,在內踝下方匯合。接著與太陽經的筋脈一起沿著內側大腿向上,到達陰部。再沿著脊柱內側靠近膂骨向上,直到頸部,連接到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筋脈匯合。如果足少陰經出現病變,就會導致腳底抽筋,以及筋脈經過的地方疼痛和抽筋。在足少陰經上的病變會導致癲癇和痙攣,在外側的病變會導致無法低頭,在內側的病變會導致無法仰頭。
因此,陽氣虛弱的病人,腰部會反折,無法低頭;陰氣虛弱的病人,則無法仰頭。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以出血為標準,以疼痛為結束。內側的病變可以用熨灸、牽引和服藥來治療,嚴重的病人會死亡,無法治療。這種病症稱為仲秋痺。
如果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突然導致心痛,腹部脹滿,胸脅部脹滿,沒有積聚物。治療方法是刺足底中央的經脈,每邊刺三針,共六針,馬上見效。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如果喉嚨腫脹,無法吞嚥唾液,或時而無法吐出唾液,就刺然谷穴前,出血即可見效。左右互刺。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少陽血者。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腎熱病者。頤先赤。故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然谷二穴。太谿二穴。大鐘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復溜二穴。交信二穴。築賓二穴。陰谷二穴。橫骨二穴。大赫二穴。氣穴二穴。四滿二穴。中注二穴。肓腧二穴。商曲二穴。石關二穴。陰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門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靈墟二穴。神藏二穴。彧中二穴。腧府二穴。
白話文:
患有腎病的人,肚子會很大,小腿會腫脹,會喘不過氣,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虛弱時胸部會痛,肚子上下都會痛,感覺昏沉,心情不好。要針灸少陰經和少陽經的血液。
腎臟有熱病的人,一開始會腰痛、小腿酸痛,口渴頻繁喝水,身體發熱。熱氣上衝時,脖子會痛且僵硬。小腿會冷且酸,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如果病情加重,脖子會痛得又隱又痛,像雲霧般模糊不清。戊己(五行中屬土)的氣盛時,壬癸(五行中屬水)則會大量出汗。如果氣逆,戊己就會死亡。要針灸足少陰經和太陽經。腎臟有熱病的人,下巴會先變紅。所以熱病一開始會出現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朵聾、喜歡閉眼等症狀。要針灸足少陰經。病情嚴重時,要進行五十九刺。
足少陰腎經從腳開始,經過胸部,長六尺五寸,左右兩邊共一丈三尺,共有五十四個穴位。
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大鐘穴、照海穴、水泉穴、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陰谷穴、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腧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腧府穴。
2.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為心包之維。故心包脈歷絡三焦之經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太陰行臑之前。少陰行臑之後。而心主行其中也)。入肘中(曲澤穴分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筋之間。
間使所居)。入掌中(勞宮所在也)。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在此中指之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心主。自此交入手少陽)。是動則病(手厥陰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手心中熱。肘臂攣急(肘臂變急。蓋謂屈而不伸也)。腋腫。甚則胸脅支滿。
白話文: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源於胸腔之中,從心包出來,下穿膈膜,沿著三焦的經絡運行。三焦是心包的輔助,所以心包的經脈就循行於三焦的經絡。它的分支從胸部出來,沿著腋窩下方三寸處,上抵達腋窩,再向下沿著手臂內側,行於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太陰經走行於手臂前側,少陰經走行於手臂後側,而心主之脈則行於二者之間。進入肘部,在曲澤穴分開,向下沿著手臂內側,行於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循著中指指尖。它的分支在手掌中分開,循著小指和無名指,從指尖出來。手心主之脈從這裡交入手少陽經。如果手厥陰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手心發熱、肘臂攣急、腋窩腫脹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胸脅脹滿的症狀。
心中澹澹(席延經云。澹澹水搖也)。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煩心。心痛。掌中熱。若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閉。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心中感到空虛不安,就像靜止的水面被輕輕搖動一樣,並且伴隨着身體的大幅度運動,臉色發紅,眼白泛黃,不停地喜笑,這就說明他的心脈出了問題。由於血氣相互影響,心氣受到影響就會導致血氣失調,因此出現上述症狀。心煩意亂,胸口疼痛,手掌發熱,如果病情嚴重,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搏快一倍,如果虛弱則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搏慢。
手心部位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做內關穴,位於手腕向上兩寸,兩條筋之間。這個穴位與心包絡相連。心包絡實則導致心痛,虛則導致心煩。因此,針對心痛或心煩,可以針灸內關穴。
手心部位的筋,起源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的筋並行,在肘部內側交匯,然後向上沿着手臂內側,經過腋窩,向下分散到胸前和胸後,並沿着肋骨兩側向下延伸。其中一部分分支進入腋窩,散佈在胸腔,並連接到賁門。當這些筋脈受阻時,就會出現肢體轉筋、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以疼痛為準,以針灸的深度和次數為依據。這種病症叫做孟冬痹。
手厥陰心包脈。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天泉二穴。曲澤二穴。郄門二穴。間使二穴。中衝二穴。內關二穴。勞宮二穴。太陵二穴。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手厥陰心包經」,它起於腹部,止於手掌,全長為3.5尺(約1米)。該經絡共有18個穴位,分佈在身體兩側,總計7尺(約2.4米)。
以下是這些穴位的名字和數量:
左胸:天池、天泉各兩個;肘部:曲澤、郄門各兩個;腕部:間使、中衝各兩個;掌心:內關、勞宮各兩個;手腕:太陵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