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4)

1.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指之端。少澤所居)。循手外側(手外側本節之前。前谷穴也。本節之後。後谿穴也)。上腕(腕前腕骨。腕後陽骨)。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肘內兩骨間。小海穴在焉)。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肘內側。向腋肩解繞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心為小腸之維。故小腸脈絡於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手太陽為小腸之經。故其脈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針經曰。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手太陽。自此交入足太陽)。斜絡於顴(顴。

白話文:

手太陽經脈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再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穿過手肘內側,繼續向上沿著肩外側,繞過肩胛骨,進入鎖骨上窩,連接到心臟。然後向下循行,經過咽喉,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最後連接到小腸。它還有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穿過頸部,到達面頰,再進入耳中。另一條分支從面頰上行,到達鼻樑,再到眼角,與足太陽經脈交匯,斜著連接到顴骨。

謂頰骨也)。是動則病(手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嗌痛頷腫(頷謂頦下也)。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血受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太陽常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

面多肉。以手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中肉盈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由此則手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皆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指的是臉頰骨。手太陽經脈常多血少氣,現在氣先生病,這就是所謂的“是動”。喉嚨痛,下巴腫起來(下巴指的是下顎),頭不能轉動,肩膀像被拔了一樣,手臂像斷了一樣,這都是屬於液體受損所造成的病症。這些病症的發病原因是血液依靠氣血滋養,氣血是血液的根本,所以說這是氣血生病導致的。手太陽經脈通常血多氣少,這是人的正常現象。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靈樞經》說,手太陽經脈上端,血氣旺盛就會頭髮多。

臉上肉多,說明血氣充足,如果手和血氣都少,臉就會瘦削,顏色也會不好看。手太陽經脈下端,血氣旺盛,手掌就會肉多飽滿。血氣不足,手掌就會瘦弱冰冷。由此可見,手太陽經脈的血氣多少是可以觀察出來的。耳朵聾,眼睛發黃,臉頰下巴腫,脖子肩膀手臂肘部外側後方疼痛,這些都是手太陽經脈的病症。血氣旺盛的人,人迎脈的脈搏會比寸口脈強兩倍,血氣虛弱的人,人迎脈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弱。

手太陽經脈的分支,叫做“支正”,位於上臂五寸處,向內連接少陰經。它的分支向上走過肘部,連接肩關節,如果實證,就會關節鬆弛,肘部無力。如果虛證,就會長出疣,小的像指頭上的痂疥一樣,這些都是手太陽經脈分支的病變。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頭出足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臂陰入腋下。腋下痛。

腋後廉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頭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其為腫者。腹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耳前若寒甚。獨肩上熱及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絡的筋,從小指的末端開始,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內側的邊緣向上,連接到肘部內側的尖銳骨頭後面。彈擊這個部位,會在小指上產生反應。筋繼續向上,連接到腋窩。其中一條分支,從腋窩後側邊緣向上,繞過肩胛骨,沿著頭部向上,經過足太陽經絡的前方,連接到耳後完骨。另一條分支,進入耳朵,直達耳朵上方,向下連接到下巴。這條經絡也與眼睛外側的角膜相連。

如果這條經絡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小指、肘內側尖銳骨頭後面疼痛、手臂內側到腋窩疼痛、腋窩後側邊緣繞過肩胛骨到頸部疼痛、耳朵疼痛伴隨耳鳴、下巴疼痛、眼睛閉合很久才能睜開等症狀。如果頭部的筋絡緊繃,就會導致筋骨萎縮,頸部腫脹,伴隨寒熱。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燔針劫刺的方法。如果頸部腫脹,可以用腹部針刺的方法。

這條經絡的另一條分支,向上彎曲,經過牙齒,沿著耳朵前方,連接到眼睛外側的角膜,向上連接到下巴,連接到耳朵邊緣。如果這條分支出現問題,會導致經過的部位出現抽筋。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覺為依據,以疼痛為界限。這種病症,叫做仲夏痹。

小腸出現問題,會導致少腹疼痛,腰部和脊椎疼痛,並蔓延到睪丸,有時會感到腹部緊縮,耳朵前方感覺寒冷,單獨肩膀和手臂上端、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會感覺熱。如果脈搏沉陷,就是小腸病的徵兆。

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上下廉以去之。控其所過。經以調之。

手太陽之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前谷二穴。後谿二穴。腕骨二穴。陽谷二穴。養老二穴。支正二穴。小海二穴。肩貞二穴。臑腧二穴。天宗二穴。秉風二穴。曲垣二穴。肩外腧二穴。肩中腧二穴。天窗二穴。天容二穴。顴窌二穴。聽宮二穴。

白話文:

邪氣入侵小腸,會連帶影響睪丸和脊柱,穿過肝臟和肺部,最終影響心臟。氣盛時會導致厥逆上衝,腸胃不適,肝肺氣散佈到肓俞穴,並聚集在臍部。因此,我們需要針刺肓原穴來疏散邪氣,並同時針刺太陰穴以協同作用,同時針刺厥陰穴以下的穴位,以及巨虛穴上下廉的穴位,以驅逐邪氣。再配合經絡調治,才能達到治癒效果。

手太陽經絡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兩側共一丈,共有三十八個穴位。它們分別是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腧、天宗、秉風、曲垣、肩外腧、肩中腧、天窗、天容、顴窌、聽宮。

2.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內眥謂目之大角也)。上額交巔上(巔頂也。頂中央有旋毛可容豆。乃三陽五會也)。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頂為中頂前曰囟頂。後曰腦頂。左右曰角)。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腎為膀胱之維。

故膀胱脈絡於腎)。屬膀胱(足太陽為膀胱之經。故其脈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後曲腳之中委中穴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胛中。兩髀骨下。腎豎起肉也)。挾脊內。過髀樞(環跳穴有此髀樞中。素問曰。髀樞中絡正者正謂此也)。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外踝之後。崑崙所居焉)。循京骨(京骨。穴名也。太陽之原。在外側大骨下)。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則至陰穴分也。素問云。太陽之根。起於至陰。足太陽自此交入足少陰也)。是動則病(足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

白話文:

足太陽之脈

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側的內眥(內眥指的是眼睛外角)。向上沿額頭到達頭頂正中(頭頂正中,有旋轉的頭髮,可容納一粒豆子,是三陽五會之處)。

其中一支從頭頂到耳朵上方的角。

另一支從頭頂進入腦部(頭頂中間偏向前面的叫做囟頂,偏後面的叫做腦頂,左右兩側叫做角)。然後再從腦部分出,向下沿著頸部後側,循著肩膀內側,貼著脊柱到達腰部。

接著進入脊柱內部的膂絡,與腎臟相連(腎臟是膀胱的根本,所以膀胱經脈連接到腎臟)。最後歸屬於膀胱(足太陽經脈屬於膀胱經,所以它的脈絡歸屬於膀胱)。

其中一支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膝蓋後方凹陷處(膕,指的是膝蓋後方凹陷處,也就是委中穴)。

另一支從肩膀內側左右分開向下,穿過胛骨(胛,指的是兩邊髖骨下方,腎臟向上隆起的肌肉)。貼著脊柱內側,經過髀樞(環跳穴附近有髀樞,素問記載:髀樞中絡正,指的就是這裡)。

沿著大腿外側,從大腿後側下緣匯合於膕部。繼續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外踝後方是崑崙穴所在位置)。沿著京骨(京骨,穴名,是太陽經的本源,位於外側大骨下方)行進,到達小指外側(小指外側是至陰穴所在位置,素問記載:太陽之根起於至陰,足太陽經脈從這裡與足少陰經脈交匯)。

如果足太陽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身體出現相關的病症(足太陽經脈一般氣血偏少,如果氣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相關病症)。

是謂是動也)。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太陽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有毫毛。血少氣多則惡血多氣。

少則腫少理。血少氣多。則血多肉血。氣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以上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只目美眉者太陽多血由此足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痔瘧狂巔疾(素問云所謂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頭囟頂痛。

白話文:

這就是動的表現。頭痛,感覺頭要炸裂,脖子好像被拉扯,脊椎疼痛,腰像要斷裂,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打結,小腿像要裂開,這就是踝厥,是筋的問題。生病的原因是血受到氣的影響,氣是血的來源,所以說血生病了。足太陽經的血多氣少是正常現象,但也有例外。靈樞經說,足太陽經上部血氣旺盛,就會有漂亮的眉毛和毫毛。血少氣多就會有惡血,氣少則腫脹,血少氣多則肌肉肥厚,氣血調和則容貌美麗。足太陽經下部血氣旺盛,腳後跟就會飽滿,腳踝以上氣少血多則腳後跟瘦削,氣血都少則容易抽筋,腳後跟疼痛。只有漂亮眉毛的人,足太陽經血比較多,由此可知足太陽經血氣的多少。痔瘡、瘧疾、狂巔疾,素問說,狂巔疾就是陽氣都跑到頭上,陰氣則從下面上來。頭頂囟門疼痛。

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陽行身之陽。故頭腦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也)。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則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於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其病。小指及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白話文:

眼睛發黃,眼淚流出。鼻子塞住,流鼻血。脖子、後背、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和腳都疼痛。小指頭無法使用。這是因為足太陽經脈走行於身體陽面,所以頭部、腦部、脖子、後背、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和腳都疼痛,小指頭也無法使用。如果病情嚴重,人迎脈跳動的幅度是寸口脈的兩倍。如果病情虛弱,人迎脈跳動的幅度比寸口脈小。

足太陽經脈分支,叫做飛陽,從腳踝向上七寸,與少陰經脈相交。如果足太陽經脈實證,就會鼻子堵塞,頭部和背部疼痛。如果足太陽經脈虛證,就會流鼻血。治療要取其分支部位。

足太陽經脈的筋,起源於小腳趾,向上連接到腳踝。斜向上連接到膝蓋。它向下沿著腳的外側,連接到腳跟。向上沿著腳跟連接到膝窩。它的分支,連接到大腿後側外側。向上沿著膝窩內側連接到膝窩。再向上連接到臀部。向上沿著脊柱到達頸部後方。它的分支,進入到舌根。它的直行部分,連接到枕骨。向上到達頭部,向下到達面部,連接到鼻子。它的分支,形成眼部上面的經脈,向下連接到腮部。它的分支,從腋窩後側外側,連接到肩髃穴。

它的分支,進入腋窩,向上從鎖骨上窩出來,向上連接到完骨穴。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出來,斜向上到達腮部。它的病症表現為小指頭和腳跟腫痛,膝窩僵硬,脊柱後彎,頸部肌肉僵硬,肩膀抬不起來,腋窩分支和鎖骨上窩部位疼痛,不能左右搖動。治療方法是用燒灼針和劫刺法,以感覺到針感為準,以感到疼痛為止。這種病叫做仲春痺。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趾爪甲(至陰穴也)。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刺右。右刺左。如食頃。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別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取。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攢竹二穴。曲差二穴。五處二穴。承光二穴。通天二穴。絡卻二穴。玉枕二穴。天柱二穴。大柱二穴。風門二穴。肺腧二穴。厥陰腧二穴。心俞二穴。膈腧二穴。肝俞二穴。膽俞二穴。脾腧二穴。胃俞二穴。三焦俞二穴。腎俞二穴。大腸俞二穴。小腸俞二穴。膀胱俞二穴。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絡,會導致頭、頸、肩疼痛。可以用針刺足小趾指甲旁的至陰穴,每次刺一寸深,立即可見效果。如果邪氣仍然存在,可以刺外踝下三寸處,左側刺右側,右側刺左側,同樣每次刺一寸深,片刻即可見效。

如果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絡,會導致身體拘攣、背部緊繃、肋骨疼痛。可以用針刺從項部開始,沿脊椎兩側,尋找疼痛處,按壓時會有明顯的痠痛感,就在疼痛處旁刺針三寸,立即可見效果。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開始,經過全身,一直延伸到足部,全長八尺,左右兩側共一丈六尺。總共有126個穴位。

這些穴位包括:睛明穴、攢竹穴、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柱穴、風門穴、肺腧穴、厥陰腧穴、心俞穴、膈腧穴、肝俞穴、膽俞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中膂俞二穴。白環俞二穴。上窌二穴。次窌二穴。中窌二穴。下窌二穴。會陽二穴。附分二穴。魄戶二穴。膏肓二穴。神堂二穴。譩譆二穴。鬲關二穴。魂門二穴。陽綱二穴。意舍二穴。胃倉二穴。肓門二穴。志室二穴。胞肓二穴。秩邊二穴。承扶二穴。殷門二穴。浮郄二穴。

委陽二穴。委中二穴。合陽二穴。承筋二穴。承山二穴。僕參二穴。附陽二穴。崑崙二穴。飛楊二穴。申脈二穴。通谷二穴。京骨二穴。束骨二穴。金門二穴。至陰二穴。

白話文:

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窌穴、次窌穴、中窌穴、下窌穴、會陽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鬲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

委陽穴、委中穴、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僕參穴、附陽穴、崑崙穴、飛楊穴、申脈穴、通谷穴、京骨穴、束骨穴、金門穴、至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