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4)
卷四百十 (14)
1. 奇經八脈論
論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曰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夾任脈者衝脈。能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更相維持。故諸經常調。
維脈之外。又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得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去處。共成一編。
督脈。,督脈者。起於小腸以下。骨中央。女子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貫脊屬腎。會於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於腦。還出別自腦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腹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尿嗌乾。治在督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絡腎。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任脈。,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鬚不生。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內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也。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
陽蹺脈。,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少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陽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隙。本於僕參。入於足少陽會於居窌。入於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腧。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窌。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陰蹺脈。,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皆。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交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隙在交信。凡陰蹺脈病。治在交信。
白話文:
[奇經八脈論]
論述說,脈有奇特與平常之分。十二經脈是常規的脈絡,而奇經八脈則不受常規約束,所以稱為「奇經」。這是說人體的氣血,通常在十二經脈中運行,當十二經脈滿溢時,氣血就會流入奇經。奇經共有八條脈絡:督脈位於身體後方,任脈位於身體前方,夾在任脈兩旁的為衝脈,它能匯集各條脈絡的氣血,被稱為「諸脈之海」;陽維脈則維繫聯繫著全身的陽經,陰維脈則維繫聯繫著全身的陰經,陰陽相互維護,所以各條經脈才能保持協調。
在維脈之外,還有帶脈,它像帶子一樣束縛著身體。至於兩足的蹺脈,又分為陰蹺和陽蹺。陽蹺脈源於足太陽經的分支,陰蹺脈源於足少陰經的分支。這就像聖人開鑿溝渠,以備水患一樣,這樣就沒有水災泛濫的憂慮了。人體有奇經,也是為了這個道理。現在將奇經八脈所發出的氣穴位置,總結成一篇文章。
督脈,督脈起於小腸下方、脊椎骨的中央,在女子則聯繫著陰道口的末端。它的支脈環繞陰器,匯聚於肛門處,再繞過肛門後的屏翳穴,然後分支繞過臀部,到達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的脈絡交匯處。它還與足少陰經在腿內側交會,然後向上貫穿脊柱,與腎相連。它又與足太陽經相會,從內眼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在頭頂交會,進入腦部,再從腦後向下,從頸部出來,沿肩背內側,挾脊而下,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內,聯繫著腎臟。男性的支脈從陰莖向下,到達肛門,與女性的相同。它從少腹直上,貫穿腹部,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環繞嘴唇,向上連接在兩眼下方中央。如果此脈發生疾病,會從少腹向上衝心而痛,無法向前或向後彎腰,會形成「沖疝」。女性會出現不孕、小便不暢、痔瘡、遺尿和咽喉乾燥等症狀,治療方法要從督脈入手。督脈的分支,名為長強,從脊柱向上到頸項,分散到頭部,向下到達肩胛左右,然後分支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聯繫腎臟。如果督脈氣血實證,就會出現脊柱僵硬;如果是虛證,則會出現頭部沉重。治療時要從其分支處下手。《難經》說,督脈起於人體下端會陰穴,沿脊柱向上至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頭頂,沿額頭至鼻柱,是陽經之海。如果督脈生病,會使人脊柱僵硬,身體向後反折。督脈從頭部沿脊柱進入骶骨,全長四尺五寸,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任脈,任脈與衝脈都起於胞宮(子宮),在腹部內運行,是經絡之海。浮在體表的任脈,沿腹部向上,匯集於咽喉,然後分支聯繫唇口。如果血氣旺盛,肌肉就會發熱;如果血液單獨旺盛,就會滲灌皮膚,生長毫毛。婦女的氣有餘而血不足,因為月經頻繁來潮,任脈和衝脈都會受到損傷。任脈和衝脈的交匯處不經過口唇,所以沒有鬍鬚生長。如果任脈發生疾病,男性會出現內結七疝,女性則會出現帶下和腹部腫塊。《內經》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沿著陰毛邊緣向上,在腹部內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沿面頰進入眼睛,是陰經之海。任脈從胞宮向上到眼睛,全長四尺五寸,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陽蹺脈,陽蹺脈起於腳跟,沿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它的病症表現為:陰經弛緩,而陽經拘急。兩足的蹺脈,本來是屬於足少陽經的分支,與足太陽經相合。它的氣向上運行,氣血運行正常,就能滋潤眼睛;如果氣血運行不暢,眼睛就無法閉合。男子陽氣旺盛,女子陰氣旺盛,順應陰陽的脈絡是經脈,不順應陰陽的脈絡是絡脈。陽蹺脈全長八尺,其穴位起於申脈穴,以附陽穴為間隙,本於僕參穴,進入足少陽經,會於居窌穴,再進入手陽明經,會於肩髃穴、巨骨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相會於臑腧穴,與手足陽明經相會於地倉穴,又與手足陽明經相會於巨窌穴,又與任脈足陽明經相會於承泣穴。以上是陽蹺脈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個。陽蹺脈生病,應當進行針刺治療。
陰蹺脈,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內踝向上至咽喉,與衝脈交會。它的病症表現為:陽經弛緩,而陰經拘急。所以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與然谷穴之後分支,向上在內踝之上,直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沿胸部內側進入缺盆穴,再向上從人迎穴前出來,進入鼻子,連接到內眼角,與足太陽經相合。女子以它為經脈,男子以它為絡脈。兩足的交脈,全長八尺,而陰蹺脈的間隙在交信穴。凡是陰蹺脈生病,治療應在交信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