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3)
卷四百十 (13)
1. 論五臟六腑治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得弦脈。人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身熱。當刺肝榮。如依前色脈。人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喘咳寒熱。當刺膽經。如依前色脈。又病逆氣而泄。當刺膽合。余經依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難。兼轉筋。人病或心下滿。或身熱。或體重節痛。或喘咳。或逆氣而泄。依前刺之。謂刺肝經諸穴也。脈沉而弦。假令小腸經病,面赤口乾。喜笑。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氣而瀉刺合。脈浮而洪。假令心經病。
煩心。心痛。掌中熱。噦。脈沉而洪。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經病。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脈浮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脾經病。腹脹滿。食不消。怠墮嗜臥。脈沉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大腸經病。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脈浮而澀。依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經病。面黑。若恐欠。脈俱沉。依上法刺之。假令腎經病。瀉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脈俱沉。依上法刺之。
白話文:
如果膽有問題,患者會非常注重清潔,臉色發青,容易生氣,診斷出弦脈。如果患者感到胸口下方脹滿,應針刺膽經的井穴。若同時出現注重清潔,臉色發青,易怒且脈象為弦,患者有身體發熱的情況,應針刺肝經的營穴。若同樣出現這些面色和脈象,患者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針刺膽經的俞穴。若還是看到上述面色,脈象且患者有喘咳寒熱的症狀,應針刺膽經。若仍見到相同的面色和脈象,患者又有逆氣和腹瀉,應針刺膽經的合穴。其他經絡的治療方式也依此類推。
如果肝有問題,患者會排尿困難,並伴隨抽筋。患者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照前述方法針刺肝經的相關穴位。脈象為沉而弦。如果小腸經有問題,患者臉色紅潤,口渴,喜歡笑。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寒熱交錯,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序針刺小腸經的井,榮,俞,經,合穴。脈象為浮而洪。如果心經有問題,患者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熱,打嗝,脈象為沉而洪。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寒熱交錯,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序針刺心經的井,榮,俞,經,合穴。如果胃經有問題,患者臉色黃,常打嗝,好思慮,喜歡吃東西,脈象為浮而緩,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脾經有問題,患者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精神萎靡,嗜睡,脈象為沉而緩,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大腸經有問題,患者臉色蒼白,常打噴嚏,悲傷,心情低落,想哭,脈象為浮而澀,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膀胱經有問題,患者臉色黑,常常恐懼,脈象為沉,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腎經有問題,患者大便如水,腳踝冰冷,脈象為沉,依照前述方法針刺。
2. 灸刺禁忌論
凡用灸刺。當先別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並欲通行灸刺。
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之類。皆不可刺。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之類。皆不可灸。
又有鳩尾雖在可刺。更宜精詳之。石門雖在可刺。在婦女則為大禁。肩髃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雖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數者。皆灸刺之務。不可不知也。若不當灸而灸。不當刺而刺。皆有所傷。內經所云。刺禁其法。若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客主人。內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脈為內漏。而聾。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背大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內陷。氣歸之。
為不屈伸。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膝臏出腋。為跛。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刺腨腸內陷。為腫。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五臟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謂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故曰。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以至大勞。新飽。大飢。大渴。大驚。大恐。皆在切禁。若誤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於後云。
白話文:
使用灸法或針刺治療時,應首先分辨何種情況適合使用。有些部位較適合針刺,例如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個穴位。有些部位則較適合灸療,如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十六個穴位。除了這些,其他部位一般灸刺都適用。
然而,也有一些部位是不適合進行灸刺的,必須遵守禁忌。例如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等部位不能針刺。而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等部位則不能灸療。
另外,鳩尾穴雖然可以針刺,但需要更加謹慎。石門穴雖然可以針刺,但對於女性來說是絕對禁止的。肩髃穴雖不限制灸療,但不宜過度使用。四肢雖可進行灸療,但根據規定,只適宜少量使用。這些都是灸刺治療時需注意的事項,不可不知。
如果在不適合灸療的部位進行灸療,或在不適合針刺的部位進行針刺,都會造成傷害。《內經》中提到的針刺禁忌法,例如,針刺頭部的腦戶穴,一旦進入腦部,將立即導致死亡。針刺面部的溜脈穴,可能會不幸導致失明。
針刺「客主人」穴,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傷及眼睛上方的陷骨中的脈絡,造成內漏,進而導致耳聾。針刺舌下,如果針刺過度,出血不止,可能導致失語。針刺缺盆穴,如果針刺太深,氣血流失,可能使人喘息咳嗽。針刺乳房上方,如果針刺到乳房,可能導致腫瘤。針刺胸骨下方的陷中脈,可能導致喘息。針刺腋下和側肋之間,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咳嗽。針刺脊椎間的髓質,可能導致駝背。針刺背部的大陰脈,如果出血過多,將立即導致死亡。針刺肘部,如果針刺太深,氣血將聚集於此,可能導致無法屈伸。針刺手掌魚際部位,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腫脹。針刺氣街穴中的脈絡,如果沒有出血,可能導致鼠蹊部腫脹。針刺下腹部,如果針刺到膀胱,可能導致尿液外洩,造成下腹部腫脹。針刺足少陰脈,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血流不止,進而影響語言功能。針刺大腿內側的大脈,如果出血不止,可能導致死亡。針刺大腿內側下方三寸處,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失禁。針刺膝蓋下方,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跛行。針刺腿縫中的大脈,可能導致面色蒼白,身體疲倦。針刺關節部位,如果液體流出,可能導致關節無法屈伸。針刺小腿肚,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腫脹。針刺腳踝上方,如果針刺到大脈,出血不止,可能導致死亡。針刺腳底的絡脈,如果針刺到大脈,沒有出血,可能導致腫脹。針刺到五臟,將會導致死亡。
此外,還有二十五個絕對禁止針刺的部位,即五里穴,也就是說,當針刺到五里穴時,應立即停止。再者,不要對極度醉酒的人針刺,因為這會擾亂他們的氣血。不要對極度憤怒的人針刺,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氣血逆行。因此,有句話說:「大醉之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可讓他醉酒;大怒之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可讓他生氣。」
至於極度勞累、剛吃完飯、極度飢餓、極度口渴、極度驚嚇、極度恐懼的情況下,也都嚴格禁止針刺。如果誤觸了這些禁忌,後面將會詳細說明相應的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