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2)

1.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內側(次指之端。商陽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也。在此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陽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歷之分。手陽明之經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臑內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髃骨。

謂肩髃之骨也。故肩髃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髃骨)。上出柱骨之會上(氣府論注云。柱骨之會。乃天鼎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絡肺(肺為大腸之維。故大腸脈絡於肺)。下膈。入屬大腸(手陽明為太陽之經。故其肺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結喉之後曰頸。頸後曰項)。貫頰(頰。謂面傍也)。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溝。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陽明自此交入足陽明)。是動則病(手陽明常多氣少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齒痛。䪼腫(䪼謂顴之秀骨也)。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陽明血氣常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陽明之上。血氣甚則須美。血少氣多。則氣惡。血氣皆少。則無須。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腋下毛美。手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寒。由此。

則手陽明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黃。口乾。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血出曰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慄。戰也。陰氣盛。陽氣不足。則為寒慄)。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肘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歷。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齒齲耳聾。虛則齒寒痹隔。取所別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頑。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商陽穴也)。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商陽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手陽明不已。刺其過脈出耳前者。

熱病如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商陽二穴。二間二穴。三間二穴。合谷二穴。陽谿二穴。偏歷二穴。溫留二穴。手下廉二穴。手上廉二穴。手三里二穴。曲池二穴。肘髎二穴。五里二穴。臂臑二穴。肩髃二穴。巨骨二穴。天鼎二穴。扶突二穴。禾髎二穴。迎香二穴。

2.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兩目之間鼻吻深處謂之頞中)。旁約太陽之脈(足太陽起於目眥。而陽明旁行約之)。下循鼻外(迎香穴分也)。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承漿穴名也。在頤前唇下。宛宛中)。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大迎之穴。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

循頰車(頰車謂頰之牙車也。言足陽明脈。循出頰車而行。故頰車穴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上耳前。過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起骨開口有空處)。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人迎。在結喉兩旁大脈動應手是也)。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足陽明胃之經。

故其脈屬於胃也)。絡脾(脾者。胃之維。故胃脈絡於脾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氣衝。穴名也。在腹下。挾臍兩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或云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氣衝。或曰。在股歸來下。同身寸之一寸)。其支者。

起胃下口(胃下口。即小腸上口也。此處名幽門)。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伏兔穴。在膝上同身寸之六寸)。下入膝臏中(臏。謂膝之蓋骨也)。下循胻外廉(胻外廉。三里之分也)。下足跗(跗。謂足上也。衝陽穴在焉)。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

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大指間次指之端也。厲兌所居焉。素問云。陽明根起於厲兌足陽明。自此交入足太陰)。是動則病(足陽明常多氣多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悽悽然(悽悽然。不樂之貌)。振寒(寒氣客於經。則陰氣盛。陽氣虛。

故為振寒)。善伸(伸。謂伸弩筋骨也)。數欠。顏黑(顏。額也)。病至則惡人(足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與火(足陽明氣血常盛。邪客之則熱。熱盛則惡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土也。木能剋土。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謂心不安也)。獨閉戶塞牖而處(處居陰陽相搏。

陽盡陰盛。故欲獨閉戶塞牖而居。以其惡喧爾)。甚則欲上高而歌(甚。謂盛也。陽盛則四肢實。則能登高也。歌者。以陽主喜。故其聲為歌耳)。棄衣而走(熱盛於身。故棄衣也。以陽主動。故走也)。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骭者。脛別名也)。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

是氣之所生病也。足陽明血氣常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鼷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盡。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瘃。血氣皆少。

則無毛。有則高抽卒善痿。厥足痹。又云。美髯者。陽明多血。由此。則足陽明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狂瘧(足陽明病發。則多狂妄)。溫淫汗出(其體溫壯。浸淫可止。汗出乃已。然已而復起)。鼽衄。口喎唇胗(胗。謂唇瘍也)。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胃為水穀之海。

氣虛弱。則不能傳出水穀。令水腫侍。因而留滯腸胃之間。其腫大。故曰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胸傍曰膺。膺下曰乳)。氣街。股伏兔(街。謂氣衝。股謂膝上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氣盛身熱說。在下文)。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胃為水穀之海。

其氣有餘。則能消。在水穀。故病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腹為陰。背為陽。足陽明行身之陰。其氣盛。故身以前皆熱。氣不足。故身以前皆寒慄。善行身之陽者。足太陽之謂也)。胃中寒。則脹滿(寒者。陰氣也。陰主下。若陰氣盛。則復上行。故病脹滿)。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也。虛者乃人迎而反小於寸口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胻。結於膝。其支者。結於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若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上結頸。上挾口。合於鳩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

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縱緩不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之。

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其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時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足陽明胃之經。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九十穴。

頭維二穴。下關二穴。頰車二穴。承泣二穴。四白二穴。巨窌二穴。地倉二穴。大迎二穴。人迎二穴。水突二穴。氣舍二穴。缺盆二穴。氣戶二穴。庫房二穴。屋翳二穴。膺窗二穴。乳中二穴。乳根二穴。不容二穴。承滿二穴。梁門二穴。關門二穴。太一二穴。滑肉門二穴。

天樞二穴。外陵二穴。大巨二穴。水道二穴。歸來二穴。氣衝二穴。髀關二穴。伏兔二穴。陰市二穴。梁丘二穴。犢鼻二穴。三里二穴。上巨虛二穴。條口二穴。下巨虛二穴。豐隆二穴。解谿二穴。衝陽二穴。陷骨二穴。內庭二穴。厲兌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