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1. 卷四百十二
2. 針灸門
3. 總論
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預備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矇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因慨其不逮,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此篇,用補私闕,庶依孔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依甄權等所撰,為定云耳。
銅人經云: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益意盡言其處。雷公問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經脈之始生。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矣。
白話文:
[總論]
疾病的起源,根本上是源自臟腑的脈絡問題。這些脈絡分佈在手腳,遍及腹部和背部,無所不在,其活動難以捉摸。若想要找到正確的穴位,沒有圖示是不可能的。準備工作的重點,非灸法莫屬。因此,古經典說:「藥物從內部治療,針灸從外部攻治,如此疾病就無處可逃了。」由此可知,針灸的功效,甚至超越藥物一半以上。
然而,距離古代聖賢的時代已久,學習者多有迷惘,對於穴位的位置難以掌握其源頭,導致在緊急情況下常感困惑。因此,我整理了古今名醫的經驗與知識,撰寫這篇文章,用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希望可以依據孔穴的知識,按照經脈來認識身體各部位,那麼穴位的相對位置,就能一目瞭然了。舊有的明堂圖,因為年代久遠,多次轉抄錯誤,已不足以作為指導。現在我依照甄權等人編纂的資料,進行整理。
《銅人經》中提到,黃帝曾問:「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的天數,但我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希望能立刻得知。」岐伯恭敬地回答:「這問題真令人困擾,如果不是像您這樣的聖明君主,誰能完全瞭解其中的道理呢?」他進一步詳細解釋了這些氣穴的位置。雷公又問:「關於服藥禁忌,以及針刺原理,是不是應該從經脈開始理解?」黃帝回答:「經脈的作用,是用來判斷生死,治療各種疾病,調節虛實,絕對不能不通曉。」
4. 流注經絡井榮說
夫流注者。為刺法之深源。作針術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蓋流者要知經脈之行流也。注者、謂十二經脈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也。夫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闔者。刺之難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況經氣內干五臟。
外應支節。針刺之道。經脈為始。若識經脈。則諸行氣部分。脈之短長。血氣多少。行之逆順。祛逐有過補虛瀉實。則萬舉萬痊。若夫經脈之源而不知。邪氣所在而不辨。往往病在陽明。反攻少陰。疾在厥陰。卻和太陽。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弊。以此推之。經脈之理不可不通也。
昔聖人深慮此者。恐後人勞而少功也。廣因閒暇之際。爰取前經以按舊典。緣柯摘葉。採摭精華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討尋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圖於後。凡我同聲之者。見其違闕。改而正之。庶行之久遠而無弊焉。不亦宜乎。
白話文:
流注之法,是針灸治療的核心精髓,也是針術操作的重要原則。流,指的是經脈的流動;注,則是在特定時間,十二經脈各自會將虛實邪正之氣,匯聚到相應的穴位上。掌握好這個時機,稱為「開」;錯過了時機,則為「闔」。在「開」的時候進行針刺,能有效去除病痛;若在「闔」時施針,則可能難以治癒疾病。因此,我們必須明白這兩者的區別。此外,經氣內聯五臟,外應肢節,針刺治療的基礎就是經脈理論。如果能理解經脈運作,就能清楚氣血的分佈、脈象的長短、血氣的多寡、氣血的順逆,以及如何驅邪補虛瀉實,從而達到萬無一失的治療效果。反之,如果對經脈理論一知半解,無法辨識邪氣所在,就容易出現誤診誤治的情況,比如把陽明經的病當成少陰經來治,或者把厥陰經的病當成太陽經來調,結果往往是邪氣未除,反而傷害了自身正氣。由此可見,對經脈理論的理解,對於針灸治療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古人之所以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是擔心後世的醫者們徒勞無功。在空閒之餘,我整理前人的經驗,遵循古籍,摘錄其中的精華,旨在闡述流注學說的微妙之處,希望能減輕後人學習的疲憊。雖然我的能力有限,但還是將流注圖繪製於後。所有同行的醫者,若發現錯誤,請指正改正,這樣才能讓流注學說得以長遠傳承,免於偏差。這樣做,豈不是恰當的嗎?
5. 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
經脈一周於身。內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榮衛以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脈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夫經氣者,內干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精專行於經隧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常以平旦為紀,其脈始從中焦手太陰出,注於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
下行至胻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手心主脈,出腋下臂,入兩筋之間,
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環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胻上,復從胻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中,復出於手太陰。此榮氣之行也。逆順之常,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
計五十度,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於陽者行諸經,行於陰者行諸臟。凡刺之道,須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此之謂也。黃帝內經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脈也。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
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厥陰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其氣常以平旦為紀,
以漏水下百刻,晝夜行流,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經脈的運作和氣血的循環,內容如下:
人體的經脈在全身周圍一圈,內部長度約有16丈2尺。每當我們呼吸一次,氣血會在脈絡中移動6寸,這樣計算下來,270次的呼吸就能讓氣血在全身循環一圈。再進一步,50次的全身循環,即13,500次的呼吸,氣血就能流經810丈的距離。這種運作方式符合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使氣血不會過剩或不足,維持著平衡的狀態,因此稱之為「平人」。
針灸治療的原則,首要的就是了解經脈。經脈能夠判斷生死、治療各種疾病、調節虛實,是絕對不能忽視的。經脈中的氣,內通五臟,外連四肢關節。其中,不沿經脈行走的氣,稱為「衛氣」;專門沿經脈行走的氣,則稱為「榮氣」。陰陽之氣相輔相成,內外貫通,如同環狀無始無終,且以每天清晨為起點。
氣血循環的起點是在中焦的手太陰經,接著注入手陽明經,向上行至足陽明經,再向下到達腳踝上方,然後轉向大拇指間,與足太陰經交匯,再上行至脾臟,由脾臟注入心臟,沿著手少陰經,穿過腋下及手臂,注入小指,與手太陽經交匯。再往上行,穿過腋下,出現在側頸部,注入眼睛內角,向上至顱頂,向下至頸項,與足太陽經交匯,沿著脊椎下至臀部,再向下至小指末端,沿著足底注入足少陰經,上行至腎臟,再注入心臟,散發至胸部,沿著手厥陰經,穿過腋下及手臂,進入兩根肌腱之間,進入手掌,穿出中指末端,再繞行至小指和無名指末端,與手少陽經交匯,上行至膻中穴,散發至三焦,再從三焦注入膽囊,穿出脅部,注入足少陽經,向下至腳踝上方,再從腳踝注入大拇指間,與足厥陰經交匯,上行至肝臟,再從肝臟上行注入肺部,最後再回到手太陰經。這是榮氣的運行過程,無論順行還是逆行,榮氣總是沿著固定的經脈運行,一天一夜可以行經16丈2尺,總共810丈,共計50圈。
然而,衛氣的運行方式就不同了,它不完全沿著固定的經脈運行。白天在陽經活動,夜晚則在陰經活動。在陽經的活動,遍及所有經脈;在陰經的活動,則遍及所有臟腑。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必須先確定衛氣的位置,再根據其方向進行操作,以達到補瀉的效果。
《黃帝內經》指出,人體雙手雙腳各擁有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加起來共有12條經脈。手部的三條陰脈從臟腑流向手部,手部的三條陽脈從手部流向頭部,腳部的三條陽脈從頭部流向腳部,腳部的三條陰脈從腳部流向腹部。這些絡脈互相傳遞,不斷地循環流動。因此,經脈的作用就是運送血液和氣,通暢陰陽,滋養全身。起點始於中焦,注入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手陽明經再注入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足太陰經再注入手少陰經和手太陽經,手太陽經再注入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足少陰經再注入手厥陰經和手少陽經,手少陽經再注入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足厥陰經再回流注入手太陰經。這種氣的運行模式,通常以每天清晨為起點,以水滴漏下的百刻為單位,晝夜不停流動,與自然界運行規律相符合,永無止境。
6. 手太陰肺之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水穀精微。上注於肺。肺行榮衛。故十二經脈。自此為始。所以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又高烝德云。中焦。乃臍中也)。下絡大腸(大腸為肺之維。故肺脈絡大腸)。還循胃口(胃口。謂胃之上口。賁門之謂也)。
上膈屬肺(手太陰為肺之注。故其脈上膈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腋謂肩之裡也)。下循臑內(臑為肩肘之間也)。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在後。心主處中。而太陰行其前也)。下肘中(尺澤穴分下)。循臂內上骨下廉(上骨為臂之上骨也。下廉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經渠穴在此寸口中)。
上魚(魚謂手大指之後也。以其處如魚之形。故曰魚)。循魚際(魚際。謂手魚之際。有穴居此。故名曰魚際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針經曰。支而橫者為絡。此手太陰之脈。別走陽明者也穴名列缺)。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太陰自此交入手陽明)。
是動則病(手大陰常多氣少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難經曰。是動者氣也。此之謂乎)。肺脹滿。膨膨而喘咳(膨膨。謂氣不宣暢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橫骨陷中。言其處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則交兩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謂臂厥(肘前曰臂。
氣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氣留而不去。則傳之於血也。血既病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難經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謂乎)。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數頻也。欠少也。言小便頻而少也)。
氣虛則肩背痛。寒。則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寸口人迎。諸書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肺口人迎者。有言氣口人迎者。然則氣口脈。與寸口脈異乎。同乎。按五臟別論注云。寸口可以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
可以切肺之動靜。故云肺口。由是則肺口氣口。皆寸口也。觀丁德用二難圖可知矣。氣口人迎在頭而法取之手也。左手關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關前一分。氣口之位也。候氣口以知陰。候人迎以知陽。知陽知陰。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生定矣。扁鵲所謂經脈十二。絡脈十五。
皆因其原如環之無端。轉相激灌。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其死生也者。正謂茲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內。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寸命之口平。無病。若其不一。謂之有病。素問云。人迎盛病在三陽。寸口盛病在三陰。若細而信言之。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
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以上。謂之格陽。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寸口四盛以上。謂之關陰。
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以上。謂之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
瀉足厥陰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一補二瀉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三盛瀉足太陰。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宜切而驗之。氣和乃止。今肺經言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則是寸口二盛而躁。
瀉手太陰補手陽明。二補三瀉。曰。二取之者是也。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則是人迎三盛而躁。瀉手陽明補手太陰。三瀉一補。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陰陽別論注云。胃脘之陽者胃。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相應否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
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二寸皆可以候臟腑之氣)。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下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陰肺經。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雲門二穴。天府二穴。俠白二穴。尺澤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經渠二穴。魚際二穴。太淵二穴。少商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