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1)
卷四百十 (11)
1. 諸陽受氣於四肢諸陰受氣於五臟論
黃帝針經云: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乎終始,五臟為記,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五腑為陽。
足之三陽(胃、膽、膀胱之經),從元氣上至目(從九泉之下至卯,在人身為目之二,皆從地出至卯也)。自子至卯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陽(三焦、大腸、小腸之經),上走手表(自開目時,始行陽道二十五度,此一十二度半)。自卯至午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陰(肺、心、心包絡兼之),從手下走入腹中(自陽臟也,陽受氣於四肢,自天下降行秋令,是血領諸氣,乃秋自天外也)。自午至酉一十二度半。
足之三陰(脾、腎、肝之經),元氣從腹下走至足。自酉至子一十二度半。
此諸陽臟之氣,受領天上,陽入於地,藏道,行冬令,入於地中,滿溢不能容。地之用,及天之體,左遷,上走出天,陰氣上天,寒涼是也。故曰:「地以陽殺陰藏」,此之謂也。到此之際,陰領著陽行,便是陰血先行,陽氣後行,故曰:「寒勝則浮」,乃陰之盛氣受於腹(一十二度半)。故曰:「諸陽受氣於四肢,諸陰受氣於五臟」,此之謂也。
以上論天元真氣,一晝夜五十度周於身,一刻行八丈一尺,一百三十五息;二刻轉一周天,二百七十息,行一十六丈二尺,乃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也。非經血經水者也。十二經水左遷,元氣右遷,上上下下,無有終始。
夫天真元氣者,遷推,以五味營氣,穀氣又為陽氣,又為少陽之氣奉滋養者也。經云:「三陰上奉之者」,此也。
白話文:
黃帝針經裡提到,針灸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理解與運用「終始」的理論。明白終始,就能以五臟作為參考標準,進而掌握陰陽的運作。陰代表臟器,陽則代表腑臟。陽性能量來自四肢,陰性能量源自五臟。治療時,如果要排泄就迎逆其氣流,如果要補充就順應其氣流。瞭解如何迎逆與順應,就能使氣流達到和諧。要達到氣流和諧,必須通曉陰陽。五臟屬於陰,五腑屬於陽。
腳部的三條陽脈(胃、膽、膀胱的經絡),從元氣上升至眼睛。從子時開始,到卯時,總共經過十二度半。
手部的三條陽脈(三焦、大腸、小腸的經絡),從卯時開始,向上運行至手腕,這段時間為十二度半。從卯時到午時,總共也是十二度半。
手部的三條陰脈(肺、心、心包絡),從手部下行進入腹部,從午時開始,到酉時,總共十二度半。
腳部的三條陰脈(脾、腎、肝的經絡),元氣從腹部下行至腳部,從酉時開始,到子時,總共十二度半。
這是各個陽性臟器的能量,由天而降,進入地面,遵循冬季的運行法則,深入地下,當能量滿溢無法再容納時,地力會將能量推向天空,這就是所謂的地以陽殺陰藏,到了這個階段,陰性的能量會引領著陽性能量運行,即陰血先行動,陽氣隨後跟進。因此說,寒冷會導致物質浮起,陰性氣息在腹部受盛(十二度半)。所以說,所有陽性能量都來自四肢,所有陰性能量都源自五臟。
以上討論的是天元真氣,一天一夜內,真氣會在人體內循環五十次,每刻鐘行走八丈一尺,一百三十五次呼吸。兩刻鐘內,真氣在全身循環一次,二百七十次呼吸,行走十六丈二尺。一天共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真氣行走八百一十丈。這並非指的是經血或經水,而是指十二經水向左移動,元氣向右移動,上下交錯,永無止盡。
天真元氣的作用在於推進五味營氣,谷氣能生成陽氣,也可生成少陽之氣,這些氣息都能滋養身體。經典中提到,三陰上行滋養的就是這種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