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四 (2)

1. 癇病

治羊癇病。喜揚目吐舌羊鳴。灸大椎上三壯。又灸第九椎下節間三壯。

治豬癇病如屍厥。口噦。喜吐沫。灸完骨兩傍各一寸七壯。又法。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治犬癇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肋戶一壯。又法。灸足陽明腳頭兩空。各一壯。

治雞癇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又法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陰郄穴陷者中。

治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復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盡繩頭。灸兩傍各一寸。五壯。若面白啼哭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

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盡為度。從頰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灸三壯。次灸當頭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

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節開。動脈陷中是也。次灸兩耳上卷取之。當卷上耳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髮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下。

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量取。次灸頭兩角。當回毛兩邊起是也。又灸鼻人中。口上灸。當令近鼻。次灸承漿。至此又有太極者。可灸兩眉頭是出(出嬰孺方)。以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俱灸之。輕者只要灸囟中風池玉枕也。

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慕。在乳上第二肋間宛中。懸繩取之。當童子是。穴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薛息。薛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

小兒去臍作六寸之分。去鳩毛下一寸是也。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札前中分之。以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只可灸二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陰下縫中可灸二壯(或云隨年壯)。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腧。

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以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以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

白話文:

癇病

治療羊癇病:症狀為喜歡仰頭、吐舌、發出像羊叫的聲音。灸大椎穴上方三壯。再灸第九節椎骨下方的穴位三壯。

治療豬癇病:症狀像屍厥,嘴巴緊閉,喜歡吐口水。灸完骨穴兩側各一寸,共七壯。另一方法:灸巨闕穴三壯(位於鳩尾穴下一寸的凹陷處)。

治療犬癇病:症狀為手握拳、肌肉抽搐。灸兩個手掌心各一壯,灸足太陽穴一壯,肋戶穴一壯。另一方法:灸足陽明經腳趾兩側的穴位各一壯。

治療雞癇病:症狀為搖頭、身體反折、容易驚嚇,自己不停地搖晃。灸足部諸陽經穴位,每穴三壯。另一方法:灸手少陰經穴位(位於手掌後方,距手腕半寸,在陰郄穴凹陷處)三壯。

治療小兒暴發性癇症:灸兩個乳頭(女嬰灸乳房下方二分)。

治療小兒暴發性癇症:身體僵直,像死人一樣,腹部有雷鳴聲。灸太倉穴,以及肚臍上下兩側各一寸,共六處。再灸當復穴(取穴方法:用繩子繞過頸部,下至肚臍,然後將繩子反繞到背部,沿脊椎向下到繩子末端,灸其兩側各一寸,共五壯)。如果面色蒼白,哭鬧,聲音和表情沒有變化,灸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穴位。如果眼睛向上翻,瞳孔轉動,灸囟門穴(取穴方法:橫向測量嘴巴兩端,再橫向測量鼻下兩端,取鼻寬的一半,將三者相加即為囟門穴的寬度;從臉頰髮際上方量取此寬度,灸此處)。此處是最重要的穴位,灸三壯。然後依次灸:頭頂髮際內二分(正對鼻子),頭頂兩側髮際內二分(正對瞳孔),頭頂旋毛處,客主人穴(位於眉毛後方動脈處),兩耳門穴(位於耳廓邊緣骨骼凹陷處),兩耳上方(捲曲耳尖處,大人以三指橫量,小孩按比例縮小),兩耳後完骨上青脈處(可針刺放血),玉枕穴(位於後腦勺高骨處),兩風池穴(位於後頸部髮際凹陷處),風府穴(位於後頸部正中髮際下方,與風池穴高度相等),頭部兩角(旋毛兩側),鼻上人中穴,承漿穴(位於下巴中央),太極穴(位於兩眉頭,此為嬰幼兒方)。以上頭部共十九處。嬰兒出生十天可灸三壯,三十天可灸五壯,五十天可灸七壯,病情嚴重則全部灸治,病情輕微灸囟門、風池、玉枕穴即可。

艾灸時應用熟艾條,使其平直接觸皮膚,火力到達病灶。如果使用生艾條,不平整,不接觸皮膚,灸很多壯也沒有效果。如果腹部脹滿,呼吸短促,腸鳴,灸肺俞穴(位於乳頭上方第二肋間),懸掛繩子取穴,灸膻中穴,灸胸堂穴,灸臍中穴,灸薛息穴(位於兩乳下方第一肋間),灸巨闕穴(大人取鳩尾穴下一寸,小孩取臍下一寸),灸胃脘穴,灸金門穴(位於肛門後方正中)。以上腹部共十二處。十天內的嬰兒每穴灸二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陰部縫隙處灸二壯(或按年齡決定壯數)。如果脊柱強直,反弓,灸大椎穴,以及所有臟腑的腧穴,以及督脈上中線,從大椎穴到尾骨,灸督脈。以上背部共十二處。十天內的嬰兒每穴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如果手腳抽搐,驚厥,灸尺澤穴,灸陽明穴,灸少商穴,灸勞宮穴,灸心主穴,灸合谷穴,灸三間穴,灸少陽穴。以上手部共十六處,其中陽明穴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