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四 (3)

1. 癇病

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以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火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治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低引項: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底端,跗地取之乃得。

治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穴七壯。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治小兒風癇者:先屈指手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

治小兒驚癇:先驚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旋毛中即百會穴也)。

治癇:頭目眩痛、頸項強息、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嘔吐涎沫。灸本神。在曲差傍一寸半,在髮際,又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

治小兒驚癇:灸臨泣。當目上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頰主目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

甲乙經云:灸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脊急強、目轉上插。

聖惠灸長強一穴。在腰腧下、脊體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又灸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䏧曹。灸二壯,針入一分。

又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右唇中央弦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尖斷更住。

又秦承祖:灸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拇指,用軟絲繩子急搏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灸不愈。神效不可量也。諸開灸上一壯如小麥大。

嬰孺方:審是癇候,急灸頂上旋發中。若眼直視,灸兩目直瞳子髮際各一處,心下一寸宛宛中,脊上一處,當脫骨上一處,大觀一處。各灸二壯。七頂上多灸亦良。

更見有癇候:兩乳內各一寸七壯。累試大效。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沂乃發也。灸鳩尾、頭上各穴。不可一時下灸。待諸處無效,即續次灸之。

輕者:囟中、額上髮際、鼻人中、耳門、風池、玉枕可也。凡灸頭風火多者,不過三十壯。此則沉者不可頓灸,可日日灸之也。

又灸口吻,各二七壯。又灸諸癇穴,不可悉灸。候諸處無效,方灸之。

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中骨也,凡三處。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合等參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灸所五處,各百壯。削竹為藤繩。

嬰孺方又云:凡灸癇得啼為輕,易治;不得啼為重,難治。小兒生十數日便得癇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壯,其要極若三五壯。

白話文:

癇病

少商、心主、尺澤、合谷等穴位,以及足部十四處穴位(壯數同上)都要灸治。灸法依次為:伏兔、三里、腓腸、陽明、少陽、然谷。凡小兒驚癇,皆灸手足十指端及指節後。若為風病火動,手足抽搐者,亦灸手足十指端及指節後。

治療小兒癲癇、抽搐、項強直:灸長強穴三十壯(位於脊柱底部,俯身才能觸及)。

治療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穴七壯(位於鼻根直上入髮際五分處)。

治療小兒風癇:先屈指如數物,然後發病,灸鼻柱上髮際中央三壯。

治療小兒驚癇(先驚啼叫後發病):灸百會穴(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

治療頭目眩痛、頸項強直、胸脅牽引疼痛、不能側臥、癲癇嘔吐涎沫:灸本神穴五壯(位於曲差穴旁一寸半,在髮際,直對耳上入髮際四分處,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

治療小兒驚癇、目不能視、流涎哭泣、眉目頭痛、眼球反視:灸臨泣穴三壯(位於目上直上入髮際五分陷窩處,足少陽、太陽、陽維三經交會穴)。另甲乙經記載:灸第九椎節下督脈氣所發處(筋縮處)三壯,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狂走、脊柱強直、眼球上翻。聖惠方則灸長強穴。

灸腰俞穴下脊柱凹陷處五壯,主治腰脊強直不能俯仰、癲狂、大小便失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另灸瘈脈(又名資脈,位於耳內雞足青脈處)二壯,針刺一分,主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抽搐、嘔吐、泄瀉、驚恐失精、視力模糊。

灸鬼祿穴一壯(右唇中央弦上,艾炷如小麥大小,用鋼刀尖將其切斷)。秦承祖治療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邪祟及癲狂等症,療效不佳者,可用軟繩緊縛雙手拇指,並於拇指四處(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肉上)灸三壯,四處皆需灸到,一處不燒則療效不佳。所有灸法,一壯如小麥大小。

嬰孺方認為,見癇症應急灸頂上旋毛處。若眼直視,則另灸雙目瞳孔直上髮際處、心下一寸處、脊柱上一處、脫骨上一處、大觀穴處,各灸二壯。七處均可多灸。若仍見癇症,則再灸雙乳內各一寸處七壯。小兒食癇先寒熱,然後發病,灸鳩尾及頭上各穴,但不可同時施灸,待各處無效後再依次施灸。輕者可灸囟門、額上髮際、鼻人中、耳門、風池、玉枕等穴。凡灸頭風,火多者不可超過三十壯,沉痾者不可頓灸,可每日灸之。另灸口吻各二七壯。灸治癇症穴位不可全部同時施灸,待其他穴位無效後再灸。千金翼方記載:灸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子量取脊中骨,將繩折成三等份,成“厶”字形,灸下兩個角及夾脊兩側,共五處,每處百壯)。

嬰孺方又云:灸治癇症,能啼哭者為輕症,易治;不能啼哭者為重症,難治。小兒出生十幾天就患癇症的,也可灸治,可灸一壯,或三至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