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一 (6)
卷四百二十一 (6)
1. 勞瘵
逮二年肥盛倍常。或者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治發熱。人皆忌之。今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有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甘以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
火邪愈盛。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云。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治五勞七傷。及山嵐瘴氣。背膊煩重。心痛注忤氣羸。食不生肌膚。寒熱邪氣。頸項強。面色黑黃。精神昏倦。積年淋瀝。積癖鬼氣。傳屍骨蒸等疾。穴胃俞。二穴灸七壯止。或至一百壯。量病輕重加灸。又穴腎俞。二穴灸七七壯。病深者。日灸七壯。至百壯佳。又章門二穴可灸七壯。
日灸漸至七七壯。同前法。又太衝二穴。灸五壯。漸加日灸如前法。凡取膏肓二穴。令病人坐。曲背伸兩臂著膝。令直手大指抵膝齊。以物抵肘勿令臂動。從膊骨上角摩捺至膊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轉膊骨之裡。去膊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肋間灸處捺之。
自覺牽引胸肩中。灸兩膊骨內各一處。五百壯。多至千壯。氣下如水。若無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灸法無所不治。若病困。即令側臥。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兩臂骨相遠。不爾。膊骨覆穴即難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又肝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
各一寸五分。日灸七壯。病深者至百壯佳。又神堂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中。正坐取穴。宜灸七壯。至七七壯。如前法。以上七名。總灸四穴。若不能遍灸。當取緊者灸之。其緊者。即膏肓。胃俞。章門。腎俞。太衝是也。若能依次第灸之。各滿百壯尤妙。凡量穴法。
不拘病人肥瘦長短。取病人男左女右。手中指度兩橫紋為寸。是為同身寸也。凡灸皆取正午時佳。若早起空腹灸。即傷人氣。又令人血虛。若至晚食後灸。則病氣難去。若治至卒病風氣。即不在此例。
白話文:
勞瘵
兩年來身體肥胖,比平常加倍。有人說,世上的醫生治療虛勞病,大多使用苦寒的藥物。您卻用甘寒的藥物,羊肉治療發熱,大家都忌諱。現在您卻食用羊肉、粳米等食物,請詳細分析一下。我說:《內經》記載:火位的主治,是用甘味瀉火。藏氣法時論說:心煩苦悶,急忙吃酸味收斂,用甘味瀉火。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如果用苦寒之藥,瀉掉脾土之氣,使脾土更加虛弱,火邪就會更加旺盛。又說:形體不足的,用溫熱之氣溫補;精氣不足的,用甘味之物補益;勞累的溫補之,損傷的補充之。《十劑》說: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類就是如此。我的老師也說:人參可以補益氣虛,羊肉可以補益血虛。虛損的疾病,吃羊肉等食物,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有人感嘆說:潔古的醫學,自有其道理。
治療五勞七傷,以及山嵐瘴氣引起的背部沉重、心痛、氣短、消瘦、食慾不振、寒熱交替、頸項僵硬、面色黑黃、精神萎靡、多年尿頻、積聚癖疾、鬼氣、傳屍骨蒸等疾病,可以灸刺胃俞穴兩個穴位,每次灸七壯,最多灸一百壯,根據病情輕重增減灸治次數。也可以灸刺腎俞穴兩個穴位,每次灸七七壯(四十九壯),病情嚴重的,每天灸七壯,灸到一百壯效果較好。章門穴兩個穴位也可灸七壯,逐漸增加到七七壯,方法同上。太衝穴兩個穴位,每次灸五壯,逐漸增加,每天灸治次數如同前法。
取膏肓穴兩個穴位時,讓病人坐著,彎腰伸出兩臂,兩手的大拇指觸及膝蓋,用東西抵住肘部,使手臂不動。從肩胛骨上角按摩到肩胛骨下端,其間應當有四根肋骨三條肋間隙,在中間灸刺,依循肩胛骨內側,離開肩胛骨一指寬的距離,按摩背部肌肉的表層,在肋間灸刺部位按壓。
自覺牽引胸肩部時,在兩肩胛骨內側各灸一處,灸五百壯,最多灸到一千壯,氣往下走如同流水一樣。如果沒有停滯的痰液和積水,就一定會有排出。灸法沒有治不好的病。如果病人體力不支,就讓病人側臥,挽起手臂使之向前,尋找穴位;或者讓病人正坐伸出胳膊,讓別人挽住他的胳膊,使兩臂骨骼分開,否則,肩胛骨遮蓋穴位,就難以取穴了。這個穴位靠近第五椎骨,互相參照尋找。肝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六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每天灸七壯,病情嚴重的灸到一百壯效果較好。神堂穴,在第五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宜灸七壯,增加到七七壯,方法如同前法。以上七個穴位,總共灸刺四個穴位。如果不能全部灸刺,就應該灸刺那些重要的穴位,即膏肓、胃俞、章門、腎俞、太衝穴。如果能夠按照順序灸刺,每個穴位灸滿一百壯效果最佳。
凡是量取穴位的方法,不拘泥於病人肥瘦高矮,取病人左手或右手的中指,量取兩個橫紋的寬度為一寸,這就叫做同身寸。凡是灸刺都應選擇正午時分最佳。如果早起空腹灸刺,就會損傷人的元氣,使人氣血虛弱。如果等到晚上吃飯後灸刺,那麼病邪就難以去除。如果治療的是猝死病、中風,就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