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 (14)
卷四百二十 (14)
1. 脾疼
治脾本虛。令人不樂。穴商丘
治脾病身重。穴陰交
王氏云。灸患脾疼。服治脾藥。反膨脹。不得已。依考城方。用麵裹火炮蓬莪朮末。水與酒醋煎服。立愈。已而告人。人亦曰。高良薑末米飲調服。亦作效。後鄭教授傳一方云。草果。延胡索。五苓脂。並沒藥酒調三兩錢一似手拈卻草果子五苓脂四味等分為末。此亦平穩藥也。
有此疾者。宜服之。或不吐不瀉。心中疼。甚日輕夜重者。用干鹽梅並茶煎服神效。若灸者。宜上脘。中脘。下脘。脾俞。三陰交等穴。
治疝癖。脾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痛積聚厥氣兩乳。穴府舍
白話文:
[脾疼]
處理脾臟本來就虛弱的情況,會讓人感到心情不佳。應針對商丘穴進行治療。
對於因脾臟疾病導致身體沉重的情況,應對陰交穴進行治療。
王氏提到,若灸治脾疼,服用一般的脾臟藥物反而導致腹部膨脹,無奈之下,按照考城的處方,使用麵粉包裹火炮蓬莪朮末,用水、酒和醋煎煮後服用,立刻見效。後來告訴他人,對方也說,高良薑末與米湯混合服用,也有療效。後來鄭教授傳授了一個處方:草果、延胡索、五苓脂以及沒藥,以酒調和,各取三兩錢,去掉草果和五苓脂,其餘四味藥材等份磨成粉末,這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藥物組合。
有這種疾病的人,適合服用這些藥物。如果既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但是心中疼痛,且白天輕微夜晚加重,可以使用乾鹽梅和茶一同煎煮服用,效果神奇。若選擇灸療,宜灸上脘、中脘、下脘、脾俞、三陰交等穴位。
對於疝瘕、脾臟急痛、循著脅部上下竄痛到心臟、腹部疼痛、積聚的氣結、兩側乳房,應對府舍穴進行治療。
2. 胃痛
治胃氣逆。穴魚際
治胃脹不調。胃虛不嗜食。穴水分
治胃脘暴痛。穴鬲俞
治腸胃不調。腹痛。穴下脘
治胃寒脹。穴腎俞
治胃中寒。穴胃俞
治胃虛脹。穴水分
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穴三里。
治胃熱不嗜食。穴下廉,懸鐘
治胃中弱。食不下。穴心俞
治胃氣上逆。唾血。穴太淵
治胃弱補胃。穴胃俞。灸百壯。
治胃寒不能食。食多身瘦。腸鳴腹滿。胃脹胃熱。穴三里。三十壯。
白話文:
處理胃氣上逆導致的胃痛,可按摩魚際穴。
處理胃脹及消化功能失調,或是胃口差、食慾不佳的情況,可按摩水分穴。
針對突然發生的胃部劇烈疼痛,可按摩鬲俞穴。
對於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腹部疼痛,可按摩下脘穴。
處理因胃部受寒而引起的脹氣,可按摩腎俞穴。
處理胃部受寒,可按摩胃俞穴。
針對胃虛引起的脹氣,也可按摩水分穴。
處理胃部受寒、心臟和腹部有脹滿感、胃氣不足、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噁心、腸鳴腹痛以及食物不易消化等問題,可按摩三里穴。
處理因胃熱導致的食慾不佳,可按摩下廉穴與懸鐘穴。
處理胃部機能減弱、食物不易吞嚥的問題,可按摩心俞穴。
針對胃氣上逆、吐血的症狀,可按摩太淵穴。
增強胃部機能,處理胃弱問題,可按摩胃俞穴,並進行艾灸一百次。
處理因胃寒無法進食、吃多卻身體消瘦、腸鳴腹脹、胃脹和胃熱等問題,可按摩三里穴,並艾灸三十次。
3. 反胃
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穴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之。
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穴章門
治鬲寒。食不下。嘔逆。吐食。不得出。穴中庭,中府
治吐食。穴胃俞
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不下。嘔逆。吐食。入腹還出。穴中庭
治胃氣不足。反胃。穴三里
治吐食不留住。穴意舍
治吐逆。食不住。穴胃脘。灸百壯。
治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穴鬲俞。灸百壯。
王氏云。有人久患反胃。予與鎮靈丹服之。更令服七氣湯。遂立能食。若加以炷艾。尤為佳也。老婦人患反胃。飲食至晚即吐出。見其氣繞臍而轉。予為點水分氣海。並俠臍邊兩穴。他婦只灸水分氣海即愈。神效。
治反胃食即噎氣,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期)。又臍上一寸一十壯。又內踝下二指稍斜向前穴三壯(一云一指)。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足三里二穴在臍下三寸。各灸七壯或九壯。其效尤著。
白話文:
[治療反胃]
治療飲食無法消化,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情況。先針刺下脘穴,再針刺三里穴,採用瀉法。
治療飲食無法消化,吃進去又吐出來。可針刺章門穴。
治療膈肌寒冷,食物難以下嚥,嘔吐,食物倒流,無法順利吞嚥。可針刺中庭穴和中府穴。
治療食物倒流。可針刺胃俞穴。
治療胸部脅肋脹滿,心口飽脹,食物難以下嚥,嘔吐,食物倒流,吃進去又吐出來。可針刺中庭穴。
治療胃氣不足,反胃。可針刺三里穴。
治療食物倒流且無法在胃裡停留。可針刺意舍穴。
治療反覆嘔吐,食物無法在胃裡停留。可針刺胃脘穴,施灸一百次。
治療嘔吐,食物無法吞嚥,今天吃的,明天就吐出來。可針刺膈俞穴,施灸一百次。
王氏說,有人長期反胃,我讓他服用鎮靈丹,再讓他服用七氣湯,他立刻就能吃東西了。如果再加上艾灸,效果更佳。有位老婦人反胃,晚上吃的東西都會吐出來,我看到她肚臍周圍的氣旋轉,我為她針刺水分穴和氣海穴,以及肚臘旁邊的兩個穴位。另一位婦人只灸水分穴和氣海穴就痊癒了,效果神奇。
治療反胃,食物一吃下去就噎住,可在兩乳下各一寸的地方施灸(直到病情好轉為止)。另外,可在肚臍上方一寸的地方施灸十次。又或者,在腳踝內側下方兩指的位置稍微往前傾斜的穴位施灸三次(另一說是一指)。中脘穴在肚臍上方四寸處,足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處,各穴施灸七次或九次,效果特別顯著。
4. 食不下
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穴魂門
治吐逆。飲食不下。穴三焦俞
治飲食不下。穴胃倉,意舍,鬲關
治嘔吐筋攣。食不下。穴胃俞
治食不下。喜飲。穴大腸俞,周榮
治鬲氣食不下。穴中庭,中府
治飲食不下。穴鬲關。期門,少商,勞宮
治胃弱。食飲不下。穴心俞
治鬲寒。食飲不下。腹脅滿。胃弱少食。嗜臥。怠惰不欲動。身溫不能食。又云主吐食。穴鬲俞
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下黃水。穴陽綱
治飲食不下。穴紫宮,中庭,膽俞
治完穀不化。穴三里,大腸俞,三陰交,下脘,三焦俞,懸樞,梁門
治食不化。穴天樞,志室,腎俞
治寒中食不化。穴腹哀
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穴三焦俞
治食不化。穴腹哀,太白
治不欲食。谷入食不化。穴石門
治食不化。不嗜食。夾臍痛。穴天樞,厲兌,內庭
治食飲不化。穴章門
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穴上脘,中脘
治胸脅滿。食不下。穴中庭
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不消。穴胃脘,三焦俞
治食不下。穴志室
治食不化。穴太白,公孫
治食不下。穴中府,胃倉,承滿,魚際,周榮
治食不化。穴中脘,三陰交
白話文:
[食慾不佳]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腹部有如雷鳴般的聲響,可鍼灸「魂門」穴。
治療嘔吐,食物難以下嚥,可鍼灸「三焦俞」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胃倉」、「意舍」、「鬲關」穴。
治療嘔吐與肌肉痙攣,食物難以下嚥,可鍼灸「胃俞」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卻偏好飲水,可鍼灸「大腸俞」、「周榮」穴。
治療膈肌不適導致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中庭」、「中府」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鬲關」、「期門」、「少商」、「勞宮」穴。
治療胃部虛弱,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心俞」穴。
治療膈肌寒冷,飲食難以下嚥,腹部與脅部脹滿,胃部虛弱、食慾不振,嗜睡,精神倦怠,身體溫暖卻無法進食,另一說法是主治嘔吐,可鍼灸「鬲俞」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腹部有如雷鳴般的聲響,排泄物爲黃色液體,可鍼灸「陽綱」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紫宮」、「中庭」、「膽俞」穴。
治療食物消化不良,可鍼灸「三里」、「大腸俞」、「三陰交」、「下脘」、「三焦俞」、「懸樞」、「梁門」穴。
治療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天樞」、「志室」、「腎俞」穴。
治療體內寒冷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腹哀」穴。
治療水谷無法消化,腹部脹大,腰部疼痛,嘔吐,可鍼灸「三焦俞」穴。
治療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腹哀」、「太白」穴。
治療沒有食慾,食物進入後無法消化,可鍼灸「石門」穴。
治療食物無法消化,食慾不佳,臍周疼痛,可鍼灸「天樞」、「厲兌」、「內庭」穴。
治療飲食無法消化,可鍼灸「章門」穴。
治療因體內寒冷和過飽導致飲食無法消化,可鍼灸「上脘」、「中脘」穴。
治療胸部與脅部脹滿,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中庭」穴。
治療小腹部位有腫塊,堅硬如盤狀,胃部脹滿、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胃脘」、「三焦俞」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志室」穴。
治療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太白」、「公孫」穴。
治療飲食難以下嚥,可鍼灸「中府」、「胃倉」、「承滿」、「魚際」、「周榮」穴。
治療食物無法消化,可鍼灸「中脘」、「三陰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