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 (12)
卷四百二十 (12)
1. 小腹脹滿
治小腹脹滿。煩渴。㿉疝。偏枯。四肢不舉(資生經)。穴大巨
治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㿉疝小腹痛。穴曲骨
治小腹脹。穴然谷
治小腹脹滿。嘔沫吐涎。喜唾。穴幽門
治小腹脹。穴京門,蠡溝,中封
治小腹堅急。穴胞肓
治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穴水道
治小腹痛。中熱。喜寐。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虛乏。穴大敦。灸小腸俞。隨年壯。
治五臟虛勞。小腹弦急脹熱。灸腎俞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百壯。
治小腹堅腫。穴委中。銅人云。小腸俞治小便赤澀淋瀝。小腹痛。千金亦云。治小腹脹滿。此治小腹脹痛要穴也。若及不效。方灸其他穴云。
治小腹熱欲走太息。穴日月,大橫
白話文:
處理小腹部脹滿的情況,以及口渴、㿉疝等症狀,甚至到四肢無力不能舉動的情況,可以選擇刺激「大巨」穴位。
針對小腹部脹滿,小便排出困難,甚至是㿉疝導致的小腹疼痛,可以刺激「曲骨」穴位。
如果出現小腹脹的問題,可以考慮刺激「然谷」穴位。
對於小腹脹滿,嘔沫吐口水的情況,甚至喜歡吐口水,可以刺激「幽門」穴位。
處理小腹脹滿,嘔沫吐口水的情況,可以刺激「京門」、「蠡溝」和「中封」穴位。
針對小腹堅硬緊繃的情況,可以刺激「胞肓」穴位。
處理小腹飽滿,連帶引發私密部位疼痛,腰背僵硬,膀胱有冷感,三焦結熱,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刺激「水道」穴位。
處理小腹疼痛,身體內部感到熱,容易嗜睡,小便不順,小腹脹滿且虛弱乏力的情況,可以刺激「大敦」穴位,並灸療「小腸俞」穴位,灸療次數根據年齡來決定。
處理五臟虛弱疲勞,小腹有緊繃、脹熱的感覺,可以灸療「腎俞」穴位五十次,年長或年幼者可適度減少灸療次數,若是虛冷的情況則可增加至一百次。
處理小腹堅硬腫脹的情況,可以刺激「委中」穴位。據《銅人》記載,「小腸俞」穴位可以治療小便顏色偏紅、排尿困難,小腹疼痛的問題,《千金》一書也有類似描述,指出此穴位是治療小腹脹痛的重要穴位,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灸療其他穴位。
處理小腹熱感,想深呼吸的情況,可以刺激「日月」、「大橫」穴位。
2. 鼓脹
治腹堅如鼓。小腹腫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不息(資生經)。穴水分
治腹虛脹如鼓。穴公孫,神闕
治鼓脹並水腫。穴中封。灸二百壯。
治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穴復溜
治身黃羸瘦。四肢怠惰。腹脹如鼓。兩脅積氣如卵石。穴章門
治鼓脹。穴中封,四滿
治腹鼓脹。腹中氣大滿。穴太白,公孫
治水脹。小腹皮敦敦然。穴陰交,石門
治鼓脹腸鳴。穴水分
白話文:
處理腹部硬如鼓的情況。小腹部腫脹並發出聲音。胃部虛弱脹氣且食慾不佳。肚臍周圍持續疼痛(根據資生經)。治療方式是刺激水分穴位。
處理腹部虛弱脹氣,像鼓一樣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公孫和神闕穴位。
處理鼓脹以及水腫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中封穴位,並進行二百次的艾灸。
處理腹部內像雷聲般轟鳴,腹部脹氣如鼓,四肢腫脹的五種水病。治療方式是刺激復溜穴位。
處理身體黃瘦,四肢無力,腹部脹氣如鼓,兩側脅部積聚的氣體如卵石般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章門穴位。
處理鼓脹和水腫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中封和四滿穴位。
處理腹部像鼓一樣脹氣,腹部內氣體過多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太白和公孫穴位。
處理水腫的情況,小腹部皮膚緊繃。治療方式是刺激陰交和石門穴位。
處理鼓脹和腸鳴的情況。治療方式是刺激水分穴位。
3. 水腫
黃帝治水之俞。五十七處。尻上五行。行五。謂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腎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治水道腫(資生經)。足第二指上一寸。灸隨年壯。又兩手大指縫頭灸七壯。
治虛勞浮腫。並水氣身滿。穴太衝。灸百壯。又灸腎俞。
治頭目癰腫。留飲。胸脅支滿及水腫。穴陷谷。刺出血立已。
治面目癰腫。穴陷谷,列缺
治頭面腫。穴陽陵泉,公孫
治頭面氣胕腫。穴完骨,巨髎
治面浮腫。穴天樞,豐隆,厲兌,陷谷,衝陽
治面浮腫。穴中府,間使,合谷
治風。面水胕腫。顏黑。穴解谿
治肩腫不得顧。穴氣舍
治水腹脹皮腫。穴三里
治腹腫。穴曲泉
治寒熱。腹偏腫。穴陰谷
治大腹腫脹。臍腹悒悒。穴大敦
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氣滿。穴陰交石門
治身腫皮痛。不可近手。穴屋翳
治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穴天府
治身腫身重。穴關門
治水氣遍身腫。穴水溝,若是水氣。唯得針此。若針余穴。水盡即死。
治水腫。穴胃倉
治水氣。穴缺盆
治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穴屋翳
治身腫。穴腎俞
治腹脹身腫。穴建里治身腫鼓脹。腸鳴如流水聲。穴神闕
治水腫。穴中極,石門
治大腹有水。穴四滿
治腹腫脊強。四肢傷惰。穴章門
治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穴湧泉,陰谷
治水腫。穴三里
治水分病。穴復溜
治水腫不嗜食。穴維道
治丈夫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不便不利。穴地機
治腹中寒。不嗜食。鬲下滿。水腫腹堅。喘逆不得臥。腰臍痛難俯仰。穴陰陵泉
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穴陷谷
治腹腫不能食。及療水病。腹腫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並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聲。時上衝心。及胃虛脹。穴水分(灸七壯。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陰交穴。及風門穴。明堂經云。灸二壯。主小便不利。身腫足痿)
治水病脹滿。穴曲骨
治水腫腹脹。食飲不下。惡寒。穴胃倉
治水腫。人中盡滿唇。及死。穴水溝
治身潤。石水身腫。穴章門
治小腹滿石水。穴關元
治大腹石水。穴四滿,然谷
治大氣石水。穴氣衝
治四腫身濕腫。穴豐隆
治汗出四肢腫。穴列缺
治四肢腫。穴復溜
王氏曰。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此明堂銅人所戒也。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為法也。或用藥。則禹餘糧丸為第一。予屢見人服驗。故書於此。然灸水分。則取為要穴也。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
白話文:
水腫
黃帝治療水腫的穴位有五十七處。在骶骨上方有五行,每行有五個穴位,這指的是腎俞穴,總共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骶骨上方的五行五個穴位,就是腎俞穴。所以水病會導致下身出現腳踝浮腫、腹部脹大,上身則會出現喘氣、無法躺臥的情況,這是標本兼病。肺病引起喘氣,腎病導致氣逆無法躺臥,這是因為兩者相互影響而造成的,也是水氣滯留的原因。伏兔穴上方五行五列的穴位,是腎經的要道,也是三陰經在腳部交會的地方。腳踝上方各有一行六個穴位,是腎經下行的路線,稱為太衝穴。這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腎臟的陰絡,也是水邪容易侵犯的地方。
治療水腫的穴位和方法:
-
**治療全身水腫(出自《資生經》):**在腳的第二個腳趾上方一寸的地方施灸,按照年齡大小決定灸的次數。另外,在兩手大拇指指縫末端施灸七壯。
-
**治療虛勞引起的浮腫和水氣遍布全身:**可灸太衝穴一百壯,也可灸腎俞穴。
-
**治療頭部和眼睛的癰腫、體內積水、胸脅脹滿和水腫:**可針刺陷谷穴放血,能立即見效。
-
**治療面部和眼睛的癰腫:**可選用陷谷穴和列缺穴。
-
**治療頭面腫脹:**可選用陽陵泉穴和公孫穴。
-
**治療頭面部氣腫:**可選用完骨穴和巨髎穴。
-
**治療面部浮腫:**可選用天樞穴、豐隆穴、厲兌穴、陷谷穴和衝陽穴。
-
**治療面部浮腫:**可選用中府穴、間使穴和合谷穴。
-
**治療風邪引起的臉部水腫、顏面發黑:**可選用解谿穴。
-
**治療肩部腫脹導致無法轉頭:**可選用氣舍穴。
-
**治療腹部脹大、皮膚腫脹:**可選用足三里穴。
-
**治療腹部腫脹:**可選用曲泉穴。
-
**治療寒熱病、腹部一側腫脹:**可選用陰谷穴。
-
**治療腹部腫脹、臍腹脹悶:**可選用大敦穴。
-
**治療腹部脹滿:**水氣積在皮膚中,小腹皮膚繃緊,小便黃,氣脹,可選用陰交穴和石門穴。
-
**治療全身腫脹、皮膚疼痛、不能碰觸:**可選用屋翳穴。
-
**治療全身腫脹、呼吸困難、無法躺臥、風汗、身體浮腫、喘息多痰:**可選用天府穴。
-
**治療身體腫脹、沉重:**可選用關門穴。
-
**治療水氣導致全身腫脹:**可選用水溝穴,此穴對水腫非常重要,若針刺其他穴位,可能導致水液耗盡而死亡。
-
**治療水腫:**可選用胃倉穴。
-
**治療水氣病:**可選用缺盆穴。
-
**治療身體腫脹、皮膚疼痛、不能碰觸衣服、皮膚濕疹、抽搐、麻木:**可選用屋翳穴。
-
**治療全身腫脹:**可選用腎俞穴。
-
**治療腹脹全身腫脹:**可選用建里穴。
-
**治療全身腫脹鼓脹、腸鳴如流水聲:**可選用神闕穴。
-
**治療水腫:**可選用中極穴和石門穴。
-
**治療腹部積水:**可選用四滿穴。
-
**治療腹部腫脹、背部僵硬、四肢乏力:**可選用章門穴。
-
**治療男性出現類似蠱病、女性出現類似妊娠的症狀、手指尖端疼痛、腳不能著地:**可選用湧泉穴和陰谷穴。
-
**治療水腫:**可選用足三里穴。
-
**治療水液代謝異常引起的疾病:**可選用復溜穴。
-
**治療水腫、食慾不振:**可選用維道穴。
-
**治療男性腹瀉、腹脅脹滿、水腫腹部堅硬、食慾不振、大小便不順暢:**可選用地機穴。
-
**治療腹中寒冷、食慾不振、膈下脹滿、水腫腹部堅硬、喘逆無法躺臥、腰部和肚臍疼痛難以彎腰:**可選用陰陵泉穴。
-
**治療面部和眼睛浮腫、水病、打嗝、腸鳴、腹痛:**可選用陷谷穴。
-
**治療腹脹不能進食、水病、腹部繞臍疼痛、氣衝胸口、呼吸困難、水腫、腹部鼓脹、腸鳴如雷、時而衝擊心臟、胃部虛脹:**可選用水分穴(灸七壯,若為水病,灸大良穴,據《三因方》記載,可灸三陰交穴和風門穴,《明堂經》說,灸二壯,主治小便不利,身體浮腫,足部痿軟)。
-
**治療水病腹部脹滿:**可選用曲骨穴。
-
**治療水腫、腹脹、飲食不下、怕冷:**可選用胃倉穴。
-
**治療水腫導致人中脹滿、嘴唇腫脹、臨近死亡:**可選用水溝穴。
-
**治療身體濕潤、石水病、全身腫脹:**可選用章門穴。
-
**治療小腹脹滿、石水病:**可選用關元穴。
-
**治療大腹石水病:**可選用四滿穴和然谷穴。
-
**治療大氣石水病:**可選用氣衝穴。
-
**治療四肢腫脹、身體濕腫:**可選用豐隆穴。
-
**治療出汗後四肢腫脹:**可選用列缺穴。
-
**治療四肢腫脹:**可選用復溜穴。
王氏說:治療水腫,只能針刺水溝穴,若針刺其他穴位,可能導致水液耗盡而死亡。這是《明堂銅人》中告誡的。庸醫經常為人針刺水分穴,導致多人死亡。若針刺其他穴位,也有可能治愈的,但只是碰巧而已,不可作為常規方法。如果用藥,禹餘糧丸是首選,我多次見到人們服用後有效,所以記錄在此。然而,艾灸水分穴是很重要的穴位。有位鄉村醫生用藥治好了李生的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