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10)

1. 誤傷禁穴救針法

腦後啞門穴。不可傷。傷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二穴。可二分。

風府一穴。在啞門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針只可下一寸以下。過度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救之。

兩腋外,文頭尖處,上曲池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臂不舉。宜針大鶴、柏、夾腦骨縫四穴。深半寸。

瞼池上下四穴。針只可深一米許。過深令人血灌黑睛,視物不見。不可治也。

眼小眥後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則令人目枯。不可治也。兩目大眥二穴。只可背睛斜飛。不得直針。直即傷睛致瞎。不可治也。

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

承泣二穴。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

正營不可傷。傷即令人神魂失次。宜針大椎兩邊,相去三寸,後心一穴。可入五分。

承筋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腳攣縮。凡針筋皮,須重手按開而取正穴。如傷即治手虎口及手腕上下。

膽池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二穴是)。宜治肝俞。

肺俞不可傷。傷即令人身心顫掉。宜針後心、囟門穴救之。

肺募不可傷。傷即令人鼻塞,不聞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門及心下一寸深。可一寸半。

地戶、湧泉不可傷。傷即令人百神俱散。宜治人中、百會、三里、太白穴。

手心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眼直上。宜治前後心,可五分。又治神庭穴。

大腋不可傷。傷即令人心氣促。宜治肺俞穴。

陰後神田不可傷。傷即令人精神散亂,屎尿不禁。

耳後宛處不可傷。傷即令人口頰喎斜。宜治人中、承漿二穴。

水曹不可傷。傷即令人尿血不止。宜治臍上一寸及百會。

章門不可傷。傷即令人氣絕。宜治後心、囟會。

癖戶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後心、囟會。

神庭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百會至骨。

胸前諸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宜治人中。

命室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人中、百會、承漿。

頤下不可傷。傷即令人舌根不轉。宜治耳後宛宛處五分。過之亦傷也。

委中不可傷。傷即令人腳攣,行履不遂。宜治三里、分白穴。

膽戶不可傷。傷即令人筋搐,行履不得。宜治氣海、分白穴。

外踝上一寸不可傷。傷即令人悶絕。宜治分白穴。

命泉不可傷。傷即令人行不得。宜治三里。

乳首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不可治也。

白氣不可傷。傷即令人失音。宜治無突。

白話文:

[錯誤針刺禁區穴位的急救針法]

腦後的啞門穴,不能受損。一旦受損,會使人失去說話能力。應針刺人中和扶突兩個穴位,深度約二分。

風府穴位於啞門上方,進入髮際一寸五分處。針刺時只能深入一寸以下,若超過這個深度,會使人失去說話能力。應針刺人中和扶突穴進行急救。

腋下文頭尖端位置的上曲池穴不能受損。一旦受損,會使人的手臂無法抬舉。應針刺大鶴柏夾腦骨縫四個穴位,深度約半寸。

瞼池上下四個穴位,針刺深度只能在一米左右,若深度過深,會使血液流入眼睛,導致視力喪失,無法治療。

眼尾後一寸的太陽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眼睛乾涸,無法治療。兩眼眼角的兩個穴位,只能斜向針刺,不能直刺,否則會傷害眼睛導致失明,無法治療。

囟會穴只能針刺五分,若深度過深,會使人頭暈目眩。應緊急針刺百會和風府兩個穴位進行急救。

承泣穴兩個穴位,只能針刺三分,若深度過深,會使人眼球凹陷,一旦凹陷,無法治療。

正營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神智混亂。應針刺大椎兩側,距離三寸的後心穴位,深度約五分。

承筋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手腳抽筋。針刺筋肉皮膚時,必須用力按壓,找到正確的穴位,若受損,應針刺手部虎口以及手腕上下部位。

膽池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眼睛昏花。應針刺肝俞穴進行治療。

肺俞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身心震顫。應針刺後心囟門穴進行急救。

肺募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鼻子堵塞,聞不到香臭,大量出汗。應針刺囟門以及心下一寸深處,深度約一寸半。

地戶湧泉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全身神經散亂。應針刺人中、百會、三里和太白穴。

手掌心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昏迷,眼睛直視上方。應針刺前後心,深度約五分,再針刺神庭穴。

大腋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呼吸急促。應針刺肺俞穴進行治療。

陰後神田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精神散亂,大小便失禁。

耳後凹陷處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嘴角歪斜。應針刺人中和承漿兩個穴位。

水曹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尿血不止。應針刺肚臍上方一寸以及百會穴。

章門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氣絕。應針刺後心囟會穴。

癖戶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生命垂危。應針刺後心囟會穴。

神庭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生命垂危。應針刺百會穴直到骨頭。

胸前所穴位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昏迷。應針刺人中穴。

命室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生命垂危。應針刺人中、百會和承漿穴。

下頜下方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舌頭無法轉動。應針刺耳後凹陷處,深度約五分,但也不能過度。

委中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腳部抽筋,行走不便。應針刺三里和分白穴。

膽戶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筋骨抽搐,行走不便。應針刺氣海和分白穴。

外踝上方一寸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昏迷。應針刺分白穴。

命泉穴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行走困難。應針刺三里穴。

乳頭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生命垂危,無法治療。

白氣不能受損,受損會使人失去聲音。應針刺無突穴。

2. 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鈐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則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液)。

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腦右為就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

囟下為服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髓勢)。服委之下。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無髓勢)。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知宮骨者一(無髓無勢)。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無髓勢。兩睛之下中則為鼻)。

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髓無勢)。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有勢有髓)。梁之右為糺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髓勢其顴糺之從。即耳之分)。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髓無勢)。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髓無勢)。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液)。正邪之上。

附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液)。嚏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㗁。內骨者一(無勢多液)。其㗁後連屬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無勢多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髓勢下則不滿其數)。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勢)。

復次鈐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鈐骨者二(多液)。鈐骨為會之骨者一(無髓勢)。鈐之下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

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二(女人無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

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天樞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猒骨者二(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膳骨者一(無髓)。猒膳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窌骨者共八(無液無勢)。窌下之左為腦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窌下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腦之下者為鳥骨一(男女此骨滿者早發勇)。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則使人多說妄)。鈐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

歸下之後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此骨多處薄者貧下)。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至分兩手眾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賢)。

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則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有勢。多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多髓)。本端之下為腕。龍本之上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

則為名臣)。虎端之上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則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搦為肋勢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為爪。右肋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者左右共十(無勢。

無液)。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五十一字。中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眾骨所會劇也。𩩲骭之右。為心蔽骨者一(無髓)。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一十二(無髓)。脅骨之下。

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腸之分也)。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惟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

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骸關之下。有揵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揵骨之下。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

多液)。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䯒骨之外。為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

多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液)。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左右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肋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無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

無髓有液女人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襯或無髓勢。干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

長一尺。君子參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至下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

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下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絡之在身。

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凡欲用針。須明骨空所在。及機關之節。機關者。內經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揵。狹髖為機。膝解為骸關。狹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為關頭。橫骨為枕是也。骨空者。內經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也)。一在斷基下(下頤穴也)。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啞門穴也)。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長強穴也)。數髓空在面俠鼻(顴髎穴也)。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大迎穴也)。兩膊骨空在膊骨之陽(近肩膊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通關穴也)。股骨上穴。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承揵穴也)。

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犢鼻穴也)。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穴也)。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八髎穴也)。扁骨有滲理腠。無髓孔。易髓無空是也。凡病屬巨陰少陽之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之分者。病本於骨。各隨其要而灸刺之。故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惡寒。汗出身重。

頭痛。或頸項痛者。治在風府。從風憎風刺眉頭(攢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陽關穴也)。䏚給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大風汗出則灸之。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仰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

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三脈生病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

營者治其漸。漸者。上狹頤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揵。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大顴穴也)。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三甲穴也)。若別治巨陽少陰榮(通谷及然谷也)。

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絡。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