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10)
卷四百十一 (10)
1. 誤傷禁穴救針法
腦後啞門穴。不可傷。傷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二穴。可二分。
風府一穴。在啞門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針只可下一寸以下。過度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救之。
兩腋外文頭尖處。上曲池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臂不舉。宜針大鶴柏夾腦骨縫四穴。深半寸。
瞼池上下四穴。針只可深一米許。過深令人血灌黑睛。視物不見。不可治也。
眼小眥後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則令人目枯。不可治也。兩目大眥二穴。只可背睛斜飛。不得直針。直即傷睛致瞎。不可治也。
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
承泣二穴。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
白話文:
當心不要受傷到腦後的「啞門穴」,如果受了傷就會讓人無法說話。可以使用「人中」和「扶突」兩個穴位進行治療,深度約為二分。
「風府」這個穴位位於「啞門」上方,進入頭皮約一寸五分的地方。刺灸時只能深入一寸以下,超過的話就可能會讓人大聲喊叫。可以用「人中」和「扶突」兩個穴位來急救。
在雙臂外側、靠近肩膀的位置有一個叫做「文頭尖處」的地方,上面有「上曲池穴」這個穴位不能受到損傷,否則會導致手臂無法抬起。可以使用「大鶴柏夾腦骨縫」這四個穴位進行治療,深度約為半寸。
「瞼池」這個穴位上有四個位置,刺灸時只能深入一毫米左右,如果刺得太深可能造成眼睛出血而影響視力,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太陽穴」這個穴位距離眼角後方一英吋的地方不能受到損傷,因為這樣會使眼睛乾燥無光,無法恢復正常狀態。「兩目大眥」這個穴位只有在眼球向旁邊移動的情況下才能刺灸,不可以直接刺進去,不然會對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無法治療。
「囟會」這個穴位只能刺入五分,如果刺得太多可能會引起頭暈或視覺模糊。要立即用「百會」和「風府」這兩個穴位進行急救。
「承泣」這個穴位只能刺入三分,如果刺得太深可能會導致眼睛凹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無法治癒的。
正營不可傷。傷即令人神魂失次。宜針大椎兩邊相去三寸後心一穴。可入五分。
承筋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腳攣縮。凡針筋皮。須重手按開而取正穴。如傷即治手虎口。及手腕上下。
膽池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二穴是)。宜治肝俞。
肺俞不可傷。傷即令人身心顫掉。宜針後心囟門穴救之。
肺募不可傷。傷即令人鼻塞。不聞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門及心下一寸深。可一寸半。
地戶湧泉不可傷。傷即令人百神俱散。宜治人中百會三里太白穴。
手心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眼直上。宜治前後心可五分。又治神庭穴。
大腋不可傷。傷即令人心氣促。宜治肺俞穴。
白話文:
當正營受到損傷時,會讓人感到精神混亂、失去秩序。可以使用針灸治療,在大椎骨旁邊距離三英吋的地方和背部的一個穴位進行刺療,深度約為五分之一英吋。
如果承筋受損,則可能會導致四肢痙攣。在用針灸治療肌肉或皮膚時,必須用力按下並找到正確的穴位。若已經受損,應對手掌虎口以及腕部上方和下方進行治療。
如果膽池受損,則可能使人的眼睛變得模糊不清(也就是乳房下的兩個穴位)。應該要治療肝臟的腧穴。
肺腧不能受損,否則會使人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震動感。可以用針灸治療背上的囟門穴位來輓救。
肺募也不能受損,因為它會讓鼻子堵塞,無法嗅到香味或惡味,還會出現白色汗水流出的情況。應該要治療囟門以及胸部下面距離一英吋的位置,深度約為一分半左右。
地戶湧泉也不能受損,因為這會造成全身精神性能分散。應該要治療人中的百會、足三里的太白穴位。
手掌中心不能受損,因為這樣會讓人感到頭暈甚至昏厥,眼睛向上看。應該要治療胸前和背後的心區,深度約為五分之一英吋。此外也可以治療神庭穴位。
最後,大腋也不能受損,因為這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使其呼吸急促。應該要治療肺腧穴位。
陰後神田不可傷。傷即令人精神散亂。屎尿不禁。
耳後宛處不可傷。傷即令人口頰喎斜。宜治人中承漿二穴。
水曹不可傷。傷即令人尿血不止。宜治臍上一寸及百會。
章門不可傷。傷即令人氣絕。宜治後心囟會。
癖戶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後心囟會。
神庭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百會至骨。
胸前諸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宜治人中。
命室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人中百會承漿。
頤下不可傷。傷即令人舌根不轉。宜治耳後宛宛處五分。過之亦傷也。
委中不可傷。傷即令人腳攣。行履不遂。宜治三里分白穴。
白話文:
陰後神田不可傷,傷了會讓人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耳後宛處不可傷,傷了會讓人嘴巴歪斜,可以治人中、承漿兩穴。水曹不可傷,傷了會讓人尿血不止,可以治臍上一寸及百會穴。章門不可傷,傷了會讓人氣絕,可以治後心囟會穴。癖戶不可傷,傷了會讓人喪命,可以治後心囟會穴。神庭不可傷,傷了會讓人喪命,可以治百會至骨。胸前諸穴不可傷,傷了會讓人昏倒,可以治人中穴。命室不可傷,傷了會讓人喪命,可以治人中、百會、承漿穴。頤下不可傷,傷了會讓人舌頭僵硬,可以治耳後宛宛處五分,過頭了也會傷到。委中不可傷,傷了會讓人腳抽筋,走路困難,可以治三里、分白穴。
膽戶不可傷。傷即令人筋搐。行履不得。宜治氣海分白穴。
外踝上一寸不可傷。傷即令人悶絕。宜治分白穴。
命泉不可傷。傷即令人行不得。宜治三里。
乳首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不可治也。
白氣不可傷。傷即令人失音。宜治無突。
白話文:
膽戶穴不可傷,傷了就會導致筋脈抽搐,行走不便。應該治療氣海穴與分白穴。
外踝骨上方一寸處不可傷,傷了就會讓人昏迷。應該治療分白穴。
命泉穴不可傷,傷了就會讓人行走困難。應該治療足三里穴。
乳頭不可傷,傷了就會讓人喪命,無法治療。
白氣穴不可傷,傷了就會讓人失聲。應該治療無突穴。
2. 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鈐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則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液)。
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腦右為就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
白話文:
人全身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其中一百六十五個骨節都有關節。從頭部的鈐骨開始,左右前後,一直到轅骨,總共七十二個骨頭。
頭頂中央是都顱骨,只有一塊(有骨勢,骨髓很少,有骨液)。都顱骨下方是髏骨,只有一塊(有骨勢,骨髓很少)。髏骨前方是頂威骨,只有一塊(骨髓很少,女性沒有此骨)。髏骨後方是腦骨,只有一塊(有骨勢,骨髓很少,骨液很少)。
腦骨左側是枕骨,只有一塊(有骨勢,沒有骨液)。腦骨右側是就骨,只有一塊(有骨勢,沒有骨液)。枕骨和就骨中間下方是天蓋骨,只有一塊(下方是肺部的根源)。天蓋骨後方是天柱骨,只有一塊(下方連接到脊椎,有骨髓)。天蓋骨前方是言骨,只有一塊(言骨覆蓋在髏骨上,有骨勢,沒有骨液)。言骨下方是舌本骨,左右各一塊,共兩塊(有骨勢,沒有骨液)。髏骨前方是囟骨,只有一塊(沒有骨勢,沒有骨液)。
囟下為服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髓勢)。服委之下。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無髓勢)。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知宮骨者一(無髓無勢)。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無髓勢。兩睛之下中則為鼻)。
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髓無勢)。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有勢有髓)。梁之右為糺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髓勢其顴糺之從。即耳之分)。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髓無勢)。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髓無勢)。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液)。正邪之上。
白話文:
頭頂囟門下方是服委骨,民間俗稱伏犀骨,但其實沒有骨髓。服委骨下方是俊骨,也就是眉宇之間的位置,同樣沒有骨髓。左眉上方是天賢骨,沒有骨髓和氣勢;右眉上方是天貴骨,眉上直通眼睛。左眼之上是知宮骨,沒有骨髓和氣勢;右眼之上是命門骨,沒有骨髓和氣勢。兩眼下方中間是鼻子。
鼻子前方是梁骨,沒有骨髓和氣勢。梁骨左側是顴骨,有氣勢和骨髓;梁骨右側是糺骨,有氣勢但沒有骨髓。梁骨末端是嵩柱骨,沒有骨髓和氣勢,顴骨和糺骨從這裡延伸到耳朵。左耳是司正骨,沒有骨髓和氣勢;右耳是納邪骨,也沒有骨髓和氣勢。司正骨和納邪骨之後是左右各一的完骨,沒有氣勢和骨髓。司正骨和納邪骨之上是……
附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液)。嚏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㗁。內骨者一(無勢多液)。其㗁後連屬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無勢多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髓勢下則不滿其數)。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勢)。
復次鈐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鈐骨者二(多液)。鈐骨為會之骨者一(無髓勢)。鈐之下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
白話文:
鼻子裡面有一塊骨頭叫做嚏骨,很小,液體很少。鼻子上面左右前後各有四塊骨頭叫做通骨,比較大,液體也不多。鼻子上面還有一塊骨頭叫做㗁。嘴巴裡面有一塊骨頭叫做內骨,液體很多。㗁後面連接著左邊下巴的骨頭叫做乘骨,液體很多。右邊下巴的骨頭叫做車骨,液體不多。乘車骨上面長出來三十六顆牙齒,沒有髓,少的話可能就沒有那麼多顆了。乘車骨後面是左右兩塊轅骨,液體多,也比較大。
接下來,在鈐骨下面,膻中部位,左右前後,一直到蓧,一共四十字關,有九十七塊骨頭。轅骨下面左右各有一塊鈐骨,液體很多。鈐骨是所有骨頭的交匯處,沒有髓,體積也不大。鈐骨下面是咽喉,左中右各有三個部位,沒有髓。咽喉下面是喉嚨,左中右各有三個部位,沒有髓。喉嚨下面是環狀的嚨骨,一共有十個部位,沒有髓。嚨骨裡面是肺系骨,一塊挨著一塊。
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二(女人無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
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天樞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猒骨者二(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膳骨者一(無髓)。猒膳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窌骨者共八(無液無勢)。窌下之左為腦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白話文:
人體骨骼,從肺部往下,依序為谷骨、鬲道骨、順骨、隱骨、洞骨、棚骨、𩩲骭骨、天樞骨、缺盆骨、下猒骨、分膳骨、倉骨、窌骨、腦骨。其中一些骨骼並無骨髓,而部分骨骼則有較多骨髓或液體。有些骨骼只存在於男性,有些骨骼則只存在於女性。
窌下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腦之下者為鳥骨一(男女此骨滿者早發勇)。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則使人多說妄)。鈐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
歸下之後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此骨多處薄者貧下)。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至分兩手眾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賢)。
白話文:
人體右邊髖骨下方有一塊蕩骨,女性蕩骨較大者多夫;腦下方有一塊鳥骨,男女鳥骨飽滿者早發育。蕩骨下方有一塊臆骨,臆骨高者愛說話。脊椎骨中央後方有一塊脊窳骨,共計二十二塊,連接天柱骨,其中有髓。脊窳骨下方有一塊大動骨,連接天柱骨,共計二十四塊椎骨。大動骨末端有一塊歸下骨,道家稱之為尾閭。
歸下骨下方有一塊纂骨,此骨能控制精液;歸下骨前方有一塊蓧骨,蓧骨較薄者貧窮。再往下,缺盆下方左右至襯,共有二十五個關節,連接六十塊骨頭,包括雙手所有骨骼,從手臂到手指尖。支撐著缺盆下方,其後方為傴甲骨,左右各一,有氣勢,體液較多。傴甲骨末端為甲隱骨,左右各一,此骨長者聰明賢能。
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則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有勢。多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多髓)。本端之下為腕。龍本之上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
則為名臣)。虎端之上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則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搦為肋勢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為爪。右肋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者左右共十(無勢。
白話文:
前胸鎖骨是活動的骨頭,左右各一(這根骨頭消失就會得麻痺症)。其次活動的左邊是龍臑骨,只有一根(很有力量,骨髓和水分很多)。其次活動的右邊是虎沖骨,只有一根(很有力量,骨髓和水分很多)。龍臑骨下方是龍本骨,只有一根(很有力量,骨髓很多)。虎沖骨下方是虎端骨,只有一根(很有力量,骨髓很多)。本端骨下方是手腕。龍本骨上方是進賢骨,只有一根(男人這根骨頭隆起,就會成為名臣)。虎端骨上方是及爵骨,只有一根(女人這根骨頭高,就會成為命婦)。手腕前方左右,是上力骨,共有八根(很有力量,水分很多)。其次上力骨是駐骨,左右共有十根(很有力量,水分很多)。其次駐骨是搦骨,左右共有十根(很有力量,水分很多)。其次搦骨是肋勢骨,左右共有十根(左邊肋骨外側是爪骨,右邊肋骨外側是甲骨)。爪骨和甲骨下方各有襯骨,左右共有十根(沒有力量)。
無液)。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五十一字。中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眾骨所會劇也。𩩲骭之右。為心蔽骨者一(無髓)。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一十二(無髓)。脅骨之下。
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腸之分也)。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惟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
白話文:
(無液)。再來看看腳踝以下,左右前後,到腳趾尖,共五十一塊骨頭。身體的中間部分,關節處共有 136 塊骨頭。從這裡往下,從兩側乳房下方開始,左右分開,一直到兩腳心,都是各種骨頭交會匯集的地方。
腳踝右側,是心蔽骨,只有一塊(沒有骨髓)。腳踝左側,是脅骨,上下共有十二塊(位於小腸的部位)。左側脅骨的末端,各有一塊脅隱骨,分為十二塊(沒有骨髓)。脅骨下方,是季脅骨,共有兩塊(有較多液體)。季脅骨的末端,是季隱骨,共有兩塊(沒有骨髓)。
腳踝右側是肋骨,上下共有二十塊(位於大腸的部位)。肋骨下方,是䏚肋骨,共有兩塊(沒有隱骨,只有動物有)。右側肋骨的末端,是肋隱骨,共有十二塊(沒有骨髓)。蓧骨的前面,是大橫骨,只有一塊(有力氣,骨髓較少)。橫骨前面,是白環骨,共有兩塊(有力氣)。
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骸關之下。有揵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揵骨之下。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
多液)。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䯒骨之外。為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
白話文:
白環骨的前面,左右各有两块内辅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内辅骨的后面,左右各有两块骸关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骸关骨的下面,左右各有两块揵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揵骨的下面,左右各有两块髀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髀骨的末端,左右各有两块膝盖骨,它们没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膝盖骨的两侧,左右各有两块侠升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髀骨的下面,左右各有两块䯒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骨髓。䯒骨的外侧,左右各有两块辅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䯒骨的下面,左右各有两块立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立骨的两侧,左右各有两块内外踝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踝骨的前面,左右各有两块下力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踝骨的后面,左右各有两块京骨,它们有力气,含有很多液体。
多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液)。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左右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肋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無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
無髓有液女人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襯或無髓勢。干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白話文:
人體骨骼共有三百六十五塊,包括釋欹骨、起僕骨、平肋骨、襯甲骨、核骨、初步骨等等。這些骨骼相互支撑,形成人體的框架。其中釋欹骨、起僕骨、平肋骨、襯甲骨都左右各十塊,而核骨、初步骨則左右各兩塊。值得注意的是,女人缺少頂威、左洞、右棚以及初步骨共五塊,所以只有三百六十塊骨骼。另外,男女都有一百九十塊骨骼,部分骨骼有髓液,部分則沒有,這些骨骼與筋脈相連,共同構成人體的形態,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四大」。
昔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
長一尺。君子參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白話文:
昔日黃帝問伯高說:「脈度之說,經脈的長短,是依據什麼來確定的呢?」
伯高回答說:「首先要度量骨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然後才能確定脈度。」
黃帝說:「我想要聽聽眾人的度量。一個人身高七尺五寸,他的骨節大小長短各是多少呢?」
伯高回答說:「頭部的最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頭髮覆蓋的範圍,從顱頂到項部一尺二寸。從頭髮以下到下巴,長一尺。君子參折,結喉以下,到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到𩩲骭(即膻中穴)長九寸。超過則肺大,不足則肺小。𩩲骭以下,到天樞長八寸。超過則胃大,不足則胃小。天樞以下,到橫骨長六寸半。超過則迴腸寬長,不足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到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至下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
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白話文:
內輔上緣到下緣長三寸半,內輔下緣到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到地面長三寸。膝蓋窩以下到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到地面長三寸。骨圍過大或過小都不好。角骨以下到柱骨長一尺,腋窩到腋下看不見的地方長四寸,腋下到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到髀樞長六寸,髀樞到膝蓋中長一尺九寸,膝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到京骨長三寸,京骨到地面長一寸。耳朵後面靠近完骨的地方寬九寸,耳朵前面靠近耳門的地方寬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距七寸,兩乳之間寬九寸半,兩髀之間寬六寸半,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肩膀到手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下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絡之在身。
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凡欲用針。須明骨空所在。及機關之節。機關者。內經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揵。狹髖為機。膝解為骸關。狹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為關頭。橫骨為枕是也。骨空者。內經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也)。一在斷基下(下頤穴也)。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啞門穴也)。
白話文:
從手肘到手腕的長度是一尺二寸半。從手腕到中指第一個關節的長度是四寸。從第一個關節到指尖的長度是四寸半。從頭髮以下到脊椎骨的長度是二寸半。從脊椎骨以下到尾骶骨的二十一節,總長度是三尺。每一節的長度是一寸四分,其中一分屬於下一節。因此,從第七節到脊椎骨的長度是九寸八分,其中七分屬於下一節。這些都是一般人的骨骼尺寸,根據這些尺寸,才能確定經脈的長短。
所以觀察經絡在身體上的位置時,如果經絡看起來浮在表面且堅硬,或看起來明亮且粗大,則此人多血。如果經絡看起來細小且沉於內,則此人多氣。
凡是用針灸的人,必須了解骨骼空隙的位置以及關節的部位。關節,內經中稱為:「輔骨之上,橫骨之下為揵。狹髖為機。膝解為骸關。狹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為關頭。橫骨為枕。」骨骼空隙,內經中記載:「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一在斷基下(下頤穴),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啞門穴)。」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長強穴也)。數髓空在面俠鼻(顴髎穴也)。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大迎穴也)。兩膊骨空在膊骨之陽(近肩膊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通關穴也)。股骨上穴。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承揵穴也)。
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犢鼻穴也)。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穴也)。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八髎穴也)。扁骨有滲理腠。無髓孔。易髓無空是也。凡病屬巨陰少陽之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之分者。病本於骨。各隨其要而灸刺之。故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惡寒。汗出身重。
白話文:
脊椎上方的空穴,位於風府穴(也稱為腦戶穴)。脊椎下方空穴,位於尾骨下方空穴(長強穴)。頭骨空穴,位於臉頰靠近鼻樑處(顴髎穴)。面部骨骼空穴,位於嘴巴下方,兩肩之間(大迎穴)。兩肩胛骨空穴,位於肩胛骨陽面(靠近肩部,但沒有明確的穴位名稱)。手臂骨骼空穴,位於手臂陽面,距手腕四寸。兩骨骼空穴之間,稱為通關穴。大腿骨上方的空穴,位於大腿陽面,距膝蓋上方四寸(承揵穴)。
小腿骨骼空穴,位於腓骨上端(犢鼻穴)。大腿內側骨骼空穴,位於大腿內側毛髮生長處向下(經闕穴)。尾骨空穴,位於髖骨後方,相距四寸(八髎穴)。扁平骨骼有滲透經絡組織,沒有髓腔,所以容易出現骨髓問題,沒有空穴。凡是屬於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衝脈、任脈、督脈等經脈的疾病,其病根都來自骨骼。應根據不同的部位,用灸法或針刺治療。因此,風邪從體外入侵,會讓人感到發冷、惡寒,出汗,身體沉重。
頭痛。或頸項痛者。治在風府。從風憎風刺眉頭(攢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陽關穴也)。䏚給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大風汗出則灸之。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仰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
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三脈生病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
白話文:
頭痛,或是脖子和肩膀疼痛,可以治療風府穴。怕風,風吹就刺痛眉頭,可以治療攢竹穴。睡覺落枕,肩膀橫骨之間疼痛,可以治療缺盆穴。手舉起來與肘齊平,正對著脊椎,可以治療陽關穴。肋骨下方疼痛,牽連到小腹,脹痛難忍,可以針刺譩譆穴。大風吹過,出汗就灸這個穴位。腰痛,無法轉動,疼痛往上蔓延,可以針刺八髎穴,這個穴位在腰和臀部的交界處。鼠瘻寒熱,可以針刺寒府穴,寒府穴在膝蓋外側。
解營取穴在膝蓋上方外側,讓病人彎腰觸碰腳心,讓病人跪下。任脈生病,男人會出現七疝,女人會有帶下和瘕聚。衝脈生病,會出現逆氣里急。督脈生病,會出現脊背僵硬,反折。這三條經脈生病,會從小腹往上衝到心臟,疼痛難忍,無法前後彎腰,稱為沖疝。女人還會不孕,小便困難,痔瘡,遺尿,口乾舌燥。督脈生病治療督脈,可以治療曲骨穴,嚴重者可以治療臍下穴。
營者治其漸。漸者。上狹頤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揵。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大顴穴也)。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三甲穴也)。若別治巨陽少陰榮(通谷及然谷也)。
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絡。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白話文:
當人出現身體不適時,應該要從症狀慢慢治療。如果喉嚨部位感到疼痛或不舒服,可以按摩大迎穴來緩解;如果膝蓋無法彎曲或者伸直,則應按摩揵穴位;如果坐在地上時膝蓋感到疼痛,可按摩機穴位;站立時感覺到熱氣散發而出,可按摩骸關穴位;如果膝蓋疼痛並且影響到了腳趾頭,可按摩委中穴;如果坐在地上時膝蓋有像被東西卡住一樣的疼痛感,可按摩關穴位;如果膝蓋疼痛且無法自由地上下移動,可按摩大顴穴;如果小腿肌肉痠痛、站不住,可按摩少陽經脈上的光明穴。以上都是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相對應的穴位按摩,希望能幫助大家改善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