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7)
卷四百十 (7)
1. 八穴交會
公孫(通衝脈)。內關(通陰維)。合於胸心胃。
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
後谿(通督脈)。申脈(通陽蹺)。合於內眥頸(頂耳戶沖膊小腸膀胱)。
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合於肺系喉嚨胸膈。
白話文:
[八穴交會]
公孫穴可通向衝脈。內關穴則連接陰維脈。這兩個穴位主要影響胸、心與胃的部位。
臨泣穴連結帶脈。外關穴則與陽維脈相通。這兩穴主要影響眼睛的外側角部以及耳後、頰、頸、肩、缺盆和胸膈的區域。
後谿穴與督脈相連。申脈穴則通向陽蹺脈。這兩個穴位影響的是眼睛的內側角部、頸部、頭頂、耳朵、肩膀、小腸和膀胱的區域。
列缺穴可通往任脈。照海穴則通至陰蹺脈。這兩個穴位主要影響肺部、喉嚨和胸膈的區域。
2. 定八穴所在
公孫二穴。足太陰脾之經。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令病人坐蜷兩足底。相對取之。合內關穴。
內關二穴。手厥陰心包之經。在手掌後二寸。令病人穩坐。仰手取之。獨會。
臨泣二穴。足少陽膽之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一寸陷中。一云。去狹溪一寸五分。令病人垂足取之。亦合於外關。
外關二穴。手少陽三焦經。在手腕後二寸。別起心主。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獨會。
後谿二穴。手太陽小腸之經。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合申脈。
申脈二穴。足太陽膀胱之經。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人垂腳坐取之。側臥取亦得。合於後谿穴。
照海二穴。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踝下赤白肉際陷中。令病人穩坐。足底相對取之。合列缺。
列缺二穴。手太陰肺之經。在腕後一寸半。兩手相叉指頭盡處。筋骨罅間取之。是合照海。
公孫穴。主治二十七證。
九種心痛(心、胃)。痰膈涎悶(心、胃)。臍腹痛並脹(三焦、胃)。脅肋疼痛(心、胃)。產後血迷(心主)。胎衣不下(小腸、胃)。泄瀉不止(大腸、胃)。痃氣疼痛(心、胃)。裡急後重(大腸三焦)。傷寒結胸(小腸、心)。水膈酒痰(肝胃)。中滿不快反胃嘔吐(胃)。
腹脅脹滿痛(脾胃)。腸風下血(大腸包絡)。大人小兒脫肛不收(大腸肺)。氣膈(心、肺)。食膈不下(胃、脾)。食積疼痛(胃脾)。癖氣並小兒食癖(小腸心主)。兒枕痛(小腸、三焦)。酒癖(胃、三焦)。腹鳴(小腸胃)。血刺痛(肝脾大腸胃)。小兒脾瀉(脾腎)。
瀉腹痛(大腸、脾)。胸中刺痛(心)。瘧疾心痛(心包絡)。
上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秋冬八分。春夏五分。灸七壯)。
內關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心胸痞滿(肝、胃)。吐逆不定(脾、胃)。中滿不快(心、胃)。傷寒不解(心主)。胸滿痰膈(肺、心)。腹痛(胃)。泄瀉滑腸(大腸)。酒痰膈痛(心主)。米穀不化(胃)。橫豎痃氣(肝、胃)。小兒脫肛(大腸、肺)。九種心痛(心主、胃)。脅肋痛(肝、膽)。
婦人血刺痛(肝)。腸鳴(大腸)。積塊痛(肝、脾)。男子酒癖(脾、肺)。水膈並心下痞痛(脾、胃)。氣膈食不下(胃、心、肺)。腹肋脹痛(脾、胃、心主)。腸風下血(大腸)。傷寒結胸(胃)。裡急後重(小腸)。食膈不下食(心主、胃)。瘧疾寒熱(膽)。
上件病證。內關悉主之(秋冬針八分。春夏針入五分。灸二十壯)。
臨泣穴主治二十五證。
足趺腫痛(胃)。手足麻(小腸、三焦)。手指戰掉(肝、心主)。赤眼並冷淚(膀胱)。咽喉腫痛(三焦)。手足攣急(肝、腎)。脅肋痛(膽)。牙齒痛(胃、大腸)。手足發熱(胃、心主)。解利傷寒(膀胱)。腿胯痛(膽)。腳膝腫痛(胃、肝)。四肢不遂(膽)。
白話文:
[定八穴所在]
公孫穴:左右各一穴,屬於足太陰脾經,位置在腳大拇趾內側的本節(腳掌與腳趾連接處)後方約一寸的凹陷處。取穴時,讓病人坐著,兩腳底相對,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常與內關穴搭配使用。
內關穴:左右各一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位置在手掌後方約二寸處。取穴時,讓病人坐穩,手掌向上,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單獨使用時效果也很好。
臨泣穴:左右各一穴,屬於足少陽膽經,位置在腳小趾次趾本節(腳掌與腳趾連接處)後方約一寸的凹陷處。另一種說法是,距離俠溪穴一寸五分處。取穴時,讓病人腳自然下垂,即可找到此穴。此穴也常與外關穴搭配使用。
外關穴:左右各一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位置在手腕後方約二寸處,與心包經分開。取穴時,讓病人坐穩,手背朝上,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單獨使用時效果也很好。
後谿穴:左右各一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位置在手小指外側本節(手掌與手指連接處)後方的凹陷處。取穴時,讓病人坐穩,手背朝上,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常與申脈穴搭配使用。
申脈穴:左右各一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置在腳外踝下方紅肉和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取穴時,讓病人腳自然下垂坐著,或側臥,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常與後谿穴搭配使用。
照海穴:左右各一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位置在腳內踝下方紅肉和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取穴時,讓病人坐穩,兩腳底相對,即可找到此穴。此穴常與列缺穴搭配使用。
列缺穴:左右各一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位置在手腕後方約一寸半處,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食指所指的盡頭,筋骨之間的凹陷處即是。此穴常與照海穴搭配使用。
公孫穴:主要治療以下二十七種病症:
- 九種心痛(心、胃)。
- 痰多、胸膈悶塞(心、胃)。
- 肚臍腹部疼痛及脹氣(三焦、胃)。
- 脅肋疼痛(心、胃)。
- 產後血迷(心包)。
- 胎盤滯留不下(小腸、胃)。
- 腹瀉不止(大腸、胃)。
- 痃氣疼痛(心、胃)。
- 裡急後重(大腸、三焦)。
- 傷寒導致胸部結塊(小腸、心)。
- 水腫、酒精引起的痰(肝、胃)。
- 胸腹飽脹不適、反胃嘔吐(胃)。
- 腹部、脅部脹滿疼痛(脾、胃)。
- 腸風下血(大腸、心包)。
- 大人小孩脫肛不收(大腸、肺)。
- 氣阻(心、肺)。
- 食物阻塞難以下嚥(胃、脾)。
- 食積疼痛(胃、脾)。
- 癖氣及小孩食積(小腸、心包)。
- 子宮疼痛(小腸、三焦)。
- 酒精中毒(胃、三焦)。
- 腹鳴(小腸、胃)。
- 血刺痛(肝、脾、大腸、胃)。
- 小孩脾虛腹瀉(脾、腎)。
- 腹瀉腹痛(大腸、脾)。
- 胸部刺痛(心)。
- 瘧疾引起的心痛(心包)。
以上這些病症,公孫穴皆可治療。通常先取公孫穴,再取內關穴(秋冬季針灸八分深,春夏五分深,艾灸七壯)。
內關穴:主要治療以下二十五種病症:
- 心胸悶脹不適(肝、胃)。
- 嘔吐不止(脾、胃)。
- 胸腹飽脹不適(心、胃)。
- 傷寒不解(心包)。
- 胸悶痰多(肺、心)。
- 腹痛(胃)。
- 腹瀉不止(大腸)。
- 酒精引起的痰堵塞胸膈疼痛(心包)。
- 消化不良(胃)。
- 橫豎痃氣(肝、胃)。
- 小孩脫肛(大腸、肺)。
- 九種心痛(心包、胃)。
- 脅肋疼痛(肝、膽)。
- 婦人血刺痛(肝)。
- 腸鳴(大腸)。
- 腹內積塊疼痛(肝、脾)。
- 男子酒精中毒(脾、肺)。
- 水腫及心下悶痛(脾、胃)。
- 氣阻導致食不下嚥(胃、心、肺)。
- 腹部、脅肋脹痛(脾、胃、心包)。
- 腸風下血(大腸)。
- 傷寒導致胸部結塊(胃)。
- 裡急後重(小腸)。
- 食物堵塞難以下嚥(心包、胃)。
- 瘧疾寒熱(膽)。
以上這些病症,內關穴皆可治療。(秋冬季針灸八分深,春夏五分深,艾灸二十壯)
臨泣穴:主要治療以下二十五種病症:
- 腳背腫痛(胃)。
- 手腳麻木(小腸、三焦)。
- 手指顫抖(肝、心包)。
- 紅眼及流冷淚(膀胱)。
- 咽喉腫痛(三焦)。
- 手腳抽筋(肝、腎)。
- 脅肋疼痛(膽)。
- 牙痛(胃、大腸)。
- 手腳發熱(胃、心包)。
- 解傷寒病症(膀胱)。
- 大腿、胯部疼痛(膽)。
- 腳、膝腫痛(胃、肝)。
- 四肢無力(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