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9)
卷四百十一 (9)
1.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榮。注於陷骨為俞。過於衝陽為源。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榮。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源。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榮。
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源。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榮。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源。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肝出於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榮。注於太衝為俞。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封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白話文:
胃的經絡起始於厲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起點。胃經的循行在經過內庭穴後成為榮氣,在陷骨穴注入體內,成為俞穴。繼續前行到衝陽穴,成為源頭。經過解谿穴後,成為經絡。進入三里穴,成為合穴。
膽的經絡起始於竅陰穴,是足少陽膽經的起點。膽經的循行在經過俠谿穴後成為榮氣,在臨泣穴注入體內,成為俞穴。繼續前行到丘墟穴,成為源頭。經過陽輔穴後,成為經絡。進入陽陵泉穴,成為合穴。
膀胱的經絡起始於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點。膀胱經的循行在經過通谷穴後成為榮氣,在束骨穴注入體內,成為俞穴。繼續前行到京骨穴,成為源頭。經過崑崙穴後,成為經絡。進入委中穴,成為合穴。
脾的經絡起始於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點。脾經的循行在經過大都穴後成為榮氣,在太白穴注入體內,成為俞穴。繼續前行到公孫穴,成為源頭。經過商丘穴後,成為經絡。進入陰陵泉穴,成為合穴。
肝的經絡起始於大敦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起點。肝經的循行在經過行間穴後成為榮氣,在太衝穴注入體內,成為俞穴。繼續前行到中封穴,成為源頭。經過中封穴後,成為經絡。進入曲泉穴,成為合穴。
腎出於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榮。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源。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
白話文:
腎臟在湧泉穴爲井穴,是足少陰經脈所起之處。水流到然谷穴變爲榮氣,注入太溪穴成爲輸穴;經過水泉穴稱爲水源,行走於復溜穴成爲經絡,進入陰谷穴則成爲會聚之地。
2.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宜每臟旁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正胃臟腑也。皆仿此。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節相付。以為傍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矣。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臟。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稱觸類長之也。他仿此。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三焦有經無臟)。
五臟經,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白話文:
當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時,應仔細觀察每個部位。從腎臟開始,一直向上到達天井穴。瞭解三焦和胃部等消化系統的工作原理。所有五臟六腑都有著無限多樣化的變化,這些信息都分散在各種經絡之中,很難全面掌握。現在我們整理出一些關鍵點來傳授知識,以便於學習者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例如:肝、心、脾、肺、腎是五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以及三焦(它有一條經脈但沒有對應的器官)是六腑;而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是五臟經;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是六腑經。以上就是關於五臟、六腑及其相關經脈的信息。
五行,木。火。土。金。水(以上各主一臟)。
五行數,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以上五行數。以配五臟)。
五行色,青。赤。黃。白。黑(以上五行色。五臟所象)。
五行相生,水。木。火。土。金(以上五臟相生)。
五行相剋,金。木。土。水。火。
五臟胎月,八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五月(不宜針、吐、利)。
五臟相月,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併不宜補養)。
五臟王月,春三月。夏三月。季夏六月。秋三月。冬三月(有疾可宣泄)。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概念進行簡要解讀:
-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或屬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 五行數:每行代表一個數字,分別是3、8;2、7;5、10;4、9;1、6。這些數字可以用來配合五臟的功能特點。
- 五行色:每行代表一種顏色,分別是青、赤、黃、白、黑。這些顏色可以反映五臟的不同狀態和功能。
-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存在相互促進、互相滋養的作用關係,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 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存在相互制約、互相抑制的作用關係,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剋制。
- 五臟胎月:指的是人出生時五臟在母體中的發育月份,其中肝臓在八月、心臓在十一月、脾臓在一月、肺臓在二月、腎臓在五月。這個時期不適合使用針灸、催吐等方法治療疾病。
- 五臟相月:指的是每個季度中哪個器官最為活躍,包括冬季三個月的心臓(木相)、春季三個月的肝臓(火相)、夏季三個月的脾臓(土相)、季節交替期的肺臓(金相)以及秋季三個月的腎臓(水相),並且秋季不適合作為補養的時間段。
- 五臟王月:指的是每年四季中最適合某個器官活動的月份,包括春季三個月的肝臓(木王)、夏季三個月的心臓(火王)、季節交替期的脾臓(土王)、秋季三個月的肺臓(金王)以及冬季三個月的腎臓(水王),如果身體出現了病痛可以在這個時候適當排汗或者用其他方式排出毒素。
五臟廢月,夏三月(木廢)。季夏(六月。火廢)。秋三日(土廢)。冬三月(金廢)。春三月(水廢。宜補忌泄)。
五臟囚月,季夏(六月。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夏三月(水囚宜補忌泄)
五臟死月,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夏(六月。水死。宜補)。
五臟王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上不灸不服藥)。
五臟王時,寅至辰。巳至未。申至戌。亥至醜(以上不灸)。
五臟困日,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丙丁(火也。宜補養安神)。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五個不同時期和時間進行解讀:
- 五臟廢月:在夏季三個月中(即四、五、六月份),五行中的「木」會衰弱;在六月份的季夏,五行中的「火」會衰弱;在秋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土」會衰弱;在冬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金」會衰弱;在春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水」會衰弱,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候應該要滋陰而不是洩氣。
- 五臟囚月:在六月份的季夏,五行中的「木」會被囚禁;在秋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火」會被囚禁;在冬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土」會被囚禁;在春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金」會被囚禁;在夏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水」會被囚禁,但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滋陰而不是洩氣。
- 五臟死月:在秋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木」會死亡;在冬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火」會死亡;在春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土」會死亡;在夏季三個月中,五行中的「金」會死亡;在六月份的季夏,五行中的「水」會死亡,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仍需滋陰。
- 五臟王日:這是指每個星期的第一天到第五天分別代表著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在此期間不宜艾灸或服藥。
- 五臟王時:這指的是每天從子時(晚上11點)開始每隔兩個小時爲一個時辰,其中每個時辰分別對應著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在這段時間內不適合進行艾灸治療。
- 五臟困日:這是指每個月的第四個節氣——立夏後的第一個醜日以及每月的第一個卯日,這兩個日子都屬於五行中的“土”屬性,因此在這個時候應該注重補養身體並保持心情愉快。同樣地,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也是五行中的“土”屬性的日子,也應該注重養生保健。
五臟困時,食時(日昧土也)。晡時(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宜補養)。
五臟忌日,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並忌此日得病)。
五臟忌時,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並忌此時得病)。
五時,春。夏。季夏。秋。冬。
五音,角(六十四系)。徵(五十四系)。宮(八十一系)。商(七十一系)。羽(十八系。以上象五行應五臟)。
五星,歲(東方)。熒惑(南方)。鎮(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以上五星。各象一臟)。
白話文:
當五臟受到疾病影響時,在進餐時間(代表脾),下午茶時間(代表肺),晚上休息時間(代表腎),早晨時間(代表肝),中午時間(代表心)等不同時間進行治療或調理會更有效果。 在五臟的禁忌日期上,分別是庚、辛、壬、癸、甲、乙、丙、丁和戊、己這幾天,如果在此期間生病,應該特別小心處理。 此外,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如從申到酉、從亥到子、從寅到卯、從巳到午以及辰、戌、醜、未這些時間點,也是五臟疾病的禁忌時期,需要注意避免在此時患病。 四季分為春季、夏季、季夏、秋季和冬季,每個季度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性和對身體健康的不同影響。 音樂中的五個音階——角、徵、宮、商和羽,與五行相應,可以幫助調整身心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最後,天空中有五顆行星:歲星(位於東方)、熒惑星(位於南方)、鎮星(位於中央)、太白星(位於西方)和辰星(位於北方),每顆行星都象徵著一個特定的器官,有助於瞭解和改善相關器官的功能。
五常,仁肅。禮哲。信聖。義毅。智謀(各從五臟出)。
五樂,琴。管。鼓。磬。瑟(外象五行。內應五臟)。
五兵,矛。劍。盾。戟。弩(各應其臟)。
五味,酸。苦。甘。辛。咸(以上各隨五臟所宜)。
五宜,苦。甘。辛。咸。酸(子來扶母)。
五不宜,辛。咸。酸。苦。甘(此五味須忌之)。
五事,貌(恭)。視(明)。思(睿)。言(從)。聽(聰)(隨臟所感)。
五咎,狂。豫。蒙。僭。急。
六情,好喜。怵慮。樂。威怒(一作感怒)。惡衰(出五臟之情惡衰二字文不類,無完本可校,今缺疑,他仿此)。
白話文:
【五常】,仁德嚴肅,禮儀哲學,誠信聖賢,義氣堅毅,智慧謀略(這些特質皆源自人體的五臟)。
【五樂】,琴樂、管樂、鼓樂、磬樂、瑟樂(外在表現五行的特性,內在與人體的五臟相應)。
【五兵】,矛兵、劍兵、盾兵、戟兵、弩兵(每種兵器與人體的某個臟器相應)。
【五味】,酸味、苦味、甜味、辣味、鹹味(這五種味道根據各臟器的特性而定)。
【五宜】,苦味、甜味、辣味、鹹味、酸味(這是根據子能補助母的原則)。
【五不宜】,辣味、鹹味、酸味、苦味、甜味(這五種味道應該避免食用)。
【五事】,容貌(恭敬)、視覺(明亮)、思考(明智)、言語(得體)、聽覺(聰明)(這些特質受到各臟器的影響)。
【五咎】,狂妄、放縱、迷惑、越權、急躁。
【六情】,喜好歡喜、驚懼、快樂、威嚴的怒氣、厭惡衰敗(其中「惡衰」二字在文獻中可能有誤,現存版本可能有缺失,其他如是類推)。
八性,慈(惠悲)。愛。公私(恕)。氣正。欲忌(各稟之性)。
生,革。肉。髓。骨。腦(各隨初生長)。
形,直。銳。方。圓。曲(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
五養,筋。血。肉。皮毛(氣)。骨精(各從五臟所養)。
五液,泣(一云淚)。汗。涎。涕。唾(各隨臟所生)。
七神,鬼。神。意。魄。精(以上脾腎各二神故七神)。
五竅,目(左目甲。右目乙)。舌(榮外為血。內主五音)。耳(左耳丙。右耳丁)。唇(口為戊。舌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
五聲,呼。言。哭。歌。呻。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概念進行簡要解讀:
- 八性:慈悲、仁愛、公正、坦率和慾望等是人的基本性格特徵。
- 生:生命成長過程中身體各部位如肌膚、骨骼、大腦等逐漸發展成熟。
- 形:人體外形有直線型、尖角型、方形、橢圓形和彎曲型等不同形式,這些與五行相應並反映著五臟的功能狀態。
- 五養:肌肉、血液、脂肪組織、皮毛和骨骼等都是由五臟提供營養支持而形成的。
- 五液:眼淚、汗水、口水、鼻涕和唾沫等是由不同的器官產生的分泌物質。
- 七神:鬼魂、精神、意志力、靈感和智慧等都屬於人類的精神世界。
- 五竅: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舌頭分別代表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覺通道。
- 五聲:呼吸、語言、哭泣、歌唱和嘆息等聲音反映了人們的情緒變化和生理需求。
五音,諷詠。肆。唱。歌。吟。
五氣,呵。吹呼。唏噓。呬(有疾各隨其臟消息。其法在調氣論)。
五惡,風。熱。濕。寒。燥。
五味,辛。咸。酸。苦。甘(味之惡)。
五臭,腐。焦。膻。腥。香。
五有餘病,怒。笑(不止)。脹滿(噫)。喘咳(上氣)。脹泄久(實則此疾見)。
五不足病,悲。憂。少氣。息痢。厥(虛則此疾見)。
五積,肥氣。伏梁。磨氣。息賁。賁豚。
五疾,奔氣。憂恐。食飲。風寒。強力(將息失度乃主此疾)。
五傷,久行(傷筋)。久視(傷心)。久坐(傷肉)。久臥(傷皮)。久立(傷骨)。
白話文:
【五音】,即唱歌、吟詠、唱、彈奏和詠誦。【五氣】,包括呵氣、吹氣、嘆息、呼氣,且每種氣息都應配合相對應的五臟進行調節。【五惡】,指風、熱、濕、寒、燥這五種不好的氣候或環境因素。【五味】,分別是辛、鹹、酸、苦、甘,這些味道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五臭】,包括腐敗、燒焦、羶味、腥味和香氣。【五有餘病】,指過度的情緒表現,如過度喜悅、大笑、腹脹(打嗝)、喘息咳嗽、腹脹與排便頻繁。【五不足病】,指情緒的缺乏,如悲傷、憂慮、呼吸困難、痢疾、厥病等,當人體處於虛弱狀態時,這些疾病可能會出現。【五積】,涉及肥氣、伏梁、磨氣、息賁和賁豚等五種積聚的疾病。【五疾】,包括氣流的快速移動、憂慮恐懼、飲食失調、風寒侵襲和過度用力(過度勞累)等五種疾病,這些都是由於生活習慣或行為失常導致的。【五傷】,指的是長期行走會傷害筋骨、長期看東西會傷害心臟、長期久坐會傷害肌肉、長期臥牀會傷害皮膚、長期站立會傷害骨骼。
五方神,青龍。朱雀。螣蛇。白虎。玄武(以五方象五臟)。
五畜,虎、兔(千金云雞)。蛇、馬(千金云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各主本命臟所宜)。
五穀,麻。麥。稷。黃黍。大豆(以上補益五臟六腑)。
五果,李。杏。棗。桃。慄(以上補益五臟)。
五菜,韭。薤。葵。蔥。藿蓼(以上菜可久食)。
五木,榆。慄。桂。桑。梧桐(以上宣助五臟)。
五臟斤兩,四斤四兩(左三葉。右三葉)。十二兩(三毛七孔)。二斤三兩。三斤三兩。一斤二兩(以上五臟輕重數)。
六腑斤兩,三兩三銖。二斤二十四兩。二斤十四兩。二斤十二兩。九兩二銖(以上六腑輕重數)。
白話文:
【五行神】,青龍,朱雀,螣蛇,白虎,玄武(以東、南、西、北、中代表心、肝、脾、肺、腎等五臟)。
【五畜】,虎、兔(雞在《千金方》中也被提及),蛇、馬(羊在《千金方》中也被提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每種動物分別與個別五臟相應,適合各自生肖的健康飲食)。
【五穀】,麻、麥、稷、黃黍、大豆(這五種糧食對五臟六腑有補益作用)。
【五果】,李、杏、棗、桃、慄(這五種水果對五臟有補益作用)。
【五菜】,韭、薤、葵、蔥、藿蓼(這五種蔬菜適宜長期食用)。
【五木】,榆、慄、桂、桑、梧桐(這些木材能調理五臟功能)。
【五臟重量】,心臟約4斤4兩,肝臟、脾臟、肺臟和腎臟各3斤3兩,膽臟約2斤3兩(以上數據描述了各臟器的大致重量)。
【六腑重量】,膽臟約3兩3銖,胃臟約2斤24兩,小腸約2斤14兩,大腸約2斤12兩,膀胱約9兩2銖(以上數據描述了各消化器官的大致重量)。
六腑尺丈,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廣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廣六寸)。九寸(一云廣七寸。以上六腑長短數)。
六腑所受,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斗九合(一云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受盛數)。
五臟官,尚書(一云尚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云大尚書)。後宮列女(以上五臟官位)。
六腑官,將軍。決曹吏。監倉吏。內澀吏(澀)。監倉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
五臟俞,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白話文:
【六腑尺寸】,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寬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寬六寸)。九寸(一說寬七寸。以上六腑長度和寬度數值)。
【六腑容量】,三合(一說一合)。二斗四升。三鬥五升。一斗二升。九鬥九合(一說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存儲數值)。
【五臟職位】,尚書(一說尚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說大尚書)。後宮列女(以上五臟職位)。
【六腑職位】,將軍。決曹官員。監倉官員。內澀官員(澀)。監倉椽。水曹椽(以上六腑職位)。
【五臟穴道】,九(在脊椎下方兩邊各一寸半處)。五(在脊椎下方兩邊各一寸半處)。十一(在脊椎下方兩邊各一寸半處)。三(在脊椎下方兩邊各一寸半處)。十四(在脊椎下方兩邊各一寸半處)。
六腑俞,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五臟募,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
六腑募,日月。關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三焦)。
五臟脈,弦長。洪盛。緩大。浮短。沉濡。
謹按銅人針灸甲乙經。九墟並無五臟所過為原穴。唯千金及外臺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於左。
中郄(肝)。內關(心)。公孫(脾)。列缺(肺)。水泉(腎)。
白話文:
-
六腑俞:在脊椎下兩旁,每邊距離約為1.5寸的位置。
-
五臟募: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這五個穴位。
-
六腑募:日月、關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特別指出這個是三焦的穴位)。
-
五臟脈:脈象呈現為弦狀、長度適中、洪盛、緩和大、浮現短暫、沈潤的狀態。
按照《銅人針灸甲乙經》的描述,九墟並沒有提到五臟經過的原穴。然而,在千金方和外臺祕要集中,有提到這些穴位的存在。以下列出穴位的名稱:
- 中郄(對應肝臟)。
- 內關(對應心臟)。
- 公孫(對應脾臟)。
- 列缺(對應肺臟)。
- 水泉(對應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