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八 (10)

1. 瘧論

治瘧咳逆心煩不得臥。寒熱。穴太泉,太谿,經渠

治乍寒乍熱瘧。穴大陵,腕骨,陽谷,少衝

治瘧振寒。熱盛狂言。穴天樞

治瘧多寒少熱。又治瘧悶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穴大鐘

治寒瘧腹痛。穴商丘

治瘧背振寒。項痛。引肘掖腰痛少腹痛。四肢不舉。穴少海

治瘧甚苦寒。咳嘔沫。穴陽谿

治瘧不嗜食。惡寒。穴厲兌,內庭

治瘧振寒。寒慄鼓頷。穴小商

治痎瘧熱。穴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液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

治瘧身熱。穴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

治瘧身熱。穴列缺

治瘧脅痛不得息。穴陽谷

治瘧足痛。穴俠谿

治瘧從腳胻起。穴衝陽,束骨

治狂瘧頭眩。痛痙反折。穴飛揚

治瘧面赤腫。穴溫溜

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穴天井

治瘧病。穴天府

治風瘧。穴譩譆,支正,少海

治痎瘧少氣。穴三里,陷谷,俠谿,飛揚

王氏云。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素問云。痎猶老也。亦瘦也。楊上善云。二日一發為痎瘧。其說與素問千金異)。瘧有數名。先寒後熱。曰寒瘧。先熱後寒。曰溫瘧。熱而不寒曰癉瘧。多寒曰壯瘧。久不瘥曰勞瘧。久不斷曰老瘧。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病結為癥瘕曰瘧母。

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或每日發。或間日發。或作稍益晏。或作日益早。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治瘧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嘗以與人。皆效。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鄉居。人用旱蓮草捶碎。宜用手掌大(四指闊也)。當兩脅中。以古文錢壓之。

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況於灸乎。故詳著之。

治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及看兩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針去血。效。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治肝瘧。穴刺足厥陰見血。

治心瘧。穴刺手少陰。

治脾瘧。穴刺足太陰。

治肺瘧。穴刺手太陰陽明。

治胃瘧。穴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

治腎瘧。穴刺足少陰太陽。

治五臟瘧。尺澤二穴。各灸三壯。發時灸。

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未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又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炷和黍米粒。若覺小異。即灸百會三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

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又灸風池二穴三壯。又正頭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起從乳向下灸度。隨年壯。男左女右。

治痎瘧。穴上星主之。灸七壯。先取譩譆。從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灸七壯。

白話文:

[瘧論]

治療瘧疾咳嗽逆氣、心煩意亂、無法入睡、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針刺太泉穴、太谿穴、經渠穴。

治療時冷時熱的瘧疾,可以針刺大陵穴、腕骨穴、陽谷穴、少衝穴。

治療瘧疾伴隨寒戰、熱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可以針刺天樞穴。

治療瘧疾以寒戰為主、發熱較少,或者瘧疾伴隨胸悶嘔吐嚴重、發熱多於寒戰、想關門獨處、四肢厥冷而足部發熱的症狀,可以針刺大鐘穴。

治療寒性瘧疾伴隨腹痛的症狀,可以針刺商丘穴。

治療瘧疾伴隨背部寒戰、項部疼痛、疼痛牽涉到肘部、腋窩、腰部及少腹,四肢無力抬舉的症狀,可以針刺少海穴。

治療瘧疾寒邪較重,伴隨咳嗽、嘔吐白色泡沫的症狀,可以針刺陽谿穴。

治療瘧疾伴隨不思飲食、惡寒的症狀,可以針刺厲兌穴、內庭穴。

治療瘧疾伴隨寒戰、寒慄、下頷肌肉顫抖的症狀,可以針刺小商穴。

治療痎瘧發熱的症狀,可以針刺商丘穴、神庭穴、上星穴、百會穴、完骨穴、風池穴、神道穴、液門穴、前谷穴、光明穴、至陰穴、大杼穴。

治療瘧疾伴隨全身發熱的症狀,可以針刺陰都穴、少海穴、商陽穴、三間穴、中渚穴。

治療瘧疾伴隨全身發熱的症狀,可以針刺列缺穴。

治療瘧疾伴隨脅肋疼痛、呼吸困難的症狀,可以針刺陽谷穴。

治療瘧疾伴隨足部疼痛的症狀,可以針刺俠谿穴。

治療瘧疾從腳趾開始發作的症狀,可以針刺衝陽穴、束骨穴。

治療狂躁型瘧疾伴隨頭暈、疼痛、抽搐、身體反折的症狀,可以針刺飛揚穴。

治療瘧疾伴隨面部紅腫的症狀,可以針刺溫溜穴。

治療瘧疾在進食時發作,伴隨心痛、悲傷、不愉快的症狀,可以針刺天井穴。

治療瘧疾,可以針刺天府穴。

治療風寒型瘧疾,可以針刺譩譆穴、支正穴、少海穴。

治療痎瘧伴隨氣虛的症狀,可以針刺三里穴、陷谷穴、俠谿穴、飛揚穴。

王氏說:瘧疾都是由風邪引起,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則會發展成痎瘧(《素問》記載:痎指年老,也指消瘦;楊上善說:二日發作一次的瘧疾稱為痎瘧,此說法與《素問》、《千金要方》不同)。瘧疾有很多名稱:先寒後熱稱為寒瘧;先熱後寒稱為溫瘧;只有發熱沒有寒戰稱為癉瘧;寒戰較多稱為壯瘧;久治不愈稱為勞瘧;長期反覆發作稱為老瘧;流行性瘧疾之後轉變成慢性瘧疾稱為瘴瘧;病情纏綿成癥瘕稱為瘧母。

瘧疾甚至會影響肝、肺、脾、腎、心、胃等臟腑,發作時間或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或發作時間逐漸延遲,或逐漸提前。《素問》、《千金要方》等醫籍對此論述詳盡。治療瘧疾的方劑很多,但小金丹最有效。我曾經用它治療病人,都見效。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這種藥,所以艾灸法不可廢棄。鄉間,人們用旱蓮草搗碎,用量約為手掌大小(四指寬),敷貼在兩脅之中,用古錢幣壓住,用舊布條紮好,不久就會起泡,稱為天灸,也能夠治療瘧疾,何況是正經的艾灸呢?所以詳細記載於此。

治療各種瘧疾,如果脈象不明顯,可以針刺十指尖使出血,觀察舌下是否有紫色的腫塊或紅色的筋絡,也需要針刺放血,效果很好,放血後病情必然好轉。首先,觀察身體上像小豆子一樣的紅色疹子,全部都要挑破。

治療肝臟相關的瘧疾,針刺足厥陰經穴位使出血。

治療心臟相關的瘧疾,針刺手少陰經穴位。

治療脾臟相關的瘧疾,針刺足太陰經穴位。

治療肺臟相關的瘧疾,針刺手太陰經、手陽明經穴位。

治療胃臟相關的瘧疾,針刺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穴位,橫脈出血。

治療腎臟相關的瘧疾,針刺足少陰經、足太陽經穴位。

治療五臟相關的瘧疾,尺澤穴兩個穴位,每個穴位艾灸三壯。發作時艾灸。

凡是艾灸治療瘧疾,必須先詢問病人瘧疾發作前有什麼症狀,先灸那些部位。如果從頭項部開始發作,在發作前預先灸大椎穴、頭頂尖端,逐漸灸到發作時間就停止。如果從腰脊部開始發作,灸腎俞穴一百壯。如果從手臂開始發作,灸三間穴,再灸上星穴、大椎穴,到發作時要灸滿一百壯。用艾炷的大小如同黍米粒。如果感覺有輕微的異常,就灸百會穴三壯,如果以後再次發作,再灸七壯。非常難治癒的,最多灸三次。

用腳踏地,用線圍繞腳踝一圈,線的中間從大椎穴向百會穴灸線頭三七壯,艾炷如小豆般大小。再灸風池穴兩個穴位各三壯。再讓病人仰臥,用線量度兩乳之間的距離,從乳頭向下灸到量度的距離,灸的壯數隨年齡而定,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

治療痎瘧,主要針灸上星穴,灸七壯;先取譩譆穴,然後取天牖穴、風池穴。瘧疾在傍晚發作的,針灸臨泣穴為主,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