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八 (2)

1. 傷寒

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氣遺溺。穴通里

療天行傷寒。穴中脘

治傷寒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常濕。不能食。穴膈俞

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一作喜)驚及掌熱。胸痛。口熱咽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眼痛。穴少衝

治傷寒余疾。皮膚乾燥。穴曲池

治熱病先不樂數日。穴通里

治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穴魚際,陽谷

治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穴尺澤

治頭身熱赤。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嘔。穴腎俞

治氣熱身熱。氣喘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穴三間

治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穴魚際

治熱病煩心。悶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舌本痛。穴中衝,少衝,關衝,勞宮,大陵,陽谿,天髎,間使

治熱病。煩心喜噦。胸中澹澹。喜動而熱。穴間使

治煩心喜嘔。穴巨闕

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穴曲澤

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強痛。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小者如疥。穴支正,少海

治振寒頸項痛。穴天井

治熱病挾脊痛。穴委中

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穴風門

王氏云。陰毒沉困。藥餌難為工。但灸臍中三百壯。艾如半棗。手足不暖。不可治也。或心迷耳聾叫不應。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湯。救數人矣。若復渴。則煎五苓散與服。或煎人參湯。服皆效。又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服。而不消也。

治傷寒結胸。穴支溝,間使,行間

治傷寒在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無汗。尺寸俱浮。穴合谷

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心下痛不可忍。穴中脘,氣海

治傷寒小腹上有氣衝者。穴天樞,氣衝,三里,三陰交

治傷寒手足逆冷。穴大都,內庭,太谿,行間

治傷寒交汗不出。穴風池,俠谿,魚際,經渠,內庭

治傷寒胸中熱不已。穴大杼,風門,中府,缺盆

治傷寒胃中熱不已。穴中脘,三里,上廉,下廉,氣衝治傷寒四肢熱不已。穴雲門,肩髃,委中,腰腧

治急食不通。並傷寒水結。穴三間,合谷,承山

治陰證傷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強煩躁自汗。脈沉細。或面赤。

凡三陰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壯。體溫脈通汗出效。不爾。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傷寒。其人但欲臥。七日不療。殺人。又按其脊兩邊。當有陷處。正灸陷處兩頭各七壯。則愈。

治傷寒始得一二日。

上便可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驗。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也。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上接項骨。下齊肩。在椎骨節上是。余穴盡在節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釐。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黃帝針灸經。

白話文:

傷寒

治療熱病,突然感到心中煩躁不安,經常嘆氣、伸懶腰,悲傷恐懼,頭暈頭痛,臉紅發熱,心悸,肘臂肩膀疼痛。病情實證則肢體腫脹,虛證則說不出話。如果咽喉腫痛,氣短小便失禁,則取穴通里。

治療流行性傷寒,取穴中脘。

治療傷寒嗜睡,懶惰不想動,身體經常潮濕,吃不下東西,取穴膈俞。

治療熱病煩悶、胸悶,上逆氣、心痛,痰多氣短,悲恐容易驚嚇,掌心發熱,胸痛,口乾咽喉發酸,時冷時熱,手緊握不伸直,牽引眼痛,取穴少衝。

治療傷寒後遺症,皮膚乾燥,取穴曲池。

治療熱病初期數日不愉快,取穴通里。

治療熱病,發抖,下巴腫脹,腹部脹滿,陰莖萎縮但顏色不變,取穴魚際、陽谷。

治療氣逆膈肌,嘔吐,下巴腫脹,出不了汗,取穴尺澤。

治療頭身發熱發紅,發抖,腰部及四肢沉重潮濕,想嘔吐,取穴腎俞。

治療氣熱、身熱,氣喘、寒熱交替、口乾,身體發熱氣喘,眼睛疼痛劇烈,容易驚嚇,取穴三間。

治療熱病,寒顫,下巴腫脹,腹部脹滿,陰莖萎縮但顏色不變,取穴魚際。

治療熱病煩心,悶熱不出汗,掌心發熱,心痛,全身發熱像火燒一樣,舌根疼痛,取穴中衝、少衝、關衝、勞宮、大陵、陽谿、天髎、間使。

治療熱病,煩心愛打嗝,胸中空空蕩蕩的,喜歡活動但發熱,取穴間使。

治療煩心愛嘔吐,取穴巨闕。

治療傷寒溫病,身體發熱,煩心口乾,取穴曲澤。

治療熱病初期腰腿酸痛,口渴愛喝水,身體發熱,項部僵硬疼痛,發抖,寒熱交替,頸項腫脹,實證則肘部僵硬、頭暈頭痛,虛證則長疣,小的像疥瘡一樣,取穴支正、少海。

治療發抖,頸項疼痛,取穴天井。

治療熱病伴隨脊柱疼痛,取穴委中。

治療傷寒頸項僵硬,眼睛閉合,經常哽咽,流清鼻涕,取穴風門。

王氏說:陰毒沉積,藥物難以奏效,只灸臍中三百壯,艾條如半個棗子大小。手腳冰冷,不可治療。如果心神錯亂,耳聾,呼喚無反應,因吃冷食而得病者,給予理中湯,救活了好幾個人。如果還口渴,就煎服五苓散;或者煎服人參湯,都有效。又說:傷寒大多由風寒引起,初期是表證中風,寒邪入裡,就不容易痊癒。沒有溫熱的藥物服用,就不會痊癒。

治療傷寒結胸,取穴支溝、間使、行間。

治療傷寒表證,發熱惡寒,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無汗,脈象浮大,取穴合谷。

治療傷寒飲水過多,腹部膨脹氣喘,心下疼痛難忍,取穴中脘、氣海。

治療傷寒小腹部有氣衝上來的感覺,取穴天樞、氣衝、三里、三陰交。

治療傷寒手足冰冷,取穴大都、內庭、太谿、行間。

治療傷寒交替出汗,汗出不暢,取穴風池、俠谿、魚際、經渠、內庭。

治療傷寒胸中持續發熱,取穴大杼、風門、中府、缺盆。

治療傷寒胃中持續發熱,取穴中脘、三里、上廉、下廉、氣衝。治療傷寒四肢持續發熱,取穴雲門、肩髃、委中、腰俞。

治療因急食導致的食物不通,以及傷寒水腫,取穴三間、合谷、承山。

治療陰證傷寒,四肢厥冷,腹痛嘔吐腹瀉,身體強硬煩躁自汗,脈沉細,或者面紅,凡是三陰中寒都灸之,取穴陷谷,灸三七壯。身體溫暖,脈象通暢,出汗則有效。如果不行,再灸,艾條加倍。

治療突然得的食物中毒,症狀像傷寒,病人只想臥床,七天不治療就會死人。又按其脊柱兩邊,會有凹陷的地方,正灸凹陷處兩端各七壯,就會痊癒。

治療傷寒初期一二日,可以灸百會穴三壯,又灸大椎穴三壯,各加到五壯更好。經驗有效。大椎穴在肩平齊的地方,高大的地方就是。不要侵犯到項部,取穴位置不正確。上接項骨,下齊肩,在椎骨節上就是。其他穴位都在節下。凡是灸刺都不要差分毫。現在崔氏不確定高低,所以這樣講。出自《黃帝針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