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9)
卷四百十七 (9)
1. 風癇
治癲風不識人。羊鳴。穴神庭。
治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及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穴百會
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煩驚悸。穴百會。
治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穴神庭,絲竹空
治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穴巨關。
治肌膚痛。耳聾。風癇。穴會宗
治風癇。穴脊中,湧泉
治風癇。穴前頂
治風癇熱痛。可瀉而後補。穴上脘
治風癇癲邪。穴脊俞
治風癇。穴湧泉,神聰,強間
治癇病。羊鳴吐舌。穴天井
治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穴項風府,臍中。灸三壯。
治牛癇。目正直視。腹脹。穴鳩尾骨,大椎各灸三壯。
治羊癇。喜揚目吐舌。穴大椎。灸三壯。
治豬癇。喜吐沫。穴完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
治犬癇。手屈拳攣。穴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
治雞癇。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穴足諸陽。灸各三壯。
治風癇。穴神庭,脊俞
徐嗣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為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此方為治。萬無不愈。困急時。但度灸穴。使大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餘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千百人。病此而死不逢嗣故也(續命湯。
主眩發頓悶無知。口沫出血。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三兩。石膏十兩。桂二兩。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其論風眩癲癇。甚有理。故並其方附於此(更有竟純湯詳見千金方)。
但小兒癇。非心氣不足爾。千金有風食驚癇三種。本事有陰陽癲慢脾風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沖人參散)。古方有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荊芥穗一兩。礬一兩半。生半枯為末。麵糊丸。黍米大。硃砂衣。薑湯下二十丸)。吾謂慢驚用來復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治癲疾馬癇。穴金門,僕參
治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穴眉沖
治風癇。熱病。心風。驚悸。霍亂吐痢。伏梁。氣壯如覆杯。穴上脘(一穴),三里(二穴)
凡灸癇病。當先下使虛。乃乘虛而灸之。未嘗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若身體不甚熱。心腹不脹滿。便可灸之。若壯熱滿者。須先下後灸。
白話文:
[風癇]
治療癲風患者失去意識的狀況,以及類似羊叫般的聲音,主要採用神庭穴。
針對風癇、青風、心風等症狀,包括角弓反張、羊鳴頻繁哭泣、語言不清、發病時似乎死亡、吐沫、心臟熱且悶、頭風導致多眠、心煩驚悸、缺乏心力、記憶衰退、食慾不振、頭部沉重、喝酒臉紅、鼻子堵塞,以及治療登高歌唱、拋衣奔跑、角弓反張、羊癇吐舌,主要採用百會穴。
治療風癇、中風導致的角弓反張、哭泣頻繁、語言不清、發病時間不定、病情嚴重時會吐沫、心煩驚悸,主要採用百會穴。
治療風癇患者眼睛向上看失去意識,主要採用神庭穴和絲竹空穴。
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胡言亂語或模仿鳥叫聲、食慾不振、缺乏心力,主要採用巨關穴。
治療肌膚疼痛、耳聾、風癇,主要採用會宗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脊中穴和湧泉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前頂穴。
治療風癇熱痛,先排泄再補充,主要採用上脘穴。
治療風癇癲狂,主要採用脊俞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湧泉穴、神聰穴和強間穴。
治療癇病、羊鳴吐舌,主要採用天井穴。
治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折,主要採用項風府穴和臍中穴,並灸三次。
治療牛癇、目光直視、腹部腫脹,主要採用鳩尾骨和大椎穴,每穴灸三次。
治療羊癇、喜歡瞪眼吐舌,主要採用大椎穴,灸三次。
治療豬癇、喜吐沫,主要採用完骨兩側各一寸處,每穴灸七次。
治療犬癇、手腳蜷縮,主要採用雙手心、足太陽和肋戶,每穴灸一次。
治療雞癇、搖頭反折、易驚自搖,主要採用足諸陽穴,每穴灸三次。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神庭穴和脊俞穴。
徐嗣說:風眩的疾病,起源於心氣不足,胸部積熱。這是因為痰熱互相感應而引發風病。風和心互相干擾會造成悶亂,因此導致風眩。成人稱為癲,兒童稱為癇。這個方法可以治療,萬無一失。在緊急情況下,只需找到灸穴,使用大針進行針刺,無不痊癒。初次治療後立即進行灸療效果最好。從事這個行業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我已經救治了數千人。那些因這種病而去世的人,只是沒有遇到我罷了。
然而,對於兒童癇病來說,並非僅僅是心氣不足。千金方中有風食驚癇三種類型。本草綱目中有陰陽癲慢脾風三種證狀。古方中有三癇丸可以治療兒童一百二十種驚癇。我認為,對於慢性驚厥,使用來復丹;對於急性驚厥,使用三癇丸;對於食癇,使用醒脾丸即可。
治療馬癇、癲病,主要採用金門穴和僕參穴。
治療五種不同類型的目癇、頭痛和鼻塞,主要採用眉衝穴。
治療風癇、熱病、心風、驚悸、霍亂吐痢、伏梁、氣壯如覆杯,主要採用上脘穴和三里穴。
對於癇病的灸療,應首先讓身體虛弱,然後利用虛弱狀態進行灸療。一般不會在身體健康時進行灸療。如果氣息受阻,前後不通暢,可能會導致危險。如果身體不是非常熱,心腹不脹滿,就可以進行灸療。如果出現高熱和脹滿,必須先進行排泄,然後再進行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