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8)
卷四百十七 (8)
1. 風勞
治風勞氣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穴大杼
治風勞食氣。穴大椎
治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穴風門
治風勞。腰脊痛。穴膀胱俞
治風勞。臂肘不仁。穴附分
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穴五里
治風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䯒痛。穴曲泉
治風勞腰痛。穴膀胱俞,關元
治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風勞。穴伏免。灸腦戶五壯。針三分。補之。
治風勞發背癰疽。
用麻繩一條。蠟過從手中指第二節。量至心坎骨截斷。須直伸臂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閉口。量兩吻闊狹以此為則。對灸七壯。神效。
白話文: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咳嗽。胸部有悶壓感。身體發熱且眼睛眩暈。治療穴位為大杼。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影響消化的問題。治療穴位為大椎。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嘔吐、呼吸困難、胸背疼痛、喘息及躺臥不寧。治療穴位為風門。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腰背疼痛。治療穴位為膀胱俞。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手臂和肘部無力。治療穴位為附分。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喜臥、四肢無法活動。治療穴位為五里。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精液流失、身體劇痛、水瀉、下痢帶膿血、生殖器腫脹疼痛。治療穴位為曲泉。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腰痛。治療穴位為膀胱俞、關元。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身體麻木、精神錯亂、膝蓋冰冷、手指關節抽搐、皮膚出現紅疹、腹部脹滿、氣短、頭部沉重。治療穴位為伏兔,同時在腦戶進行五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使用補法。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背部生瘡。
使用一條麻繩,從手中指第二節量到心窩的位置,需伸直手臂並從頸部下方中間通過,繞到後背對齊心窩,再根據嘴巴的寬度調整,對應位置進行七次艾灸,效果神奇。
2. 風痙
治風痙。穴顱囟
治風痙口噤牙疼。頰腫惡寒。舌強不能言。穴大迎
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穴啞門
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穴天衝
治熱痙引骨痛。穴脾俞,膀胱俞
治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穴上關
治寒熱痙反折。穴腎俞,中膂俞,長強
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穴肝俞
治痙上氣失音不能言。穴魚際
治反折。穴腰俞
治角弓反張。穴百會
治脊強反折。穴上髎,腰俞
白話文:
[治療風痙]
治療風痙症狀,取穴於顱囟。
治療風痙導致的口緊閉、牙痛,以及臉頰腫脹、感覺惡寒,還有舌頭僵硬到無法說話,取穴於大迎。
治療寒熱交錯的風痙,以及背脊僵硬彎曲、抽搐,取穴於啞門。
治療癲癇疾病和風痙,牙齦腫脹,易驚嚇,取穴於天衝。
治療因熱引起的痙攣和骨痛,取穴於脾俞和膀胱俞。
治療抽搐時口吐白沫,寒熱交替,痙攣引發骨痛,取穴於上關。
治療寒熱交錯的痙攣和背脊反折,取穴於腎俞、中膂俞、長強。
治療筋肉寒熱痙攣,筋肉緊繃手部互相牽引,取穴於肝俞。
治療痙攣引起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無法說話,取穴於魚際。
治療背脊反折,取穴於腰俞。
治療像角弓一樣背脊反張,取穴於百會。
治療背脊僵硬反折,取穴於上髎、腰俞。
3. 風眩
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穴完骨
治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穴當陽,臨泣
治風眩。穴後頂,玉枕,頷厭
治風眩驚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風汗出腰項急,穴陽谷
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穴承光
治坐如在舟車中。穴申脈
治風頭眩。穴神庭,上星,囟會
治風眩。穴天牖,前頂
治頭目風眩。穴攢竹
王氏云。千金方載。徐嗣之言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與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則是風眩癲癇。本一疾也。不知後人何為折而三之。予因分為三門。且從為之辭。以釋世醫之疑雲。
治醉酒風熱發。兩目眩痛。及治不能飲。煩備嘔吐。穴率谷
治風眩。穴天柱
治風眩。心中恍惚不定。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即得口寸數。便以其繩一頭。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之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數處回發。則灸其近當鼻者。或回發近額亦宜灸。
治諸風眩暈。穴囟會。灸七壯。真頭痛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干泥丸宮。不可以藥愈。夕發旦死。旦發為死。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失絕也。
白話文:
[風眩]
治療風眩導致的頸部疼痛,以及頭部僵硬、發冷發熱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完骨穴。
對於突然失去意識、風眩及鼻塞的情況,針灸的穴位是當陽穴和臨泣穴。
針對風眩的問題,針灸的穴位是後頂穴、玉枕穴和頷厭穴。
治療風眩引發的手腕疼痛,出汗多,腰背緊繃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陽谷穴。
對於風眩導致頭痛、嘔吐和心情煩躁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承光穴。
對於有如坐在搖晃的船車中的感覺,針灸的穴位是申脈穴。
治療風引起的頭部眩暈,針灸的穴位是神庭穴、上星穴和囟會穴。
治療風眩,針灸的穴位是天牖穴和前頂穴。
治療頭部和眼睛風眩,針灸的穴位是攢竹穴。
王氏表示,《千金方》記載徐嗣之的說法,風眩的疾病起源於心氣不足,胸部積聚熱量,痰和熱相互作用產生風。風和心互相干擾導致悶熱和昏亂,因此稱為風眩。成年人稱為癲狂,兒童稱為癇,所以風眩、癲狂和癇原本是一種疾病。不知後來為什麼將其分為三種。我因此將其分為三個類別,並且寫下這些解釋,來解答世間醫生的疑惑。
對於醉酒後因風熱導致的雙眼眩暈疼痛,以及不能飲酒、煩躁和嘔吐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率谷穴。
針對風眩,針灸的穴位是天柱穴。
對於風眩,心臟感覺恍惚不安的症狀。
使用繩子測量口腔寬度,得到口腔的尺寸。再用同一根繩子的一端,測量鼻子兩側的孔徑,得到鼻子的尺寸。將鼻子的尺寸對折,然後在口腔尺寸中找到中點。在頭部髮際線的彎曲處進行針灸,以繩子的端點為基準,在四周前後左右進行針灸。面部朝前,根據年齡的大小,每年針灸三次。必須等到傷口恢復再進行下一次針灸,次數和前一次一樣。如果有多個髮際線彎曲的地方,選擇靠近鼻子的部位進行針灸。或者靠近額頭的髮際線彎曲部位也適合針灸。
針對各種風眩導致的頭暈,針灸的穴位是囟會穴。每次針灸七次。真正的頭痛,其痛感會穿透風府穴,深入腦髓,無法通過藥物治癒。如果是晚上發病,第二天就會死亡;如果是白天發病,當天就會死亡。因為頭部是人的生命之源,氣息消失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4. 風痹
治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穴天井
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穴肩貞
治風痹肘攣。手臂不舉。穴尺澤
治寒熱風痹。項痛背肩急。頭痛。穴消濼
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痛。穴膝關
治痿厥風痹。頭重䪼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熱。四肢不舉。穴附陽
治風痹不仁。穴陽輔,陽關
治風痹。穴委中
治風痹。穴少海
治風濕痹。穴委中,下廉
治冷風濕痹。及治卒病肉痹。不知人。穴環跳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四曰風痹。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而復手足不隨也。醫治當以此求之。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云。
治周身痹大風。穴膈俞二穴。各灸五壯。
白話文:
[風痹]
治療驚悸、抽搐等症狀,以及風痹引起的臂肘疼痛,無法抓握物品,取穴為天井。
針對風痹導致的手臂無法抬舉,肩膀中間熱痛,取穴為肩貞。
治療風痹導致的肘部拘縮,手臂無法抬舉,取穴為尺澤。
處理寒熱交加的風痹,包括頸部疼痛、背部及肩膀緊繃、頭痛,取穴為消濼。
治療風痹引起膝內側疼痛,牽連至脛骨,無法屈伸,同時伴有咽喉疼痛,取穴為膝關。
處理因風痹導致的四肢無力、頭部沉重、眼眶疼痛、大腿根部及腿部疼痛、抽搐、風痹麻木、時有寒熱、四肢無法舉起,取穴為附陽。
針對風痹麻木,取穴為陽輔和陽關。
治療風痹,取穴為委中。
處理風痹,取穴為少海。
治療風濕痹,取穴為委中和下廉。
處理寒冷風濕痹,以及突然發作的肉痹(肌肉失去知覺),取穴為環跳。
岐伯說,中風的大致分類有四種,其中一種是風痹。巢氏認為,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結合會導致痹症,其中風氣較重的是風痹。風痹的表現為全身皮膚疼痛,且手腳不靈活。醫生應根據這些症狀尋找對應的治療方法,迅速使用續命湯,並依循特定的穴位進行灸療。
治療全身風痹,取穴為膈俞兩穴,每個穴位灸五次。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式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