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七 (7)

1. 中風不語

治中風卒失聲。聲噎不出。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針之。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內岐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註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壯。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刺水溝針入四分。次針頰車。令人側臥。張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

治中風不能語。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壯。

治風入臟。使人喑啞。卒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喎僻者。口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灸。隨年壯報之。至三日不瘥。更報之。

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穴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三里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盡風氣。神清為度。其病並依穴針灸或有不愈者。一則不中穴。二則雖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則雖及其分。氣不至出針。四則雖氣至。不明補瀉。故其病或有隨針而卒者。

一則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類是也。二則不明脈候。假令下痢。其脈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針灸者。先須詳審脈候。觀察病證。然後知其刺禁。辨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然後知其病刺之。獲時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

治中風失音。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之會。針入五分。次針手少陰經神門二穴。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針入三分。次針手少陽經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針入三分。次針足少陽經湧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針入五分。如舌急不語。

刺啞門一穴。在後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入二分。如舌緩不語。刺風府一穴在頂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入三分。

白話文:

中風不語

治療中風突然失聲,聲音哽塞發不出聲音。可在大椎穴旁一寸五分處針灸,再刺耳下穴位,留針。

治療風痱導致不能說話,手腳不靈活。根據患者情況,以患者小指內側根部到指尖的長度為準,放在肚臍上方,直對心窩處。以這個長度為基準,在心窩處標記,再在其上標記兩個相同的長度,上標記處開穴,下標記處取穴,將上、下標記處的距離平放於開穴處,使三段距離等長,形成特定圖形(類似某個字),男性取左側,女性取右側。如果手部尺寸不好判斷,則在上標記處標記三個穴位,同時用艾灸,每個穴位灸一百壯,即可痊癒。

治療中風導致口噤,牙關緊閉。刺水溝穴,針深四分;接著刺頰車穴,讓患者側臥,張開口取穴,針深四分,得氣後瀉針。

治療中風不能說話,可在第二或第五椎骨上方灸五十壯。

治療風邪侵入臟腑,導致患者喑啞,突然口眼歪斜,牙關緊閉,舌頭不能轉動,面部歪斜。在口角處橫紋的赤白交界處,左右兩側艾灸,灸的壯數根據患者年齡而定。三天內無效,則增加灸的壯數。

治療中風,氣血阻塞,涎液上湧,不能說話,神志不清,危重的情況。取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三里等七個穴位,左側病症取右側穴位治療,右側病症取左側穴位治療,直到風邪盡除,精神清爽為止。如果針灸治療無效,原因可能有一下幾種:一、穴位不準確;二、雖然穴位準確,但針刺深度不夠;三、針刺深度夠了,但氣血沒有出來;四、氣血出來了,但補瀉方法不對。因此,針刺治療中風,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原因可能有一下幾種:一、不知道針刺禁忌,例如刺中要害部位;二、不清楚脈象,例如患者腹瀉,脈象突然變大,則不能針刺。因此,針灸治療前,必須仔細診察脈象,觀察病症,了解針刺禁忌,辨別經絡穴位的位置遠近,以及氣候、呼吸、深淺、寸法等,然後才能確定是否針刺,才能在恰當的時候治療,從而獲得痊癒。不能單憑一種方法或一種理論來推斷。

治療中風失音,刺任脈天突穴(位於喉結下約一寸處),針深五分;接著刺手少陰經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尺骨端的凹陷處)兩個穴位,針深三分;接著刺手少陽經支溝穴(位於腕後三寸,兩骨之間凹陷處)兩個穴位,針深三分;接著刺足少陽經湧泉穴(位於足心,屈足卷指的凹陷處)兩個穴位,針深五分。如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則刺啞門穴(位於後腦勺正中髮際內約五分處),針深二分;如果舌頭鬆軟不能說話,則刺風府穴(位於後腦勺髮際上約一寸處,大筋內凹陷處),針深三分。

2. 偏風

治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穴列缺。

治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穴下關

治偏風口眼喎。耳中如蟬聲。穴上關

治偏風口面喎。頸項痛。不得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穴完骨

治偏風口喎面腫。穴承漿

治偏風口喎。穴衝陽,地倉

治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唇腫痛。穴迎香

治冷風濕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穴環跳

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痛。又治手不得向頭。穴肩髃(若灸偏風。可七七壯。不宜多)。

治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疹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身難。隱脈風。臂肘細無力。穴曲池

治偏風半身不遂。穴陽陵泉,環跳,曲池

治大風偏枯。半身不遂。穴照海

治偏風。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半身不遂。穴下崑崙,委中

治偏風。穴地倉,承山,上廉,下廉

治手足偏枯。穴陰蹺

治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穴灸百會

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忌右爾。若得此疾後。風藥不宜暫闕。常令身上灸瘡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釋道修養。方能保其無他。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次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說。但按痠疼處灸之。若兩邊灸亦佳。但當自上而下灸之。

治偏枯。手足不能伸。穴刺委中

試效方云。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先師於京師治之。至則以長針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黑。又且膠。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治偏風。宜針下項七處。灸亦得。穴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

治風。腰腳不隨。不能跪起。穴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

白話文:

處理因中風導致的口角歪斜,手腕無力,半身無法自由活動,咳嗽以及手掌感覺發熱,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的情況,可以針對「列缺」穴進行治療。

對於因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下顎關節脫位,可以治療「下關」穴。

處理因中風引起的面部歪斜和耳朵內嗡嗡作響的問題,可以考慮「上關」穴。

對於中風後的面部歪斜、頸部疼痛、無法轉頭、小便顏色赤黃、喉嚨腫痛和臉頰腫脹,可以治療「完骨」穴。

針對中風後的面部歪斜和麪部腫脹,可以治療「承漿」穴。

對於中風後的口角歪斜,可以治療「衝陽」和「地倉」穴。

處理因中風導致的面部瘙癢、浮腫,皮膚像被蟲爬過一樣,或者嘴脣腫痛,可以治療「迎香」穴。

針對因寒冷、濕氣和風邪引起的關節疼痛、風疹,半身無法自由活動,腰部和臀部疼痛難以轉動,可以治療「環跳」穴。

處理因中風導致的半身無法自由活動、熱風引起的皮膚疹子、手臂抽搐緊繃、無法抓握物品、拉弓困難、手臂纖細無力、肌肉骨骼痠痛,也可以治療手部無法觸及頭部,可以治療「肩髃」穴(如果要灸療中風,可以灸七七四十九次,但不宜過多)。

對於中風後的半身無法自由活動,可以治療「陽陵泉」、「環跳」和「曲池」穴。

處理大風病導致的半側身體麻痺,半身無法自由活動,可以治療「照海」穴。

對於中風導致的腰部、腿部、手部和腳部失去知覺,可以治療「上廉」穴。

處理半身無法自由活動,可以治療「崑崙」和「委中」穴。

對於中風,可以治療「地倉」、「承山」、「上廉」和「下廉」穴。

處理手腳麻痺,可以治療「陰蹺」穴。

對於猥腿風、半身無法自由活動和失音,可以灸療「百會」穴。

半身無法自由活動,男性和女性都可能發生,但是男性特別需要注意左側,女性則需注意右側。一旦患上這種疾病,風藥不宜停止使用,保持身體上的灸瘡也是好的。最需要避免的是性生活。如果能像僧侶或道士那樣修養身心,才能確保不會有其他併發症。如果要灸療,應先灸「百會」和「囟會」,接著灸「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和「絕骨」。不必拘泥於傳統經絡理論中的「病在左側灸右側,病在右側灸左側」的說法,只需在感到痠痛的地方進行灸療。如果兩側都灸療效果更佳,但應從上到下進行灸療。

處理手腳麻痺、無法伸展的情況,可以治療「委中」穴。

根據有效的治療經驗,如陝西統帥郭巨濟因中風導致兩根手指粘連在腳底無法伸展。在京師請先師治療,先師用長針深刺「委中」穴,深度達骨卻無痛感,放出一兩升顏色如黑色且黏稠的血液。經過六七次這樣的治療,再服用三個月的藥,病情得到良好恢復。

處理中風,適合針灸以下七個穴位:「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和「下廉」。

處理因風邪導致的腰部和腳部不靈活、無法跪立的情況,可以治療「上髎」、「環跳」、「陽陵泉」和「巨虛下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