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3)
卷四百十七 (3)
1. 中風
穴百會,曲鬢(一作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
治風中藏。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其狀。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將中藏之候。不問風與氣。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壯。日別灸隨年壯。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風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此能灸暴卒。
穴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
集效方云。治風莫如續命防風排風湯之類。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為良。此論亦當。
資生經云。範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
吐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爾後。不覺意思少異於常。心中憒亂。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立效。
凡氣塞涎上不能語。心中風候也。巢氏病源常論之。古方雖謂但得偃臥悶絕汗出者。心中風之候。恐未盡也。范公灸得氣通。蓋灸百會之力。其吐幾一碗。下十行者。豈服金虎丹加膩粉所致耶。
治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以經取之。穴風池
治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穴肝俞
治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穴陰蹺
治卒中風不識人。穴臨泣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穴解谿
治中風善恐。悲笑不休。手痹。穴勞宮
治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頭風耳後痛煩心。足不收失履。口眼喎僻。頭項瘈痛。牙車急。穴內關,完骨
治心中風。語悲泣。穴心俞
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發覺不自覺。或滿口吐沫。心驚。煩健忘。穴百會
治狂易大風。穴崑崙
治風腲腿腳不隨。灸巨虛上廉二穴。各灸三壯。
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穴照海
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藥。穴天井
治青風心風。穴百會
治偏風熱風。穴肩髃
治肝風占喉。其口不能言。穴鼻下人中大椎,肝俞灸五十壯。余處隨年壯(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治心風寒。穴心俞。灸各五十壯。
治心風。穴心俞兩邊各一寸二分。灸各五七壯。
治心風。食脹滿。食不消化。吐血痠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飲。鼻血。目視䀮䀮不明。肩頭脅下痛。小便急。穴肝俞二穴。灸二三百壯。瘥即止。一云灸心俞。
治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穴足大指下橫文。急灸隨年壯立愈。
白話文:
中風
治療中風藏,氣塞涎上不能說話,情況危急者,可以瀉火,效果很快。症狀表現為:感覺心中煩亂,精神不振,或手腳麻木,這是將要中風藏的徵兆。不論是風邪或氣滯,都依次從上到下(所列穴位)每穴灸五壯,每天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春秋季節,經常灸這些穴位可以洩除風氣,體質虛弱易中風的人,這樣可以預防。此法可以治療突發的中風。
治療中風,集效方中記載,治療風證最好的方法是服用續命防風排風湯等方劑,這些藥物可以扶助正氣,但若要急救危急情況,則火艾灸法最佳,此說甚是。
資生經記載:範子默從壬午年五月開始,口眼歪斜,灸聽會等三個穴位就正了。右手腳麻木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個穴位而痊癒。癸未年八月,氣塞涎上,不能說話,服用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液下不去,藥物從鼻孔流出,魂魄飄忽,像掉入江湖一樣,幾乎要死了。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個穴位,氣就通了,吐出約一碗唾液,接著又瀉下十幾行大便,臥床休息半個月後就痊癒了。之後,偶爾覺得精神與平常有些不同,心中煩亂,就灸百會、風池等穴位,效果很好。
本事方記載:十二個穴位是指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依次使用這些穴位,效果很好。
凡是氣塞涎上不能說話的,都是心中風的症狀,巢氏《病源論》也這樣說。古方雖說只要是臥床不起、昏迷、出汗的都是心中風,恐怕並不全面。範公灸治後氣通,大概是百會穴灸的功效,他吐出約一碗唾液,瀉下十幾行大便,難道是服用金虎丹加膩粉所致嗎?
治療大範圍中風,先補後瀉,症狀較輕微者,可以根據經絡取穴。風池穴主治風證。
治療中風導致肢體腫脹,呼吸短促,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吐血,視力模糊,感覺閉塞,取肝俞穴。
治療半身不遂,不能行走,大風暴發,不認識人,臥床驚恐,視物如星,取陰蹺穴。
治療突然中風,不認識人,取臨泣穴。
治療風證導致面部浮腫,面色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困難,抽搐,膝蓋和股部腫脹,抽筋,頭暈頭痛,取解谿穴。
治療中風導致容易恐懼,悲喜無常,手痺,取勞宮穴。
治療中風導致肘關節攣縮,實證則心臟劇烈疼痛,虛證則心煩不安,頭痛耳後痛,煩躁,足部不能收縮,容易丟失鞋子,口眼歪斜,頭頸部抽搐疼痛,牙關緊閉,取內關、完骨穴。
治療心中風,說話哭泣,取心俞穴。
治療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哭泣不止,發病時自己不自覺,或滿口吐沫,心驚,煩躁健忘,取百會穴。
治療狂躁易怒,大風證,取崑崙穴。
治療風濕痺痛,腿腳不靈活,灸巨虛、上廉兩個穴位,每穴灸三壯。
治療大風,昏迷不醒,不知疼痛,視物如星,取照海穴。
治療大風,昏迷不醒,不知疼痛,悲傷,不願接受治療,取天井穴。
治療青風、心風,取百會穴。
治療偏風、熱風,取肩髃穴。
治療肝風導致喉嚨阻塞,不能說話,取鼻下人中、大椎、肝俞穴,灸五十壯,其他穴位依年齡灸(眼睛昏暗的人灸治可以明目,灸二三百壯效果更好)。
治療心風寒,取心俞穴,灸各五十壯。
治療心風,取心俞穴兩邊各一寸二分,灸各五到七壯。
治療心風,飲食脹滿,消化不良,吐血,疼痛,四肢消瘦,不想吃喝,流鼻血,視力模糊,肩頭脅下疼痛,小便急促,取肝俞兩個穴位,灸二三百壯,痊癒即止。也有人說灸心俞穴。
治療突然中風,惡風,心悶,煩躁,想死,取足大拇指下橫紋處,急灸,壯數依年齡而定,很快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