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4)

1. 經脈統論

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於中焦。注手太陰。此榮氣之序也。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

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藏。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然榮衛之行,未始相從,則氣血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經曰: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

針陽者,臥針而刺之。針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針。茲其要妙。榮衛之外,有浮絡者,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異焉。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

氣血之分,故十二經立其常,而十五絡通其變。邪在經則巨刺,邪在絡則繆刺,邪在榮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然後原九針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今於逐脈之下,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

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白話文:

經脈的運行,其氣息最初從中焦開始,流向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接著,手陽明大腸經的氣息流向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然後,足太陰脾經的氣息流向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的氣息再流向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之後,足少陰腎經的氣息流向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最後,手少陽三焦經的氣息流向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的氣息再次回到中焦,並注入手太陰肺經。這是營氣循環的順序。營氣的運行,通常遵循其經脈,環繞全身的長度約為16丈2尺。一天一夜間,營氣可以行走810丈,也就是50圈。

然而,衛氣的運行則不遵循固定的經脈。白天它行走在體表的陽部,夜晚則行走在體內的陰部。當衛氣行走在陽部時,會流經各條經脈;當衛氣行走在陰部時,則會流經五臟六腑。在針刺治療上,必須先觀察衛氣的位置,再根據其位置來進行補瀉的治療。然而,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並非完全同步,因此,氣血的分配也有各自的位置。在同一條脈絡中,有的部位會出現「是動」的症狀,有的部位則會出現「所生病」的症狀。這就是氣血運行的不同表現。《難經》中提到,針刺營氣時不要傷害到衛氣,針刺衛氣時也不要傷害到營氣。

對於陽性病症的針刺治療,應讓病人躺下進行針刺。對於陰性病症的針刺治療,應先按摩使氣散開,然後再進行針刺。這些都是針刺治療中的重要技巧。除了營氣和衛氣之外,還存在著浮絡、經筋和別絡等結構。它們各自的疾病表現不同,因此,針刺治療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難經》中提到,針刺骨骼時不要傷害到筋絡,針刺筋絡時不要傷害到肌肉,針刺肌肉時不要傷害到脈絡,針刺脈絡時不要傷害到皮膚,針刺皮膚時不要傷害到肌肉,針刺肌肉時不要傷害到筋絡,針刺筋絡時不要傷害到骨骼。瞭解這些,就能掌握針刺深度的適宜程度。

根據氣血的分佈,建立了十二經脈的基本框架,並且通過十五絡脈來調節身體的變化。如果邪氣侵入經脈,可以使用巨刺法;如果邪氣侵入絡脈,可以使用繆刺法;如果邪氣侵入營氣,可以調節血液;如果邪氣侵入衛氣,可以調節氣息;如果邪氣侵入筋絡,可以使用劫刺法。之後,再根據九種針具的特性和十二種針刺方法的節奏,明確五種病情的變化規律,審視病變部位,這樣針刺治療的理論基礎就已經掌握了一半。在每條脈絡的下方,都列出了該經脈上的穴位及其相關病證,同時也包括了浮絡和經筋的疾病,共同編寫成一本書籍。

儘管穴位相同,但針刺的深度卻因部位而異,這需要針灸師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

2. 骨度統論

凡用針,當先明骨節。骨節既定,然後分別經絡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為施刺灸。觀病在或淺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脈,是動者治其氣,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絡之血在筋者,以燔針劫刺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之大體也。然身骨本之數,三百六十有五,以應一期之日。

骨節所在,大小長短,廣狹厚薄,或隱或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皆有定體,實刺法之先務也。內經俱載,但有骨穴去處,其骨度之說,徒有其名,未載其法。至於三百六十五之數,因亦泯然。使用針之人,妄意腧穴,不知骨節本原,徒為針灸,未得其法,枉傷肌肉。

良可惜也。今摭自古醫經,有骨度之數,析骨之論,凡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論骨骼,其庶幾矣。故著於篇,以冠針法之首云。

白話文:

[骨度統論]這部分內容的大意是:在進行針灸治療之前,必須先清楚瞭解人體的骨節結構。確定了骨節的位置後,再進一步辨識經絡的分佈,並根據人體比例來計算穴位的具體位置,以便正確地進行針刺和艾灸。治療時要觀察病情的深淺,判斷病變是在皮毛層面、血脈層面,還是氣血失調。對於皮表病變,應調整氣機;對於血脈病變,應調理血行。對於浮絡於筋肉間的瘀血,可以使用燒熱的針頭進行特殊針刺,若瘀血過多就進行放血,若不足則需補充。如果既非過剩也非不足,就依照經絡理論來治療。這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

人體的骨骼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塊,與一年的天數相對應。骨節的大小、長短、寬窄、厚薄,以及是否隱蔽、是否有形態、是否有滑液等,都有一定的規律,這是進行針刺治療前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內經》雖然記載了各個骨節相關的穴位位置,但對於「骨度」的理論只提到了名詞,卻沒有詳細闡述其應用方法。加之對於三百六十五這個數字的含義,也漸漸被遺忘,導致許多針灸師在定位穴位時,往往只能憑藉直覺,忽略了骨節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從而使得針灸技術無法精準到位,甚至可能誤傷肌肉組織。

這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本書從古醫書中摘錄了有關「骨度」的理論和骨骼解析的內容,詳細介紹了三百六十五塊骨骼的相關知識,以骨骼理論作為針灸治療的基礎。本書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篇,放在針灸技術的開篇位置,以期能為學習針灸的人提供一個系統性的骨骼解剖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