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5)

1. 生成數法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在治療寒性疾病的時候,讓氣到達疾病所在的地方,再使用生長、消亡的呼吸次數,讓患者從鼻子呼出氣息,自己會感到溫暖。在治療熱性疾病的時候,讓氣到達疾病所在的地方,再使用生長、消亡的呼吸次數,讓患者從鼻子呼出氣息,口裡吸入氣息,按照患病內臟或器官的數量,自己會感到清爽和涼爽。

2. 手指補瀉法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是也。略備於後。

,動者。如足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凡是補瀉針法,並不一定需要透過呼吸來決定針灸的進退,而是在乎手指的動作。因此,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手法,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下簡要說明:

**動:**動指的是,例如病人腳不能行走,就需要用針伸提。

**退:**退指的是,補瀉針法要出針時,先將針退出一粒豆子大小的距離,然後再留針一段時間,最後才拔出。這就是退針法。

**搓:**搓指的是,要讓病人感覺到熱,針灸手法就像搓線一樣,但不要轉得太緊。治療寒症時,針灸針在體內,也要依照上述搓線手法進行,這就是搓針法。

**進:**進指的是,針灸時如果得不到氣,男性向外,女性向內,以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這就是進針法。

**盤:**盤指的是,針灸時針灸針在穴位內,輕輕盤旋搖動。這就是盤針法。

**搖:**搖指的是,瀉法針灸時,要拔針時必須先搖動,然後再拔出。

,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有準也。

,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白話文:

彈:「彈」指的是在使用針灸療法補益身體時,可以輕輕地用大拇指敲擊針頭,以促進氣血流通。如果是在瀉法(即排泄法)的情況下,則不應使用此法。

捻:「捻」指的是用手轉動針頭,要注意辨別針頭在左右手的方位。左手代表外側,右手代表內側,這一點要記住。

循:「循」指的是在針灸療法中,將針頭插入穴位後,沿著經絡上下移動,以促進氣血流通。經典上說,推動它會讓氣血流通,拉扯它則會停止流通。

捫:「捫」指的是在補法中,用手將穴位緊緊按住,不讓針頭移動。

攝:「攝」指的是當針灸治療時遇到氣血阻滯的情況,可以沿著經絡方向,用大拇指上下切割氣血,使氣血得以流通。

按:「按」指的是在針灸療法中,用手握住針頭,不讓它上下移動,這種動作類似於按壓和切脈的手勢。

爪:「爪」指的是在針灸治療時,使用手指的力量按住穴位,以確保定位的精確性。

切:「切」指的是在準備下針前,要用大拇指在穴位兩側輕輕按壓,讓氣血流通,然後再下針,這樣不會傷害到榮衛(中醫理論中的兩個重要氣血循環系統)。

3. 呼吸補瀉法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獲。候吸引針。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當瀉之時。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故素問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氣血有餘者。當先補陽而後瀉陰。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此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白話文:

補瀉之法

補瀉者,指以呼吸作為針灸治療的依據。

補法,即從衛氣中取氣。 所謂「取」,指從衛氣中獲得氣機。 《素問》中說:「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意思是說,先要摸索、循行經脈,然後用切、散、推、按、彈、弩、爪等手法,使經脈通暢,以達到取氣的目的。

接著「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 意思是說,用針灸手法將氣引向體表,然後閉住神氣,在呼氣盡時將針刺入穴位,靜靜留針,等待氣機到達。如同等待貴賓,不知時光流逝,氣機自然而然地到達,達到補益的效果。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 意思是說,當吸氣時拔針,氣機不會外泄,各自停留在其位置,推動關閉氣門,使神氣停留,大氣留存。因此稱之為補法,就是取其氣而不令其過度外泄。

瀉法,則將氣從榮氣中置入體內,但不用之。 《素問》中說:「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意思是說,在吸氣時將針刺入穴位,避免氣機逆流,靜靜留針,防止邪氣散布。在吸氣時轉動針柄,使氣機到達。當呼氣時拔針,呼氣盡時才離開,大氣都宣泄出來。因此稱為瀉法,就是將氣置入體內而不使用。

當陽氣不足,陰氣血有餘時,應先補陽後瀉陰。 當陰血不足,陽氣有餘時,應先補陰後瀉陽。

通過這樣陰陽調和,榮衛氣血自然流通,這就是針灸治療的重要原則。

4.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干。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云。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然陰日雖遇陽時。刺陰乾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乾是也。陽日雖遇陰時。

刺陽乾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干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大言陰陽,小言夫妻。陰日陰時應刺陰經,陽日陽時應刺陽經。因為陰陽代表氣血,陰日血先於氣,陽日氣先於血。經書說,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然而陰日即使遇上陽時,為何要刺陰經呢?因為陰日血先行動引氣,之後血隨氣進入脈中運行,如同妻子有氣,丈夫跟隨她一樣。所以刺陰經是合乎道理的。陽日即使遇上陰時,為何要刺陽經呢?因為陽日氣先行動引血,之後氣隨血流注於脈外運行,如同丈夫有氣,妻子跟隨他一樣。所以刺陽經是合乎道理的。以上論述,就是如此。

5. 經絡取原法

本經原穴者。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手而納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也。

白話文:

"本經原穴"指的是在經脈上的原始穴位。在使用這些穴位進行治療時,不需要考慮經絡的順序或方向,以及是否適合補益或瀉除。當進行對原穴的針灸治療時,應觀察病人的動作是否能與針感同步,即在施針後病人有反應。在取得「得氣」現象後,不要立即抽出針頭,而應讓針感停留一段時間,直到氣息耗盡再抽出針頭。這是拔取原穴的治療方法。

6. 王海藏拔原法

假令針肝經病。於本經原穴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手太陰之原出於太淵。手少陰之原出於神門。手厥陰之原出於大陵。手太陽之原出於腕骨。手陽明之原出於合谷。手少陽之原出於陽池。足太陰之原出於太白。足少陰之原出於太谿。足厥陰之原出於太衝。足太陽之原出於京骨。足陽明之原出於衝陽。足少陽之原出於丘墟。

凡此十二原穴。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

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嗽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白話文:

假設要針灸治療肝經的病症,在肝經的原穴上針灸一針。如果需要補肝經,也在肝經的原穴上補一針;如果需要瀉肝經,也在肝經的原穴上瀉一針。其他經脈的補瀉方法也以此類推,同樣在各自經脈的原穴上進行補瀉。

手太陰肺經的原穴是太淵,手少陰心經的原穴是神門,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是大陵,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是腕骨,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是合谷,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是陽池,足太陰脾經的原穴是太白,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是太谿,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是太衝,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是京骨,足陽明胃經的原穴是衝陽,足少陽膽經的原穴是丘墟。

這十二個原穴,不適用瀉子補母的方法,虛實皆可使用。因此,五臟六腑有病,都可以在其原穴上進行治療。

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榮穴主治身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咳、寒熱,合穴主治逆氣上衝和腹瀉。

7. 經絡俞穴配合法

五臟六腑。各有井榮俞經合。腑為陽。臟為陰。陽主表。陰主裡。故為陰陽榮衛相合。其中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陰榮丁火。陽榮壬水。陰俞己土。陽俞甲木。陰經辛金。陽經丙火。陰合癸水。陽合戊土。故陰陽俞榮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對刺。手之三陰。始於癸而終於乙。

手之三陽。始於庚而終於戊。足之三陽。始於戊而終於庚。足之三陰。始於乙而終於癸。手之陰陽。陰逆陽順。足之陰陽。陽逆陰順。此陰陽逆順。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五臟六腑與經絡的關係

五臟六腑各有其對應的井、榮、俞、經、合穴。腑屬陽,臟屬陰。陽主外,陰主內。因此,五臟六腑的經絡就形成了陰陽榮衛相合的關係。

其中,陰井為乙木,陽井為庚金;陰榮為丁火,陽榮為壬水;陰俞為己土,陽俞為甲木;陰經為辛金,陽經為丙火;陰合為癸水,陽合為戊土。

由此可見,陰陽俞榮各不相同,但彼此有配對關係,稱為「對刺」。

手三陰經從癸水開始,到乙木結束。

手三陽經從庚金開始,到戊土結束。

足三陽經從戊土開始,到庚金結束。

足三陰經從乙木開始,到癸水結束。

手部陰陽經絡的走向是陰逆陽順,而足部陰陽經絡的走向則是陽逆陰順。

了解陰陽逆順的關係,在中醫治療中至關重要。

8. 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

手太陰肺之經

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手太陽小腸經

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

是動病。齒痛䪼腫。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動脈病症:肺部脹滿,胸部膨脹且喘息咳嗽,缺盆(鎖骨與胸骨間)部位疼痛。嚴重時會雙手交握,視物模糊,被稱為手臂癱瘓。主管肺部。

常見症狀:咳嗽、上氣喘、喘息、呼吸困難、心煩、胸部滿脹、肩臂內側前部疼痛、手掌發熱。氣息過盛,多餘時會感到肩背疼痛、風寒症狀、流汗、中風、小便頻繁且打哈欠。若氣血虛弱,會導致肩背疼痛、呼吸困難、氣短、尿色改變、突然失禁。

【手太陽小腸經】

動脈病症:咽喉痛、頦部腫脹、難以轉頭看後方。肩膀似脫臼、臂部似折斷。主管體液。

常見症狀:耳鳴、眼黃、頰部與頦部腫脹、頸部、肩膀、臂部後側疼痛。

【手陽明大腸經】

動脈病症:牙齒疼痛、腫脹。主管津液。

常見症狀:眼黃、口乾、鼻塞出血、喉嚨炎、肩前臂部疼痛、大拇指和次拇指疼痛且不能正常使用。氣息過盛時,脈絡所經過的部位會產生熱腫現象。氣血虛弱時,會出現寒冷震顫,不能恢復正常。

足厥陰肝之經

是動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粗脫色。主肝。

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足少陽膽之經

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頭痛。角頷腫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卒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陰腎之經

是動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主腎。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動脈病症:腰部疼痛,無法彎曲或直立。男性可能出現睪丸腫大或疼痛(疝),女性則可能有小腹脹痛。病情嚴重時,可能出現咽喉乾燥、臉部皮膚粗糙、顏色改變等症狀。此經與肝相關。

常見疾病:胸部脹滿,嘔吐逆氣,腹瀉不止,狐疝,尿失禁或排尿困難。

【足少陽膽經】

動脈病症:口中感到苦澀,經常嘆息,右側腹部疼痛,翻身困難。病情嚴重時,臉部可能呈現暗黃色,全身無光澤,腳外側發熱,這是典型的熱盛於陽的表現。此經與骨關節相關。

常見疾病:頭痛,額頭和頦部腫痛,眼睛疼痛,胸部脹滿,腋下突然腫大,喉結附近的腫瘤,多汗、發冷、發燒、癲癇,胸部、兩側肋骨、大腿、膝蓋、小腿外側、腳踝前方等部位疼痛,無法使用小指和次指。

【足少陰腎經】

動脈病症:饑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像煤炭一樣黑,咳嗽或吐痰時有血,呼吸急促,坐著時想站立,眼睛模糊,看不到東西,心感空虛,好像在飢餓狀態。氣息不足時,會經常感到恐懼,心神不安,就像有人要捉住自己一樣。這是腎經的特徵。此經與腎臟相關。

常見疾病:食慾不振,面色黯黑,咳嗽帶血,飲水時有咳血現象,呼吸困難,坐下時有想要起身的傾向,眼睛模糊,好像看不到東西,心中感覺空虛,像在飢餓時的狀態。氣血不足時,容易感到恐懼,心神不安。這些都是腎經的表現。

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少陰心之經

是動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

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主脈。

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

足太陽膀胱經

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似結。腨似裂。是謂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白話文:

疾病症狀包括:口感灼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喉嚨乾燥及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腸道出血,背部、大腿後側疼痛,疲倦易睡,腳底熱且疼痛。

  • 手少陰心經所涉及的病症: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與手臂的麻痺和心臟相關。

  • 手厥陰心包絡經所涉及的病症:手心熱,肘部和手臂緊繃,腋下腫脹。病情嚴重時,胸部、四肢會感到脹滿,心中震盪,臉色紅潤,眼睛黃色,表現為持續不斷的喜悅和笑聲。這與脈搏相關。

  • 足太陽膀胱經所涉及的病症:頭痛,眼睛似乎要掉下來,背部疼痛,腰部似乎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結塊,小腿肌肉撕裂。這是足踝的麻痺現象。這與筋肉相關。

  • 所有膀胱經所涉及的病症:痔瘡,瘧疾,精神狂躁或癲狂疾病,頭部、額頭疼痛,眼睛黃色,流鼻血。脖子、背部、腰部、臀部、小腿和腳都可能感到疼痛。無法使用小指。

足陽明胃之經

是動病。悽悽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主血。

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項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免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肌。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手少陽三焦經

是動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主氣。

所生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足陽明胃之經

這是屬於動病。患者會感到寒冷、發抖,而且不停地呻吟、打嗝。臉色發黑,病情嚴重時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地跳起來,想要活動卻又獨自關起門窗待在屋裡。更嚴重的情況下,會跑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就跑,腹部發出鼓響,並且腹脹,這就是所謂的「骭厥」。這個經絡主管血液。

這個經絡所生的病症包括:狂躁、瘧疾、溫病、淫病、汗出、鼻出血、口歪、唇腫、頸項腫脹、喉嚨阻塞、腹部積水腫脹、膝蓋和臏骨疼痛,疼痛會沿著胸部、乳房、氣管、大腿、小腿外側、腳背蔓延至腳趾,其中食指無法使用。如果氣盛,則身體前面都會感到發熱,多餘的氣會積聚在胃部,導致飯量大、肌肉健壯、小便顏色發黃。如果氣不足,則身體前面會感到寒冷,胃部寒冷,就會導致腹脹。

手少陽三焦經

這是屬於動病。患者會出現耳聾、頭昏沉、喉嚨腫痛、喉嚨阻塞等症狀。這個經絡主管氣。

這個經絡所生的病症包括:汗出、眼角疼痛、面頰腫脹、耳後、肩膀、胳膊肘、手臂外側疼痛,無名指和小指無法使用。

足太陰脾之經

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白話文:

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時,會有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噁心想吐、胃部和腹部疼痛、容易打嗝等症狀;排便或放屁後,這些不適感就會減輕一些,但全身還是感到沈重。此外,它還掌管著脾胃的功能。

如果因為疾病而影響到這條經脈,可能會導致舌頭底部疼痛、四肢無力、吞嚥困難、心情煩躁、胸悶、胃部劇烈疼痛、寒冷性瘧疾、拉肚子、小便阻塞、黃疸、無法躺平睡覺、勉強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部浮腫、腳底的大拇指失去功能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