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5)

1. 生成數法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2. 手指補瀉法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是也。略備於後。

,動者。如足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也。

,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有準也。

,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3. 呼吸補瀉法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獲。候吸引針。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當瀉之時。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故素問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氣血有餘者。當先補陽而後瀉陰。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此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4.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干。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云。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然陰日雖遇陽時。刺陰乾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乾是也。陽日雖遇陰時。

刺陽乾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干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5. 經絡取原法

本經原穴者。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手而納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也。

6. 王海藏拔原法

假令針肝經病。於本經原穴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手太陰之原出於太淵。手少陰之原出於神門。手厥陰之原出於大陵。手太陽之原出於腕骨。手陽明之原出於合谷。手少陽之原出於陽池。足太陰之原出於太白。足少陰之原出於太谿。足厥陰之原出於太衝。足太陽之原出於京骨。足陽明之原出於衝陽。足少陽之原出於丘墟。

凡此十二原穴。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

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嗽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7. 經絡俞穴配合法

五臟六腑。各有井榮俞經合。腑為陽。臟為陰。陽主表。陰主裡。故為陰陽榮衛相合。其中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陰榮丁火。陽榮壬水。陰俞己土。陽俞甲木。陰經辛金。陽經丙火。陰合癸水。陽合戊土。故陰陽俞榮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對刺。手之三陰。始於癸而終於乙。

手之三陽。始於庚而終於戊。足之三陽。始於戊而終於庚。足之三陰。始於乙而終於癸。手之陰陽。陰逆陽順。足之陰陽。陽逆陰順。此陰陽逆順。不可不知也。

8. 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

手太陰肺之經

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手太陽小腸經

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

是動病。齒痛䪼腫。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足厥陰肝之經

是動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粗脫色。主肝。

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足少陽膽之經

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頭痛。角頷腫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卒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陰腎之經

是動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主腎。

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少陰心之經

是動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

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主脈。

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

足太陽膀胱經

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似結。腨似裂。是謂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陽明胃之經

是動病。悽悽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主血。

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項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免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肌。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手少陽三焦經

是動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主氣。

所生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太陰脾之經

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