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5)
卷四百十一 (5)
1. 生成數法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在需要進行冷補治療的時候,當氣已到達病患處,再使用特定的呼吸調整方式,讓病人從鼻子吸氣,病人會自己感覺到有熱感。當要進行熱瀉治療的時候,同樣當氣已到達病患處,再使用同樣的呼吸調整方式,但這次讓病人從鼻子呼氣,嘴巴吸氣。根據病人患病的臟腑部位,病人會自行感受到清涼的感覺。
這段文字是在描述一種中醫治療方法,通過調整呼吸的方式來配合治療,使病人能自行感知到治療效果。
2. 手指補瀉法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是也。略備於後。
動,動者。如足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也。
彈,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有準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白話文:
[手指補瀉法]
經典中提到,進行補瀉療法時,並不一定需依賴呼吸的吐納,關鍵其實在於如何運用手指。具體來說,就是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這些技巧。以下詳細解釋:
動,指的是當患者行動不便時,醫生可將針伸提,以達到治療效果。
退,在補瀉準備拔針時,先將針略微後退約一豆粒的距離,再停留片刻,最後才將針完全拔出。
搓,當需要讓患者感到溫熱感,就像搓線那樣輕輕搓動針身,但不要太用力,這能治療寒症,且針入肌膚的方式與先前相同。
進,如果針刺未能感受到氣感,或根據男女、季節的不同,進針的深淺會有所差異,這就是進的概念。
盤,像在穴位內輕輕搖動針身,類似在盤繞針腹部的動作。
搖,在瀉法時,必須搖動針身再拔出。
彈,補法時,可用大拇指的指甲輕彈針身,促使氣血加速流動;瀉法時則不宜使用。
捻,即用手捻轉針身,要辨明左右方向,左代表外,右代表內,必須謹記。
循,在穴位及經絡處下針後,用手沿著上下循行,以促進氣血流通。正如古籍所言:「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補法時,可用手輕輕封住穴位。
攝,若下針後氣感滯塞,可沿著經絡走向,用大拇指的指甲切劃,以助氣血暢通。
按,指在針身不進不退的情況下,用手指固定針身,如同按壓切斷一樣。
爪,下針時,手指需用力按在穴位上,以確保位置的精確。
切,在下針前,先用大拇指的指甲在穴位兩側切劃,讓氣血分散,然後再下針,如此不會損傷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
3. 呼吸補瀉法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獲。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當瀉之時,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故素問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氣血有餘者,當先補陽而後瀉陰。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此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白話文:
[呼吸補瀉法]
補瀉法是以呼吸的出氣與吸氣作為依據的治療方式。在施行補法的時候,會從人體的防禦系統抽取能量。"取"這個字,指的是能量的存在。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必須先輕柔地按摩,再慢慢散開,進一步推壓,然後點擊,最後深入肌膚,打通穴道,向外拉開穴口,讓精神集中於此。在呼氣結束時插入針灸針,保持安靜並長時間保留針灸針,等待氣息到達穴位。就像在等待貴客一樣,不覺天色已晚。當氣息達到穴位,恰到好處的獲得能量。等到吸氣時拔針,防止氣息外洩。
讓氣息停留在穴位,關上穴口,使精神與氣息保存。讓大量氣息留在體內,因此我們稱這種方法為「補」。這是抽取體內氣息,但不讓氣息過度流失的方式。在使用瀉法時,會把血液中的氣息置放一旁,不使用它們。所以《黃帝內經》說,吸氣時插針,不要讓氣息受到幹擾。保持安靜並長時間保留針灸針,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灸針,以獲得氣息為目標。等到呼氣時拔針,呼氣完畢才離開,讓大量氣息排出體外,我們稱這種方法為「瀉」。瀉法是把血液中的氣息置放一旁,不使用它們。
如果體內陽氣不足,而陰氣和血液過多,應該先補充陽氣,然後再瀉掉陰氣。相反,如果陰氣和血液不足,而陽氣過多,應先補充陰氣,然後再瀉掉陽氣。這樣可以使陰陽調和,自然促進血液和氣息的循環。這就是針灸的關鍵所在。
4.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干。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云。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然陰日雖遇陽時。刺陰乾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乾是也。陽日雖遇陰時。
刺陽乾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干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夫妻配合】
大的方面來說是陰陽,小的方面講就是夫妻。在陰日陰時應該針刺陰經,陽日陽時則應針刺陽經。所以陰陽實際上指的是氣血。陰日時,血的運行先於氣;陽日時,則是氣的運行先於血。古籍記載,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然而即使在陰日遇到陽時,爲何仍要針刺陰經呢?因爲陰日時,血會先行引導氣,然後隨著血進入脈中運行。這就像妻子有了氣,丈夫去跟隨她一樣,所以這時針刺的是陰經。同樣地,即使在陽日遇到陰時,爲何還要針刺陽經呢?因爲在陽日時,氣會先行引導血,然後隨著氣在脈外流動運行。這就像丈夫有了氣,妻子去跟隨他一樣,所以這時針刺的是陽經。這樣的理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就是古代中醫理論中關於陰陽與夫妻配合的論述。
5. 經絡取原法
本經原穴者。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手而納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也。
白話文:
[經絡取原法]:在使用本經上的原穴時,不需考慮經絡的順逆、子母補瀉等原則。當要針刺原穴時,先診斷並確認動作反應後再下針。在患者吸氣時,針感就會出現,此時不要將針拔出。針應停留一段時間,直到氣感消失才將針取出,這就是所謂的拔原之法。
簡單來說,就是在治療時,選擇該經脈的原穴進行針刺,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針感操作,以及確定針感消失後再拔針的一種方法。
6. 王海藏拔原法
假令針肝經病。於本經原穴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手太陰之原出於太淵。手少陰之原出於神門。手厥陰之原出於大陵。手太陽之原出於腕骨。手陽明之原出於合谷。手少陽之原出於陽池。足太陰之原出於太白。足少陰之原出於太谿。足厥陰之原出於太衝。足太陽之原出於京骨。足陽明之原出於衝陽。足少陽之原出於丘墟。
凡此十二原穴。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
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嗽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白話文:
如果要針灸治療肝經的疾病,就在肝經的原穴上針灸一針。如果是補肝經,同樣在肝經的原穴上補一針;如果是瀉肝經,同樣在肝經的原穴上瀉一針。對於其他經絡的補瀉,針灸完畢後,依照這個例子,同樣在各經絡的原穴上進行補瀉。
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在太淵,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在神門,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在大陵,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在腕骨,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在合谷,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在陽池。足太陰脾經的原穴在太白,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在太谿,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在太衝,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在京骨,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在衝陽,足少陽膽經的原穴在丘墟。
以上這十二個原穴,並非用瀉子補母的方法,虛證實證都可使用。所以五臟六腑有病,都可以取用相應的原穴來治療。
井穴主要治療心下滿,榮穴主要治療身熱,俞穴主要治療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要治療喘咳寒熱,合穴主要治療逆氣和泄瀉。
7. 經絡俞穴配合法
五臟六腑。各有井榮俞經合。腑為陽。臟為陰。陽主表。陰主裡。故為陰陽榮衛相合。其中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陰榮丁火。陽榮壬水。陰俞己土。陽俞甲木。陰經辛金。陽經丙火。陰合癸水。陽合戊土。故陰陽俞榮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對刺。手之三陰。始於癸而終於乙。
手之三陽。始於庚而終於戊。足之三陽。始於戊而終於庚。足之三陰。始於乙而終於癸。手之陰陽。陰逆陽順。足之陰陽。陽逆陰順。此陰陽逆順。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經絡俞穴配合法】
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各自對應著井、榮、俞、經、合等特定的穴位。腑屬於陽性,臟則屬於陰性。陽性主管外表,陰性主管內在,因此形成陰陽兩種氣血的相互配合。其中,陰井對應的是乙木,陽井對應庚金;陰榮對應丁火,陽榮對應壬水;陰俞對應己土,陽俞對應甲木;陰經對應辛金,陽經對應丙火;陰合對應癸水,陽合對應戊土。由此可見,陰陽兩種屬性的俞、榮穴位各有不同。有一種配穴的方法,被稱為「對刺」。
在手部的三個陰脈,其起點是癸,終點是乙。
在手部的三個陽脈,其起點是庚,終點是戊。
在腳部的三個陽脈,其起點是戊,終點是庚。
在腳部的三個陰脈,其起點是乙,終點是癸。
在手部,陰脈和陽脈的流向相反,即陰脈逆向流動,陽脈順向流動。
在腳部,陽脈和陰脈的流向相反,即陽脈逆向流動,陰脈順向流動。
這些關於陰陽脈絡的流向,我們必須清楚瞭解。
8. 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
手太陰肺之經
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手太陽小腸經
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
是動病。齒痛䪼腫。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足厥陰肝之經
是動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粗脫色。主肝。
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足少陽膽之經
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頭痛。角頷腫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卒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陰腎之經
是動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主腎。
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少陰心之經
是動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
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主脈。
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
足太陽膀胱經
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似結。腨似裂。是謂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陽明胃之經
是動病。悽悽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主血。
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項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免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肌。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手少陽三焦經
是動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主氣。
所生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太陰脾之經
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疾病]
動態病症:肺部腫脹,呼吸困難伴隨喘咳,鎖骨上方區域疼痛,嚴重時雙手交叉,視線模糊,稱為臂厥,主要影響肺部。
可能引發的疾病:咳嗽、呼吸困難、喘息、乾渴、心情煩躁、胸部滿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熱感。如果氣力過剩,可能導致肩背疼痛、畏寒、多汗、中風、頻尿且尿量少。氣力虛弱時,則會出現肩背痛、呼吸短促、尿色改變。
[手太陽小腸經疾病]
動態病症:咽喉疼痛、頜下腫脹、難以轉頭、肩膀像被拉扯、手臂像要斷裂,主要控制體液。
可能引發的疾病:耳鳴、眼睛泛黃、臉頰和頜下腫脹、脖子、肩膀、手臂、手肘外側及後方疼痛。
[手陽明大腸經疾病]
動態病症:牙痛、牙齦腫脹,主要控制津液。
可能引發的疾病:眼睛泛黃、口乾、鼻出血、喉嚨疼痛、肩膀前方和手臂疼痛、拇指和食指疼痛無法使用。氣力過剩時,沿著脈絡路徑的部位會熱脹。氣力虛弱時,會感到寒冷並伴隨顫抖。
[足厥陰肝經疾病]
動態病症:腰部疼痛到無法前後彎腰、男性疝氣、女性下腹部腫脹,嚴重時咽喉乾燥、面色憔悴,主要影響肝臟。
可能引發的疾病:胸部滿悶、噁心嘔吐、水瀉不止、疝氣、尿失禁、排尿困難。
[足少陽膽經疾病]
動態病症:口苦、常歎息、心脅疼痛、無法翻身,嚴重時臉色灰暗、皮膚失去光澤、腳外側異常發熱,這是陽厥的表現,主要影響骨骼。
可能引發的疾病:頭痛、頜下腫痛、眼尾疼痛、鎖骨上方腫痛、腋下突然腫脹、淋巴結腫大、出汗、發冷、瘧疾、胸脅肋髀膝外側至腳踝前部以及各個關節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活動受限。
[足少陰腎經疾病]
動態病症:即使飢餓卻不想吃飯、面色如碳般黑暗、咳嗽時有血絲、呼吸急促、坐下時想站起、視線模糊,心臟懸空如飢餓狀態,氣力不足時容易感到恐懼,心悸如有人追捕,這稱為骨厥,主要影響腎臟。
可能引發的疾病:口熱舌乾、咽喉腫脹、上氣、咽喉乾燥疼痛、心情煩躁、心痛、黃疸、腸炎、脊柱和大腿內側後方疼痛、四肢無力、嗜睡、腳底熱痛。
[手少陰心經疾病]
動態病症: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稱為臂厥,主要影響心臟。
可能引發的疾病:眼睛泛黃、脅痛、手臂內側後方疼痛、手掌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疾病]
動態病症:手心熱、手肘和手臂緊繃、腋下腫脹,嚴重時胸部脅肋脹滿、心跳加速、面色紅潤、眼睛泛黃、喜笑不停,主要影響脈絡。
可能引發的疾病: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熱。
[足太陽膀胱經疾病]
動態病症:頭痛、眼睛感覺要脫落、脖子僵硬、脊椎疼痛、腰部像要斷裂、大腿難以彎曲、小腿肌肉緊繃、腳跟像要裂開,這稱為踝厥,主要影響筋絡。
可能引發的疾病:痔瘡、瘧疾、精神疾病、頭頂痛、眼睛泛黃、流淚、鼻塞出血、脖子、背部、腰部、臀部、小腿、腳跟、腳踝、腳掌痛,小指無法使用。
[足陽明胃經疾病]
動態病症:全身寒顫、常呻吟打哈欠、面色暗沉,病發時厭惡人羣和火光,聽到木頭聲就驚慌,想要獨自關門窗,嚴重時在高處唱歌、脫衣奔跑、肚子咕嚕叫脹氣,這稱為骭厥,主要影響血液。
可能引發的疾病:精神錯亂、瘧疾、溫熱疾病、多汗、鼻塞出血、嘴角歪斜、脖子腫脹、喉嚨堵塞、腹部水腫、膝蓋腫痛、胸部、乳房、氣海、大腿、小腿外側、腳掌痛,中指無法使用。氣力過剩時,身體前側都會熱,胃部過剩會食慾旺盛、尿色黃。氣力虛弱時,身體前側都會寒冷,胃部寒冷會脹氣。
[手少陽三焦經疾病]
動態病症:耳鳴、混亂不清、咽喉腫脹、喉嚨堵塞,主要控制氣。
可能引發的疾病:出汗、眼尾痛、臉頰腫脹、耳朵後方、肩膀、手臂、手肘外側都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使用。
[足太陰脾經疾病]
動態病症:舌根僵硬、進食後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易打嗝,排便後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全身沉重,主要影響脾臟。
可能引發的疾病:舌根痛、身體無法自由移動、食物不易下嚥、心情煩躁、心下急痛、寒性瘧疾、腹瀉、水腫、黃疸、無法躺下、站立困難、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腳踝足大趾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