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3)
卷四百十 (3)
1. 論下針分寸
夫言氣實者熱,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針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以豆,補瀉之理也。又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捏取穴,置針於榮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捏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針下之入。人榮至徐,衛至疾,得氣如有魚食鉤,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經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多,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是為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慾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久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真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魂。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勞,勿刺大飽,勿刺大飢,勿刺大渴,勿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白話文:
對於「氣實」的情況,表現為熱症;「氣虛」則呈現寒症。在治療「氣實」時,用右手拿針,左手輕揉針孔,幫助釋放過剩的氣。治療「氣虛」時,左手封住針孔,以儲存氣力。補或瀉的時機,需配合氣的運作,就像針眼能容納一粒豆子般精準,這是針灸補瀉的基本原理。
另一種方式,虛證應慢慢進針快速出針,實證則快速進針慢慢出針。慢就是瀉,快就是補。下針時,先找到穴位,將針放置在正確位置,等待36秒。
左手固定穴位,確保位置不變,右手持針,像天體運轉般旋轉。36秒後確定針的位置,右手專注捻針,左手固定穴位,力度可達五兩,感受針是否在轉動,再慢慢下針。如果感覺疼痛,可減輕到二兩的力道。如果沒有感覺,就繼續下針。人體營氣流動緩慢,衛氣則迅速。當針感如魚咬鉤,代表已接觸到病氣,依病情調整力道。
當針感出現,準備拔針時,子午時分緩慢抽出,讓病氣連綿不斷,這叫做「徐」。這樣可以引出更多病氣,不補充新氣,叫做「瀉」。
下針時,慢慢進針,保持穩定。下針前,要確保針握得穩固,不要在剛吃完飯或空腹時針灸。患者來診時,無論是步行或坐車,都應先休息,讓心神平靜,氣脈穩定,才能下針。
針灸時,要全神貫注,觀察真氣運行,不能隨意移動針。針入一分,就能感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能感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能感知氣的順逆。針灸皮毛時,避免傷及肌肉;針灸肌肉時,避免傷及筋脈;針灸筋脈時,避免傷及骨髓;針灸骨髓時,避免傷及絡脈。
東方的甲乙屬木,主掌筋膜;南方的丙丁屬火,主掌血脈;西方的庚辛屬金,主掌皮毛;北方的壬癸屬水,主掌骨髓;中央的戊己屬土,主掌肌肉。針灸不慎傷及筋膜,會使人精神恍惚;傷及血脈,會讓人煩躁不安;傷及皮毛,會導致上氣不接下氣;傷及骨髓,會使人失去意志;傷及肌肉,會讓人四肢無法活動。
針灸不慎傷及心臟、肝臟、腎臟、肺部、脾臟或膽囊,會在不同時間內致命。
另外,不要在人極度醉酒、極度憤怒、極度勞累、極度飽食、極度飢餓、極度口渴或極度驚嚇時進行針灸,這是古人的嚴肅告誡。
2. 氣血問答
黃帝問曰:十二經中,氣血多少,可得聞乎?岐伯對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經水應十二經脈也。溪谷遠近深淺,氣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針灸,各調其氣血,合而刺之,補虛瀉實,皆須盡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陰經,少氣多血。心,手少陰經,少血多氣。脾,足太陰經,少血多氣。肺,手太陰經,少血多氣。腎,足少陽經,少血多氣。膽,足少陰經,少血多氣。小腸,手太陽經,多血少氣。胃,足陽明經,多血多氣。大腸,手陽明經,多血多氣。膀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心包絡,手厥陰經,多血少氣。三焦,手少陽經,多氣少血。
視其部中浮絡,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風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寒熱也。感虛則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骨消筋緩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在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各經的氣血有多少,可以告訴我嗎?」岐伯回答說:「那些可以衡量的,是根據一般的標準來定的,以經脈中的血液量來對應十二條經脈。各經脈所在的部位、深度不同,所以氣血的量也會有所不同。在治療上,使用針灸的方法,調整各經脈的氣血,結合使用,補充虛弱的部分,排泄過盛的部分,都需要對各個部位有深入的瞭解。
肝臟對應的足厥陰經,氣少血多;心臟對應的手少陰經,血少氣多;脾臟對應的足太陰經,血少氣多;肺臟對應的手太陰經,血少氣多;腎臟對應的足少陽經,血少氣多;膽囊對應的足少陰經,血少氣多;小腸對應的手太陽經,血多氣少;胃對應的足陽明經,血多氣多;大腸對應的手陽明經,血多氣多;膀胱對應的足太陽經,血多氣少;心包絡對應的手厥陰經,血多氣少;三焦對應的手少陽經,氣多血少。
觀察各經脈中的浮絡,如果顏色偏青,表示有疼痛;偏黑,表示有風濕痹症;偏黃或紅,表示有熱症;偏白,表示有寒症。當這五種顏色都出現時,表示有寒熱交錯的情況。若感受到虛弱,會在筋骨間停留。寒氣多,會導致筋肉抽搐和骨骼疼痛;熱氣多,會導致骨骼消耗和筋肉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