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2)
卷四百十 (2)
1. 論虛實補瀉
夫能知迎隨之理,可令調氣。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
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又云: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榮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討論虛實補瀉]
如果能夠理解「迎隨」的原則,就能妥善調節氣血。調節氣血的方法,必然要從陰陽理論出發。所謂的「迎隨」,就是理解人體營氣與衛氣的運行,以及經脈的循環。根據氣血的順逆來進行調節,因此稱為「迎隨」。調節氣血必須從陰陽角度考慮,因為要了解身體的內外和表裏,根據陰陽來調整,所以說,調節氣血的方法必然在於陰陽。
使用針灸時,必須清楚穴位位置,根據虛實來補或瀉,施針力度需適應肌膚的堅硬或柔軟,以達到鬆緊適中的效果。
營氣與衛氣要經常保持流通,不要違背自然法則。因此古籍有言:虛弱的狀態就應補充,過盛的狀態就要減輕,若既非虛弱也非過盛,就按照經絡來調節。虛弱的情況下,應補充其相生的臟腑;過盛的情況下,應減輕其相生的臟腑。應先補充再減輕。若既非虛弱也非過盛,按照經絡來調節,意即這是經絡本身產生的問題,並未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應該直接調理該經絡,所以說,按照經絡來調節。
另外,針刺營脈時,不能傷害到衛脈;針刺衛脈時,也不能傷害到營脈。對於陽性部位,應躺下針刺;對於陰性部位,先用左手按摩針刺的營穴或俞穴,等到氣散開再針刺,這樣做可以確保針刺營脈時不會傷害到衛脈,針刺衛脈時不會傷害到營脈。
還有一種說法,東方過盛,西方就虛弱,應減輕南方,補充北方,這代表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過盛時,金應來平衡;土過盛時,木應來平衡;金過盛時,火應來平衡;水過盛時,土應來平衡。東方代表肝,表示肝過盛;西方代表肺,表示肺虛弱。減輕南方,補充北方,南方屬火,火是木的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水能剋制火,子能讓母更強壯,母能讓子更虛弱,所以要減輕火,補充水,目的是讓金無法平衡木。經典中提到,如果連虛弱都無法治療,更別提其他的了,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