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9)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29)

1. 明堂應驗小兒灸穴

(附論)

夫小兒之患詳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是生後傷風。動發無時。寒溫各異。且據諸家方論。醫藥多門。藥既無痊。全憑灸法。散在諸經。文繁至甚。其說不同。既點穴以差訛。則治病全然繆。按諸家明堂之內。精選到小兒應驗七十餘穴。並是曾經使用累驗神功。今錄於後。

白話文:

(附論)

對於兒童的疾病,其病因詳盡且複雜深奧,他們默默承受著病痛,自己卻無法表達。有的疾病是在母胎中就已形成,有的則是出生後因受到風寒所導致。這些疾病的爆發沒有固定時間,病情表現也隨著冷熱變化而有所不同。根據各家醫學典籍的記載,醫藥治療方法繁多。然而,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得完全依賴灸療。相關灸療穴位的資訊散落在各種經典中,內容繁瑣且眾說紛紜。一旦灸穴位置有誤,則整個治療過程就會產生偏差。經過查閱各家的「明堂圖」,精心挑選出七十多個對兒童疾病有顯著療效的穴位,這些穴位都經過反覆實踐證明具有神奇療效。現在,我將這些穴位整理記錄如下。

(注:「明堂圖」是古代中國醫學中的一種人體解剖圖,用來指示針灸和灸療的穴位位置。)

2. 正人形第一

頂上旋毛中(及耳後青絡脈。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驚癇。先驚悸啼叫。後乃發也)。

鼻柱上髮際(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

尺澤二穴(在肘中橫文約上動脈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緩驚風)。

手大指次指間(後一寸五分陷者中。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皆俱赤)。

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囟門不合。灸瘡未發。囟門先合)。

中衝穴(在中指甲後一分。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

白話文:

【正人形第一】

  • 對於小孩有驚癇的症狀,即先出現驚嚇、焦慮並哭泣,之後才發作的情況,可於頭頂的旋毛中心,以及耳朵後方的青色血管處,各灸三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用來治療小兒驚癇。

  • 對於小孩有風癇的症狀,即先出現彎曲手指像在數東西,然後才發作的情況,可在鼻子上方的髮際中間位置,灸三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用來治療小兒風癇。

  • 對於小孩有緩性驚風的症狀,可在肘部中間的橫紋和動脈交會處,左右兩側各灸一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用來治療小兒緩性驚風。

  • 對於小孩在二三歲時,突然雙眼大小都變紅的症狀,可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後方約一寸五分的凹陷處,左右兩側各灸三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用來治療此症狀。

  • 對於小孩囟門未能閉合的問題,可在肚臍上方和下方各五分的位置,兩個穴位各灸三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此法能在灸瘡尚未形成前,使囟門先閉合。

  • 對於小孩夜間啼哭,一到天亮就停止的情況,可在中指指甲後緣約一分處的中衝穴,灸一壯,艾炷的大小約為小麥粒般,用來治療小兒夜啼。

3. 正人形第二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

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豬癇。病如屍厥。口噦吐沫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至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

屈肘橫文中上三分。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睡中驚。目不合。

勞宮二穴。在手心中。以無名指屈指頭勞宮著處是也。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口有瘡蝕。齦爛臭穢氣衝人。

手少陰(在掌後去腕半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雞癇善驚。及掣自搖)。

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灸各一壯。炷中如小麥大。治小兒瘧久不愈)。

白話文: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治療方式為施灸三次,每次的艾炷大小如同小麥粒。主要用來治療小兒喉嚨中有鳴音,吞嚥母乳困難的情況。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同樣施灸三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於治療小兒的豬癇病症,症狀類似屍厥,口吐泡沫。此病被視為小兒的惡疾,在呼吸之間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往往來不及尋求醫生診治。有句古諺說:「國無良醫,枉死者半」。

【屈肘橫紋穴】在彎曲手肘時出現的橫紋上方三分之處,施灸一次,艾炷大小如同小麥粒。可用來治療小兒在睡夢中受驚,眼睛無法閉合。

【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找到無名指彎曲時指尖所對應的位置即是。兩側各施灸一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於治療小兒口腔潰瘍,牙齦腐爛,口氣臭穢。

【手少陰穴】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約半寸的凹陷處。施灸三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於治療小兒雞癇,容易受驚,以及無意識的搖晃。

【內庭穴】位於腳大拇指與次趾之間的凹陷處。雙腳各施灸一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於治療小兒長期未愈的瘧疾。

4. 正人形第三

鼻上入髮際三分。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身強。角弓反張。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

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轉更胸起高也。凡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則十患不愈一二也)。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者中。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疳瘡)。

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秋深冷痢不止)。

白話文:

【正人形第三】

在鼻子上方,進入髮際三公分的地方進行灸療,共需灸三次,每次的艾炷大小如小麥粒。這能治療小兒身體僵硬、呈角弓反張的症狀。接著,在大椎穴下方的節間進行灸療三次。

在兩乳前方各一寸半的位置,上兩行三骨間隙處(共六個位置),每個位置都灸三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這可以治療小兒龜胸,此病因肺熱脹滿影響到胸膈而產生,也可能因為哺乳母親食用過熱或辛辣食物,導致胸部更加突出。通常,春夏之際,應從下往上進行灸療;秋冬之際,則應從上往下進行。如果不遵循此法,可能十次病症只有一次或兩次會痊癒。

合谷穴有兩個位置(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每處各灸一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這可以治療小兒的疳瘡。

在肚臍下方二寸和三寸之間的動脈中,灸療三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這可以治療小兒在秋季因寒冷導致的瀉痢不止。

5. 正人形第四

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絃上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驚癇。用鋼刀決斷更佳)。

水分穴(在臍上一寸。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水氣盡腫及腹大)。

手中指本節頭(名拳尖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熱毒風盛。眼裡疼痛)。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風達於髓也所致如是)。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同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同肺俞二穴)。

腰對臍骨節間(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臍腫)。

白話文:

【正人形第四】

鬼祿穴:位於上脣內部中央弦上,進行一次艾灸,艾炷的大小像小麥粒一樣,可用來治療兒童的驚癇症狀,若使用鋼刀斷灸效果更佳。

水分穴:在肚臍上方一寸的位置,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亦如小麥粒,可用來治療兒童的水腫病,包括全身浮腫以及腹部膨脹。

手中指本節頭:又稱為拳尖,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來治療兒童因熱毒風盛導致的眼睛疼痛。

肺俞二穴:位於第三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各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如小麥粒,主要治療兒童的龜背症,此症是因為出生時受到風邪影響脊骨,風邪進入骨髓所導致。

心俞二穴:位於第五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各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其治療範疇與肺俞二穴相同。

膈俞二穴:位於第七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各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其治療範疇同樣與肺俞二穴相同。

腰對臍骨節間:需進行三次艾灸,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可用來治療兒童的臍部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