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8)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28)

1.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葉餘慶,字元善,平江人。自云,嘗病瘵疾,其居對橋,而行不能度。有僧為之灸膏肓穴,得百壯。後二日,即能行數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強。其取穴法,但並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兩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時,以軟物枕頭覆面臥,垂手附身,或臨時置身,取安便而已。其轉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然於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與千金方立點則立灸之說不合。歐陽興世行之,陳了翁瑩中壻也。了翁得無為張濟針術,其求穴尤妙,嘗為行之灸膏肓腧,故痕可見。以葉所言,校之葉穴微下,蓋脊有曲直之殊,不能無少異也。又常熟縣醫潘琪云,渠傳之於師,取穴之法,正坐曲脊,並足而仰兩手,令大指與臍屈肘當髀股上亦自是。其說雖與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此立點則近古矣。又衢州開化縣,普鑑院僧仲開,得取穴三法。其一法,正坐豎立兩膝當乳,以兩臂環抱,屈手向膝,以左手頭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於背上數椎骨量穴,依此坐灸。又法,正坐立膝,同上以臂貼膝外,直伸向足,豎兩手相背,以頭指向身,手捏兩足大指頭岐間,余亦如上。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今俱存之,不特以備見聞之博,且使後人較其短長知所適從,不為異端之所惑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葉餘慶和潘琪等人的取穴方法。葉餘慶,字元善,來自平江,曾經罹患一種消耗性疾病,病情嚴重到連過橋都感到困難。後來,一位和尚幫他灸療膏肓穴,灸了一百次後,隔天他就能夠行走數裏,上下坡也不會感到疲憊。自此之後,他的身體恢復健康。他的取穴方法是,雙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身體挺直站立,不可前傾或後仰,然後找到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位置。

在進行灸療時,他會將柔軟的物品墊在頭下,臉部朝下躺著,雙手垂下貼緊身體,或者根據當時的情況調整姿勢,以舒適為原則。他將這種方法用在他人身上,據說效果良好。然而,這種取穴方法與古代的取穴法相比較為簡略,也與《千金方》中立點則立灸的理論有所出入。

另外,潘琪則提到一種取穴方法,他要求病人正坐,彎曲脊椎,雙腳併攏,雙手抬起,讓拇指與肚臍平行,手肘彎曲放在大腿上。雖然這種方法與《千金方》中伸直手臂的方法不同,但這種立點法更接近古人的做法。

此外,衢州開化縣普鑑院的僧人仲開有三種取穴法。其中一種是讓人正坐,兩膝對齊乳頭,雙臂環繞,手向膝蓋方向彎曲,左手拇指捏住左膝蓋,右手也是如此,再在背上數椎骨確定穴位,按照這種姿勢進行灸療。另一種方法是同樣正坐,雙膝併攏,手臂貼在膝蓋外側,直接伸向腳部,雙手相背,用拇指捏住兩腳大拇指間的部位,其餘步驟相同。在量測穴位時,他們僅使用伸直手指的方法,這看起來也是可行的。

這些方法都保存下來,不僅能擴大我們的見聞,也能讓後人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會被非主流的觀念所迷惑。

2. 灸訖補養法第十

孫真人云。此穴灸訖,令人陽氣康勝,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補養之道,宜食溫軟羹飯,勿令太飽,及飲啖生冷油膩黏滑,雞豬魚蝦筍蕨,其他動氣發風之物,並觸冒風寒暑濕,勿以陽氣乍盛輒犯房室。如覺氣壅,可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一穴,又當灸足三里。

引火氣以實下,隨病深淺,加以歲月將息,自可保平復。不然,是猶倚一木,以支大廈之傾,又發而去之,其終從晉候之歸,非灸之罪也。余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沖冒寒暑,避地東下,丁未八月,抵泗濱,感痎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腫腹脹,

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傳為灸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即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後再報之,仍是百壯,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寧。時親舊間見此殊功,灸者數人,宿疴皆除。孫真人謂,

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虛也。因考醫經同異,參以諸家之說,及所親試,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分為十篇,令覽之者,易解而無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濟眾之仁,益廣於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莊綽記。

白話文:

孫真人說,這個穴位在進行灸療後,可以讓人體的陽氣更加旺盛。因此,在療程後,應該好好休息,讓身體自行恢復。在恢復期間,飲食上應選擇溫和、軟嫩的食物,不要吃到過飽,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黏滑的食物,像是雞肉、豬肉、魚、蝦、筍類等易引起氣滯或風濕的食物。此外,也要避免接觸風寒、暑熱、濕氣,且在陽氣剛剛旺盛時,不要馬上進行性行為。如果感覺到氣血阻塞,可以灸療位於肚臍下方的氣海、丹田、關元、中極這四個穴位中的任一個,以及足三里穴,以導引火氣下行,根據病情的輕重,配合長期的調養,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然而,如果不這樣做,就像只用一根木頭去支撐即將倒塌的大廈,最後仍會導致病情加重,這並不是灸療本身的錯誤。我自身在許昌遭遇戰亂,身心受到極大的壓力與困擾,又加上經歷寒暑的侵襲,逃往東方。在丁未年的八月,抵達泗水邊,染上了熱病。到了琴川,被庸醫誤診,導致我體力衰弱。隔年春末,我仍舊遭受浮腫和腹脹的困擾,食慾不振,且大便頻繁,身體沉重,雙腳無力,必須靠柺杖才能起身。我接受了陳了翁家傳的膏肓穴灸療,從丁亥年到癸巳年,累計進行了三百次的灸療。灸療的第二天,我的胸口就感到舒暢,浮腫和腹脹的情況都得到了改善,排泄停止,食慾也增強了。到了甲午年,我已經能夠乘坐轎子外出拜訪朋友。後來再次進行灸療,又進行了一百次。自此,我的疾病逐漸減輕,直到完全康復。當時親朋好友看到這樣的奇效,也有幾個人進行了灸療,他們的痼疾也都得到了根治。孫真人認為,只要用心尋找正確的穴位進行灸療,任何疾病都能痊癒,這確實一點也不假。因此,我研究了各種醫書的差異,參考了各家學說,並且結合自身的經驗,從測量穴位的位置到療後的調養方法,整理成了十篇專論。我希望讀者能輕易理解這些知識,不會產生誤解。同時,也希望孫真人的灸療濟世的仁心,能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是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莊綽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