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4)
卷四百十六 (4)
1.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此有上廉。足陽明亦有上廉。蓋在足者。及上巨虛也。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三寸(手陽明穴。一云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灸三壯。針二分。明堂經云。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主肘臂酸重。屈伸難。秦承祖云。主五癆虛乏。四肢羸瘦。銅人經云。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齒痛頰頷腫。瘰癧。資生經云。三里有二。有手三里。有足三里。此手三里也。故明堂云。一名手三里是也。銅人經云。三里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云二寸。在手陽明穴亦云二寸。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
偏歷二穴,手陽明絡有腕。後三寸別走太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齀衄血。針入三分。明堂經云。在腕後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瘧久不愈。手不及頭。臂膊肘腕痠痛。難屈伸。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灸大良。可三壯。明堂云。曲池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橫文頭陷中(一云宛宛中)。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下火至二百壯罷。忌同。下經云。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素問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千金云。肘外曲頭陷中。明堂經云。主肘中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肘臂偏細。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皮膚茄疥也。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刺風疹隱痛。及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又云。灸亦良。但令斷風抽氣而已。西方子云。主肘寒風。臂肘細而無力。及耳痛。手不可舉重。腕急肘節痹酸重。腋急痛。腕外側痛脫如拔。肩重痛不舉。身濕搖。時時寒。瘛瘲癲疾。寒熱渴。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一作肘聊。主肘臂酸重。麻痹不仁。灸五壯。銅人經云。主肘節風痹。臂痛不可舉。屈伸攣急。灸二壯。西方子云。灸三壯。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灸十壯。禁針。素問氣穴諭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注云。謂五里穴也。謂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里者。尺澤之後五里。與此文同。銅人經云。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目視䀮䀮。痎瘧。心下脹滿。面痛上氣。資生經云。五里有二。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與此穴為二。此當為手五里也。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指此五里也。注云。尺澤之後五里。亦指此五里也。尺澤穴。在手太陰是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1寸處,是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時斜向外側刺入0.5寸,灸5壯。根據《銅人經》,此穴可治療腦風頭痛、小便困難、小便顏色發黃發紅、腸鳴腹痛、脹痛等症。值得注意的是,足陽明經也有上廉穴,位於足部,相當於上巨虛穴。
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3寸(也有說法是2寸)處,按壓時肌肉會隆起。灸3壯,針刺0.2寸。《明堂經》稱其為手三里,位於曲池穴下2寸,主治肘臂酸重、屈伸困難。《秦承祖》的醫案記載,此穴可治療五勞虛乏、四肢瘦弱。《銅人經》記載,此穴可治療手臂麻木、肘關節攣縮不能伸直、牙痛、面頰腫脹、瘰癧等症。《資生經》提到有三里穴,分別是手三里和足三里,此處指的是手三里。《銅人經》記載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三寸,而《明堂經》則記載為二寸,也有說法是位於手陽明經穴位下二寸。推測《銅人經》可能記載有誤,將“二寸”誤記為“三寸”。
偏歷穴:位於手陽明經絡腕後3寸處,針刺0.2寸,留針3次呼吸時間,灸3壯(《明堂經》記載為5壯)。《銅人經》記載,此穴可治療寒熱瘧疾、汗出不暢、視物模糊、癲癇、多言、耳鳴、口角歪斜、齲齒、喉嚨阻塞、咽喉乾燥、鼻衄等症。針刺深度為0.3寸。《明堂經》記載,此穴位於腕後3寸的凹陷處,灸5壯,主治久治不愈的瘧疾、手臂及肘腕酸痛、屈伸困難等。
曲池穴:位於肘外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屈肘取穴,針刺0.7寸,得氣後先瀉後補,灸較多壯數,可灸3壯。《明堂經》記載,曲池穴屬土,位於肘外側屈肘時橫紋盡頭凹陷處,每日灸7壯,至200壯後停十餘日,再灸200壯,忌同一部位連續灸。《明堂經》記載,此穴主治肘部疼痛、屈伸困難、手臂不能抬舉、偏風半身不遂、拿物無力、拉弓困難、肘臂細小等症。《秦承祖》和《明堂經》記載,此穴可治療大人小兒全身風疹、皮膚病。《銅人經》記載,此穴是手陽明經的合穴,可治療喉嚨阻塞不能言語、胸悶、筋脈鬆弛、風疹隱痛、傷寒餘熱未盡、皮膚乾燥等症。灸法也有效,能祛除風邪,使氣血暢通。《西方子》記載,此穴可治療肘部風寒、手臂無力、耳痛、抬舉重物困難、腕關節疼痛、腋下疼痛、腕外側疼痛如拔刺般疼痛、肩部疼痛不能抬舉、身體潮濕、時感寒冷、瘛癈、癲癇、寒熱、口渴等症。
肘髎穴:位於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後方的凹陷處,灸3壯,針刺0.3寸。《明堂經》記載,此穴又名肘聊,主治肘臂酸重、麻木不仁,灸5壯。《銅人經》記載,此穴主治肘關節風濕痺痛、手臂疼痛不能抬舉、屈伸攣縮,灸2壯。《西方子》記載,灸3壯。
五里穴:位於肘上3寸,沿著肱骨內側正中線取穴,灸10壯,禁針。《素問》記載此穴為大禁,不可針刺,位於天府穴下5寸。《銅人經》記載,此穴可治療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嗜睡、四肢不能活動、寒熱、瘰癧、咳嗽、視物模糊、瘧疾、心下脹滿、面痛、上氣等症。《資生經》提到有兩個五里穴,一個在足厥陰肝經,一個在此處,此處指的是手五里穴。《素問》和其注釋都指出,此五里穴位於尺澤穴後5寸(尺澤穴位於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