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19)
卷四百十五 (19)
1. 腹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壯。針三寸半。西方子云。主三焦結熱。大小便不利。肩背痛。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寒。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二寸五分。
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壯。針八分(外臺云。在水道下三寸。今校勘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為是)。銅人經云。治小腹奔豚。卵縮上。引莖中痛。婦人血藏積冷。
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禁針。灸七壯。立愈。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灸五壯。素問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針三分。千金云。歸來下一寸。明堂經云。鼠鼷上一寸。灸三壯。主腹有大氣。腹脹。臍下堅。㿉疝。陰腫。亦主婦人月水不通。無子。西方子云。素問刺熱論注云。主㿗疝。陰腫痛。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及大腹石水。及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主腹中大熱不安。大氣上攻心。暴腹脹滿。癃淫濼。婦人月水暴閉。塞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絞痛不得反息。及氣衝腰痛不得俯仰。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月水不利。身熱。腹中痛。
以上二十四穴。去腹中行當各三寸。
白話文:
腹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處,艾灸五壯,針刺三寸半。據《西方子》記載,主治三焦熱結、大小便不利、肩背疼痛、小腹脹滿、陰部疼痛、腰背僵硬疼痛、膀胱寒冷等症。 《銅人經》則記載,此穴為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刺深度為二寸五分。
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方二寸處,艾灸五壯,針刺八分(《外台秘要》記載位於水道穴下方三寸,現已校正為二寸)。《銅人經》記載,主治小腹奔豚、睾丸收縮上提、陰莖疼痛、婦女血瘀積冷等症。
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部上方一寸,動脈搏動處。禁針,艾灸七壯,可立即見效,艾炷大小如麥粒。《明堂下經》記載艾灸五壯;《素問注》記載位於臍下,橫骨兩端,鼠蹊部上方,針刺三分;《千金要方》記載位於歸來穴下一寸;《明堂經》記載位於鼠蹊部上方一寸,艾灸三壯。主治腹部脹氣、腹脹、臍下堅硬、疝氣、陰部腫痛,也主治婦女月經不通、不孕等症。《西方子》及《素問刺熱論注》記載,主治疝氣、陰部腫痛、陽痿、陰莖疼痛、睾丸疼痛、無法仰臥、腹大積水、腹脹、熱淋、尿閉、腹部灼熱不安、氣上衝心、暴發性腹脹、癃閉、婦女月經突然閉止、乳汁不通、難產、氣逆衝心、胎盤不下、諸氣紊亂、絞痛不能呼吸、氣衝腰痛無法俯仰等症。《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陽明脈氣所發,主治腸道灼熱、無法安臥、腹部逆氣、月經不利、身熱、腹痛等症。
以上二十四穴,在腹部同一水平線上,穴位間距各為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