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16)
卷四百十五 (16)
1. 腹部中行十五穴
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明堂經云。主婦人月事斷絕。四度針(銅人經作一度針)。針即有子。故即時任針也。灸不及針日。三七壯。下經云。五壯。又云。在臍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壯。至屍厥不知人。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小腹痛積聚。堅硬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䵟也。西方子云。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婦人因產後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拘攣腹疝。月水不下。乳食疾絕子。陰癢。子門不端。小腸若寒。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失精。及主恍惚屍厥。煩痛。銅人經云。膀胱之募。是三陰任脈之會。治五淋。及陽氣虛憊。疝瘕水腫。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毛際陷中。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明堂下經云。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千金云。臍下五寸。明堂經云。主五淋小便黃。水病脹滿。婦人帶下赤白。惡合陰陽。小便閉澀不通。但是虛乏冷極者。皆宜灸之。西方子云。又名屈骨。主小便脹。血癃。小便難。主癲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銅人經云。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治少腹脹滿。小便淋瀝不通。灸同。針一二寸。
會陰一穴,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夾督脈衝脈之會灸三壯。西方子云。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主陰頭寒。主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衝心。銅人經云。治小便難。竅中熱。皮疼痛。穀道搔癢。
白話文:
腹部中行十五穴
中極穴: 位於關元穴下一寸處。此穴又名玉泉、氣原。針刺深度八分,留針時間十呼息,得氣後即可瀉針。艾灸一百到三百壯。根據《明堂經》,此穴能治療婦女月經停止;針刺此穴四次(《銅人經》記載為一次),即可懷孕,故應及時施針;若不針刺而只艾灸,則艾灸三七壯(或下經所載的五壯)。 《明堂經》記載,此穴位於臍下四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症狀包括:昏厥不省人事、腹部冷氣積聚、氣上衝心、飢餓難食、小腹疼痛積聚、腹部堅硬如石、小便不利、遺精不育、面容憔悴。《西方子》記載,此穴還能治療淋症、小便赤痛、尿道疼痛、臍下結塊如覆杯狀;婦女產後惡露不盡而形成疝氣或腫塊,或因月經不調、血塊凝結、腹部拘攣疼痛、月經停止、乳汁不通、不孕、陰部瘙癢、子宮位置不正、小腸受寒、胃氣上逆、飢餓難食、腹部脹滿、經閉不通、小便不利、遺精、以及昏厥、煩痛等。《銅人經》記載,此穴是膀胱的募穴,也是三陰和任脈的交會穴,能治療五種淋症及陽氣虛弱、疝氣、水腫、胃氣上逆等,嚴重者甚至呼吸困難。
曲骨穴: 位於恥骨聯合上緣毛際的凹陷處。艾灸七到七七壯,針刺深度二寸。《明堂下經》記載,此穴位於橫骨上、中極穴下一寸的毛際凹陷處;《千金要方》記載,此穴位於臍下五寸處。《明堂經》記載,此穴主治五種淋症、小便發黃、水腫脹滿、婦女帶下赤白、性交不適、小便閉塞不通。凡是虛寒體弱者,都宜艾灸。《西方子》記載,此穴又名屈骨,主治小便脹痛、血瘀、小便困難、癲癇、疝氣、小腹疼痛、婦女赤白帶下。《銅人經》記載,此穴為動脈應手穴,也是任脈與足厥陰脈的交會穴,主治少腹脹滿、小便淋瀝不通,艾灸和針刺的方法相同,針刺深度一到二寸。
會陰穴: 此穴又名屏翳,位於兩陰之間,是任脈別絡、夾督脈和衝脈的交會穴。艾灸三壯。《西方子》記載,此穴位於大便之前、小便之後、兩陰之間,主治陰部寒冷、痔瘡(與陰部相通者危及生命)、陰部各種疾病、前後陰部牽引疼痛、大小便困難、婦女經閉、男子陰莖寒冷上衝心。《銅人經》記載,此穴主治小便困難、尿道灼熱、皮膚疼痛、肛門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