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13)
卷四百十五 (13)
1. 腹部中行十五穴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灸即令人畢世少心力。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經云。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壯。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病狂。不擇言也。素問注云。不可灸刺。人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銅人經云。治心風驚癇發癲。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腹脹滿胸中滿。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忌如前法。西方子云。禁灸(任)。
巨關一穴,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巨者。少令強一寸中取穴。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經云。在鳩尾下一寸陷者中。主心痛不可忍。嘔血。煩心。膈中不利。胸脅支滿。霍亂吐痢不止。困頓不知人。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賁時唾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又云。主熱風癇。西方子云。主風癲浪言。或作鳥鳴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識人。及腹中滿暴痛。汗出及手清臂不舉。忌同。
上脘(一作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一寸(明堂經云去巨骨三寸)。針入八分。先補後瀉。神驗。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忌同。明堂下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食。霍亂吐利。身熱汗不出。三焦多涎。心常驚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氣狀如覆杯。林又云主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心中悶發噦。西方子云。去鳩尾三寸。明堂經云。主嘔吐食飲不下。胸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吐嘔血。腹內刺痛。
中腕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在上腕下一寸。上紀者。中腕也。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百壯。忌同。明堂經云。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千金。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銅人經云。手太陽足陽明所發。任脈之會。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吐瀉。不自知。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悶狀如覆杯。寒癖結氣。忌豬魚生冷酒面等物。西方子云。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瘟。痎瘧。天行。傷寒。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以手聚而按之堅持。及腹脹不通。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及腹中痛甚作膿腫。往來上下。脅下堅痛。鼻間焦臭頭熱。鼻齀衄。傷寒傷飽。食飲不化。目黃振寒。及沖疝胃痛。死不知人。及治背與心相按而痛。資生經云。王氏云。按氣穴論注云。中腕居心蔽骨與臍之中。刺入一寸二分。與銅人經稍異。宜從銅人為穩。其曰。胃之募。蓋飲食蓄積於此也。予嘗苦脾痛。嘗灸此穴覺冷氣從兩脅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後頻灸此穴。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飲食全不進者。皆宜灸之(難經疏。府會太倉。府病治此。在心下三寸)。
白話文:
腹部中行十五穴
鳩尾穴,又名尾翳,也叫𩩲骭。位於胸前蔽骨(胸骨)下方五分的地方。這個穴位不能用艾灸,如果灸了,會讓人一輩子都缺乏心力。這個穴位針刺難度很高,只有技術高超的人才能下針,不然容易取氣過多,導致夭折。針刺時入針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瀉氣五個呼吸的時間。體型肥胖的人要加倍。明堂經說,此穴在蔽骨下方五分凹陷處,可以艾灸三壯,主治心驚、心悸、精神耗散、癲癇、狂病、胡言亂語。素問注說,這個穴位不能艾灸和針刺。如果沒有蔽骨,就從歧骨邊緣下行一寸取穴。銅人經說,此穴治心風、驚癇發作時像鳥叫、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歡聽人說話、心腹脹滿、胸中滿悶、咳嗽、氣逆、不斷打嗝、氣喘、喉嚨阻塞、咽喉腫痛、水漿難以下嚥。禁忌與前面說的一樣。西方子說,禁止艾灸(任脈)。
巨關穴,是心臟的募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的地方。鳩尾穴寬廣,要稍微向上取一寸左右取穴。針刺入六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就瀉。可以艾灸七壯,最多灸到七七四十九壯。明堂經說,在鳩尾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主治心痛難忍、嘔血、心煩、膈肌不暢、胸脅脹滿、霍亂吐瀉不止、昏迷不醒。銅人經說,是任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治心中煩悶、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神志恍惚、昏迷不醒、氣喘時吐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又說,主治熱風癇。西方子說,主治風癲、胡言亂語,或發出鳥鳴聲、不能進食、沒有心力。凡心痛有很多種,像是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省人事,以及腹中滿脹暴痛、出汗、手臂無力抬不起來,禁忌與前面一樣。
上脘穴(也寫作管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的地方,相當於從蔽骨下行一寸五分(明堂經說,是從巨骨下行三寸)。針刺入八分,先補後瀉,效果顯著。如果是風癇熱病,宜先瀉後補,能立即見效。每天艾灸二七十四壯,灸到一百壯還沒好,就加倍艾灸。禁忌與前面一樣。明堂下經說,可以艾灸三壯。銅人經說,是任脈、足陽明經、手太陽經交會的穴位,主治心中熱煩、奔豚氣脹滿不能進食、霍亂吐瀉、身熱不出汗、三焦多涎、心常驚悸、心痛難忍、伏梁氣狀如倒扣的杯子。林又說,主治霍亂心痛、無法安睡、心中煩悶、打嗝。西方子說,距離鳩尾穴三寸。明堂經說,主治嘔吐、食物不能下嚥、胸脹氣滿、心悸、時常嘔吐、腹內刺痛。
中脘穴,又名太倉,是胃的募穴,位於上脘穴下一寸的地方。上紀就是指中脘穴。針刺入八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瀉氣五個呼吸的時間,快速出針。艾灸二七十四壯,最多灸到一百壯。禁忌與前面一樣。明堂經說,每天艾灸二七十四壯,最多灸到四百壯(千金方說,又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銅人經說,是手太陽經、足陽明經發出的地方,是任脈交會的穴位,主治心下脹滿、吃撐消化不良、霍亂吐瀉、神志不清、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導致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悶痛像倒扣的杯子、寒癖結氣。忌食豬肉、魚肉、生冷食物、酒類、麵食等。西方子說,主治心痛不能進食、反胃、霍亂、心痛、熱病、瘧疾、瘟疫、傷寒、腹中發熱、口渴、流口水,這是蛔蟲引起的;用手按壓腹部會感到疼痛,以及腹脹不通、大便乾硬、憂思過度導致氣積聚、腹中疼痛嚴重形成膿腫、疼痛上下移動、脅下疼痛、鼻腔有焦臭味、頭部發熱、鼻塞、流鼻血、傷寒傷飽、飲食消化不良、眼睛發黃、發冷發抖,以及疝氣、胃痛、昏迷不省人事。還能治療背部與心臟相貼而痛。資生經說,王氏按氣穴論注說,中脘穴位於心蔽骨與肚臍的中間,刺入一寸二分,與銅人經略有不同,應以銅人經為準。這個穴位是胃的募穴,表示飲食積聚於此。我曾經患有脾痛,艾灸此穴後感覺冷氣從兩脅下向上到灸的位置就散開了。這就是艾灸的功效。自此之後常常灸這個穴位,也常常教人灸這個穴位。凡是脾痛難忍、無法進食的人,都應該艾灸這個穴位(難經疏說,府會太倉,腑病治此,在心下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