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14)
卷四百九 (14)
1. 九針論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試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帝曰:「用針之理,必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會。誅伐有過,雪汙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門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於逆順,乃可治之。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知邪所在,萬刺不殆。知用九針,刺道畢矣。」
「凡刺之要,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
「九針之宜者: 一曰鑱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
二曰圓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故圓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
三曰鍉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經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
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
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者,然後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白話文:
黃帝說:我從老師那裡學習了九針的知識,內容繁雜龐大,難以盡述。我把這些理論整理成一個系統,現在我想試著把它們背誦出來,你來聽聽其中的道理。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指正我,讓我們一起掌握這套理論,這樣就可以讓它流傳後世,使人們不會因不懂醫術而受苦。只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才能傳授這些知識,如果對方不是合適的人選,就千萬不要輕易透露。
岐伯恭敬地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聆聽您的智慧。黃帝說:使用針灸的原理,必須清楚瞭解血氣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的多寡,以及其運行的順逆。要知道身體穴位的交匯點,能夠判斷和糾正體內的不協調,清除污濁,解決結節,並知道如何補虛瀉實。上下氣機的門戶,是與人體四大海相通的,要仔細觀察它們的位置。對於寒熱、淋病和外感風寒等疾病,應該根據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要細心調整氣機,明白經絡的運行,瞭解左右支絡,全面掌握它們的交匯點。對於寒熱的鬥爭,要能協調平衡;對於虛實的鄰近,要能精準判斷和疏通;對於左右的不平衡,要果斷處理;只有明確掌握順逆,才能進行治療。陰陽不能失衡,這樣才能知道病情的轉折點。要從根本和結果兩方面進行考察,通過觀察寒熱的表現,判斷病因所在,這樣治療萬無一失。
瞭解九針的應用,針灸之道就算學成了。針灸的關鍵,在於針的運用。九針各有其適用的場合,長短大小,都有特定的用途。如果用錯了,病情就不會好轉。如果病淺針深,就會傷到健康組織,導致皮膚發炎;如果病重氣機不暢,反而會形成大膿包;如果病輕針大,氣機消耗過度,必然會帶來後遺症;如果病重針小,氣機無法充分調節,治療也會失敗。九針的正確應用如下:
第一種針叫鑱針,仿照天的特性。這種針的前端尖銳,尾部較大,防止深入過度,導致陽氣洩漏。鑱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布針,把末端削掉半寸,使其更加尖銳,全長1.6寸,主要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病。經典上說,如果皮膚上的病變位置不固定,就應該使用鑱針。
第二種針叫圓針,仿照地的特性。人的肌肉就像土壤一樣,所以圓針的設計要讓針身粗壯,末端圓滑,以免傷害肌肉組織,造成氣血損耗。圓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絮針,針身粗壯,前端像卵形,全長1.6寸,主要用於治療肌肉間的氣病。
第三種針叫鍉針,仿照人的特性。人的生命離不開血液和脈絡,因此鍉針的設計要讓針身較粗,末端圓潤,能夠接觸脈絡而不會陷得太深,以便調節氣血,讓邪氣單獨排出。鍉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黍粟的尖端,全長3.5寸,主要用於按摩脈絡,促進氣血流通,讓邪氣排出。經典上說,如果血氣不足需要補充,就應該使用鍉針。
第四種針叫鋒針,仿照時節的特性。四季和八風影響著經絡中的氣血,如果邪氣入侵,就會導致痼疾。鋒針的設計要讓針身較粗,前端尖銳,能夠排出熱毒和瘀血,消除痼疾。鋒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絮針,針身較粗,前端尖銳,全長1.6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和癰腫,排出瘀血。
第五種針叫鈹針,仿照音樂的特性。冬天和夏天的交替,分別在子時和午時,陰陽交錯,寒熱爭奪,兩股氣息相互搏擊,形成癰腫。在瞭解這些因素之後,才能恰當地使用針灸,避免失誤。
2. 灸刺論
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
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爇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
人之氣血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
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虛下實、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
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
凡有灸爇,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
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白話文:
【灸刺理論】
《內經》提到,身體雖然快樂但心志苦悶,疾病會在血脈中產生。這種情況下,適合採用灸法和針刺治療。這簡要地概括了針灸的使用原則。然而,九針技術原本源自南方,灸法則源自北方。這裡所說的南北方,指的是極度寒冷或炎熱的地區。人體的氣血在寒冷時脈絡會變得凝滯,在炎熱時血液則會變得稀薄,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血脈疾病。因此,對這些病症,灸法和針刺是合適的治療方式。
至於針刺的節奏,已經在前面詳細介紹過。而灸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溫熱。如果疾病是由寒冷引起,或者屬於陰性證狀、多寒的病症,例如風寒濕痹、腳氣病,或者是上虛下實、厥逆的疾病,以及勞損、瘍疽,婦女的血氣問題,嬰兒和孩童的疳疾等,都可以使用灸法治療。但也有不適合使用灸法的情況,如靠近骨髓的穴位,陽性證狀的疾病就不應使用灸法。
進行灸療時,也有補和瀉的區別。如果用火來補,不要吹滅火焰,讓它自然熄滅;如果用火來瀉,就要迅速吹滅火焰。這是灸療中的補瀉原則。在實際應用灸法時,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