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一 (2)

1. 制熟艾法

陳艾好灸。不以多少。擇取葉。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熱。以細篩隔去青滓。再搗再篩。如此三次。別以馬尾羅子隔之。更再搗羅篩。候柔細黃熱為度。

白話文:

[製作熟艾的方法]

選用老艾草來進行灸療效果較佳,無論數量多寡。先挑選出艾葉,放入研磨器具中,使用木杵輕輕搗碎至發熱。然後用細篩篩去綠色的渣滓,再將剩下的部分再次搗碎與篩選,這樣反覆操作三次。接著,再用馬尾製成的篩網進一步篩選,再進行搗碎和篩選的過程。直到艾葉變得柔軟、細緻且呈現黃色及溫熱狀態即可停止。

2. 艾炷大小法

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已還,不過七壯,炷如雀糞)。明堂下經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支則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經乃云:

艾炷依竹筋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線,但令當脈灸之,如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等,惟須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支,則但去風邪而已。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穴,灸之,不過四七炷,只依竹筋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

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於細,令人短壽。此論甚當,故備著之。

白話文:

【艾炷大小法】

《千金方》記載,黃帝說:「如果施灸時艾炷的大小不到三分,那麼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可以說是徒勞無功。」因此,艾炷應儘量做得大一些。但對於小孩,尤其是出生七天以上、一週歲以內的嬰兒,則艾炷的大小不宜超過七壯,且形狀應如雀糞般。

《明堂下經》提到,通常在施灸時,艾炷的底部寬度應爲三分。若不足三分,火氣就無法深入體內,疾病也就難以痊癒。這表明,艾炷越大越好。然而,對於頭部和四肢部位,艾炷則應做得小一些。

《明堂上經》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爲艾炷的大小應參照竹筋頭製作。無論病脈的粗細,只要對準病脈進行施灸,即使艾炷如雀糞大小,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

另外,對於腹部內部的疾病,如疝瘕、痃癖、塊伏梁氣等,應使用較大的艾炷。《小品》一書指出,若在腹部和背部大面積施灸,只能去除風邪,對於疾病本身並無明顯療效。像巨闕、鳩尾等胸部穴位,即使要施灸,也不宜超過四七炷,艾炷的大小隻需與竹筋頭相當即可。只要確保艾炷準確地對準病脈,即便艾炷較小,也能達到治療效果。但如果艾炷過大,且施灸次數過多,反而會損害人體健康。

例如,如果在頭部施灸過多,會使人失去精神;在手臂或腳部施灸過多,會使人體血脈枯竭,四肢變得細弱無力。精神受損,再加上身體變弱,將導致壽命縮短。這種觀點非常合理,因此特此記錄下來。

3. 點灸火法

明堂下經云。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楺榆棗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大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有此火鏡曜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番部落。用鑌鐵擊䃈石。得火出以艾引之。凡人卒難備。即不如無木火青麻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痛。用蠟燭更佳。

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紙在下承之亦得火)。或用水晶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太陰則以槐木取火。

白話文:

【點灸火法】

根據《明堂下經》所記載,自古以來在進行灸療時,應避免使用松、柏、枳、楓、榆、棗、桑、竹這八種木材,務必遠離這些。當有如大珠般的太陽光時,可用艾草接住其光來取得火源。或者利用能反射太陽光的火鏡,同樣也能以艾草引出火焰。這兩種火源都是很好的選擇。

在一些異族部落,他們會用鑄鐵撞擊火石,產生火花後再以艾草引火。但這種方式對一般人來說較難準備,因此,如果沒有上述的火源,可改用無木火和青麻油點燈,然後在燈上燃燒艾草的莖部來進行灸療。這種方法不僅能使灸療傷口得到滋潤,直到痊癒都不會感到疼痛,若用蠟燭代替,效果更佳。

另外,有一個好方法提到,如果要取得火源,可以敲擊石頭來產生火花(現在船上的人通常會用鈍鐵刀撞擊石頭,先放一張紙灰作為引火物,紙張放在下面接住,也能得到火)。或者使用水晶鏡片,在太陽下得到太陽火,這是最佳選擇。而在月光下,則可以用槐木來取得火源。

4. 下火法

凡下火點灸。欲令艾炷根下亦輝廣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經絡。緣榮衛經脈。氣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而病未能愈也。

白話文:

凡是進行下火的灸療時,應讓艾炷燃燒的底部擴大到約三分(古時候的長度單位)的範圍。如果不到三分,則表示針灸的穴位沒有找準,因而無法與經絡相合。這是因為人體的營衛經脈,其氣血是流通的,並且每個部位都有其主要的功能。如果灸療的穴位找得不準確,那麼火氣就無法傳遞到遠端,進而導致疾病無法被治癒。

5. 定灸多少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令多灸。緣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絡。皆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若灸多。令人頭旋目眩。遠視不明。緣頭與四肢肌肉薄。若並灸。則氣血滯絕於注下。宜歇火氣少時。令氣血遂通。再使火氣流行。候主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

白話文:

在灸療頭部和四肢的時候,都不應過度施灸。因為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這些經絡都匯聚到頭部。頭部是所有陽脈的交會點。如果在頭部過度施灸,可能會導致頭暈眼花,遠處視物模糊不清。這是因為頭部和四肢的肌肉相對較薄,如果同時在這些部位施灸,那麼氣血可能會在下方淤積,造成氣血流通不暢。應該在施灸後讓身體休息一陣子,讓氣血得以順利流通。等到氣血流通恢復正常,再進行下一次的灸療。當灸療次數達到預期數量,疾病自然就會得到緩解。在進行灸療時,應該詳細觀察身體反應。

6. 用火法

古來用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難瘥增病。柏木火傷神多汗。竹木火傷筋目暗。榆木火傷骨失志。桑木火傷肉肉枯。棗木火內傷吐血。柘木火大傷氣脈。橘木火傷榮衛經絡。

白話文:

從古以來在使用灸療治病時,應該要避免八種木材所生的火,切記必須遠離這些。這八種木材是:松木,用其火會使病情難以好轉甚至加重;柏木,用其火會傷害精神,使人多汗;竹木,用其火會傷害筋絡,導致視力減弱;榆木,用其火會傷害骨骼,使人失去意志;桑木,用其火會傷害肌肉,使肌膚乾枯;棗木,用其火會造成內傷,引發吐血;柘木,用其火會大傷氣脈;橘木,用其火會傷害人體營養和防禦系統的經絡。

7. 定髮際法

凡灸髮際。如是患人有髮際正齊。依明堂所說。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後脫落盡髮際。或本人額項無發。難憑取穴。今定患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髮際。後取大椎直上三寸為髮際。以此為準。明堂上經云。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骨頭。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

即無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風府正相當。即測量相去各二寸。此為定穴。

白話文:

[確定髮際線的方法]

凡是進行頭部艾灸時,如果病人有整齊的髮際線,可根據《明堂》一書中的說明,容易找到穴位。然而,有些病人可能因為疾病導致髮際線全部脫落,或者本身額頭和頸部就沒有頭髮,這種情況下取穴就很困難。現在我們可以這樣確定:病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的位置就是髮際線。再從大椎穴直上三寸也同樣定位為髮際線。我們以這兩個點作為標準。

《明堂》一書上寫道:在後腦勺的髮際線處,有的人頭髮長到接近骨頭,有的人則沒有那麼長,頭髮只到達天牖穴的位置,甚至有些人頭髮根部並不明顯,要怎麼確定穴位呢?回答是:不能僅憑頭髮來決定。大體上來說,如果確定風府穴的位置,就從風府穴測量,向兩邊各兩寸,這就是固定的穴位位置。

8. 論壯數多少法

千金方云。凡言壯數,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壯數。老少羸弱,可減半(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小品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多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故後人用法不準。

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頂,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同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皆至二百壯。腹背宜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則四肢細而無力。明堂上經而千金,於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二三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

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下經只云,若是禁穴,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又云,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切令瘡漸瘥,則瘴癘瘟瘧毒氣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

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白話文:

【討論壯數的多寡原則】

《千金方》中提到,所謂的壯數,如果是正值壯年的患者,且病情嚴重、根基深固,壯數可以加倍。對於老人、小孩或是體弱者,壯數則應減半。(另外也有說法指出,小孩子的壯數,從出生七天以上,到滿一週歲之間,不超過七壯,壯的大小如同雀屎)。

扁鵲的灸法,有的甚至達到五百壯或一千壯;曹氏灸法,有的是百壯,有的是五十壯。其他各種小品方也是如此。唯有《明堂本經》大多記載「針入六分,灸三壯」,並沒有其他的說明,所以後人在應用時難以有統一標準。

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壯數。一般來說,灸頭頂最多七壯,累積到四十九壯為止。例如,如果治療風疾,上星、前頂、百會等穴位可以達到二百壯;腹部和背部適合五百壯。然而,像鳩尾、巨闕這些穴位,就不宜過度灸治。四肢部位只需去除風邪,也不宜多灸,因為過度灸治會使四肢變得纖細,失去力量。《明堂上經》和《千金》對於足三里的灸壯數,可以達到二三百壯;心俞穴則禁止灸治,但若是中風,則需緊急灸治至一百壯。

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的,不能死守某種說法,卻又不知道還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在一些禁灸的穴位,《下經》只簡單地寫道:「這是禁灸的穴位」,但在《明堂》中,允許灸一壯到三壯,這可能並未完全表達出其中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如果你經常在外遊歷,身體上應該常保持兩三個灸疤。讓傷口慢慢癒合,這樣瘴癘、瘟疫、熱毒等病氣就無法侵襲你,因此在吳、蜀等地,灸法非常盛行。有一種稱為「阿是」的方法,當人患病時,讓人按壓患處,若找到疼痛點,無論是不是穴位,只要感到舒適或疼痛,就可以在此處施灸或針刺,效果都很好,因此被稱為「阿是穴」。

9. 用針呼吸法

呼不過三。吸不過五。呼外捻針回經氣。吸內捻針行經氣。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在呼氣時,不應數過三次,在吸氣時,不應數過五次。當你呼氣時,向外捻轉針,目的是讓身體的能量回歸到經絡中。當你吸氣時,向內捻轉針,這是為了讓能量在經絡中流動。」

10. 針灸須藥

千金方云。病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而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或濕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腳氣一病。最宜針。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而不針。亦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爾。所以學者須解用針。

燔針白針皆須妙解。固是良醫。此言針灸與藥之相須也。今人或但針而不灸。灸而不針。或惟用藥而不知針灸者。皆犯孫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詰之。則曰。是外科也。業貴精。不貴雜也。否則曰。富貴之家。未必肯針灸也。

皆自文其過爾。吾故詳著千金之說。以示人云。

白話文:

【針灸與藥物並用】

《千金方》中提到,對於某些疾病,如果適合使用針刺治療,就應當進行針刺,利用補瀉的手法來調理身體。然而,對於不適合針刺的病情,則應該直接採用灸療。至於灸療的原則,選擇穴位與針刺無異,並無特別禁忌。甚至可以在下針或濕針後,再進行灸療,這種綜合運用針刺和灸療的方法,纔是一位優秀醫生的表現。例如腳氣病,就很適合使用針刺治療,但如果只針不灸,或只灸不針,都稱不上是好的醫生。同樣地,如果只是單純使用藥物,而不會針灸,或者只針灸不使用藥物,都不能算是好醫生。遺憾的是,在民間,懂得針刺的人實在太少了,因此學習醫術的人,必須瞭解如何使用針刺。

無論是燔針或是白針,都需要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醫生。這段話主要強調了針灸與藥物治療之間的相互配合。現代人有些只會針刺,卻不懂灸療;有些只會灸療,卻不會針刺;還有些人只懂得使用藥物,完全不懂針灸。這些都是違反了孫思邈先生的教誨。而社會上所謂的醫生,往往只知道藥物治療,對於針灸卻從不關注。如果有人質疑他們,他們就會辯解說,針灸屬於外科學範疇,專門的技能應該追求精深,而不是廣泛。又或者他們會說,富貴人家不一定願意接受針灸治療。

這些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因此,我詳細地記載了《千金方》中的觀點,以此來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