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7)
卷四百十五 (7)
1.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壯。針五分。明堂經云。灸五七壯。至五十壯。甲乙經云。三壯。下經云。五壯。主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惡寒。少腹堅急。癃閉下腫。不得小便。又云。治腰背卒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療惡氣。
秩邊二穴,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壯。針五分。忌同。明堂經云。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黃赤澀。腰尻重。不能舉。五痔發腫。慎如前法。資生經云。素問氣府論注曰。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上直胞肓。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未知其孰是。姑兩存之。以上二十八穴。當準千金方除脊三寸取穴。
白話文: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需俯身按壓才能觸摸到。艾灸五到七壯,針刺五分。古籍《明堂經》記載艾灸五到七壯,甚至可灸至五十壯;《甲乙經》記載艾灸三壯;《下經》記載艾灸五壯。此穴主治難以忍受的腰痛,彎腰抬頭都困難,畏寒,小便澀痛等症狀。《銅人經》記載,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治療腰痛、畏寒、少腹堅硬脹滿、尿閉、下肢腫脹、尿液不通等。也治療腰背突然劇烈疼痛、消化不良、腹部堅硬脹滿、陰部疼痛腫脹、以及治療體內濁氣等。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需俯身按壓才能觸摸到。艾灸三壯,針刺五分,禁忌同時針灸左右兩個穴位。《明堂經》記載,秩邊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艾灸三壯,針刺三分。《銅人經》記載,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主治腰痛,不能彎腰抬頭,小便黃赤澀痛,腰臀部沉重,無法抬舉重物,以及痔瘡腫痛等,針灸方法需謹慎,如同胞肓穴。《資生經》引用《素問·氣府論注》的說法,認為秩邊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向上直抵胞肓穴,與《銅人經》和《明堂經》記載的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有所不同,因此難以確定哪種說法正確,暫且都保留。以上二十八個穴位,取穴時應參考《千金方》中關於脊椎旁三寸取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