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五 (6)

1.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三壯。素問注云。上直魄戶。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肩痛連胸背痛。不能俯仰。腹滿。灑淅寒熱。腰脊強急。明堂經云。主逆氣上攻。時復噎也。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在六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病者言譩譆。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百壯。明堂下經云。五壯。又云。主瘧久不愈者。背氣滿悶。胸中氣噎。勞損虛乏。不得睡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寒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又云。其穴抱肘取之。主肩背寒痓。風瘧。西方子云。治小兒食晦頭痛。及五心熱瘧久不愈。及咳逆上氣。忌莧菜白酒。

膈關二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

魄門二穴,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壯。針五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又治嘔吐不住多涎。

陽綱二穴,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闊肩取之(亦作微俯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腹滿虛脹。大便瀉。消渴。身熱目黃。不嗜食怠惰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小便赤澀。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節。黃水。小便黃。腸鳴瀉注面黃。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明堂經云。五十壯。至百二十壯。甲乙經云。三壯。針五分。下經云。灸七壯。明堂經云。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主脅脹滿。背痛惡寒。食飲不下。嘔吐不留住也。素問云。灸二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虛脹。大便滑瀉。消渴。面目黃赤。不嗜食。

胃倉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針五分。灸五十壯。明堂經云。五十壯。甲乙經云。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針三分。灸五壯。西方子云。治水腫虛脹。水食不消。

肓門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異經云。與鳩尾相直。灸十壯。針五分。銅人經云。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瘀疾。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兩旁各三寸半。灸七壯。又云。微俯而取之。主腰痛脊急。兩脅脹滿。大便難。食飲不下。背氣俯仰不得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資生經云。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與銅人經同。而下經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白話文: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記載為三壯,素問注則記載為上直魄戶)。《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肩痛連及胸背,不能俯仰,腹脹,寒熱往來,腰脊強直疼痛等症狀。明堂經記載其主治逆氣上衝,時常噎住。

譩譆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用手指按壓此穴,患者會感到疼痛並能明確指出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瀉法為五吸),灸二七壯(或百壯,明堂下經記載為五壯)。《明堂下經》記載其主治瘧疾久治不愈,背部氣機鬱滯胸悶,胸中氣噎,勞損虛弱,失眠等症狀。《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腋窩拘攣,脈搏急促,脅肋疼痛牽引,熱病汗出不暢,寒熱瘧疾,肩背疼痛,頭暈目眩,鼻出血,呼吸困難,腹脹,肩胛骨內側緣疼痛,不能俯仰等症狀。《銅人經》又記載,取穴時可環抱肘部,主治肩背冷痛,風寒瘧疾。《西方子》記載其可治療小兒飲食積滯頭痛,以及五心煩熱、瘧疾久治不愈、咳嗽氣逆等症狀,忌食莧菜及飲酒。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背痛惡寒,脊柱強直難以俯仰,飲食不進,嘔吐涎沫過多,胸中阻塞氣悶等症狀。

魄門穴位於第九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飲食不進,腹中鳴響,大便失調,小便黃赤,以及嘔吐不止、涎沫過多等症狀。

陽綱穴位於第十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肩部放鬆(也可略微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記載為七壯)。《明堂下經》記載其主治飲食不進,腹中鳴響,腹脹虛滿,大便泄瀉,消渴,身熱目黃,不思飲食,倦怠等症狀。《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小便赤澀。《西方子》記載其主治大小便失調,黃疸,小便黃赤,腸鳴泄瀉,面色發黃等症狀。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明堂經記載為五十壯至一百二十壯,甲乙經記載為三壯,下經記載灸七壯,素問記載灸二壯)。《明堂經》記載其位於第九節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主治脅肋脹滿,背痛惡寒,飲食不進,嘔吐不止等症狀。《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腹脹虛滿,大便滑瀉,消渴,面部黃赤,不思飲食等症狀。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十壯(明堂經記載為五十壯,甲乙經記載為三壯)。《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腹部虛脹,水腫,飲食不進,惡寒,背脊不能俯仰等症狀。西方子記載其可治療水腫虛脹,水穀不化等症狀。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靠近肋骨之間。《異經》記載其與鳩尾穴相對應。灸十壯,針刺深度五分。《銅人經》記載其可治療心下痞塊堅硬,婦女乳房有瘀血等症狀。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正坐,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記載為兩側各三寸半,灸七壯,又記載微俯身取穴)。《明堂下經》記載其主治腰痛脊強,兩脅脹滿,大便困難,飲食不進,背部氣機鬱滯不能俯仰等症狀。《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可治療腰脊強痛,飲食不消化,腹部堅硬疼痛,陰部腫痛,遺精,小便淋漓等症狀。《資生經》記載,明堂上經記載為兩側各三寸,與《銅人經》相同,而下經則記載為三寸半,應是多了半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