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12)
卷四百十四 (12)
1. 背腧部中行十三穴
(外接脊附脊中穴內)
大椎一穴(一作顀),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腧穴。銅人經云。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氣疰背髆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文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西方子云。灸一壯至四十九壯。主傷寒熱盛。煩嘔。明堂經云。背膊中悶。久瘧不愈(針五分灸隨年壯)(督)。資生經云。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椎所以異也。但銅人經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但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經。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不與銅人經合。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中。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灑浙寒熱。脊強汗不出。西方子云。主頭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不明如脫。(又)
身柱一穴,在三椎節下間宛宛中。針五分。灸七七壯。明堂經云。五壯。下云三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西方子云。主恍惚不樂。胸熱。口乾。煩渴。喘息。頭痛吐而不出。灸五壯。明堂經云。主小兒驚癇。(又)
神道一穴,在五椎節下間陷中。俯而取之。灸七七壯。止百壯。小兒風癲瘛瘲。可灸七壯。明堂經云。針五分。灸三壯。下云。五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腰脊急強。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主寒熱頭疼。進退往來。熱喘目痛。視物不明。(又)
靈臺一穴,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熱病脾熱溫瘧汗不出(出素問)。(又)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西方子作留氣難言)。明堂經云。灸七壯。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鳴也。(又)
筋縮一穴,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云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明堂經云。灸五壯。主癲疾。多言反目瞪也。(又)
白話文:
背部中線十三個穴位(外接脊椎、附著脊椎中央穴位內側)
-
大椎穴(有時也寫作顀),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針刺五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瀉法為五次呼吸。艾灸以年齡為灸數。明堂經說,每天灸七壯,最多灸到四十九壯。甲乙經說,從大椎穴到尾骶骨共有二十一節脊椎,長三尺,可以依此測量取穴。銅人經說,這裡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可以治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以及氣積在背部導致的拘急,頸項不能轉動,風勞食氣等病症。針刺五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瀉法為五次呼吸。艾灸則以年齡為灸數。凡是測量全身穴位,遠近分寸,都是以男子左手、女子右手的中指內側指節橫紋為一寸。素問說,這就是同身寸。過去也常使用繩子測量穴位,但繩子容易伸縮,導致取穴不準確。現在使用薄竹片點量分寸,可以更準確的治療疾病。西方子說,灸一壯到四十九壯,主要治療傷寒熱盛、煩躁嘔吐。明堂經說,可以治療背部悶痛、久治不癒的瘧疾(針刺五分,艾灸以年齡為灸數)(屬於督脈)。資生經說,既然稱作大椎,又說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那麼應該是兩個穴位。如果不是兩個穴位,就不會說在第一胸椎了。這就是大椎和第一胸椎的區別。但銅人經說,大椎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各經記載都相同。只有明堂下經說,在第一胸椎下方。但是陶道穴既然在第一胸椎下方,大椎就不應該也在第一胸椎下方,一定是下經錯誤地把「上」字寫成「下」字了。考證下經,也說陶道穴在大椎骨節,這與銅人經的記載不符合,可見誤將上字寫成下字是無疑的。
-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即第一胸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灸五壯,針刺五分。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頭部沉重、眼睛昏花、惡寒發熱、脊椎僵硬、汗不出等病症。西方子說,主要治療頭痛、頸項僵硬如拔、不能左右轉動、眼睛模糊不清等病症。
-
身柱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針刺五分,艾灸四十九壯。明堂經說,灸五壯,下經說灸三壯。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可以治療癲癇、抽搐、發怒想要殺人、身體發熱、狂躁亂走、胡言亂語、看到鬼等病症。西方子說,主要治療精神恍惚、不高興、胸部發熱、口乾、煩渴、氣喘、頭痛、想吐卻吐不出來等病症。灸五壯。明堂經說,主要治療小兒驚癇。
-
神道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艾灸四十九壯,最多可灸一百壯。小兒風癲抽搐,可灸七壯。明堂經說,針刺五分,艾灸三壯,下經說灸五壯。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西方子說,主要治療腰脊僵硬、痎瘧、精神恍惚、悲傷憂愁、健忘、驚悸,以及寒熱交替的頭痛,發熱喘氣,眼睛疼痛,視物模糊等病症。
-
靈臺穴,位於第六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西方子說,主要治療熱病、脾熱、溫瘧汗不出(出自素問)。
-
至陽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五分,艾灸三壯。明堂下經說灸七壯。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可以治療寒熱症狀,腿部酸痛,四肢沉重疼痛,少氣難言(西方子認為是「留氣難言」)。明堂經說,灸七壯,主要治療胃部寒氣、不能進食、胸脅脹滿、身體消瘦、背部氣機上下運行、腰脊疼痛、腹中鳴叫等病症。
-
筋縮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五分,艾灸三壯。明堂說灸七壯。銅人經說,這裡是督脈氣所發的地方,可以治療驚癇、狂躁奔走、癲癇、脊椎僵硬、眼睛上翻等病症。明堂經說,灸五壯,主要治療癲癇、多言、眼睛上翻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