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11)

1.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陷中。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肩重不可舉背肘痛(三焦)。

肩貞二穴,有肩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五分。銅人經云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西方子云。主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頭不可以顧(外臺灸三壯)(小腸)。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痛。西方子云。主肩重臂痛(小腸)。

臑俞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素問云。在肩臑後。舉臂取之。銅人經云。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又)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髎後。舉臂有空。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在小⿰骨禹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重不能舉。西方子云。俠天髎外灸三壯。(又)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九分。銅人經云。主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胛。拘急疼悶。西方子云。灸十壯。(又)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上經云一壯)。銅人經云。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西方子云。主寒熱引項急強。左右不能顧。(又)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骨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銅人經云。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西方子云。主小兒奶癧。目不明。灸三壯。(又)

白話文: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髎穴:位於肩端、肱骨上方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才能找到。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為五壯)。治療肩部沉重抬不起、背部和肘部疼痛(三焦經)。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緣兩骨之間的空隙處,在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五分。《銅人經》記載,治療風濕痹證、手臂抬不起來、肩部熱痛。《西方子》記載,治療頷部疼痛牽涉到耳朵、耳鳴聽不見聲音、頭部無法轉動(《外台秘要》記載艾灸三壯)(小腸經)。

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三呼指三次呼吸)。《銅人經》記載,是手太陽經脈氣血循行經過的穴位,治療肩胛骨疼痛、臂肘外側後方疼痛、面頰頷部腫痛。《西方子》記載,治療肩部沉重、手臂疼痛(小腸經)。

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三壯。《素問》記載,位於肩部和上臂後方,舉起手臂才能找到。《銅人經》記載,是手足太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治療寒熱引起的肩部腫痛牽涉到肩胛骨、手臂酸痛無力。

秉風穴:位於肩部上方,小肩髎穴後方,舉起手臂會有空隙的地方。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銅人經》記載,位於小肩胛骨後方,是手太陽經、陽明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治療肩部沉重抬不起來。《西方子》記載,在穴位外側艾灸三壯。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彎曲處的凹陷中,按壓此處會感到疼痛。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明堂經》記載為九分)。《銅人經》記載,治療肩部疼痛、周身痹痛、氣血瘀滯於肩胛骨、肌肉拘緊疼痛。《西方子》記載,艾灸十壯。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明堂上經》記載為一壯)。《銅人經》記載,治療肩胛骨疼痛、熱痛並伴有寒邪傳至肘部。《西方子》記載,治療寒熱引起的頸項僵硬、頭部不能轉動。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七呼指七次呼吸),艾灸十壯。《銅人經》記載,治療寒熱、視力模糊、咳嗽、咳血、吐血。《西方子》記載,治療小兒奶瘡、視力模糊,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