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四 (8)

1.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銅人經云。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風癇。目載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三焦)。

瞳子髎二穴,自目外眥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目外去眥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陽。一名前陽)。銅人經云。手太陽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又云。可灸二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顴髎二穴,在面頰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少陽足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喎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齒痛(小腸)。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傍一寸半。針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頭。目視物不明。亦治微風眼臉瞤動不止。風淚出(胃)。

白話文: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位於曲差穴旁邊約一寸半的位置。另一種說法是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法則為七壯。兩種說法之間的距離較遠,存在疑慮。《千金要方》指出,此穴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二分處。《銅人經》提到,這是足少陽和陽維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目眩、頸項強硬疼痛、胸脅拉扯痛、無法翻身、癲癇、嘔吐泡沫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提到,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又稱為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至二次呼吸。適合瀉法,不宜使用補法。禁止灸法,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或視力下降。《銅人經》提到,這是少陽脈氣的發源地,禁止灸法。主治目眩頭痛、眼睛紅腫、視物模糊、風癇、眼睛向上翻看不清人、睫毛倒生、發狂吐泡沫等症狀(三焦)。

瞳子髎二穴,位於眼睛外角五分處。灸法為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素問注》提到,位於眼睛外角五分處(《千金要方》注釋為太陽穴或前陽穴)。《銅人經》指出,這是手太陽和足少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青盲、遠視模糊、眼中膚翳白膜、頭痛眼睛紅腫痛等症狀。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灸二壯。西方子提到,禁止灸法(脾)。

顴髎二穴,位於面部頰骨下方,尖骨端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二分。《銅人經》指出,這是手少陽和足太陽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嘴角歪斜、面紅目黃、眼皮跳動不止、面部腫脹牙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西方子提到,主治嘴角歪斜無法說話、嘴角痛、畏風寒、咀嚼困難、牙痛等症狀(小腸)。

頭維二穴,位於額頭角部,進入髮際處,本神穴旁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二分,禁止灸法(本神穴在曲差穴旁一寸半)。《銅人經》指出,這是足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的交匯點。主治偏頭痛、視物模糊。也用於治療輕微風邪引起的臉部抽搐不停和眼淚流不停的症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