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3)
卷四百十四 (3)
1.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外眉沖二穴)
曲差二穴,在神庭兩旁寸半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體煩熱。目視不明。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兩旁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瘛瘲。目戴上不識人。西方子云。在頭上去上星傍一寸。主脊強反折。癲疾。頭痛。又云。在頭督脈傍。去上星二寸半。主風痹悶。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寸半。針三分。禁灸。明堂經云。在五處後二寸。素問注云。一寸。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目生白膜。忌如前法。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頸項轉側難。鼻塞悶。偏風口喎。鼻多清涕。衄血。頭重。又云。主項痛。暫起僕僵。喘息不利。齀衄。有瘡。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寸半。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三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癲疾作。嘔吐。狂走。瘛瘲。恍惚不樂。腹脹滿不得息。暫起僵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瘴。目無所見。頭旋耳鳴。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寸半。明堂經云。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腦戶在強間後一寸半。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灸三壯。主頭重如石。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又云。主目內連繫急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西方子云。失枕。頭重項痛。風眩頭半寒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上插。卒起僵仆。惡見風寒。汗不出。淒厥惡寒腦風。明堂經又云。針三分。素問注云。留三呼。甲乙經云。針二分。資生經云。銅人經云。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小本明堂亦同。王氏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經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止於腦蓋也。銅人之一寸半。蓋有說焉。識者當有以辨之(今以諸經校勘在絡卻後寸半者是)。
天柱二穴,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一云在宛宛中)。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下經云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二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針二分。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項疼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忌如前法。明堂經云。主項痛急強。左右不可顏。頭痛目不明。目淚出。鼻不知香臭。風眩卒暴癇眩。狂言不休。目上視。煩滿汗不出。足不仁。身肩背痛欲折。頭旋腦痛。
白話文:
標題:[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內容如下:
(外眉沖二穴)
- 眉沖穴,位於兩眉頭上方進入髮際處。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根據《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心煩、汗腺閉塞、頭頸痛、身體燥熱、視力模糊等症狀。針灸深度二分,灸三壯。
(曲差二穴)
-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兩側約1.5公分進入髮際處。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視力模糊、頭風眼花、抽搐、斜視不識人等病症。針灸深度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
-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兩側約1.5公分處。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脊椎僵硬、癲癇、頭痛等病。另外,這穴道位於頭部督脈旁邊,距離上星穴約2.5公分,能治療風濕麻木。
(承光二穴)
-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方約1.5公分處。針灸深度三分,禁灸。《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鼻塞、口歪、鼻涕多、風眩、頭痛想嘔吐、心煩、眼睛長白膜等症狀。針灸深度一分,禁灸。
(通天二穴)
- 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方約1.5公分處。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頸項轉動困難、鼻塞、面癱口歪、鼻涕多、鼻血、頭重等病症。
(絡卻二穴)
- 絡卻穴,又稱強陽穴或腦蓋穴,位於通天穴後方約1.5公分處。灸三壯。《素問注》記載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能治療癲癇、嘔吐、狂奔、抽搐、精神恍惚、腹部脹滿、突然倒地、喘息不順、齦出血、皮膚長瘡等病症。
(玉枕二穴)
-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方約1.5公分處。灸三壯。主治療頭重如石、眼睛疼痛、無法遠視等症狀。《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腦風頭痛、目內急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等病症。
(天柱二穴)
- 天柱穴,位於頭頸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中。針灸深度五分,得到氣感即放血。《明堂經》記載針灸深度二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放血五次吸氣。灸療效果不如針療,每日灸七壯,可達百壯。下經記載灸三壯。《素問注》記載針灸深度二分。《銅人經》記載,這是足太陽脈氣發源地,能治療頭風、眼睛突出、頸部疼痛、頸部緊繃、頭痛、視力模糊、眼淚流出、鼻子失去嗅覺、風眩、突然癲癇、狂言不止、向上看、煩惱滿溢、汗腺閉塞、腳無知覺、肩膀背部疼痛欲斷、頭昏腦漲等症狀。
(眉沖二穴)
- 眉沖穴,又稱小竹穴,位於兩眉頭直上方進入髮際處。能治療五種眼疾和癲癇。頭痛、鼻塞不通等症狀。針灸深度三分。《明堂上經》有記載眉沖穴,但《銅人經》沒有提及。由於此穴道與曲差穴位置相近,因此在此一併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