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8)
卷四百十 (8)
1. 針經直說
踝中(腕骨是也),肩解(背後縫是也),手陽明大腸經。上柱骨(缺盆外橫骨是也),䪼(顴外是也顴謂項骨),足厥陰肝經。
足跗(足面是也),脅(膝下是也),膕(屈心是也),巔(頂心是也),人迎(氣顙上兩旁動脈是也),股(大腿是也),督脈(從人中入巔下項是也),足少陽膽經。
頰車(寧車卷兩二穴是也),髀厭(膝下腿上節處是也),輔骨(腹外是也),絕骨(外踝上是也)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馬刀挾癭(胳肘底胳𦞂是也),足少陰腎經。
踹內(腿肚是也),痿厥(節弱是也),手少陰心經。
銳骨(掌下節骨是也),手厥陰心包絡經。
白話文:
踝中就是腕骨,肩解就是背後的縫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上柱骨就是缺盆外側橫骨,䪼就是顴骨外側,顴骨指的是項骨,屬於足厥陰肝經。
足跗就是腳面,脅就是膝蓋下方,膕就是屈膝的地方,巔就是頭頂,人迎就是氣管上兩旁的動脈,股就是大腿,督脈就是從人中進入頭頂,再往下經過項部,屬於足少陽膽經。
頰車就是寧車卷兩穴,髀厭就是膝蓋下方大腿上的關節處,輔骨就是腹部外側,絕骨就是外踝骨的上方,三毛就是大拇指上的三根毛髮,馬刀挾癭就是胳膊肘底下的肱骨,屬於足少陰腎經。
踹內就是小腿肚,痿厥就是關節無力,屬於手少陰心經。
銳骨就是手掌下方關節骨,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
心包(包里心之內是也),大動(心腫是也),手太陰肺經。
胃口(後門是也),腋下臑內(臂節是也),足太陽膀胱經。
膊(肩後是也),膂(脊內傍肉是也),髀樞(膊骨節是也),足陽明胃經。
頤後下廉(頤下周環是也),乳內廉(乳內中間是也),賁響腹脹(氣上撞是也),旨膺下曰胸。骭骨(胻骨是也),手少陽三焦經。
膻中(胸乳之間是也),足太陰脾經。
核骨(孤拐骨是也),胻骨(脛足骨是也),得後(大便是也),與氣(下氣是也),手太陽小腸經。
若擬得與下氣註解為說文理。反害經意。不可宗則。王冰之解素問。後之明者。多有議論取捨。豈止此焉。
白話文:
心包位於心臟內部,心臟腫脹稱為大動,屬於手太陰肺經。
胃口位於肛門,腋下臑內位於手臂關節,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膊位於肩後,膂位於脊柱內側的肌肉,髀樞位於膊骨關節,屬於足陽明胃經。
頤後下廉位於下巴周圍,乳內廉位於乳房內側,賁響腹脹指氣體上衝引起的腹脹,旨膺下指胸部,骭骨指脛骨,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膻中位於胸部乳房之間,屬於足太陰脾經。
核骨指膝蓋骨,胻骨指脛骨,得後指排便,與氣指放屁,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如果將得後和與氣解釋為排泄和放屁,就違背了經文的意思,不可遵循。王冰注解素問,後世的醫學家對此有很多討論和取捨,不只這些。
2. 竇漢卿針經氣血問答
予問脈之理。果是氣邪。果是血邪。答曰。氣血之波瀾。身體之槖龠。此說特未契理。脈者、陌也。魂魄之生氣。血之府也。天地之主。萬物之宗。此說極有氣味。吾嘗擬此予問。經之理果何意邪。答曰。氣血經歷之路也。故曰經。予問身寸之寸。擬何寸。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
內側文兩角為寸。各隨大小取之。手太陰經起自肺何處邪。答曰。食入於胃。輸精於脾。播氣於肺。此之謂也。問曰。周身之穴。各有兩如補瀉時。只刺病所。兩穴俱刺邪。答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瀉。右則右補瀉。問曰。何為絡。答曰。橫者為絡。絡穴一十有五門。
白話文:
我問脈理。如果是氣邪,如果是血邪。回答說:「氣血的波瀾,身體的倉庫,此說不契合脈理。」脈者,道路也,魂魄生氣之處,血的府庫也,天地之主,萬物之宗。此說極有道理。我曾以此問經之理,果為何意?回答說:「氣血經過的路途,所以稱為經。」我問身寸之寸,擬何寸?回答說:「以中指和大指相屈如環,內側紋兩角為寸,各隨大小取之。」手太陰經起於肺何處?回答說:「食物進入胃,精氣輸送到脾,氣息播散到肺,此之謂也。」問曰:「周身之穴,各有兩如補瀉時,只刺病所,兩穴俱刺嗎?」回答說:「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瀉,右則右補瀉。」問曰:「何為絡?」回答說:「橫向的稱為絡。絡穴有十五門。」
針經云。灸幾壯。針訖而復灸。何也。答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弗灸。若灸而弗針。問曰。榮衛之理。果何為也。答曰。難經云。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問捻針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有左。何謂之有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
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如內針時。須索一左一右。
白話文:
《針經》上說,灸要灸幾壯?針完後還要灸。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針就是針,灸就是灸。如果針了卻不灸,或者灸了卻不針,那還問什麼「榮衛之理」呢?
問道:那麼「榮衛之理」到底是什麼?
回答說: 《難經》上說,血為「榮」,氣為「衛」。「榮」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
問道:捻針之法,有左有右,什麼是左,什麼是右呢?
回答說:以大拇指和食指相合,大拇指往上進,叫做「左」。
大拇指往下退,叫做「右」。就像內針時,需要左右捻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