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7)

1. 奇經八脈論

論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曰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夾任脈者衝脈。能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更相維持。故諸經常調。

維脈之外。又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得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去處。共成一編。

督脈。,督脈者。起於小腸以下。骨中央。女子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貫脊屬腎。會於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於腦。還出別自腦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腹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尿嗌乾。治在督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絡腎。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任脈。,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鬚不生。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內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也。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

陽蹺脈。,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少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陽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隙。本於僕參。入於足少陽會於居窌。入於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腧。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窌。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陰蹺脈。,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皆。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交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隙在交信。凡陰蹺脈病。治在交信。

衝脈。,衝脈者。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為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在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陽明之經。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陰之經。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腧、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陽維脈。,陽維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維者也。若不能相維。故為病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隙。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喑門。凡此陽維脈氣所發。二十四穴也。

陰維脈。,陰維者。亦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陰維則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其病與陽維同。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隙。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大橫及腹哀。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及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陰維脈氣所發。共一十穴。

帶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謂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凡此帶脈所發。共四穴也。

2. 熱病灸刺法論

黃帝治熱之穴。五十九腧。頭上五行。行五。謂督脈所過者。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共五穴。為一行。兩旁各一行。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兩旁各一行。謂臨泣、目𥰭、正營、承靈、腦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柱、膺俞、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柱、屬足太陽。膺腧、即中府。屬手太陰。缺盆、在肩上。屬手陽明。背腧、即風門熱府。屬足太陽。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八穴並屬足陽明。經云。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

以瀉四時之熱也。雲門、系手足太陽。髃骨、即肩髃。系手陽明蹺脈之會。委中。膕中央,系足太陽。髓空即俞系督脈五臟腧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陽經也。上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故病熱則刺之。又有刺熱之法。

肝熱、則刺足厥陰少陽。心熱、則刺手少陰太陽。脾熱、則刺足太陰陽明。肺熱、則刺手太陰陽明。腎熱、則刺足少陰太陽。凡熱病未發。但見赤色來。皆熱診也。在顏為心熱。在頤為腎熱。在鼻為脾熱。在左頰為肝熱。在右頰為肺熱。見赤色當急刺之。審其井榮經腧之分。

在陰則補陽瀉陰。在陽則補陰瀉陽。刺熱之大法也。熱穴之外。別有遺法。備載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