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九 (11)

1. 針經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治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燕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岐;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調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旋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明標與本,論刺淺刺深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絡,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且夫先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眥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白話文:

針灸的奧妙

要救治疾病,針灸是個好方法。要仔細觀察天時變化,了解人體氣形的狀況。春夏之時,人體較為消瘦,針刺宜淺;秋冬之時,人體較為豐滿,針刺宜深。如果不明白經絡陰陽的道理,很容易觸犯針刺禁忌。要先了解臟腑的虛實狀況,再從經絡中尋找適合的穴位。

人體的氣血運行,從中焦開始,像水流向下滲透,首先從太陰經開始,最後到厥陰經結束。穴位從雲門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另外還有三百多條絡脈。不論身體呈現正立、側臥、仰臥或俯臥的姿勢,氣血的運行都有六百多種變化。

手足三陽經,是從手走到頭,再從頭走到足。手足三陰經,是從足走到腹部,再從胸走到手。要明白迎隨的道理,必須了解氣血運行的順逆。陰陽氣血的多少也需要仔細分辨。厥陰經和太陽經,氣較少而血較多;太陰經和少陰經,血較少而氣較多。氣多血少的,屬於少陽經;氣盛血多的,屬於陽明經。先要了解氣血多少的適宜情況,再觀察氣是否到達。針刺時,如果感覺輕滑而緩慢,表示氣還沒到;如果感覺沉澀而緊,表示氣已經到了。當氣到達時,感覺像魚吞食魚餌一樣浮沉;氣沒到時,感覺像燕子在幽深的屋簷下一樣,難以察覺。氣到得快,效果就好;氣到得慢,可能就無法治療。

觀察九針的用法,毫針最為細微,如天上的七星,可以主導眾多穴位。毫針屬金,有祛除邪氣、扶助正氣的作用。短針和長針屬水,有疏通凝滯、打開阻塞的作用。針刺的方向像木,有斜刺或直刺的方法。針刺的進針位置像火,可以補充陽氣,治療虛弱。按摸穴位有如土,可以填補,如同五行。一寸六分雖短,但其中包含深奧的道理,雖細微如髮絲,卻像多條岔路匯聚,可以平衡五臟的寒熱,調整六腑的虛實。拘攣閉塞,可以用八邪穴去除。寒熱疼痛,可以用四關穴打開。

針刺時,要先使精神集中,然後下針。下針後,也要使精神安定,氣血自然會隨著運行。如果精神不集中,就不要下針。如果精神安定,就可以施針。

選取穴位,要以氣血為主要考量。下針時,要調整水和木的關係,這是根本。天地人三才,湧泉穴、旋璣穴和百會穴分別代表,如同上中下三部。大包穴、天樞穴和地機穴分別代表。陽蹺脈、陽維脈和督脈,主要治療肩、腰、腿等表面的疾病。陰蹺脈、陰維脈和任衝脈,主要治療心、腹、脅肋等內部的疾病。二陵穴、二蹺穴和二交穴,像連續的動作交錯運用。兩間穴、兩商穴和兩井穴,彼此相連而區分。

選取穴位,必須要了解尺寸。先要了解自己的意思,再觀察肌肉的分布。有時候要伸展肢體才能找到穴位,有時候要保持平直才能確定。在身體的陽部,靠近筋骨的地方,凹陷處才是真正的穴位。在身體的陰部,在膝膕之間,尋找動脈相應的部位。選取五個穴位,使用其中一個,必須要精準。選取三條經脈,使用其中一條,必須要正確。頭部和肩部要詳細區分,督脈和任脈要明確區別。要明白「標」和「本」的道理,討論針刺的深淺。要移動疼痛,尋找相交相貫的經絡。

難道沒聽說過嗎?臟腑有病,要從門、海、俞、募等穴位尋找。經絡阻塞,要從原穴、別穴、交會穴等穴位尋找。更要深入了解四根和三絡,按照標本的原則來針刺,沒有不痊癒的。只要運用八法和五門,分清主客,針刺沒有不見效的。八脈貫穿始終,與八會穴相連,是人體的綱領。十二經絡有十二原穴,是人體的樞要。一天可以取六十六個穴位的方法,才能看到針灸的奧妙之處。一時之間取用十二經脈的原穴,才能了解針灸的精髓。

針灸補瀉的方法,不在於呼吸,而在於手指的運用。要快速見效,要熟悉經絡,明白本經的走向。交經繆刺的方法,是指左邊有病,卻在右邊取穴。瀉絡遠針的方法,是指頭部有病,卻在腳上取穴。巨刺和繆刺的方法各有不同,微針和妙刺的方法卻相通。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可以知道經絡的虛實。觀察脈搏的沉浮,可以辨別臟腑的寒溫。

下針前,要仔細觀察,避免損傷。下針後,要藏針於口內,使針溫暖。眼睛不要看其他地方,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穩重。心中不要有其他想法,要像對待貴賓一樣專注。左手要穩重地按住穴位,使氣血散開。右手要輕柔地緩慢入針,這是不痛的原因。空腹或恐懼的人容易頭暈,要側身而坐並閉眼。坐臥時比較平穩,不會昏厥。按照十天干的變化,可以了解孔穴的開合。按照五行五臟的關係,觀察每天的旺衰。身體要像橫放的弩,下針要像發射弓箭一樣果斷。陰陽交錯,可以治療血暈。陰蹺和陽維,可以幫助胎兒順利分娩。痺病、厥病和半身不遂,要運用迎隨的方法使經絡接續。漏血、崩漏和帶下,要溫補氣血,使之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