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6)
卷四百十 (6)
1. 六節藏象論
夫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響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肝。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通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此說營氣穀氣。上升奉生者也。上升於頭。入手之三陽。三陽得之。散之六腑。六腑下行。滋養五臟。通九竅。利周身百脈也。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
上天以五種氣質供人類吸收,大地則提供人類五種味道的食物。這五種氣質從鼻子進入人體,儲存於心臟與肺部,讓我們的面色紅潤有光澤,聲音洪亮清晰。五味的食物從口中進入,儲存於腸胃之中,這些食物中的精華被用來滋養五種氣質,當氣質和諧時,體內的津液便會產生,互相融合,從而孕育出精神。《經脈別論》提到,食物中的氣質進入胃部後,其中的濁氣會被送到心臟,其精華則會流入脈絡,再由脈絡運送至經絡,經絡中的氣質會回到肝臟,最後由肝臟將這些精華送到全身的皮毛,皮毛與脈絡結合,共同運行氣質於腑臟之中。
腑臟中的精神明澈,會留在肝、心、脾、肺、腎等四大臟器中,氣質回歸到平衡狀態。當身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氣口會形成一定的尺寸,以此可以判斷生死。飲料進入胃部後,其中的精華氣質會向上輸送至脾臟,脾臟將這些精華分散開來,再向上通達肺部,肺部負責調節水分運行,將其向下輸送至膀胱。這樣一來,體內的水分精華就會四處分佈,五條經絡同時運行。
這段描述的是營氣與穀氣,這些氣質會上升到頭部,進入手上的三條陽經,三條陽經得到這些氣質後,會將其分散到六腑之中。六腑中的氣質會下行,滋養五臟,使其通暢,同時也能促進全身百脈的運行,使九竅通達。
2. 諸經貫舌並取廉泉辨
黃帝針經曰。手少陰之別。名通理。系舌本。是少陰之正系舌本。是太陰之正貫舌本。足太陰之脈散舌下。足少陰之脈俠舌本。針經云。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
廉泉也。刺禁論云。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為喑。刺節真邪論云。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氣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當取頷下者為當。
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頷下、乃足陽明脈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少陰也。治涎下。解辭云。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以瀉胃中之熱。又知非舌下之兩脈也。以頷下喉嚨者為準。脹論曰。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路也。
白話文:
黃帝針灸經典有記載,手少陰心經的分支,被稱為通理,連結至舌根。這表示,少陰經的主要部分連結舌根,而太陰經的主要部分則貫穿舌根。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在舌下分散,而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夾持著舌根。針灸經典又提到,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厲兌穴,結於廉泉穴,廉泉穴又名為舌本,位於頷下的喉頭上方,能治療舌下腫脹、說話困難、舌頭無力、口水外流、口閉不開、舌根緊縮及吞嚥困難等症狀。
根據瘧疾論,舌下兩脈就是廉泉穴。針灸禁忌論指出,如果刺擊舌下脈絡過度,會導致出血不止,造成聲音嘶啞。而在節真邪論中,提到取用廉泉穴,等到血色轉變後就能止血,這說明出血治療是適當的,但禁止使用氣針。
有人問,對於廉泉穴的取穴方法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頷下喉頭上方取穴,另一種是在舌下兩脈取穴,哪一個是正確的呢?回答是,舌本指的是舌根,如果在舌下兩脈取穴,那是在舌尖部位,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應該在頷下取穴纔是對的,因為這纔是舌根的位置。
況且,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厲兌穴,結於廉泉穴,頷下正是足陽明經脈的路徑。如果在舌下兩脈取穴,那就不是陽明經了。根據五行相合理論,戊與癸相合,廉泉穴屬於少陰經,用於治療口水分泌過多。胃中熱氣上升導致廉泉穴開啟,因此口水分泌過多,應採用出血療法,以排除胃中的熱氣。由此可知,取穴位置應在頷下喉嚨,而非舌下兩脈。
在脹病論中,廉泉和玉英,被視為津液運行的道路。
3. 辨陷下則灸
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爇也。為冬寒大王。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臟。
臟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臟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爇。此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陽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爇也。若將有病者。以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曰。脈浮、宜以汗解。因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勝。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
欲覆厚衣裳。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
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
若多艾注。大防損目。
白話文:
[對於氣陷的情況,應使用灸法]
根據針灸經典所述,當身體出現氣陷的情況,應該使用灸法。天地之間除了陰和陽兩種氣息外別無他物。通常情況下,陽氣在外在上,陰氣在內在下。而現在所說的氣陷,指的是陽氣向下沉陷,進入陰血之中,這時陰氣反而處於上方,要恢復陽氣。從脈象和症狀都可以看出,如果寒冷在外,就應該使用灸法。根據「異法方宜論」所述,北方的人適合使用灸法,因為那裡冬天寒冷,陽氣藏於體內,都適合使用灸法。從理論上來看,腎臟主管內臟。
內臟的陽氣在內,冬季三個月,主要作用是封閉內臟。如果過度,疾病自然應該使用灸法,這正是說明瞭陽氣陷入陰水中的情況。難經記載,熱病在內,應該取用陽氣的穴位,因為這是陽氣陷入陰氣中,取用能通達天的竅穴,用火引火的方式導引。這種情況下,灸法非常合適。但如果對尚未生病的人隨意使用灸法,豈不是會造成誤差。張仲景曾說,微弱而快速的脈象,千萬不能使用灸法,因為火氣會成為病邪,導致心煩不安。
如果虛弱的部位被灸,強壯的部位反而受到影響,血液散開在脈絡中,即使火氣不大,內部的攻擊力也很強,可能會燒傷骨骼,傷害筋腱,讓血液無法再生。又說,脈象浮動,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火灸,病邪沒有出口,反而會被火氣加強,腰部以下的病情會加重且僵硬,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逆」。脈象浮動,體溫高,卻使用灸法,這是實證,卻用了虛證的療法,因為火氣的刺激,會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吐血。
又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有三十個穴位灸會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會造成災難,這些穴位都會影響到髓質。根據明堂針灸經的各條規定,已經清楚地列出了禁忌。內經記載,脈象顯示的,就是疾病的所在。脈象沉,表示病邪在內;脈象浮,表示病邪在表層。很多醫生只知道脈象的解釋,卻不知道病症的禁忌。如果表面出現寒症,身體出汗,身體經常感到冷,頻繁打冷顫,感到寒冷,不渴。
想穿厚重的衣服,畏寒,手腳冰冷,皮膚乾燥,脈象一定沉細且緩慢。只要出現一兩個這種症狀,都適合使用灸法,這是因為陽氣下陷。如果身體熱,怕熱,偶爾會焦躁,或者面色黃,咽喉乾燥,喉嚨乾,口乾,舌頭上有黃色或紅色,偶爾口渴,咽喉疼痛,這些都是熱症在表層。只要出現一兩個這種症狀,都不適合使用灸法。脈象一定浮動且快速,或者只有快速也不可灸。如果使用灸法,災難馬上就會產生。如果鼻子聞不到香味或臭味,
鼻涕清,眼睛時常癢,或者打噴嚏,畏寒,脈象一定沉,這是脈象和症狀相對應。或者輕輕按壓得到弦緊的脈象,這是陰氣潛伏在陽氣之下。即使面色紅潤,也可以使用灸法,不能因為面色紅潤就禁止使用灸法。如果有頭痛畏寒的情況,即使面色紅潤,也適合灸風府穴。如果整個頭部疼痛,更怕風,這是少陽經的問題,適合灸風池穴,同時灸風府穴。然而,艾炷不宜太大,只要像小麥粒大小,七次就夠了。
如果艾炷太多,可能會損傷視力。
4. 論五臟六腑治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得弦脈。人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身熱。當刺肝榮。如依前色脈。人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喘咳寒熱。當刺膽經。如依前色脈。又病逆氣而泄。當刺膽合。余經依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難。兼轉筋。人病或心下滿。或身熱。或體重節痛。或喘咳。或逆氣而泄。依前刺之。謂刺肝經諸穴也。脈沉而弦。假令小腸經病,面赤口乾。喜笑。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氣而瀉刺合。脈浮而洪。假令心經病。
煩心。心痛。掌中熱。噦。脈沉而洪。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經病。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脈浮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脾經病。腹脹滿。食不消。怠墮嗜臥。脈沉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大腸經病。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脈浮而澀。依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經病。面黑。若恐欠。脈俱沉。依上法刺之。假令腎經病。瀉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脈俱沉。依上法刺之。
白話文:
如果膽有問題,患者會非常注重清潔,臉色發青,容易生氣,診斷出弦脈。如果患者感到胸口下方脹滿,應針刺膽經的井穴。若同時出現注重清潔,臉色發青,易怒且脈象為弦,患者有身體發熱的情況,應針刺肝經的營穴。若同樣出現這些面色和脈象,患者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針刺膽經的俞穴。若還是看到上述面色,脈象且患者有喘咳寒熱的症狀,應針刺膽經。若仍見到相同的面色和脈象,患者又有逆氣和腹瀉,應針刺膽經的合穴。其他經絡的治療方式也依此類推。
如果肝有問題,患者會排尿困難,並伴隨抽筋。患者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照前述方法針刺肝經的相關穴位。脈象為沉而弦。如果小腸經有問題,患者臉色紅潤,口渴,喜歡笑。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寒熱交錯,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序針刺小腸經的井,榮,俞,經,合穴。脈象為浮而洪。如果心經有問題,患者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熱,打嗝,脈象為沉而洪。可能有胸口下方脹滿,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寒熱交錯,逆氣和腹瀉等症狀,依序針刺心經的井,榮,俞,經,合穴。如果胃經有問題,患者臉色黃,常打嗝,好思慮,喜歡吃東西,脈象為浮而緩,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脾經有問題,患者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精神萎靡,嗜睡,脈象為沉而緩,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大腸經有問題,患者臉色蒼白,常打噴嚏,悲傷,心情低落,想哭,脈象為浮而澀,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膀胱經有問題,患者臉色黑,常常恐懼,脈象為沉,依照前述方法針刺。如果腎經有問題,患者大便如水,腳踝冰冷,脈象為沉,依照前述方法針刺。
5. 灸刺禁忌論
凡用灸刺。當先別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並欲通行灸刺。
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之類。皆不可刺。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之類。皆不可灸。
又有鳩尾雖在可刺。更宜精詳之。石門雖在可刺。在婦女則為大禁。肩髃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雖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數者。皆灸刺之務。不可不知也。若不當灸而灸。不當刺而刺。皆有所傷。內經所云。刺禁其法。若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客主人。內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脈為內漏。而聾。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背大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內陷。氣歸之。
為不屈伸。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膝臏出腋。為跛。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刺腨腸內陷。為腫。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五臟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謂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故曰。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以至大勞。新飽。大飢。大渴。大驚。大恐。皆在切禁。若誤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於後云。
白話文:
使用灸法或針刺治療時,應首先分辨何種情況適合使用。有些部位較適合針刺,例如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個穴位。有些部位則較適合灸療,如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十六個穴位。除了這些,其他部位一般灸刺都適用。
然而,也有一些部位是不適合進行灸刺的,必須遵守禁忌。例如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等部位不能針刺。而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等部位則不能灸療。
另外,鳩尾穴雖然可以針刺,但需要更加謹慎。石門穴雖然可以針刺,但對於女性來說是絕對禁止的。肩髃穴雖不限制灸療,但不宜過度使用。四肢雖可進行灸療,但根據規定,只適宜少量使用。這些都是灸刺治療時需注意的事項,不可不知。
如果在不適合灸療的部位進行灸療,或在不適合針刺的部位進行針刺,都會造成傷害。《內經》中提到的針刺禁忌法,例如,針刺頭部的腦戶穴,一旦進入腦部,將立即導致死亡。針刺面部的溜脈穴,可能會不幸導致失明。
針刺「客主人」穴,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傷及眼睛上方的陷骨中的脈絡,造成內漏,進而導致耳聾。針刺舌下,如果針刺過度,出血不止,可能導致失語。針刺缺盆穴,如果針刺太深,氣血流失,可能使人喘息咳嗽。針刺乳房上方,如果針刺到乳房,可能導致腫瘤。針刺胸骨下方的陷中脈,可能導致喘息。針刺腋下和側肋之間,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咳嗽。針刺脊椎間的髓質,可能導致駝背。針刺背部的大陰脈,如果出血過多,將立即導致死亡。針刺肘部,如果針刺太深,氣血將聚集於此,可能導致無法屈伸。針刺手掌魚際部位,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腫脹。針刺氣街穴中的脈絡,如果沒有出血,可能導致鼠蹊部腫脹。針刺下腹部,如果針刺到膀胱,可能導致尿液外洩,造成下腹部腫脹。針刺足少陰脈,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血流不止,進而影響語言功能。針刺大腿內側的大脈,如果出血不止,可能導致死亡。針刺大腿內側下方三寸處,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失禁。針刺膝蓋下方,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跛行。針刺腿縫中的大脈,可能導致面色蒼白,身體疲倦。針刺關節部位,如果液體流出,可能導致關節無法屈伸。針刺小腿肚,如果針刺太深,可能導致腫脹。針刺腳踝上方,如果針刺到大脈,出血不止,可能導致死亡。針刺腳底的絡脈,如果針刺到大脈,沒有出血,可能導致腫脹。針刺到五臟,將會導致死亡。
此外,還有二十五個絕對禁止針刺的部位,即五里穴,也就是說,當針刺到五里穴時,應立即停止。再者,不要對極度醉酒的人針刺,因為這會擾亂他們的氣血。不要對極度憤怒的人針刺,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氣血逆行。因此,有句話說:「大醉之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可讓他醉酒;大怒之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可讓他生氣。」
至於極度勞累、剛吃完飯、極度飢餓、極度口渴、極度驚嚇、極度恐懼的情況下,也都嚴格禁止針刺。如果誤觸了這些禁忌,後面將會詳細說明相應的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