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6)

1. 六節藏象論

夫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響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肝。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通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此說營氣穀氣。上升奉生者也。上升於頭。入手之三陽。三陽得之。散之六腑。六腑下行。滋養五臟。通九竅。利周身百脈也。

白話文:

人體依靠天地之氣滋養,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五氣從鼻吸入,藏於心肺,使五色明晰,音響清晰。五味從口入,藏於腸胃,不同的味道滋養不同的氣,氣和則生,津液相成,精氣神自然而生。

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精氣流經脈絡,脈氣流經全身,經氣歸肝,早晨百脈將精氣輸送到皮毛,毛髮與脈絡合而精氣流暢於腑臟。

腑臟精神明亮,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形成寸關尺,以決生死。飲水入胃,精氣遊走溢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布精氣,向上通達肺臟,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這段文字講述了營氣和穀氣上升奉養人體的過程,上升至頭部,進入手三陽經,三陽經得到營氣和穀氣後,散佈到六腑,六腑向下行,滋養五臟,通達九竅,使周身百脈暢通。

2. 諸經貫舌並取廉泉辨

黃帝針經曰。手少陰之別。名通理。系舌本。是少陰之正系舌本。是太陰之正貫舌本。足太陰之脈散舌下。足少陰之脈俠舌本。針經云。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

廉泉也。刺禁論云。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為喑。刺節真邪論云。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氣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當取頷下者為當。

白話文:

《黃帝針經》說,手少陰經的支脈,叫做通理,連接著舌根。這是少陰經的正脈,也連接著舌根。這是太陰經的正脈,貫穿舌根。足太陰經的脈絡散布在舌頭下方。足少陰經的脈絡緊貼著舌根。

《針經》記載,足陽明經的脈絡,根源在厲兌穴,連結到廉泉穴。廉泉穴又叫做舌本,位於頷下,連接著喉嚨上部。治療舌頭下方腫脹難以說話、舌頭伸出流口水、嘴巴緊閉、舌根緊縮、吞嚥困難等症狀。

《刺瘧論》說,舌頭下方兩條脈絡,就是廉泉穴。

《刺禁論》說,刺入舌頭下方脈絡過深,血液止不住就會造成失聲。

《刺節真邪論》說,取廉泉穴,血液就會變化而停止。由此可知,廉泉穴適合出血治療,不能使用氣針。

有人問,取廉泉穴的說法不一致,一種說法是取頷下連接著喉嚨上部,一種說法是取舌頭下方兩條脈絡。哪一種說法正確呢?

回答說,舌本指的是舌頭的根部。如果取舌頭下方兩條脈絡,就相當於取舌頭的尖端,這是錯誤的方法。應該取頷下才是正確的。

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頷下、乃足陽明脈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少陰也。治涎下。解辭云。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以瀉胃中之熱。又知非舌下之兩脈也。以頷下喉嚨者為準。脹論曰。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路也。

白話文:

這指的是舌根。而且足陽明經的脈絡,根源於厲兌穴,在廉泉穴交匯。下巴下方,正是足陽明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如果取舌頭下方兩條脈絡,就不是陽明經。戊與癸相合,廉泉穴屬於少陰經。治療口水過多。解說說:胃中熱氣上溢,廉泉穴開合,所以口水過多,甚至會出血。應該瀉掉胃中熱氣。因此可知,並非舌頭下方兩條脈絡。應該以下巴下方喉嚨處的脈絡為準。脹論說:廉泉穴和玉英穴,是津液流動的通道。

3. 辨陷下則灸

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爇也。為冬寒大王。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臟。

臟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臟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爇。此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陽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爇也。若將有病者。以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曰。脈浮、宜以汗解。因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勝。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白話文:

針灸經典提到,當出現陽氣沈陷到陰血中的情況時,應該使用灸法來治療。在天地之間,只有陰和陽這兩種氣流。陽氣在外且處於高處,陰氣在內且處於低處。當我們說到「陷下」時,指的是陽氣下沈進入陰血之中,使陰氣反而處於高處,並重新激活了陽氣。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出這種情況,那麼對外在的寒冷狀況進行灸療也是合適的。《異法方宜論》中提到,北方人適合灸療,因為他們面對著冬天的寒冷,體內潛藏的陽氣需要被激發,因此灸療是必要的。

根據理論,腎臟主管體內的臟器,體內的陽氣位於臟器內部。在冬季的前三個月,體內會進入閉藏狀態。如果過度,就會導致疾病,這種情況下,灸療也是合理的,這就是指陽氣沈陷到陰水中。《難經》提到,對於內在的熱病,應選擇陽氣聚集的穴位進行灸療,這是因為陽氣已經沈陷到了陰中。但如果對所有病人都進行灸療,豈不是會造成錯誤嗎?張仲景曾說,對於脈象微數的人,一定要謹慎地使用灸療,因為火熱之氣可能成為病因,引起心煩和逆轉,進而虛弱身體、追逐實質,導致血液散失在脈管中。即使火熱之氣看似微小,它在內部的攻擊力卻很大,可能會燒焦骨骼、損傷筋肉,使得血液難以恢復。

另外,脈象浮現,適合用汗療來解決。如果使用灸療,病邪無法排出,反而會讓病勢加重,導致腰部以下的部位癱瘓,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逆」。對於脈象浮現且熱度嚴重的情況,如果還去灸療,這就是「實」的表現,使用虛假的方法治療,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

欲覆厚衣裳。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

白話文:

古書記載,人體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其中三十個穴位,灸之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之會招致災禍,因為會傷及髓部。根據《明堂針經》各條內容,這些禁忌都已明確說明。

《內經》記載:「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俗醫生只知道脈象的說法,卻不知道病證的禁忌。

例如,如果患者出現寒證,如身出汗、身體清涼、手腳發抖怕冷、不渴、想穿厚衣服、手足厥冷、皮膚乾燥等症狀,其脈象必定沉細而遲。只要出現一至兩項症狀,都應該灸之,因為陽氣下陷所致。

相反,如果患者出現熱證,如身體發熱怕熱、躁動不安、面黃咽乾、口乾舌燥、舌苔黃赤、口渴咽喉疼痛等症狀,則熱邪在外。只要出現一至兩項症狀,都不可灸之。其脈象必定浮數,或是單純數脈,也不可灸。灸之,災害立時出現。

此外,如果患者出現鼻塞,聞不到香臭味,也不可灸。

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

若多艾注。大防損目。

白話文:

鼻子流清鼻涕,眼皮常常发痒,偶尔打哈欠,偶尔打喷嚏,感觉冷。摸脉搏一定沉,这是脉象和症状相对应。或者轻轻按手能感觉到弦紧的,这是阴气潜伏在阳气之中。即使脸红也应该用这种方法治疗,不要因为脸红就不用这种方法。如果还有头痛怕冷的,即使脸红也应该灸风府穴。如果疼痛遍布整个头,并且更怕风,说明邪气在少阳经,应该灸风池穴,同时灸风府穴。但是艾炷不宜过大,只要像麦粒大小,灸七壮就够了。

如果艾炷太大,要小心损害眼睛。

4. 論五臟六腑治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得弦脈。人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身熱。當刺肝榮。如依前色脈。人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喘咳寒熱。當刺膽經。如依前色脈。又病逆氣而泄。當刺膽合。余經依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難。兼轉筋。人病或心下滿。或身熱。或體重節痛。或喘咳。或逆氣而泄。依前刺之。謂刺肝經諸穴也。脈沉而弦。假令小腸經病,面赤口乾。喜笑。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氣而瀉刺合。脈浮而洪。假令心經病。

白話文:

如果膽經有病,患者容易潔淨、面色青白、愛生氣,脈象弦緊。若病人感到心口悶脹,應該針刺膽經的井穴。如果患者仍然出現潔淨、面色青白、愛生氣,並且脈象依然弦緊,但身體發熱,則應該針刺膽經的榮穴。如果患者依舊保持之前的面色和脈象,並且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則應該針刺膽經的俞穴。如果患者出現潔淨、面色青白、愛生氣,脈象依然弦緊,並且感到喘咳、寒熱交替,則應該針刺膽經的經穴。如果患者出現潔淨、面色青白、愛生氣,脈象依然弦緊,並且出現逆氣而泄的症狀,則應該針刺膽經的合穴。其他經脈的病症,也應該依照同樣的原則進行針灸治療。

如果肝經有病,患者會出現小便淋漓不暢、身體抽筋等症狀,並且可能伴隨心口悶脹、身體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喘咳、逆氣而泄等症狀。針對這些症狀,應該根據之前的原則針刺肝經的各個穴位。肝經的脈象沉而弦緊。

如果小腸經有病,患者會出現面部紅潤、口乾舌燥、喜笑、心口悶脹等症狀。針對這些症狀,應該根據之前的原則針刺小腸經的各個穴位。小腸經的脈象浮而洪大。

如果心經有病,……

煩心。心痛。掌中熱。噦。脈沉而洪。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經病。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脈浮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脾經病。腹脹滿。食不消。怠墮嗜臥。脈沉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大腸經病。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脈浮而澀。依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經病。面黑。若恐欠。脈俱沉。依上法刺之。假令腎經病。瀉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脈俱沉。依上法刺之。

白話文:

心裡煩悶,胸口疼痛,手掌發熱,呃逆不止,脈象沉而有力,或者心口感覺飽滿,就在井穴刺針。如果身體發熱,就刺榮穴;如果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就刺俞穴;如果呼吸急促、咳嗽不止、發熱發冷,就刺經穴;如果嘔吐,就刺合穴。假如是胃經病,面容發黃、經常打嗝、愛思考、愛品嚐味道,脈象浮而緩,就依照上述方法刺針。假如是脾經病,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消化不良、無精打采、嗜睡,脈象沉而緩,就依照上述方法刺針。假如是大腸經病,面色蒼白、經常打噴嚏,悲傷愁苦、不快樂、想哭泣,脈象浮而澀,就依照上述方法刺針。假如是膀胱經病,面容發黑、畏懼不安、脈象沉,就依照上述方法刺針。假如是腎經病,經常拉肚子,小腿寒冷、發麻,脈象沉,就依照上述方法刺針。

5. 灸刺禁忌論

凡用灸刺。當先別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並欲通行灸刺。

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之類。皆不可刺。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之類。皆不可灸。

白話文:

有些穴位偏宜針刺,例如

天柱、素髎、禾髎、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

有些穴位偏宜灸法,例如

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

所有穴位都有禁忌,例如

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等穴位,皆不可針刺。

又有鳩尾雖在可刺。更宜精詳之。石門雖在可刺。在婦女則為大禁。肩髃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雖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數者。皆灸刺之務。不可不知也。若不當灸而灸。不當刺而刺。皆有所傷。內經所云。刺禁其法。若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客主人。內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脈為內漏。而聾。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背大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內陷。氣歸之。

白話文:

針灸需谨慎,有些部位即使可以针刺,也要格外小心。例如,鳩尾虽然可以针刺,但需要仔细斟酌;石门虽然可以针刺,但对女性来说是绝对禁忌。肩髃本来不禁止灸,但也不宜多灸。四肢虽然可以灸,但依照规范,应该少灸。以上这些都是针灸的重点,不可不知。若不应灸而灸,不应刺而刺,都会造成伤害。内经中提到,针刺有禁忌,若刺头中脑户,会直入脑部致死;刺面中溜脉,则可能导致失明。

刺入主人穴位,会造成内陷;刺入目上陷骨中脉,会造成内漏,导致耳聋;刺入舌下中脉过深,会导致出血不止,致使失声;刺入缺盆中内陷,会造成气泄,令人喘咳气逆;刺入乳上,命中乳房,会导致肿胀腐烂;刺入膺中陷中脉,会导致喘逆仰息;刺入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嗽;刺入脊间中髓,会导致驼背;刺入背部大阴脉,出血过多,会导致立刻死亡;刺入肘中内陷,会使气归之。

為不屈伸。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膝臏出腋。為跛。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刺腨腸內陷。為腫。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五臟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謂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故曰。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以至大勞。新飽。大飢。大渴。大驚。大恐。皆在切禁。若誤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於後云。

白話文:

"無法伸縮。在魚腹處針刺。深入會形成腫塊。在氣街的中央脈針刺,但血液不流出,會導致腫脹。在小腹處針刺,可以影響膀胱,使人小便頻繁,導致腹部滿脹。在腳部的少陰脈針刺,如果過度虛弱且出血,可能會使說話困難。在陰股中的大脈針刺,若出血不停,則會致死。在陰股下方三寸處針刺,會導致尿失禁。在膝蓋的交叉點針刺,可能導致跛行。在空隙中的大脈針刺,會使人突然倒下,面色改變。在關節中針刺,會有體液流出。"

"不能伸縮。在小腿內側針刺,會引起腫脿。在腳踝上方,中脈針刺,若出血不止,則會致死。在腳底的脈絡針刺,若血液不流出,會引起腫脿。針刺五臟會致死。還有二十五個禁忌,即是五里穴,即迎著五里針刺,到中間就停止。其次,不要在醉酒時針刺,會導致氣體混亂。不要在大怒時針刺,會導致氣體逆流。所以說,醉酒時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立即飲酒。大怒時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立即發怒。"

"直到極度疲勞、剛吃完飯、非常餓、口渴、驚嚇或害怕時,都應該避免針刺。若不小心違反這些規定,每項都有可救之法,詳細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