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6)

1. 六節藏象論

夫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響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肝。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通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此說營氣穀氣。上升奉生者也。上升於頭。入手之三陽。三陽得之。散之六腑。六腑下行。滋養五臟。通九竅。利周身百脈也。

2. 諸經貫舌並取廉泉辨

黃帝針經曰。手少陰之別。名通理。系舌本。是少陰之正系舌本。是太陰之正貫舌本。足太陰之脈散舌下。足少陰之脈俠舌本。針經云。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

廉泉也。刺禁論云。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為喑。刺節真邪論云。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氣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當取頷下者為當。

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頷下、乃足陽明脈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少陰也。治涎下。解辭云。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以瀉胃中之熱。又知非舌下之兩脈也。以頷下喉嚨者為準。脹論曰。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路也。

3. 辨陷下則灸

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爇也。為冬寒大王。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臟。

臟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臟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爇。此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陽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爇也。若將有病者。以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曰。脈浮、宜以汗解。因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勝。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

欲覆厚衣裳。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

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

若多艾注。大防損目。

4. 論五臟六腑治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得弦脈。人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身熱。當刺肝榮。如依前色脈。人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喘咳寒熱。當刺膽經。如依前色脈。又病逆氣而泄。當刺膽合。余經依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難。兼轉筋。人病或心下滿。或身熱。或體重節痛。或喘咳。或逆氣而泄。依前刺之。謂刺肝經諸穴也。脈沉而弦。假令小腸經病,面赤口乾。喜笑。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氣而瀉刺合。脈浮而洪。假令心經病。

煩心。心痛。掌中熱。噦。脈沉而洪。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經病。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脈浮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脾經病。腹脹滿。食不消。怠墮嗜臥。脈沉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大腸經病。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脈浮而澀。依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經病。面黑。若恐欠。脈俱沉。依上法刺之。假令腎經病。瀉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脈俱沉。依上法刺之。

5. 灸刺禁忌論

凡用灸刺。當先別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並欲通行灸刺。

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之類。皆不可刺。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之類。皆不可灸。

又有鳩尾雖在可刺。更宜精詳之。石門雖在可刺。在婦女則為大禁。肩髃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雖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數者。皆灸刺之務。不可不知也。若不當灸而灸。不當刺而刺。皆有所傷。內經所云。刺禁其法。若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客主人。內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脈為內漏。而聾。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背大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內陷。氣歸之。

為不屈伸。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膝臏出腋。為跛。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刺腨腸內陷。為腫。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五臟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謂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故曰。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以至大勞。新飽。大飢。大渴。大驚。大恐。皆在切禁。若誤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於後云。